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修辞学
日本电影的崛起与战前发展概况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问世,“——飞冲天”征服了西方,轰动了世界,使得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上骤然提到了显著的地位。
在以后的几年中,日本电影无论在任何地方的国际电影节上都能够得以获奖:1952年,沟口健二拍摄的《西鹤一代女》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导演奖;1953年,沟口健二拍摄的《雨月物语》和五所乎之助拍摄的《烟囱林立的地方》,分别在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奖;1954年,衣笼贞之助拍摄的《地狱门》获戛纳电影节大奖;同年,黑泽明拍摄的《活着》获柏林电影大奖;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沟口健二拍摄的《山极大夫》同时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1956年,市川昆拍摄的《缅甸的竖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1957年,今并正拍摄的《暗无天日》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1958年,稻垣浩拍摄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
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纪录,世界电影便从此记载了走在民族电影最前列的日本电影。
无可争辩的是,战后日本电影无论在西方人或是在东方人面前,都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了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
日本电影大师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于民族传统及文化特别的“关照”意识,给予了人们以全新的、强烈的视听感受。
然而,纵观日本电影的发展我们却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一条极为曲折和艰难的道路。
在我们对战后的日本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将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日本电影从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在神户与观众见面时起,到50年代日本电影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止,它已经走过整整的半个世纪。
在过去人们一提起日本这个民族,一般会说这是一个贯于抄袭的民族。
然而,笔者却认为,这并非是日本民族的真正性格。
他们固然有抄袭的一面,但同时也没有忘记使之变为自己本民族所能够接受的东西。
而这后一点才是真正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第一位天皇——圣德太子,面对强大的中国文化所采取的就不是囫囵吞枣的态度。
他建立了自己的所谓圣德太子的模式,实际上放弃了独裁的欲望。
浅析日本动画作品中翅膀的隐喻

2010年10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Oct 2010 第26卷 第5期 Journal of S i m ao Teachers C ollege Vo.l26 No 5 浅析日本动画作品中翅膀的隐喻龚 莎(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重庆 40052)[摘 要] 隐喻在修辞学中是话语借以发挥某些虚构所包含的重新描述现实的能力的修辞学手段。
而动画这一运用特殊符号的电影样式,更将隐喻发挥到了极致。
至今创作仍立足于平面的二位系统,用最纯粹的手绘符号的日本动画,尤其注重把人们日常意识中熟悉的符号广泛运用,调用其他一切有机因素来实现假定性。
如时常出现在日本动画作品中的!翅膀∀就隐喻了自由、纯洁、权力、轮回等大量思想意识。
[关键词] 符号;动画;翅膀;隐喻[中图分类号]H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0)05-0091-03隐喻,在修辞学中是话语借以发挥某些虚构所包含的重新描述现实的能力的修辞学手段。
在观看一部影视作品时,常常会通过画面某一意象联想到画面之外的情景,会试图了解导演通过他的镜头传达的思想,这便是电影中符号的隐喻。
隐喻的运用比用台词阐述更凝练、更简洁。
!动画是画出来的电影∀,这是通常人们对动画这种独特艺术样式的最浅显、形象的描述。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假定性的艺术,动画的特点是不追求画面的逼真性,主要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以达成审美或某种意念的传达。
动画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在电影时空构成的安排、配置和运用方面较之以实拍为主的电影有更大的自由。
这种运用更丰富的符号构成的影片,包含了更多的经由符号系统所传达的信息。
身在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日本人长久以来对大自然持有敬畏之情,他们不向上天寻求唯一神,而相信山川、树木、森林等大自然中皆有神灵存在。
这就是日本动画在创作思想上与欧美卡通的最大不同,这个没有诞生一神教的国家,打破各种宗教和各种文化的范围,把可用的因素融入动画之中,用最丰富的动画符号传达制片人的思想。
委婉、反语、夸张

Euphemism
• 英语Euphemism (委婉语)的特点是把原来会显得粗鲁或 令人不快的话换成婉转含蓄的说法,使语言温和一些, 悦耳一些,或者把话说得转弯抹角,使语言生动活泼一 些,幽默一些。举例如下: • (1) In private I should merely call him a liar. In the Press you should use the words: “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 and in Parliament ——that you regret he “should have been so misinformed") (Galsworthy: Silver Spoon) • 在私下,我就会干脆把他叫做撒谎者。在报刊上你却要 用这样的字眼:“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而在议会 里----你就要表示遗憾,因为他“竟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 情报。” • 把一个撒谎者说成是“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或“竟 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情报”,就是非常典型Euphemism。
• We had three main difficulties with regard to those documents. • 对那些文件,我们有三个主要的不便同意之处。 • 说“有三个不便同意之处”,实际上是在说“有三点反 对意见”。 • And, it being low water,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 正是退潮的时候,他跟潮水一道去了。 • “他跟潮水一道去了”是“他死了”的委婉说法。关于 “死 亡”,英语有许多的委婉说法。略举几例如下:to pass away (逝去了); to be no more (不在了); to depart (去世了);to be gone (逝世了); to join the majority (会见祖先去了); to go west (归西了); to go to glory (升天了);to go to one’s account(逝去); to go to one’s last home(回老家去);to go to a better world(去安乐 世界)等等。
幽默的青春序曲——评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语言艺术风格

幽默的青春序曲——评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语言艺术风格小说《且听风吟》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战后日本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我”与朋友们的邂逅与交往,描绘了日本年轻人的孤独、空虚和无奈,揭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和不可思议的人世沧桑。
此外,这部作品的新颖之处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风格上。
作者不但行文简洁明快,而且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和嘲讽等语言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幽默的作品氛围。
一、比喻“比喻”也叫“譬喻”,是修辞学上词格之一。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
比喻的成立,实际上需要有三个要素,亦即: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
因此,形式上就有正文、比喻和比喻语词三个成分。
而在几种比喻的具体方式中,“明喻”被普遍地使用。
明喻用于表明比喻和被比喻的相类似关系,在正文和比喻这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似”、“若”、“象”、“如同”和“好比”等比喻语词。
如:“鲁迅的杂文似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2]24-25。
”村上春树也在大量地运用比喻来构建自己的作品世界。
比如,他在《且听风吟》的第1章中,道白了主人公“我”的人生经历:……(我)不知多少次被人重创,遭人欺骗,给人误解,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莫可言喻的体验。
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浑如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
……“我”充分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目睹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人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就拿你当做一颗救命稻草。
等他们缓过劲来、飞黄腾达之后,就会把你甩在一边去。
俗话讲,这就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这些人“浑如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
”一语道出了“我”的失望和悲凉。
这句比喻非常形象直白,丝毫没有牵强附会之嫌,反倒有一种豪情爽快之感。
另外,在该作品的第7章中,还有这样的比喻:“再喝点?”医生问。
我摇摇头。
房间只剩我们两人面面相觑。
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

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本课题试图从分析王希杰和佐藤信夫的修辞学体系的思想来源、体系结构、论述方法和创新之处入手,展示中日两国的这两位有代表性的修辞学家是如何各自从自身民族文化传统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同时又是如何从西方修辞学中借鉴异种文化的视角和方法的,以及他们的修辞学体系在哪些方面代表了中日当代修辞思想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何在。
本文将在一个引言之后,分四章来阐述。
在“引言”中,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意义、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
对中日修辞学一百年来的概况作一个大致的回顾。
第一章是“王希杰修辞理论述评”。
王希杰的修辞学继承了从陈望道以来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基本精神,把修辞看作人们相互交际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或“手段”。
陈望道区分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记述的境界和表现的境界”,王希杰也强调修辞研究要注意“零度的形式和偏离的形式”、“显性同义和潜性同义”,这些其实都根源于西方修辞学自古希腊以来所确立的认识和审美(“雄辩术”和“诗艺”)双重功能的区分。
王希杰的创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他特别强调修辞的应用效果,他把修辞学定义为“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语言科学”。
其次是他的修辞的“四个世界”说,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其中“语言世界”涵盖了所有其他三个世界。
最后是他的体系方法,即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并试图以中国古代《周易》为榜样,用一套相互关联的动态范畴体系按照层次结构来概括全部修辞现象。
第二章是“佐藤信夫修辞理论述评”。
佐藤信夫的修辞学理论力图立足于语言哲学的高度来建立一个具有认识论色彩的修辞本体论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他的理论观点是通过不断批判他的前辈而建立起来的,他既反对单纯用说服术或雄辩术来解释修辞学,也反对把修辞学仅仅解释为“美辞学”,而是提出了一个“第三视点”,即修辞学的最本质的第三功能,这就是立足于“修辞感觉”来进行“认识造型”的发现和创造功能。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史

四、何爵三的《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介绍当时有“美辞 学”,“文章学”,“修辞学”等名称。作者主张用“修辞学”这个名称。第二个问题, 谈修辞学的对象。第三个问题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第四个问题是批评当时修辞书存 在的两种通病:一是不加分析地捡拾传统的说法,一是全盘搬用西洋学说。第五个问题 是提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介绍了“归纳法”和“比较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中 国研究修辞学的步骤和计划。应该有注重讨论修辞理论的《中国修辞学通论》;应该有 注重批评的《中国修辞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作品抽绎出修辞的格式、理法,整 理分类,组成系统;应有《中国实用修辞学》,专门讨论修辞法则怎样应用到实际作文 方面;应有《中国修辞学史》,以见历代修辞知识的特点及其变迁。
第二节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发展和深入 隋唐五代,在各个不同的文体领域,修辞研究走向深入,出现了重要的史论、 文论、诗论修辞的效果。唐代刘知几参加修史多年,深感官修之弊,难以秉笔 直书,于是私撰《史通》阐述其见解,其中论述修史的原则、方法时,涉及到 许多修辞问题。针对六朝的靡艳文风,自隋至唐初,魏徵、陈子昂等不断进行 批评,后来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主张复兴两汉以前的古文,但在语 言运用上却反对复古。讲究语言接近现实,讲究语言的创新。唐代是我国诗歌 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诗歌的种种形式和格律,这时已臻于成熟。诗歌的 修辞理论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上官仪《笔札华梁》、李峤《评诗格》、王 昌龄《诗格》、《诗中密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著作以及李白、杜甫、 白居易、杜牧等人的众多的诗文篇什之中。 北宋初期开始的以柳开、石介、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反对西昆派的 轻靡文风,提倡质朴淡雅、平易畅达的散文。后来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 庭坚等,也有相似的论述。但最为突出的则是南宋的陈骙。他写的《文则》是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它论述修辞相当全面,从修辞的原则和方法,词句 篇章修辞和辞格、文体、风格都加以论述。金元时期的王若虚和陈绎曾在修辞 研究上有很大贡献。王若虚《滹hū南遗老集》对经书、史书及文章中的修辞 问题加以甄别辨析。陈绎曾的《文说》对“用事法”(即“引用”格)说得极 为细致。这个时期,诗歌修辞理论有了新的特点。欧阳修率先撰写了《六一诗 话》后,许多诗话接踵出现。在诗话影响下,宋金元还出现了大量词话如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不少论词的内容。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提要】本文站在宏观的视角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笔者自己理解进一步细分为五个阶段,概括来说就是“两起两落”,并从事实出发阐发了对修辞学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汉语;修辞学;陈望道;辞格修辞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经拥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二十世纪开始阐述修辞学的现代发展史以及存在的困境。
一、修辞学发轫到创立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逐渐出现,迄今为止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他的发展经历了几多坎坷和波折。
作为引进外国文化窗口的上海,在中西文化“撞击”下,终于形成了我们最早的一批现代汉语修辞学成果。
这个时期完全是拿来主义,中国学者看到中西方修辞学的众多差异,于是抱着激动急切的心情不假思索的将欧美和日本的修辞学照搬照抄,这也出现了早期汉语修辞学严重不符合汉语实际的弊病。
最早的修辞学著作应是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
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原为南洋中学国文讲义,是我国修辞学史上最早修辞学教材,但是基本上是从日本修辞学中借鉴移植过来的,模拟的痕迹过重。
英美修辞学代表人物唐越,他的《修辞学》(1923年)参考了英国讷斯菲《高级英文写作学》成就,以“修辞格”为对象,论述了五类二十七格。
特点是建立了较科学,完整的修辞格体系,又有辞格理论作指导,因而被陈望道先生称为“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
二、第一次小繁荣到停滞期(三、四十年代)繁荣期(1930-1937)主要有两点表现:一,开拓了修辞学的领域。
陈望道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同时也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第一,他以“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尤为详细周密,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中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现状的对比

5 0
l ■ 中 西方修 辞学 缘起 及发展
_— ■
中国在 先秦时期 已有 “ 修辞 ”的说法 ,已提到修辞 现象 ,有 了赋 、比、兴的修辞手法 ,但并无专 门谈修辞 的学说 。汉 朝董仲舒 《 春秋繁露 。深 察名号 》接触到词 义 问题 ,但 不 是专 讲修 辞 著作 。后 汉 王充 《 论 衡 》有 《 语 增篇 》 、 《 艺 增篇 》 ,好 像专 论夸饰 ,而且 王充还 把夸 饰说成失实 。因此 ,直到两汉 ,还没专 门谈 修辞的著作。 从先秦 到两汉 ,只 是修 辞学 的萌 芽时期 。在魏 晋南北朝 时期 ,刘勰 的著作 《 文心雕龙 》开 始有专 门的篇章来谈 修辞学 ,但 附属于它 的文学论 ,还没有成为 一门独立 的 学 问。到南 宋 陈鼷 著作 《 文则 》 ,是 专 门来 谈论修 辞学 的 ,打破 了修辞学的附庸地位 ,使修辞学成为一 门学 问。 《 文则》包括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和风格三部分 。 自此 以后 ,中 国的修 辞学基本 上停滞在 《 文则》所 描述 的这个 层面上 ,尤 其集 中于辞格 的研究上 。陈望道 先生简要总结的积极修辞格 就有 3 9 种 ,在 《 修辞学发凡》 中有 四个篇章专 门描写这些修辞格。可见在 中国修 辞学 中 所 占的分量。陈望道认为中国的修辞可分三个时期。从产 生到 1 8 9 8 年属于萌芽时期 ,这期 间修辞学没有多大的发 展 。直到 1 8 9 8 年 马建忠 的 《 马 氏文通》 出版 ,因影响很 大,所 以一些学术界限不清 的人便拿修辞论充语法,于是 就进入 了修辞文 法混淆时期。 以 1 9 1 9年 的五 四运动为界 限,中国修辞学才开始走向独立 。自从上个世纪初 引进西 方和其他 国家如 日本 的修辞学理论后,我 国的现代修辞学 才开始逐渐形成 并进入中外修辞学说竞争时期。 西方修辞学诞生在 2 0 0 0多年前 的古希腊罗马 ,它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修辞学(转载,有调整)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
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
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
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
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
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同样的起步,同样发展,日本的修辞发展如何呢?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上的意句话。
…修辞立其诚‟。
对于修辞的研究,我国自古有之。
例如:六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陈骙的《文则》、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等书,都涉及到修辞学。
到了近代,“修辞学”、“修辞格”一类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32年,陈望道教授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一本系统的修辞学书,开创可研究修辞学的新局面,影响深远。
陈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修辞学的摇篮。
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坪内逍遥和他的学生岛村泷太郎(又名岛村抱月)、五十岚力都在该校执教。
坪内逍遥的《美辞论稿》,岛村泷太郎的《美辞学》、《新美辞学》和五十岚力的《修辞学讲话》,均为日本权威性的修辞学著作。
早稻田大学校长高田早苗的《美辞学的方法》对学生也有影响。
修辞学是“用语言做出选择的哲学”,修辞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是通过语言做出社会选择的社会行为和传播样式。
它不仅是语言手段和话语的选择,而且是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对社会公平、公正不同实现形态的选择。
修辞,无疑是一种社会公共政策的形成秩序,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人类对修辞秩序的建构和选择,就是对社会传播秩序的建构和选择,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选择。
东西方古典修辞学研究上的差异,不但反映了东西方不同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种制度传统下公众修辞权利赋予的不同模式,反映了两种社会文化传统下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
如果说修辞学史描写了修辞学的成长轨迹,标志着修辞学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学科
自我意识的强化,并对学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那么,修辞史则是记录了人类修辞性行为、智慧性生存的发展历程,更标志着一个民族对自身言语行为能力的体认和生存质量的审视,这无疑为提升民族的智慧生存能力有着助推作用。
日本的修辞学传统
日本修辞学开始于何时,认识不一。
有人认为在1950年之前,日本不存在劝服意义上的修辞学。
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日本修辞学开始于明治时代。
这种意义上的修辞学是指积极的表达艺术。
(Massimiliano Tomasi,2004:27)
19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日本修辞学主要以文章做法、修辞格、论辩、美文等为研究对象。
其修辞研究立意重在文章的内涵、结构、类型、文体、风格以及修辞手法、修辞技巧。
日本修辞学在词面上有“修辞学”、“文章学”、“美辞学”、“雄辩学”以及用片假名“しトリツク”等不同形式。
其中,“美辞学”是Rhetoric的意译,是“修辞学”的旧称。
日本明治修辞学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研究文章或作文法的,如五十岚力的《文章讲话》、《新文章讲话》、加藤熊一郎的《应用修辞学:演说文章》等。
二是研究美辞的,也就是修辞的。
比如高田早苗的《美辞学》、坪内逍遥的《修辞学》、岛村抱月的《美辞学》、《新美辞学》等。
美辞及华文(Belles-lettres)是18世纪英国修辞学的主要内容。
明治时代,这种修辞学思想被引介到日本后,与当时的语文教育趋势形成默契,产生了不少新的日本美辞学著作。
三是以“修辞”为名的,比如五十岚力的《修辞学大要》、《修辞学纲要》、《修辞学讲话》,大和田建树的《修辞学》、武岛又次郎的《修辞学》以及佐々政一编的《修辞法》、服部元彦的《修辞学》、渡边吉治的《现代修辞法要》等等。
四是研究论辩的。
文章研究,是基于日本的国民语文教育传统和汉学传统,美辞和论辩研究,则主要是受西方修辞学的影响。
但是因为缺乏社会基础,这项研究没有文章学兴盛。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黑岩大译述的《雄辩美辞法》、尾崎行雄翻译的《公会演说法》等等。
日本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深受西方修辞学中论辩理论和美文学理论的影响。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人就开始翻译介绍西方的修辞学著作,比如西周的《百学连环》、菊池大麓翻译的百科全书中的《修辞及华文》(Rhetoric and Belles-lettres,1879)。
后者论述了各种风格手段、修辞格以及简单的演讲形式、游记、历史文章、说明文的写作、说服和诗歌、戏剧的艺术手法等。
该书对日本修辞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高田早苗、大和田建树、坪内雄蒇、岛村抱月和五十岚力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该书以及其它西方修辞学著作的影响。
此外,在尾崎行雄翻译的《公会演说法》、黑岩大译述的《雄辩美辞法》、中江兆民翻译的《维氏美学》等著作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日本雄辩学会”、雄辩出版社以及一些论辩修辞学著作,如马场
辰猪的《雄辩法》、雄辩学会编的《雄辩学讲话》、竹内尉编的《模范即席演说及其分类的新研究》,安部矶雄《雄辩学讲座》等。
此外,还出现了日英比较修辞学著作,比如增田藤之助的《英语修辞学讲义:英和比较》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近代修辞学史的研究也很大进展,涌现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著作,比如速水博司的《近代日本修辞学史:西洋修辞学的导入和挫折》、原子朗的《日本修辞学史研究》、速水博司的《修辞学史——近代日本》等。
但是,总体看,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的修辞学研究逐渐转向了文体学和外国修辞学,没有出现明治时代那样的繁荣景象。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在《美的相位与艺术》中说:“如果没有理性所占据的心美,也不会有语言的美。
……在我国传统的思考方法中,有…语灵‟(语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样一种观念。
语言是真诚人的心,珍贵语言就是珍贵心。
因此作为通过语言产生的美最终物正是心。
艺术美正是通向美的道路。
美正是美的心的象征。
如果说语言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中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即语言归根到底是理性,也就是心的力量,那么心的目的不正是在于美吗?”(注: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第25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0年版)日本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文镜密府》具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cjengkao/ywfd/20090903/2073626-1.html
./haoyuyan/080803/11343083-2.html
/forum/viewthread.php?tid=26685
/view/54499.htm
/plus/view.php?aid=14724&page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