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花儿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

临夏民俗文化——“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临夏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地区,位于中国甘肃省的边陲地带。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一项被称为“河州花儿”的传统技艺备受瞩目。
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花饰,以其精美细致、色彩丰富而闻名于世。
这些花饰常常被用于民间婚礼、节日庆典等场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河州花儿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将河州花儿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河州花儿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探讨“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希望能够为保护和传承临夏民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有何益处和意义。
对于临夏民俗文化中的“河州花儿”,深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河州花儿”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促进临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临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河州花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传统技艺,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深入研究“河州花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在当今教育环境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注重侧重点更加突出。
以“河州花儿”为例,结合传统技艺的教学内容,可以拓展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反馈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为提升“河州花儿”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学生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则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可以不断提升“河州花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临夏花儿的介绍

临夏花儿的介绍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甘肃省,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花儿”文化。
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别授予临夏这一荣誉称号。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以其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此外,临夏是“花儿”的故乡,是中国两大类型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祥地和主要传播地。
其中,“河州花儿”一词源自《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出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其语音语境与“花儿”情歌心心相印、一拍即合。
花儿也因其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誉为“西北之魂”。
总的来说,临夏“花儿”不仅是深受临夏各族人民喜爱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河州花儿的语音特色及润腔

河 州地 处黄 士高原 与青 藏 高原 过渡 的特 殊 地 带 ,复杂 多样 的 地形 地貌 和 恶劣 的 自然 环境 决 定 了其 半农 半牧 的 生产 方式 。河 州 人存 空 旷 的野外 歌 唱花儿 ,有 时 是青 年男 女之 间对心 上人 爱 意 的 表达 ,有 时是一 个 人在 山谷 或 高 原上 劳作 时 ,为 排遣 心 中 的孤 独 与苦 闷而 唱。河 州 花儿 在 历史 溯源 和 地形 地貌 的影 响下 ,它 的演 唱 充满 了 自然 、粗 犷 、沧 桑与 质 朴 。多 民族人 群 融合 而成 的方言 语调 ,使河 州花 儿具有 了其 独特 的语音 特色 和丰 富多彩 的润腔 。
艺 术 与 人 文
河州花儿 的语音特色及润腔
曹彦莉 ( 湖北省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4 42 ) 30 3
摘 要 :河 州 花 儿 是 流 行 于 西 北 地 区的 汉 、 回 、 土 、 东 乡 、撒拉 、 的 L形 保持 一致 ,嘴 巴放松 ,声带 挡气 的 力度 存 开始 一 = = _ l 个相 对平 保 安 及 部 分 裕 固族 、藏 族 中 的一 种 共 同 用 汉语 即 兴 演 唱 的 民歌 。 它 的 衡 的状 态下 由强到 弱 的放松 ,在 _ 滑音 结 束 的时候 , 声带挡 气 的 卜 演唱风 格与 河州地 区方言的语 音有 着密 不可分 的关 系,语 音 的声 、 力度 完 全松 开 ,气 息 随之全 部 呼 出。 一般情 况 ,下 滑音 之 后都 是 韵、调很 大程度的影响着演唱的风格和润腔 。 个 较 长 时值 的停 歇 ,这 种 下 滑 音 的 悠 长 呼唤 和 呼 唤 之 后 的停 关 键 词 :河 州花 儿 :语 音 ;润 腔 歇 ,一 是缓 解 了演 唱上 连 续用 声 的紧 张度 ;二 是在 声音 形象 上 ,
论河州花儿的方言词语及修辞特征

甩扫 ( 待 客 用 品) 、 板筋( 脖 子) 、 勾子( 屁股) 、 姑舅 ( 表 亲 的 总
称) 、 毛蛋 ( 线缠成 的玩具) 、 诨花( 色情 花 儿 ) 、 脸劳 ( 颜 面) 、 苦
容) 、 毛 口( 脾气) 、 衩衩 ( 衣兜) 、 脚 巴( 脚腕) 、 秀旦 ( 漂 亮 姑
娘) 、 浚达 ( 痕迹) 、 个渣 ( 秕 麦 子) 、 花案( 绯 闻) 、 伴个 ( 旁边 ) 、
营干 ( 事情) 、 卡码 ( 把握 ) 、 毡 毡 头( 农 民 自称 ) 、 人头( 人 品) 、
的 自然 风 光 与 民族 风 情 相 结 合 , 早 已 成 为 当地 各 族 百 姓 重 要 的娱乐方式和精神食粮 , 是 极 具 浓 郁 地 方 特 色 的 人 文 景 观 和 非 常 珍 贵 的 民 间文 化 “ 活 化石 ” 。作 为 古 老 而 又 年 轻 的 西 北 民间语言艺术宝库 , 河 州 花儿 拥有许 多精 妙 、 传 神 的 艺 术 表 现手法 , 尤 为 可 贵 的还 在 于 其 保 留 了 不 同 时 期 临 夏 及 其 周 边 地 区 原 汁 原 味 的地 方语 用 形 式 , 这 当 中不 时 地 透 射 出西 北 区
号。篇幅关系 , 下 文 只摘取 近些 年河 州花 儿 中出现 频率 高 、 颇具 代 表 性 的部 分 作 如 下 分 析 解 读 。
摘 要 : 河 州 花 儿 是 甘 肃 民 间 艺 术 的一 朵 奇 葩 , 是 陇原 儿 女 精 神 文 化 生 活 重 要 的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 它 如 实记 录 了 临 夏 及 周 边 地 区 各 族 百 姓 的 日常 生 活 与 情 感 状 态 , 保 留 了不 同历 史 时 期 的地 方 词 语 及 其 特 殊 的使 用 方 式 。 近 年 来 出现 的河 州花 儿 , 还 不 时透 射 出西 北 区域 语 言 文 化传 统 承 习流 变 的影 子 , 表 现 出西 部 地 区 所 特 有 的 口语 修 辞 特 征 。
河州花儿蕴涵的伦理思想探析

河州花儿蕴涵的伦理思想探析发布时间:2022-02-28T09:43:27.13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3期作者:马进虎马进海赵晨希马志华毛雪梅[导读] 花儿流行于甘、青、宁、新的一种山歌,从整体上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统。
河马进虎马进海赵晨希马志华毛雪梅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花儿流行于甘、青、宁、新的一种山歌,从整体上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统。
河州花儿唱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很广泛,唱词内容多以男女情爱为主体部分,但也有古典文学名著,唱传奇故事"整花",有的则是反映生活内容的生活歌。
本文从河州花儿唱词内容和唱曲特点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河州花儿唱词内容所蕴涵的生活伦理思想。
并探析河州花儿优秀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河州花儿伦理思想当代价值和意义一、河州花儿"河州花儿"是河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承载了河州地区人民生活的生活情感、思想和生活习俗。
通过唱词内容和艺术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地域历史,社会状况和生活常识。
如在长期的传承流变中河州花儿形成的相应的规范和禁忌。
河州地区有关花儿禁忌:一是场合禁忌。
花儿作为一种山歌只能在山间传唱,而不能在家中或是村庄周围传唱。
在陈赓雅的《西北视察记》中曾记载了青海白马寺附近的村规"无论居民和个人,若在近村唱歌曲者执大鞭一百二十下,不仅在白马寺附近有此,更在西北其他地方也是一种常识。
还有花儿告诫:"白杨树上你甭上,你上时枝枝挂哩,走进庄子你甭唱,你唱时老汉骂哩"。
其二就是对象禁忌,禁止在亲属和亲戚之间传唱,如父母与子女、公公与儿媳、叔伯与侄女等都是禁忌。
传唱花儿的被视为乱伦行为。
从以上禁忌习俗中可以看出,花儿传唱中蕴涵着伦理观。
河州地区的伦理思想沉淀在花儿艺术中。
二、河州花儿伦理思想分析(一)自由平等,忠贞专一的情爱伦理观下,男权压制的"男尊女卑"思想底色河州花儿唱词内容丰富多样,情歌是河州花儿内容的主体成分,充满了伦理思想,汇集了河州人民群众的智慧。
“河州花儿”的本子歌赏析

本成套 的带有连续性 的花儿作 品 , 其特点是 内容多 、 故事连贯和 富有叙事性 ,这类花儿一般分为纯本 子花儿和 以本 子起 兴的花
种精神境界 , 一 种情趣喜好 ; 花儿是 古河州人抒发 心思 的随心所 儿 。纯本子花儿是 以编唱历史故 事为主 旨, 这类 花儿非常少 , 现 欲的歌唱; 花儿是他们的爱恋之歌 , 抒 隋之歌 , 生命之歌 。 在在花儿会场上很难 听到 , 《 杨家将》 是代表性作 品。 本子起兴 的
爱情歌 , 是河州花儿的主体 , 花儿的内容广泛涉及爱情 的所有 步骤和每个细节 , 由此引起不 同过程和不同的情感表达 , 或热烈真
挚, 或幽怨伤感 , 或沉痛悲怆 , 或含蓄委婉 。 或直露坦率 。 无论爱与 恨, 都展示的一览无余 , 无论情与仇 , 都表现 的非常细腻和传神。
本 子 歌 。河 州 型 花 儿 唱 词 有 所 谓 “ 散花 ” 和“ 本子 花 儿 ” 的 说
根据花儿 的发 源地 ,甘肃花儿在长期 的发展 演变 中形成 了各种 不 同的流派 和风格 , 主要分为 : 河州花儿 , 发源 于河州地 区, 即今 甘肃 省临夏县 , 现遍及临洮 、 康乐、 和政 、 广河 、 永靖 、 夏河等县 ,
生活 歌 , 是反映千百年来河 州地 区各族人 民艰辛 劳动 、 生活 的歌 。虽 然唱的是生产劳动 、 日常生 活 , 甚 至是 时政新 闻方 面的 内容 , 但反映 出来的却 是男 女之 间的爱情 。
事咏情的花儿 , 一般是在 花儿会上作对唱 比赛 的, 其 中分作叙 事花 儿和故事花儿 。通过对本子歌歌词 的赏析 , 研 究叙事花儿歌词具备
的形式美和故事花 儿歌词的 内容美 , 从 而促进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本文简要介绍了“花儿”这种独特民歌的特点,分析了其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同时对朱仲禄、马尔洒、何清祥等三位歌手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进行了对比分析。
标签: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分析一、“花儿”简介“花儿”又叫“少年”,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部省区的特有的民歌。
西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花儿”的传唱区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
这里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在交通不便的山沟里,人们习惯站在山坡、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喊或交流,为了能让对方听清楚,常常要把声音拉得很长,这就形成了“花儿”的雏形。
在户外空旷的条件下和自由的旋律中,“花儿”便有了这种悠扬、高亢、宽广的特点。
二、“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又称“河州大令”,是一首河州花儿的代表曲目。
歌声高亢宏亮、感情真挚、一唱三叹,在演唱时真假声巧妙地结合,唱出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粗犷豪放、苍凉辽阔,深受人们的喜爱。
演唱分析如下。
此句为本曲上句,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回到高,抑扬顿挫、循环往复。
演唱者在小字二组以上的高音部分开始使用尖音的唱法,歌手自然抬起软腭,打开喉头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高音圆润飘渺于高山之巅,似轻风顺山而上,环绕天际,经久不衰;而低音在淳厚与低沉之间徘徊,稍带着几许忧伤、几许惆怅……下句“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沿用第一句的主旋律,却根据歌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乐段的结尾处,唱至时一波三折,旋律由g2急转直下至g1,并将这个g1力度很轻地重复了两次才结束全曲,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化云为锦之感、耐人寻味。
三、不同“花儿”歌手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对比分析(一)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是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的,其曲式结构为:A+A’a+ b a’+b’小节数5 6 6 7从谱例中可以看出,此曲音程跨度为12度,从d1到a2,朱老先生演唱时在低音区用满口腔的苍音演唱,在a2以上则使用尖音唱法,而且在高音处使用演唱音。
河湟花儿映风俗

河湟花儿映风俗“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青海也成为‘少年’。
她有自己独特的格律和演唱形式。
演唱时即兴编词。
有抒情和叙事两种,以抒情短章为多。
根据其格律等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
”(王志艳:《青藏高原的呼唤》)河湟花儿别称青海花儿、河州花儿,新疆花儿、六盘山花儿、泾渭花儿是河湟花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微小变异。
据兰州大学教授郗慧民考证,今甘肃省的临夏、东乡、和政、广河、康乐等县和青海省的西宁、乐都、民和、湟中、循化、同仁、互助、大通等市县,在历史上通称河州。
因此,郗慧民把产生和流行于这一地区的花儿叫作河州花儿。
河湟花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虽然以歌唱爱情为主,但也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反映。
聆听河湟花儿和阅读其歌词,听众和读者眼前能徐徐展开该地区各民族的风俗画卷。
第一,河湟花儿反映了河湟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
花儿学者黄河在《花儿与民俗》一文中说:“宗教信仰习俗是一个民族最早的文化习俗。
”“五月十三的单刀会,南禅寺搭下的戏台;多人的伙里甭找来,打发个姨妹者叫来。
”南禅寺位于西宁市,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以关帝殿为中心。
“你背上罗锅我背上枪,上山去,要吃个黄羊的肉哩;你拿上黄表我拿上香,进庙堂,要吃个不罢的咒哩。
”(孟达令)这反映了汉族群众对神赌咒的迷信思想。
“上去高山老爷庙,进去者好,出来者摆一场阵哩;庄子上看下你一个,成了时好,不成时得一场病哩。
”老爷庙建于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畔的老爷山上,因奉关公像而得名。
老爷山花儿会形成于明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七里寺峡的药水泉,担子担,桦木的勺勺儿舀干……”青海省境内的花儿会还有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互助五峰山花儿会等,大都与汉族、土族信仰的佛教、道教有关。
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人演唱河湟花儿时,一般不涉及真主或胡大字眼,但可以从他们从事的经济活动、首饰、民族语言判断其宗教信仰,如“跟上阿哥西口外走,新疆的生活(哈)过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河家令》、《积石关令》、《土族令》等,这些花儿曲令中有的受藏族民族影响,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歌腔舒展、旋律明朗而轻松,多半采用羽(6)音为中心、商(2)(3)为骨干的音例系列有明显的保安族、撒拉族、土族风格,传唱民族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
日月山花儿主要指日月山周边地区,如门源、湟源、贵德等地流行的花儿曲令。
这里流行的主要为《河州令》和《门源令》、《西门令》等商(2)、徽(5)调式花儿曲令。
祁连山花儿主要指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流行的河州花儿曲令。
主要有《河州令》、《土族令》、《裕固族令(八音令)》、《水红令》、《六六儿三令》、《老爷山令》、《东峡令》、《好花儿令》、《杨柳姐令》。
这些曲令,表现出一种拙朴,悠远和飘逸的风格。
传唱民族主要为汉族、土族和藏族。
六盘山花儿主要指流传于宁夏地区的花儿曲令。
根据花儿学家屈文焜先生分析,宁夏地区传唱的花儿分作两类:一类是《河州令》、《下四川令》、《白牡丹令》、《山丹花令》等以商(2)徽(5)为调式主音的花儿曲令,演唱中也虽有变化、但总的保持河州花儿高亢、悠扬、苍凉的风格。
这类花儿主要流行于宁夏、西吉、固原隆德一带。
一类是宁夏当地形成的角调式花儿(包括羽调式和角调式)《山花儿》。
这类花儿从音乐旋律和唱词句式上都不同于河州花儿,这于它的形成环境有关。
“宁夏的角羽型花儿,因受到当地信天游及其他小调的影响,无论从其旋法特点及词式结构上看,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是另一个系统的花儿——六盘山花儿。
这类花儿主要流地于宁夏同心一带。
天山花儿,指传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昌吉、阜康、呼图壁、吉木萨尔、玛纳斯、米泉奇台、焉耆等地的花儿。
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迁徙于甘肃、青海的人口带去的。
传唱的花儿曲令有《河州令》及《尕阿姐令》、《白牡丹令》、《水红花令》、《大眼睛令》、《马营令》等50余种,演唱中因其环境、语言的变化,出现一些变体,但总的保持河州花儿的音调和句式。
传唱民族主要为回族和部分汉族。
以河区分的有:
河湟花儿。
河湟花儿主要指流行于黄河与湟水交汇地区,如湟源、湟中、西宁、循化、民和、乐都等地流行的花儿曲令,有《河州令》、《直令》、《白牡丹令》、《二梅花令》、《水红花令》、《山丹花令》、《三闪令》、《乖嘴儿令》、《川口令》、《三湾令》、《黄池令》、《香水令》。
河湟花儿代表青海流行的河州花儿的主流。
传唱民族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
以河州四乡作区分:
1.东乡花儿。
东乡花儿流行于河州东部地区,有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临洮红旗一带,渭源官堡一带。
流行曲令有《河州令》、《白牡丹令》、《金点花儿令》、《阿干令》等。
这些地方,都是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山林稀疏,农业欠发达,居住人口生存条件普遍艰苦,人们的性格强悍,所唱花儿音调高亢、粗犷、苍凉。
2.南乡花儿。
河州南乡花儿主要指甘肃临夏南部、和政、康乐、广河一带。
流行花儿曲令有《河州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二梅花令》、《白牡丹令》、《拉卜楞令》、《酸巴梨令》等。
河州南乡,大部分地方处于太子山、白石山区的山阴地带,山林茂盛,水量充沛,农耕畜牧条件好,人们爱好饮酒、围猎、架鹰、赛马,性格粗犷、浩方、诚实,他们所唱的花儿,曲调既有激越高昂、清脆嘹亮的特点,也有缠绵、抒情、细腻的特点。
南乡群众还擅长用羌笛、唢呐、四弦子伴奏花儿,别有特色,在河州花儿中独树一帜。
3.西乡花儿。
河州西乡,有小四乡和大四乡之分。
小西乡指今甘肃临夏县西部地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西乡指今青海省民和、循化一带。
这些地区除了汉族以
外,有多种少数民族,如回、东乡保安、撒拉、土以及部分藏族。
这里流行的花儿曲令十分丰富,除了河州花儿的一般曲令,如《河州令》、《脚户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二梅花令》、《白牡丹令》、等曲令外,还有大量具有大西乡地方特色的曲令,如《西乡令》、《保安令》、《撒拉令》、《土族令》、《三起三落令》、《哎西干散令》、《三花嫂令》等曲令。
河州西乡,由于各民族杂居相互影响,民风朴实,性格开朗。
靠近黄河两岸的筏子客,靠近积石山的猎手们,都是一些优秀的花儿歌手,他们唱的花儿高亢、嘹亮、悠长,富有民族风格,富有山林气息,富有乐观精神。
4北乡花儿。
河州北乡,一般指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喇嘛川(即今东乡族自治县河滩乡)、永靖一带。
这些地方流行的花儿曲令有《河州令》、《北乡令》、尕莲手令》、《尕姑舅令》、《尕阿姐令》、看一趟阿哥令》等。
河州北乡地区的人说话语音平直,所以这里的人们唱出的花儿高亢、清脆,富有地方特色。
民族特征
1.汉族花儿。
河州汉族歌手唱出的花儿特别具有苍凉和忧伤的意味,旋律比较低沉,使人明显感到一种被压抑而发出叹息的音调。
这是因为河州汉族歌手唱的比较多的《河州令》原是古羌族民歌与汉族哭腔经过融合而形成的,其音调本身具有苍凉忧伤的意味;另外,也与过去河州汉民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河州的汉族是从秦汉以来,不断从各地迁徙而逐渐集聚起来的,有两千多年的居住历史。
他们起先同氐羌杂居,后来与吐谷浑、吐蕃杂居,再后来又与藏族、土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民族杂居。
过去频繁的战乱事变中饱受逃难、流浪和迁徙之苦,这些被凝结成沉重的忧伤之情,通过他们所唱的花儿释放出来,花儿多有哭音腔调。
2.土族花儿。
土族歌手演唱的花儿有明显的藏风,这与土族长期与蒙、藏杂居有关。
其音域宽广,起伏跌宕,曲调中强调宫音的延长下滑效果,并不时出现蒙、藏风味的颤音,节奏自由,延长音频繁,衬词、衬句的应用更为灵活,形象地表现出土族人纯朴的性格。
3.藏族花儿。
青海省黄南、海西和甘肃夏河一带的藏民传唱的花儿,曲调同汉族花儿,但带有藏族“拉伊”的风格,音调嘹亮、婉转,颤音和抖动音十分突出。
4.保安族歌手所唱的花儿,除具有保安族特色以外,还明显地受蒙、藏民歌曲调的影响,其音域宽广,情绪粗犷奔放,有优美的山野气息,并有柔和、抒情和欢快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保安族人们善良豪爽的气质。
保安族花儿歌手在演唱中还以保安语、撒拉语作衬词、衬句,增加了花儿的独特魅力。
5.撒拉族花儿。
撒拉族是一个善于唱歌的民族。
撒拉族的民歌主要为撒拉曲(撒拉语称作“玉儿”),影响较大的有《巴西古溜溜》等。
撒拉族善唱花儿,其音调高亢明亮、自由奔放。
由于撒拉群众说汉语,并比较多的保留自己语言的发音吐字习惯,所以他们演唱的花儿舌尖音较多,有轻巧跳荡的特色。
撒拉族歌手还受藏族民歌的影响,普遍带有颤音,极为婉转动听。
尤其用撒拉族语言演唱的花儿更独具韵味。
6.裕固族花儿。
裕固族有自己丰富的民歌。
唱花儿的裕固族人主要居住于靠近青海祁连县地区,即裕固族东部地区康乐一带。
他们演唱的曲令主要是《河州令》,这是受青海祁连县一带所唱花儿曲令的影响。
裕固群众在《河州令》的传唱过程中,渗入东部裕固族民歌的节奏、旋律、曲式等特点,唱出自己的花儿曲令《裕固令》,这种曲令现主要盛行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区巴音乡,也叫《八音令》。
裕固族是喜欢欢乐、擅长歌舞的民族,他们演唱的花儿婉转、悠长,表现出草原民族特有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