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之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教学的特点与比较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教学的特点与比较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教学的特点与比较一、民族唱法的教学特点1.统一的方法模式通俗的来讲就是演唱的基本技巧,不论是谁,也不论他的嗓音条件如何,在真正演唱作品时都必须经过统一的方法模式训练,即懂得用丹田歌唱,能够熟练的根据不同作品调节自己的歌唱器官,胸腹式的呼吸、横膈膜的支撑、喉咙的打开、提上额放松下巴舌头、鼻腔、胸腔、头腔三腔的协调以及咬字吐字的严谨清晰都必须完全做到。

2.声音的色彩性民族唱法声音的色彩性包括自己本身的声音音色和不同歌唱支点,借用我国著名声音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所总结出的有开贴支点(锁骨处)、下支点(后背腰处)、前中支点(中山装上第二个纽扣处)和后中支点(后背中间点处),一般声音比较细或需快速转换字时,用开贴支点比较方便换字,色彩性也比较清脆,如张也的《洗菜心》。

当我们唱高音或具有高难度戏剧性的歌曲时,较长用的有后中支点和下支点,不仅声音通畅易唱高音,且色彩性较厚实明亮。

但不论自己是女高音或女中音,或者用哪个支点去换字歌唱,都离不开民族唱法音色美的标准,即通透、明亮、甜美、圆润和集中等特点。

3.民族性和风格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地域的宽广,语言种类的多样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是促进民族唱法具民族性和风格性的必然结果。

在风格处理上,豪放的北方民歌,如蒙古族的《牧歌》,委婉的南方民歌,如江苏民歌《茉莉花》,高亢的高原山区民歌,如《蓝色的蒙古高原》,舒展的平原民歌,如河南民歌《王大娘玎缸》。

歌曲是先词后曲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词曲作者的歌词和音乐的重要性,还要知道我们是在进行艺术的再创作,想使词曲融为一体,曲调的规律和语调的起伏必须同时做到,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将语言加以音乐化、艺术化,才能达到词曲结合的要求,最终实现民族作品的民族性与风格性。

二、通俗唱法的教学特点1.音乐感觉听多唱多看,这是最好最方便的方法,当然,每个人天生下来都具备音乐感觉的潜能,只是有些人由于环境或自身的原因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还等着被开发出来。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与联系引言唱法是指在音乐表演中,人们通过声音的发声和技巧的运用,传达情感和表达艺术性的一种方式。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三种不同的唱法形式。

本文将探讨这三种唱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指在特定民族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方式。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独特的声音特点和唱法传统,因此民族唱法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民族唱法注重表达情感和故事叙述。

它通常采用特殊的音域、音调和发声方式,以传递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比如,在中国的民族唱法中,常见的有京剧唱腔、苏州评弹等,具有岭南音乐、北方音乐等不同风格的唱法。

与其他两种唱法相比,民族唱法更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表现力,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技巧和发声方式,展现出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

同时,民族唱法也经常与舞蹈、乐器等形式结合,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常见的唱法方式之一。

它注重声音的清晰、纯净和技巧性,以展示歌唱者的声音音质和技巧水平。

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技巧性和音质的优美。

它要求歌唱者能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呼吸控制、声音共鸣等技术要点,以达到声音音质的完美。

同时,美声唱法也讲究音乐语言的准确和演唱的技巧性,以确保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美声唱法通常应用于歌剧、室内乐和合唱等西方古典音乐形式中。

它对歌唱者的音域要求较高,追求声音的高度和广度,以展示出音乐的壮丽和感染力。

通俗唱法通俗唱法是现代流行音乐中常见的唱法方式之一。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通俗唱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不同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更加注重个人的表演风格和个性化的演唱方式。

通俗唱法强调歌曲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它通过灵活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将歌曲的情感和故事传递给听众。

通俗唱法注重歌唱者个人的表达能力和舞台展现力,追求音乐的时尚和个性化。

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唱法规范,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变化。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目前在声乐演唱方法上一般常用四种演唱方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

那么这些唱法分别有哪些不同呢?下面一起看看吧!美声唱法(Bel canto )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

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

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

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

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但如何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声乐学派,这还有大量艰苦细致斩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爱好者去不懈的努力。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

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

民族唱法(folk style singing )广义地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

这里所指的民族唱法则是作为狭义地来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

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通俗唱法技巧: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通俗唱法技巧: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通俗唱法技巧: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通俗唱法技巧 No.1 声情并茂唱好通俗音乐要想唱好通俗音乐,首先歌者肯定要做到 "声情并茂'!声:指的是发声的技能(也就用那些动作去唱歌)情:演唱时所要表达的一种心情或一种气氛(一般被视为是不是投入,是不是有歌者的气质)就算一个发声技能超群的人,他的声音还是会有瑕疵的,因为在声乐表现中,人声始终是精益求精的,假如缺少了感情的支撑,那他充其量是一部发声机器,而且是有瑕疵的。

反之,假如凭一时之勇,一时之情去发泄的话,那就往往脱离不开K歌,叫喊等行为了。

误区:声、情两者不能良好的结合起来,盲目训练导致成为一个麻木的发声工具,而过分的热忱似火又太简单染上市井演唱之气,今后就难改了!No.2 声、情入手探规律我们下面就分为声、情这两方面来探讨通俗音乐的演唱规律!当然,在字面表达以及动作训练的过程中,是以声为主,情为辅,但盼望大家在运用表演的过程中反之,衡之。

提高声乐技能主要分为四大门功课:气息,发声,传声,咬字。

情:在一开头的时候,主要是要能听得出好声音的"质',"气',"词',"乐'。

(在演艺,观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学会从感性变为理性再回到感性)许多人盲目的练习唱歌,但他并不知道在唱歌的过程中,声的四大部门都在工作,这才叫唱歌,练习是有效的。

但同时,歌曲演唱的好坏是在观赏一个整体,一个心情,不是在检验这四门功课的凹凸!No.3 什么是气息?既然谈到四门功课,我们就来一一阐述一下:首先,什么是气息?唱歌必需用气,通俗音乐中的气,是由一呼一吸这两个动作交替构成的。

(决不要有第三个动作产生,例如停顿、重吸、重呼、偷气、漏气等)就一呼一吸而言,唱歌是呼的艺术,切勿本末倒置。

(现在市面上,大多的练气方法,太强调吸气,这样会大大减弱歌者的表现力量,沟通力量)练习要领:要用气,就要一呼一吸,交替工作,稳定气口,连贯动作。

民族与通俗唱法比较

民族与通俗唱法比较

民族与通俗唱法比较概要:了解了二者在演唱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两种唱法的相融即衍生出的“民通唱法”便不难理解。

“民通”这一新型的唱法不仅给人们听觉上更大的震撼,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对民族与通俗两种唱法的挑战。

一、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民族唱法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几个方面。

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演唱的方法,不论从广义或狭义上,它都是建立在我国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并吸取借鉴其它国家的科学发声方法所融合得出的一种唱法,即民族唱法。

下面我们就对这种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分析,分别从它的气息、咬字、共鸣腔和声音位置四大发声技巧要素为分析点:气息:即歌唱的呼吸,主要用丹田呼吸或叫胸腹式呼吸,从开始将气吸入胸部和肺部保持,演唱过程依靠横膈膜下沉和两肋肌肉扩张,一直伴随着吸气肌肉群的参与,到句子结束放松再吸,一整个循环过程。

用法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所以说民族唱法的呼吸运用得掌握的很好才能运用的灵活,因为它很注重表现不同歌曲地域性、风格性和方言性的有。

咬字:民族唱法的咬字讲究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必须清晰准确,咬字不仅是行腔的手法更是它的灵魂。

演唱过程中要经过字头、字腹和字尾,嘴巴咬完字头后立即放松,剩下的留在发声位置上去说字换字,并且它们的发声、延长与最终的归韵对吐字的清晰与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声母即字头对情绪的表达从字头咬的力度夸张或集中与否都得准确的把握到位。

共鸣腔:民族唱法中运用的共鸣腔体分别是鼻咽腔、胸腔与头腔,其中不同音的区域所使用的共鸣腔体分配成分不同,更不能只用其中一个共鸣腔体。

关于如何打开各个腔体,首先鼻咽腔的打开要求:正确的气息吸入丹田保持,打哈欠使喉咙打开小舌头上提,放松下巴、舌头和喉头,笑肌微提即鼻咽腔打开;胸腔共鸣:在气息吸入时腰腹部位应该是向外扩张的,腰两侧向外扩张即小腹向内收紧,使胸腔前后左右充分打开便可拥有胸腔;头腔共鸣是在鼻咽腔有很好的基础上,本来声音只有向眉心向前方走,当鼻咽腔用的好音域达到一定高度,原来的声音由单向扩散到四周扩散,这时边有了头腔共鸣。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声乐演唱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唱法和风格。

在中国,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两种长期存在且各具特色的声乐表现形式,它们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演唱技巧。

在当代声乐演唱中,人们也在不断尝试将这两种唱法进行融合,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声乐形式。

本文将探讨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声乐演唱中的融合,探索它们的契合之处以及融合后所呈现的美妙声音。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

民族唱法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唱法,如京剧、黄梅调、苗族歌等。

这些唱法在表现形式上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综合,歌曲的旋律多变化,音域宽广,演唱技巧讲究音色的变化和音乐韵味的表达,同时配以传统的舞蹈动作和服饰。

而通俗唱法则是指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大众化音乐形式中的唱法,它们更加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演唱风格更为自由和个性化,同时在音乐编排和演绎上也更加注重现代化和创新性。

在这两种唱法中,民族唱法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注重技巧和技法的培训,而通俗唱法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表现者的情感和性格。

当今的声乐演唱领域,人们开始尝试将这两种唱法进行融合,以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和有趣味的声乐表演形式。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首先体现在演唱风格的转变上。

传统的民族音乐唱法通常显得庄重、沉稳,而通俗音乐唱法则更注重情感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

当这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呈现出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声乐风格。

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曲调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崭新的音乐形式,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唱法特色,又吸收了通俗音乐的新意。

声乐演唱中的融合还体现在演唱技巧上。

中国的民族音乐唱法注重音色的变化和技巧的训练,而通俗音乐唱法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调动。

当这两种演唱技巧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

将苗族山歌的高亢音色融入流行音乐的编曲中,可以使得歌曲的表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声乐演唱带来更多的表现可能。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民族唱法普遍适用于歌剧、民族歌唱等表演活动。

通俗唱法又被称为流行唱法、自然唱法,常借助于等现代设备,演唱注重直与平,发声具有自然、口语化等特点,且强调歌唱情感的流露,可依据作品内容,加入或者渗透一定量的舞蹈表演,达到唱与动两者有效的结合,进而产生与听众间的交流。

一、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共性(一 )呼吸运用呼吸是歌唱的关键、根本,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古代音乐典籍中就有关呼吸的相关记载,如:“启动则发生”、“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等。

可以说,呼吸是歌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发声的基本动力。

民族唱法中呼吸与通俗唱法下呼吸虽然存在深浅上的差异,但在呼吸运用方法上是一致的,所要到达的目的也是相同的。

在两者呼吸相关训练教学中,老师都普遍采用闻花香、叹气式等方法让学生感知呼吸要领,都要求学生掌握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灵活用气等呼吸技巧。

(二 )声音走向与咬字部位声音走向即声音的传播方向。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声音走向都要求亲切、自然和直接,声音明亮,声音的走向靠前。

但民族唱法讲究高位置,切忌“窝着”和“包着”的唱法,而通俗唱法主要是借助于口腔的共鸣腔,发音管较短等。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咬字强调语言清晰,感情亲切,声音明亮,两者在吐字方式、咬字嘴型等方面是相同的。

如:吐字时嘴型呈微笑状,发音靠前,声音发射在硬腭部位。

(三 )作品表演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两者歌唱表演都注重作品情感的流露,强调作品蕴含的感情因素。

民族唱法曾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描写,即是唱法歌曲唱情,生动传情,注重对歌曲作品的情感传达。

通俗唱法重情轻声,一大特点是感情跌宕起伏,舞台表演大方,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注重对作品情感的表达。

甚至为了生动细腻的传达歌曲的情感,可以割舍噪音。

(四 ) 审美品位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都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作为一种艺术表演活动,必须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即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的自我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具有能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陶冶欣赏者的情操的效用,帮助人们在精神追求、道德评价、是非观念和美丑选择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

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也各有不同的欣赏群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与联系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

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

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

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二、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

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

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之比较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

民族唱法继承和吸取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的科学方法,适合演唱民族创作歌曲及中国歌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偏重“情”。

演唱时主要使用中低声区,凭借现代音响设备,常掺用气声、轻声唱法,根据作品内容要求,运用各种舞蹈节律,加入或伴随形体动作,唱、动结合,并善于通过歌唱和听众产生交流。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作为歌唱艺术的演唱方法,在许多方面有着联系和区别。

两种方法在其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咬字以及歌曲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有何异同呢?本文拟对民族通俗两种唱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分析,便于人们了解它,以期获得更为明确的认识。

一、两种唱法的共性
(一)呼吸运用的共同性:呼吸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声乐表现的手段之一,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发声”“气沉丹
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

民族唱法讲究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灵活等特点。

目前教师多采用美声唱法的呼吸,如闻花感觉和叹气式的呼吸等感觉启发学生将气沉下来,用深呼吸去歌唱。

作为声乐演唱方法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而呼吸乃是关键,是根本。

所以,两种唱法在呼吸运用方面是一致的,虽然两种唱法在呼吸运用存在深浅上有所差异,但所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二)声音走向的共性:民族唱法要求音色明亮,声音走向普遍较靠前,歌唱时追求亲切、自然、直接,也很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

通俗唱法同样要求声音明亮靠前,亲切自然,主要用口腔共鸣,发音管短小。

(三)咬字部位的共性:民族唱法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在硬腭部位,嘴型呈微笑状态,咬字清晰明亮,通俗唱法吐字方法及嘴型与民族方法相同,有时更靠前一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四)作品表演的共性:民族唱法一贯强调唱曲要唱情,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就说明了歌唱比其他乐器更能传情达意。

动情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对歌者传情的生动描述,这也是民族唱法重在对作品表现的一个主要特点。

通俗唱法注重作品情感的表达,为了生动细腻的表达感情,有时可舍弃嗓音,有重情轻声的倾向,因此,感情起伏跌宕,感染力强,舞台表演大方,生动活泼。

两种唱法在作品的表现上都注重了一个“情”字。

(五)审美品位的共性: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均属于声乐艺术范畴,是一种纯艺术活动,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

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声乐艺术将影响着人民的精神、道德、情操、是非观念、美丑选择等。

因此,两种唱法在声乐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上,都应该是积极向上、激人奋进的。

在表演形式上,应该是健康多样、优美动听的。

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容,表现一定的情感,并且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声乐曲目的演唱都必然负有社会的责任,影响观众(听众)审美情感。

任何音乐题材的声乐作品,都应在内容形式上提供给观众具有高品位的审美情趣,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并激励人们积极上进的好作品。

这是所有表演艺术都应该共同遵循或努力去做的。

通俗唱法亦不例外。

二、两种唱法的区别
(一)共鸣运用的不同: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中低声区用真声较多,换声区和高音采用混合声和假声,并形成独有的风格,民族传统的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称为“膛音”。

因此混合共鸣作为歌唱发声的原则,它能最有效地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发出明亮、饱满、优美的声音,最大限度地开拓音区,使声音统一、自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俗唱法则不同,它多用真声轻唱为主,口腔共鸣较多,尽力保持自然状态,似朗诵、说话,由于歌唱时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除少数劲歌外)。

(二)喉位运用的不同:民族唱法讲究声音要流畅,自然上下贯通,这就要求歌唱时要打开喉咙,不能千篇一律的要喉咙开多大,允许上下移动,喉位的高低或喉咙打开的大小,要根据作品的风格要求去调整。

如演唱山歌或某些风格作品时,允许喉位略向上移。

通俗唱法男女声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要求过大,需要形成管状,一切服从歌唱风格的要求,这是两种唱法的不同之处。

(三)语言咬字、吐字方面的不同: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在歌唱中咬字、吐字十分讲究,强调以字带声,以字传情,其中咬字是行腔的灵魂,咬字是行腔的手法。

可见准确、清晰的咬字与吐字是民族唱法的首要条件。

明朝魏良辅在《曲律》中已明确阐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

板正为三绝。

”即在演唱中虽然经过字头、字腹、字尾的发声、延长与归韵,仍能保持准确的发声与清晰的吐字。

也就是说,歌唱的咬字、吐字中字头是很能表现情绪的,着重声母部分的力量,用力要比讲话更集中、夸张一些,使声母的阻气更有分量。

如舞剧《白毛女》选段,喜儿哭爹爹中“刹时间天昏地又暗”刹字的字头——声母sha字用力在齿的部位,在咬这个字头时做到喷口有力、结实,特别能表现歌曲中喜儿忽闻爹爹惨死时无比悲愤的情感,犹如抽泣,以表现出那种呼天喊地般的哭喊声。

通俗唱法一般音域不宽,讲究吐字清晰“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朴实无华。

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

而歌词的本身也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很注意歌词的语言性。

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其歌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

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这首歌的歌词是公认的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

歌词咬字、吐字亲切自然、强调语气上的感染力。

它可说是诗化了语言,口语的表达方式。

歌词逻辑重音、感
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都是通过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四)演唱风格的不同:民族声乐艺术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而且还是一门表演艺术。

一首优秀的歌曲在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基础上,必须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了解它,接受它,欣赏它。

也就是说,必须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作品的所有内容,这也是表演艺术的本质。

当然,表演艺术因时代、民族、地区、人物、风土习俗、精神面貌和表现形式的不同,风格上也表现出多样化。

民族唱法要求演唱和处理要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戏曲、曲艺、表演体系为主体并吸收其他艺术种类表演经验,并根据民族声乐在表演方面的自身原则要求及手段加以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唱作”一体和韵律统一的独特表演艺术风格。

在民族唱法中“唱作”一体主要从三方面把握:其一从外部形体看,虽然表演(做)的幅度要比戏曲中的“做” 要小得多(歌剧表演另论),但是歌唱风格与手、眼、身、法、步风格的基本统一仍然很重要。

如在民歌唱法中眼神、手指、身段、站法都具有民族特色,在女声表现中尤为明显。

其二是亦歌亦舞的表演唱。

有些地方色彩较浓的曲目,要歌舞一体。

其三也是更重要的,即表演心理活动:“不做而做”“不表而表”的心理表演感觉,虽然形体上并未把动作做出来或做完全,但在心理上必须到位。

这种心理表演感觉是歌唱者欲表不露、外静内动、含情内蓄,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同时这种心理感觉不但影响形体感觉,而且也影响歌唱心理,是歌手欲放还收,欲扬还抑,在一种统一的审美要求中把“歌声”和“形体”融为一体,形成了民族唱法的表演风格特点。

而通俗唱法则要求除音准、节奏、吐字清晰外,常运用声音或形体的动作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往往借助夸张的表演,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把这种夸张表演形式推向高潮。

其表演形式多姿多彩,没什么规定性或约束,往往歌手是根据歌曲的内容及个人喜爱而采取某种表演形式。

第一种以歌唱型为主的表演风格,即以唱为主,着重对歌曲内容及情感本身的体现,歌唱型的表演对声音基本功及演唱表现方面要求比较高。

第二种自弹自唱是通俗唱法常用的一种形式,并已形成多种风格,个人弹奏与集体演奏皆有之。

演唱者要求熟悉自弹乐器的演奏技巧,包括调弦定调及指法的掌握运用。

在表演中,歌唱与弹奏衔接自然,相得益彰,各自展示其长处,歌唱时弹奏为辅,歌停时,弹奏强化,以达到互为补充,和谐完美的表演效果。

在通俗唱法的形成和发展中,我们要吸取借鉴民族唱法的科学、规范的发声方法,以规范通俗唱法在用声方面的欠缺,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讲过:“在掌握了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就要结合民族声乐的个性,去引导和训练。

”同样在两种不同的唱法中,我们要互相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民族唱法与通俗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们在学习两种唱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两者的关系及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在演唱中的风格特点。

演唱者在演唱这两类声乐作品时,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从各自的不同特征入手,掌握它们的演唱风格,才能使声乐作品演唱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准确合理地进行。

总之,无论哪种唱法都应积极健康向上,通俗易懂,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