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今生今世的证据》与《锦瑟》的情感互见

合集下载

《锦瑟》思想感情赏析

《锦瑟》思想感情赏析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次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三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末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次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三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末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一、表达对恋人的浓烈爱意及对年华易逝的惆怅与感慨。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二、《锦瑟》的主旨是“怅触人生,情怀历乱”,有着高远深沉的意境。

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

虽有感伤,却不限于“自伤”。

而对人生的感悟和迷惘,乃是人所共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

正因如此,《锦瑟》才会历久常新,具有永恒的魅力。

总结:中心意义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准,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各家无定论。

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对令狐家的侍儿锦瑟的思念之情,但以为悼亡诗者为最多。

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
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

诗人反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试析《今生今世的证据》与《锦瑟》的情感互见

试析《今生今世的证据》与《锦瑟》的情感互见

试析《今生今世的证据》与《锦瑟》的情感互见摘要: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表达了对曾经拥有的生活的追忆、迷惘和伤感,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

虽是在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题材、体裁、背景上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追思迷惘伤感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少教师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是对家乡的依恋,或有学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思乡情怀及故乡村庄应该是文本的外壳,语言内部主要还在于表明家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无论采取何种理解,都不可否认作者刘亮程在文中流露出的对过往生活的无限追忆、迷惘与伤感的情绪。

而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

对于《锦瑟》的主旨同样多有异说:或咏物,或爱情,或悼亡,或自伤身世等等。

但无论是哪种主旨异说,也都不可脱离该诗的情感主线——追忆、迷离而怅惘。

虽是在生活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作品题材、体裁、背景上都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一弦一柱思华年”——往事的无限追思《锦瑟》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起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由瑟的五十弦而联想到自己年将半百,因而追溯生平,华年往事一一忆起。

无端二字蕴含了诗人内心对往事的强烈的伤感和无奈。

《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开篇,同样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事:“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珍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有用处了。

”外部世界很精彩,刘亮程满怀欣喜地向前去,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时却感慨“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这句话隐含的潜台词是非常丰富的,其意味是“悔不该这样”,追悔、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锦瑟》读后感

《锦瑟》读后感

《锦瑟》读后感
《锦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感伤的情调,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中以锦瑟为引子,引出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感慨。

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描绘了锦瑟的美丽与哀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留恋。

每一弦、每一柱都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这种情感深沉而真挚,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在诗的后半部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则以典故和象征手法,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思考。

这些典故和象征在诗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感伤而美丽的意境,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锦瑟》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追寻自己的梦
想和目标,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读《锦瑟》有感—生活需要回忆

读《锦瑟》有感—生活需要回忆

读《锦瑟》有感—生活需要回忆人生在世,不免以回忆来体会曾经有过的感情,如果说这人生是路,那回忆便是身后的风景。

纵然有无限遗憾,但那最珍贵的是曾经拥有。

生活本就是交织着种种遗憾,人生难免有失败,有退缩。

用心回忆,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想想自己曾经的壮志凌云。

便有一股不输的拼劲,它像一个魔法,让过去的自己跨过心墙给予真心鼓励。

让曾经的满怀信心披荆斩棘回到你身边。

回忆是一个警醒,曾迷茫时,遭遇诱惑时,用心回忆,回忆自己的摔倒,回忆起别人的忠告。

人不会不犯错,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后绝不在此处摔倒第二次,那时的回忆便是你现在的经验。

回忆能让往昔的叮咛,失误铭记于心,让曾经的理智小心回到你心里。

回忆是一份安宁,不知有多少次,觉得焦躁不安,觉得生活繁重。

此时,回忆让我们那曾经的美丽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在学业中能偷得一丝闲暇,让我们充分享受曾经的悲伤,喜悦。

只需轻闭双眼,就能让你平添一缕笑意。

人生需要回忆,如同满水的鱼缸需要鱼,没有回忆的人生,没有回忆的人生就失去了活着的心,失去活着的意义,在没有完全放松的世界上,回忆是让我们在繁重中找到快乐,希望的源泉。

倘若没有回忆,你又怎能重新体会世间百态,体会曾经美丽!人生与回忆相互牵绊,互相依存,只要是自己心中最珍贵的感情,回忆就会成为载体,扣开心扉,把感动留于其中,久而不散。

曾经有一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回忆却是特例,它承载了曾经拥有的感受和天长地久的封存,而这样的封存是何等的珍贵,令人珍惜呢?所以有时人们会因珍贵而紧握回忆不放手,人生有时因为存在这样的封存而变得快乐。

人生需要回忆,需要那曾经沉淀许久依旧醇香绕指的感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赏析施蛰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在唐诗中,李商隐不能说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其诗的社会意义,远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

但我们可以说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

北宋初年,以杨億、刘筠等人为首的一群诗人,掀起了一个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

他们刊行了一部唱和诗集,名为《西昆酬唱集》,后世就把李商隐风格的诗称为“西昆体”。

自从欧阳修、石介、梅尧臣等提倡魏、晋风格的古诗,黄庭坚创立了江西诗派以后,西昆体就不时行了。

但是,王安石还说: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为了要运用绮丽的字面来结构对偶的律诗句法,有许多思想、情绪,甚至事实,不使用本色词语来表达,于是不得不借助于运用典故。

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一般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

只要注明典故,诗意也就明白了。

但是,李商隐在诗中运用典故,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

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南朝宫体诗,使用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的宫廷生活,这些诗的思想内容,不会越出文字意境之外。

因此,宫体诗的创作方法,绝大多数都是“赋”。

李商隐有许多诗,也是组织了许多绮丽的辞藻,但在文字表面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远的意义。

这样,李商隐的艳体诗,或说情诗,仅是他的某一种严肃思想的喻体,我们说他是用“比兴”的创作手法来写这一类诗的。

《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的概括。

宋刊《义山诗集》把它置于卷首绝不是偶然的。

首联以“锦瑟”兴起,是虚写。

“思华年”三字统摄全篇,是本诗基本主题思想的概括,中四句是纯系自伤生平之辞。

“庄生”句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实写,即追忆青年时代仙游生活。

“庄生”是诗人自谓,“迷蝴蝶”喻入道仙游;另一方面又是虚写,是说自己青年时代有过许多绮丽美好的理想,后来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晚年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

用问题打开今生今世的证据——且教且思《今生今世的证据》

用问题打开今生今世的证据——且教且思《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 学 大 参 考 . 教 海 拾 贝 I I 【 I 攀
的初 始 感 受 .这 样 的 感受 对 高 中语 文教 学可 能具 有 同
样 的意 义 . 至 少可 以 从 中 窥得 一 些 感知 上 的规 律 。
用问题打开今 生 今世 的证据
— —
然 后 再 到课 堂 上 去让 学 生 感 知课 文 .而 学 生 的 问
这 些问题 . 还 是 让 学 生 先慢 慢 地 去 揣 摩 吧 。 此时 , 笔 者

整体 感 知 。 让 学 生提 出 问题
整 体 感 知是 当 前 高 中语 文 教 学 的基 本 策 略 .在 笔
者 看 来 整 体 感 知 更 多 的 是面 向 学 生 的 初 始 阅 读 的 . 在
初 始 阅 读 的 过程 中 , 期待的是学生有问题的提出。 在 描
且 教且 思《 今 生今 世 的证据 》
画 杜 晓 晶
题 则 多 了些 , 有 这 样 几 个 是 学 生 问得 较 多 的 : 1 . 那 是 我
曾 经 有 过 的 生 活 吗 ? 我 真 的 看 见 过 大 地 深 处 的 大
风 ? … … 我 真 的 听 见 过 一 只 大 有 希 望 在 夜 晚 的 叫 声? … … 我真 的… … 学 生 的 问 题 是 : 为什 么作 者连 续 用 几个 “ 我真 的” 来反 问自 己? 2 . 月 光 将 银 白色 的 光 辉 渗 浸 到 事 物 的 背面 … …我 不 回 头就 看 见 了 以往 。这 一句
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样 的意思? 3 .一 个 人 内 心 的生 存 谁
苏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必修 一 的 《 今 生 今 世 的证 据 》 选自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本文以《锦瑟》语境的若干意见为引首,浅析《锦瑟》诗情感内涵:以心境作为表达对象,表达复杂精微的人生感受和人生经验。

同时知道了多解的原因源于此,而且只有对李商隐创作的特殊性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诗歌。

关键词:李商隐情感内涵熔铸物象锦瑟绪论李商隐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我看过不少,和许多人一样,尤为喜欢他的《无题》诗,这首《锦瑟》以诗歌的前两个字作题目也应该是他的无题诗。

对于这首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我认为《锦瑟》这首诗是以作者的整个心境作为描写对象的,写出了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

在本文的写作中,我首先阅读了大量关于《锦瑟》文章的注解,历来它获得了较全面的感性认识;然后查阅了关于它的论文,获得了于此相关的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对李商隐的研究动态。

然后形成自己的文字,这是自己对《锦瑟》的一次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们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做郑笺。

[1]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从九世纪至今1000多年来,对此诗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的解说仍无定论。

原因何在值得我浅析探索。

对此诗内容的说法,归纳起来约有如下诸说:一、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宋刘《中山诗话》及计有功等持此说,认为李商隐此诗是写他和令狐楚之子令狐淘府中的爱妾或侍女名叫锦瑟的爱情。

首句即指其名,第三句写爱情如梦幻,未成。

第四句诗人把春心托诸杜鹃;第五句写归还爱情之信物明珠,悲伤有泪;第六句写爱情的美好愿望化为烟雾。

清纪昀在《玉溪生诗说》中认为此诗是“别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而作”。

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则说这是李商隐掉念与宫女私情之作,以上所说都不出爱情诗的范围。

读李商隐《锦瑟》诗的感想和试译

读李商隐《锦瑟》诗的感想和试译

读李商隐《锦瑟》诗的感想和试译李商隐《锦瑟》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关于《锦瑟》,网络上能查到的解读文章比较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中的“李商隐研究”中将锦瑟诗的题旨归纳出八种说法,有恋情说、悼亡说、听瑟曲说、伤唐室残破说、编集自序说、回顾生平兼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不可知说。

见网址:(该文章已不能在线阅读,下载地址)其中,从整首诗的字面上看,“恋情说”似乎没有明确的依据,说是写李商隐与谁谁的恋情有些过于武断;“悼亡”一说,我觉得诗中含有怀念夫人的感情,却不见得是“悼”。

李的夫人王氏善鼓瑟,平时一定常演奏来与李商隐共同抒发心情,因此夫人去世后李有“锦瑟长于人”的感慨。

然而,若用悼亡作为这首诗的题旨却似乎不能完全包容诗的内在涵义,因为李商隐完成此诗时也已经处于他的人生的风烛残年之际,去日无多,自忖不日即将与夫人于黄泉之下相会;“伤唐室残破”之说也与“恋情说”一样在字面上依据不够;“编集自序”说好象也不甚确,因为这首诗虽被编在《玉溪生集》的开头,而《玉溪生集》却不见得一定是李商隐自己所编,可能是后人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或境界比较高,便把这首诗放在集子的开头了;“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看似有据,因为第二句“一弦一柱思华年”和末句“只是当时已惘然”看来是指李商隐自己的感受和回忆。

持“不可知”说者如梁启超似乎只重视读者自己的感受,却不须理会这首诗讲什么以及怎么讲,只要感觉诗句的语言之美、神秘之美;而王蒙则比梁启超进了一步,知道“此诗所咏的"核心是一个情事",其中"包括了丧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艰、诗家的呕心沥血和收获的喜悦”等等个人情感,然而这些情感都是“别人无法知晓今人更无法知晓的”,“是混沌的一体的、概括的、莫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惘然的无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今生今世的证据》与《锦瑟》的情感互见
摘要: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表达了对曾经拥有的生活的追忆、迷惘和伤感,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

虽是在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题材、体裁、背景上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追思迷惘伤感
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少教师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是对家乡的依恋,或有学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思乡情怀及故乡村庄应该是文本的外壳,语言内部主要还在于表明家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无论采取何种理解,都不可否认作者刘亮程在文中流露出的对过往生活的无限追忆、迷惘与伤感的情绪。

而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

对于《锦瑟》的主旨同样多有异说:或咏物,或爱情,或悼亡,或自伤身世等等。

但无论是哪种主旨异说,也都不可脱离该诗的情感主线——追忆、迷离而怅惘。

虽是在生活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作品题材、体裁、背景上都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一弦一柱思华年”——往事的无限追思
《锦瑟》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起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由瑟的五十弦而联想到自己年将半百,因而追溯生平,华年往事一一忆起。

无端二字蕴含了诗人内心对往事的强烈的伤感和无奈。

《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开篇,同样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事:“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珍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有用处了。

”外部世界很精彩,刘亮程满怀欣喜地向前去,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时却感慨“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这句话隐含的潜台词是非常丰富的,其意味是“悔不该这样”,追悔、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当年不珍惜的草、土墙、房子,现在回忆起来是那样的可爱,以至于作者恳求某个墙角的墙皮“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为什么刘亮程如此追思往事?因为这些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然而当如今他明白这一切时,这些证据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刘亮程与李商隐追思之事物或许不尽相同,却都在追忆往事时感受到一丝无奈,一份遗憾。

“庄生晓梦迷蝴蝶”——曾经的亦真亦幻
刘亮程强烈地表达了他十分惋惜当时没有好好珍惜他今生今世的证据,但是为什么今生今世要留下证据呢?因为“有一天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接下来作者连用七个问句对过往生活的许多情景提出了
怀疑,反复地、不停地追问:“真的?真的?”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刘亮程笔下过往的场景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真实到作者“不回头就可以看见了以往”。

但是他却怀疑“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场的梦”?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实经历存在过的生活说成是“梦”呢?因为往往我们越是努力回忆曾经的生活片段,就越容易对它产生疑虑,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过。

作者陷入对过往生活是否存在的深深怀疑之中,这疑惑正是产生于一个人对曾经生活的执着追忆。

这种对曾经生活的怀疑、迷惘,不得不让人想到人到暮年,追忆生平的李商隐其实也有着相似的心境,当回头一看时,原来往事如烟如梦,一切都不甚分明,只是他产生出了与庄子相类似的想法,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李商隐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借以抒发人生的亦真亦幻,扑朔迷离。

内心十分痛苦的他想到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的肝肠寸断之感正如刘亮程想到美好的事物“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的痛彻心扉。

“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的无可奈何
世事更迭,勾起了作者心中无限感慨。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为别人的村庄。

只几十年的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我”知道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我”清楚土墙最终会回到土里,“我”知道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刘亮程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切必定会走向消亡,知道这些过往生活的证据终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一切物质的明证必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只是当时是不知道珍惜,如今却是无力回天,只能坐视它随风而逝,一去不回!“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伤感、无奈、虚无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想起一去不返的往事,李商隐也发出了无奈的自我安慰,失意的情绪,岂待今日来回忆?何况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惘然”呼应了篇首的“无端”,弥漫了一种空幻和失落感。


参考文献:
1.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江苏教育出版社.
2.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04—106页.
3.今生今世的证据情感线索探究.储春霞.现代语文.2006年06期.第112—113页.
4.别解今生今世的证据.蔡焕杰.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09期.第47—49页.
5.中国古代诗歌鉴赏.黄强.王乃森.河海大学出版社.第152—15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