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ppt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20课课件

七年级历史第20课课件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平城
洛阳
返回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4年) 平城气候干旱,农业不发达 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 原 统治中原 因 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北方柔然的进攻威胁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1、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 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通婚 实行汉制,学习汉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A、氐 B、鲜卑 B、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 • • •
• •
• • • • •

• • • • • •
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222年----581年) 时代特征:封建国家在分裂中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考点: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江南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①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 傲轻敌的河北袁绍(以少胜多).②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①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全国,率领20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 与孙权被迫联合(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②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 的局面. 3.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北方),东汉灭亡.②221年刘备, 成都称帝,建蜀(西南).③222年,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江南).④意 义:结束长期混战割据,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⑤三国时间段:(222年 ――魏灭蜀). 4. 夷洲:今天的台湾。最早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西晋:(226年—316年) 短暂的统一 1. 建立:①过程: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②统一全国:280年灭吴国结束 分裂重新统一全国。 2. 灭亡:原因:统治的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争权的内乱)耗尽国立;压迫少数民族。 过程:316年内迁匈奴起义灭亡西晋。 三.五胡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年以来;②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黄河流域。③意 义: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开发。 四.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 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 .相关成语: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战前 投鞭断流,战中 草木皆兵, 战后 风声鹤唳。 五.江南经济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a.自然条件优越;b.南迁的人民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c.统治者的 重视;d.人民的辛勤劳动;e.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a.开始使用绿 肥b.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共31张PPT)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场腐败
(1)原因: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 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2)表现
①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②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 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 民众。
(3)结果: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 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相关史事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 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他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 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 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 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 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 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问题思考
想一想,吏治的腐败会对社会造成什
么影响? 答:吏治腐败会导致财政危机,会造成国力虚 弱;腐败之风蔓延到军队之中,会造成军风军 纪败坏,军备废弛;由于吏治腐败,各级官吏 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会激起民众的 反抗。
图为养鸟的 旗人和欺诈 百姓的官员
3.财政危机
(1)原因
清朝官僚机构 臃肿,但在康乾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财 政收入不断增加,国 库充盈,尚能承受庞 大的运转费用。到了 乾隆后期,由于皇帝 好大喜功,花费无度 ,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尤其是各级官吏的 贪污,截留税款,大 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 入。
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案名
庄廷龙《明 史》案
戴名世《南 山集》案
吕留良案
胡中藻案
事由
株连人数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 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70--120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300多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共31张PPT)
“迁海令”
康熙时期: 开放宁波、漳 州等地,作为 对外通商口岸。
顺 治
康 熙
乾隆时期: 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乾 隆
江 浙
粤广州 闽
四口 通商
一口 通商
广州十三行(洋货行)
四、闭关锁国政策
4 影响
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 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问问他们
弊: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 有好打东! 西 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要不要? 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敲 不了 开半 门天 , 不 咋给 办开 ?
四、闭关锁国政策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200公 斤左右,美国接近1000公斤; 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1/10,不 及英国1/40。
以史为鉴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 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4 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材料: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 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 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 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 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巩固 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 于清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练习巩固
C 1.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个机构的制约(
)
A.中书省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2.“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
B 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采取此种统治措施的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上课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上课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
这反映了清朝的( B )
A.对外开放
B.故步自封
C.文化专制
D.军事腐败
射箭箭虚发; 驰马人坠地。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财政危机
1652-1888年国家财政税收变化图(%)
田赋
嘉庆元年时,国库存银5658 万两,到嘉庆19年时,仅为 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 银最多时的1/6。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清朝官僚机构臃肿,运 转费用庞大。皇帝花费 无度,财政虚耗严重。
材料1:

材料2: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 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

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极高效率。
材料3:军机处设在皇帝身边,与朝臣百官相隔绝; 对印信管理极严。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

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
阅读材料,说说军机处的设置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1: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政治腐败导致Biblioteka 济 衰退,造成国力越 来越虚弱。社会危机

人地矛盾突出
周 秦 汉 南北朝 唐
宋明 清
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农民失去土地,只得租种地主的土地,但每年要把收获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 交给地主。还有许多巧立名目的额外剥削,如“送节钱”“断气钱”等。沦为 乞丐的农民数量极大。嘉庆时,北京城的乞丐就有10万多人。嘉庆元年的一个冬 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竟达8000人。
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
——乾隆致英国国王信函 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课件(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课件(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课件(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相关课件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内容教学准备•课件PPT•教材和参考书籍•黑板和粉笔•讲义或课堂活动材料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的主要内容•掌握该课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设计说明•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表•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的经验,增加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2.课堂讲解:–通过PPT和黑板,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知识点–使用图表、表格或案例等辅助工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结合实例或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3.课堂互动和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观点、事件或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4.深化延伸:–提供更多的案例或资料,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5.课堂总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分析学生的反应和表现,评估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补充以上是一份相关的课件,旨在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准备。

具体实施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改进。

抱歉,由于机器人的程序限制,我无法提供更具体的课件内容。

但你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准备。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你参考:•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的主题展开,例如讲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等。

•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示、图片或图表等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游戏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 (共30张PPT)

A.内阁
C.军机处
B.六部
D.议政王大臣会议
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对外通商的
城市是
A.杭州 确的是 B.香港 C.广州 D.泉州
6.下列有关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 A.保护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
B.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C.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D.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一 一 维 维 止止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事件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文字狱的严重后果:
(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 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清朝统治者文化专制,尊孔读经、禁书毁书,
维护集权统治。
0
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
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 严格限制。
0 0
0
闭关锁国政策
(3)1757年,只开放 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
4.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多一定的 。
(2)消极影响:是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
反映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 盲目自大。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1.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本抑பைடு நூலகம்”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无需
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_2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_2

A.康熙帝 B.雍正帝
材料一 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军国大事。
C.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D.削弱了地方官僚的势力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点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4.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 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清中期“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材料一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
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 一机构的记述?它的
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
君主 ——赵尔巽《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何影响?
专制
【答案】机构:军机处。
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
C.海外贸易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特许设立了一个对外贸易机构,负责承
销外商进口货物,并管理外国商人。这一机构是
( C)
A.宣政院
B.内阁
C.广州十三行
D.军机处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后 · 素养达成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广州十三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 __1_7_5_7___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 13 ___广__州___ 过
一 处 作 为 对 外 通 商 口 岸 , 并 规 定 由 朝 廷 特 许 的 “ 14 程 闭关 __广__州__十__三__行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 (共4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 (共47张PPT)

四.闭关锁国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 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 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 帆出海”。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 ,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 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四.闭关锁国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二、(旁白:雍正皇帝正在上朝)
• 大臣A:启奏陛下,近日臣听闻徐骏写了一首诗,“明 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大臣B:陛下,微臣以为徐骏分明是蓄意诽谤朝廷。这“ 明月”是怀恋明朝,“清风”是影射大清。
• 皇帝:岂有此理!来人,徐骏居心不良,依大不敬律斩 立决。
(旁白:大臣A带着一众衙役去徐骏家抓人)
相关史事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的重 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 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 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 籍贯等;船只 预先规定往返 日期,每人每 日只许带米两 升。
广州十三行
四.闭关锁国政策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 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 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 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 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 闭塞[sè] ,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 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 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危害: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 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列表比较秦朝、西汉、明朝、清朝 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学习目标
1、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农业、手工 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 跃。
2、掌握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况;了解明清 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 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知道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掌握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2)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
(3)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商业的发 展,最著名的是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
(4)商品种类增多: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 工业品多达200多种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人团体。 嘉靖以后直至清乾隆嘉庆时期(1736— 1820),是徽商发展的极盛时期。他们 “无货不居”,主要经营食盐、粮食、布 匹、茶叶、木材的贸易和典当业。足迹遍 布全国乃至海外。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
极盛。清代质量最好的
清代时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青花瓷,则是康熙年间 的民窑产品,有“五彩
青瓷”之称。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花瓷
手工业的发展总体特征:
水平高、规模大、基地多
景德镇的青花瓷
宣德 青花山形洗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 台
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
明代松江府的棉布
南方的棉织业中心 松江质地好,无锡花色新,棉布生产成 中心。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
(1)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严禁沿海人 民擅自出海贸易。
(2)从只开放四个港口,减至广州一个 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特许“广
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的种类和出海船 只的载重量。
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是
否意味着我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并 不等于我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
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只在江南一些地区稀疏出 现,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仍处在封建社会时期。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 “闭关锁国”的含义: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 后来引申为断绝往 来;“锁国”指像锁门似 的把国家关闭起来, 不与外国往来。
产生条件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尤其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资金较多的作坊主、商人和有人身 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发展缓慢 原因
封建统治下的小农经济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约束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1)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 工业部门增多了。
(2)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了。
引进农作物 的意义?
1、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2、增加粮食产量。 3、改善饮食结构。 4、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 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
棉织业 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 织业基地
丝织业 制瓷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 代的青花瓷,明朝已达
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南京苏的州云明锦代丝织 中心
南京清代丝织 中心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小女孩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准 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 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 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 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商业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复习提问
自古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半 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
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 ( 水稻 )( 粟 )
商朝时有了五谷( 稻、黍[shu]、粟[su]、麦、 豆)
汉朝时传入了 (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
等)
北宋时我们又引进了高产的水稻 ( 占城稻 )
明朝时,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
明代北方货郎收贩棉花北图 方也出现了棉纺 织业基地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 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 “寸锦寸金”之说。
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 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 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5年之久。
农业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 将其当作观赏植物。
花生,原产南美洲。 15、16世纪传入我国。 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 史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甘最(薯初哥最布1,传伦6初)原入布世传。产欧)纪入美洲。传欧洲和入洲大东我(陆南国哥。亚。伦向 大传日约入葵在我,1国7原。世产纪北从美东洲南。亚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衰落,徽商也日渐走向衰败。
晋商,崛起的一大商团,这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 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主要经营 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以及金融典 当行业。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遍布全国,远至俄国、 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号称“足迹遍天下”。明朝 中后期,史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右。”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 久,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机户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 系
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 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户与机工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教材第119页
“南都”指南京 “东西两洋”指东洋和西洋 “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 北口
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 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 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 繁荣的一个缩影。
农业 发展
手工业 兴盛
商业 繁荣



济 空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资本主义的萌芽
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 “闭关锁国”是明清 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 禁止对外交通、贸易, 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 的政策。
原因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 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 行太多的交往。 3、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 了中国的进步。
4、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 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