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吏隐_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宋代士人的文化思潮分析

宋代士人的文化思潮分析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士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群人,他们对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士人的文化思潮出发,来分析宋代的文化精神。
一、理学兴起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理学。
理学是宋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创立者是周敦颐和程颐。
他们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各取所需。
这就意味着,人们应该追求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这一思想不仅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对于后世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的多元性虽说理学成为了宋代的主流思潮,但是宋代的文化不仅仅只有理学一种。
宋代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等。
与此同时,宋代也被视为中国文化开放的时期。
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宋代文化的多元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一点从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证明。
三、社会的变革宋代是一个较为文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在发生着。
在士人的带动下,领导阶层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
唐代以来,旅游就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动。
宋代则更是将这种观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科技的进步宋代的科技进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发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火器。
火器的发明带来了战争的变革,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文化遗产的传承虽然历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宋代的文化遗产却是一直传承下来的。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的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宋代的文化思潮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对于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理学兴起的同时,宋代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多元化。
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也都在不断地发展着。
无论是从学术、文化还是科技方面,宋代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
宋代吏隐与文人生活

作者: 钟巧灵
作者机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1
出版物刊名: 船山学刊
页码: 145-14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宋代士人;吏隐;参祥念佛;园林;山水画
摘要:“吏隐”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蔚然成风。
宋代士人“吏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端:第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以参禅念佛作为仕途失意时的精神解脱;第二,“身在魏阙之下,心存江湖之上”,徜徉园林、卧游山水,在庙堂政事之余获得精神上的安闲与自适。
宋代士人吏隐之风的流行,是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所致.亦与宋代园林艺术的发达和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
而这种吏隐心态渗透到此期高度发展的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弥漫于文学作品中的“吏隐情调”。
南北朝时期隐逸与人文精神的表现

南北朝时期隐逸与人文精神的表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各种思潮交汇,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非常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隐逸也成为了时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对中国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隐逸的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在南北朝时期,隐逸的概念和这个时期文化多元的背景相得益彰。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众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离开纷扰的尘世,过一种安谧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当时不少隐士都建有隐居之所,在山林、山水之间游猎,观赏风景,参透自然之妙。
他们追求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他们在隐居中追求的东西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人文精神。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隐逸也让人们领悟到一种引领人们思想的方式,虽然当时并没有形成具体的“隐逸学派”,但对于一系列隐逸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献不仅仅是记录了隐逸的方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隐逸”的方式和方法让人们从另外一种角度去感知该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变化。
在南北朝时期,隐居士大都目光远大,追求卓越,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内涵,而这种追求也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
很多隐逸士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历史、哲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尤其是诗词和哲学,这两个领域的渗透非常深入。
关于诗词,南北朝时期的诗韵格调,多欣赏于自然山水之间,把自然意象融入到诗词中,令更多人清醒地认识到把自然融入诗歌的重要性。
而在哲学方面,南北朝的隐逸士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些非常独特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哲学思想也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南北朝时期,隐居士特别重视精神自由,他们崇尚个人自由、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对自由主义思想作出了很好的展示,后来重新提起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概念的思考和研究。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象,而是涉及到当时文化思潮的演变,以及对于自由、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表述,对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中隐”是不起眼却又不可少的一支文化,它的不可少有几个原因,一是它是佛道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产物;二是它的发展增添了隐逸文化的色彩;三是隐逸文化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十分需要的。
当今社会是个物质观念飙升的社会,隐逸文化的发展正好可以弥补很多思想文化方面的缺失,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隐逸文化自魏晋以来就迅速的发展,衍生了不同类别的隐逸方式,这些隐逸方式也逐渐的被人们熟悉与接收。
关键字:中隐隐逸文化精神发展一、“中隐”的发展“中隐”文化的产生也决不是偶然,自魏晋以来隐逸文化就有所发展,而初唐以后,中国的隐逸文化就发生了蜕变,不仅是“中隐”的产生,禄隐、半隐等隐逸说法也相继产生。
白居易先生的“中隐”在中国历史中对文人的影响极大,生活赋予了他们太多的不幸,而当你以一人之力不能去改变的时候,你只能选择自我安逸。
所以,在我看来隐逸相对于很多文人而言本身就谈不上是欣然的选择,而是一种迫不得已,是生活的无奈。
他虽选择了“中隐”,不再过问政事,但就其本质而言早已超出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仅是解决生计和求得生活的安逸,这也是初、盛唐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初、盛唐时期集权制度与士大夫阶层的相互通融,如胶似漆的关系并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不允许封建统治者再有那样庸俗的气度。
现实的无奈中他选择“中隐”是自我的一种解脱,并亲身实践,也给处于一片衰惫中的中唐士人找到一条精神出路。
“中隐”教人平心静气不与世争,追求自我的安逸,也算是一种消极的解脱吧!也可说是混世主义与精神胜利法的一种融合结晶,他符合当时士人的需求,所以“中隐”之风在唐一时盛行。
“中隐”也随着白居易先生仕官生涯萧瑟而日渐显豁,它以闲散官、地方官为隐,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吏隐”。
何为“吏隐”?指的是靠国家的工资来养活自己,却不为国家办事的“隐居”,但这样的结果并非是主人公所希望,只因生活的无奈图个安逸。
请介绍隐士和隐逸文化

隐士和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些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
隐士是指那些隐居于山林之中、不与世俗交往的人。
他们通常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通过独处、沉思、修行等方式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隐士,如庄子、陶渊明、王维等。
隐逸文化则是指隐士们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反对功名利禄和世俗的束缚,倡导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隐士和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些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
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探析

的入 精 子 , l j j
、
的 生 活 追 求 毫 / 相 1
举取 士制度 的发 展 而表现 f冗 滥不堪 的特点 。北宋 h 建 国初期 , 由于官 、 、 遣分 离 , 僚机 构就 已 出现 职 差 官
雨 复设置 、 无职事 、 与实 异 的弊端 。而后不 断发 官 铝 展 的科举 取 度 , 宵僚 数 I急 剧 增 长。据 著名 上制 使 j
于屡考不 一 年老尤 成 的举 人 , 中、 皇帝 还 经 常给 予“ 特
隐身 !林 、 离个 为人, 之 尔 。这 / 仪 表现 拒 义 l 远 I j i f 人 } ? 大大 的诗 义创作 f , 父抒 发隐逸 情怀 、 f l 表达 隐 逸 意绪 的作 炽 一 , i 体 脱 存 精牛 活 巾 时 『 - 他们 处处效 仿 隐 f, 性逍 近 , 浓 i水 , 情忻退 , 放 f 心 f
式 关 键 词 : 术代 ; 大 夫 ; 士 吩逸 思 潮
中 图分 类 号 : K 4 2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5 7 ( 0 9 0 0 4 0 10 — 9 3 20 )6— 0 6— 6
“ 穷则 弛
身 , 则』 灭下” 达 济
, 这
界却 少仃 系统 的 论述 。有 鉴 于此 , 文 拟 在前 人 研 本
足 … f 代 『 人 ●身处 j 经常采 朋 的两种 人 i l - ‘ 夫 } }卜 I 略 。术 代足 个 砸义抑 武 、 待 义 l 、 上 火 i 策 优 I“ : 火共 瀹 卜” 叫‘ , 的 代 文人 0: 大 扶得 』前所 术 有 大 ,
宋 史专 家张希 ?= 授 统 计 考 证 , 来 通 过科 举 取 I 1 j 教
宋代的“吏隐”、“中隐”考辨

宋代的“吏隐”、“中隐”考辨汕头大学文学院林晓娜摘要:中唐以前诗中之吏隐大多出自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至中晚唐方成“以吏为隐”、“隐于吏”的涵义,宋代之吏隐并不局限于小官小吏者,仕宦失意或居高位而被闲置者皆可自称吏隐。
中隐在宋代并未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与中隐的功利化、世俗化有关。
关键词:吏隐中隐仕隐观宋代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也是隐逸文化的转型时期,隐逸方式由重小隐山林转向为重“心隐”,[1]184宋代诗文集中“吏隐”、“大隐”等体现心隐形不隐的词语频繁出现,笔者据《全宋诗》统计,吏隐一共出现276次,大隐122次,吏隐和大隐被宋代士大夫普及强化成为自觉意识,甚至成为潜在的道德标准,规范着他们的仕隐观。
本文将对宋代“吏隐”、“中隐”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并由此挖掘宋人的仕隐观。
一、吏隐的涵义什么是吏隐?《辞海》解释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2]123,蒋寅先生认为“吏隐不光是‘虽居官而犹如隐者’,它特指地位不高的小官僚诗人居官如隐的一种处世态度。
”[3]54此定义更为明确,但文中仅证以唐以前及明清的材料,宋代吏隐的具体涵义稍显模糊,兹以唐宋诗歌论“吏隐”的形成及演变:《全唐诗》提及吏隐共有25处,最早见于宋之问的《蓝田山庄》:“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此处的“吏隐”必须连同“非”字作解,指仕宦和隐居两件互相矛盾的事情,取自山涛与孙绰的典故。
《晋书·孙绰传》记载:“(孙绰)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
”(卷三十六)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在中唐以前多被反用,取“亦吏亦隐”之意,如“若人兼吏隐,率性夷荣辱”(李峤《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代阅英灵尽,人闲吏隐并”(孙逖《登越州城》);“浣花溪里花饶笑,有信吾兼吏隐名”(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士人试图兼并二者,做到吏中有隐,隐时可吏,此时“吏隐”一词是联合式结构,往往需加“非”、“兼”、“并”“齐”等修饰语,尚未形成偏正式结构的固定词语。
论范仲淹的“吏隐”情结

要: 通常意义上的“ 吏隐” 往往饱含着世俗 的人情 味, 也意味着 隐逸 文化 由抗 争转向顺应 。北宋 名臣范仲
淹在他三次贬谪外任地方官之际 , 流连往返于名山秀水 之间 , 自称“ 吏隐” 。他 安贫乐道 的人格操 守使其“ 吏隐” 具
有温润平和 、 和谐从容的特征。其 “ 吏隐” 涵盖了向内向外 两个维 度的意义 , 向外为世人 立法 , 行社会责 任 ; 履 向内 则开辟心灵的一片净土 , 追求精神的 自由。 关键词 : 范仲淹 ; 吏隐 ; 乐道 ; 严子陵 中图分类号 : 0 .2 K 4 I 7 2 ; 24 2
21 0 1年 1 月 第 2 卷第 1 7 期
唐 都 学 刊
T n d o ra a g uJ un l
Jn O l a .2 l
Vo . 7 No 1 I2 .
论 范 仲 淹 的 “ 隐 情 结 吏 "
郝 美娟
( 中国人 民大学 文学院 , 北京 10 7 ) 08 2
摘
s e c l r hf n r m g t g t c o i ut e s i i g f v u t o f hi a c mmo a ig F h n i n o d t . AN Z o g—y n mo so ca ,c l d h ms l n a ,af a u f i i l al i ef e a h r t i g r d a o n a u e u i lmo n an n v r w e e w s d g a e n a ih d e mi,l e e r u d f mo s b a t u u t i s a d r e s h n h a e r d d a d b n s e n f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 哲J OURNAL OF L I TERATURE,H ISTORY AND PH ILO S O P HY 2005年第3期(总第288期)N o 3,2005(Ser i a l N o 288)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张玉璞(曲阜师范大学 齐鲁学刊编辑部,山东曲阜273165)摘 要: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
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
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文人;仕宦心态;吏隐;居士中图分类号:G122;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5)03-0048-06宋代的隐逸文化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前此历代的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并蔚为大观。
在各类隐逸形态中,最为宋代士大夫文人所青睐的是虽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谢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并因此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
一仕隐问题自士阶层产生以来便一直是困扰士人身心的一大问题。
孔子所谓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 卫灵公)、!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 泰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 述而),孟子所谓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2]( 公孙丑上),看似机变、通达,!无可无不可∀,实际上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仕∀,!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
一旦现实社会为其实现政治理想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那么士仍然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
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1]( 季氏)∃。
道家虽也重视平治天下,但更强调治身,以遁隐为尚。
虽然庄子也说!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
此存身之道也∀[3]( 缮性),与儒家机变、通达的仕隐观有相通之处,但其真实用意则是主张!隐∀,而绝意于!仕∀。
原始的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虽然日渐世俗化,入世的色彩越来越浓,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出世的人生哲学,它并没有以入世作为最终目的,入世只是出世的方便法门。
儒、道、佛三家关于人生出处的不同方略,左右着士人的人生选择,使他们在出与处、仕与隐之间很难有一个明确、果断的抉择。
!仕∀的负面作用则是士人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也就不得不屈从于个体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
若想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则只能从!隐∀中求得。
但是,这既与士之!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2]( 公孙丑下)的经世态度相凿枘,!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 微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国家政权提供的经济和物质保障,要时常陷于衣食无收稿日期:2004-09-26作者简介:张玉璞(1965-),男,山东临朐人,曲阜师范大学 齐鲁学刊编辑部编审。
着的窘境。
孟子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2]( 滕文公下)士之仕宦与农夫之耕作一样,都是谋生的方式。
但与农、工、商相比,士尤有不堪者,!农工商各守其业,虽有逢年之丰啬与夫奇赢操作之不同,然守其业皆可泽其家、糊其口,大约不甚相远也。
若夫士则不然,有遇与不遇、得志与不得志之殊:其遇而得志,则万钟之富、公卿之贵,韩子所谓丈夫得志于时者之所为;否则有藜藿不饱、鹑衣不完,甚有一饱之无时,坎壈困苦,无所不至∀[4](卷八 百愁集序)。
士而不仕,犹如农夫不耕,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更不用奢望万钟之富、公卿之贵了。
虽然晋代以来!坐而获逸,遂其宿心∀[5]( 王羲之传)的新型仕隐观开始逐渐消弭了仕隐之间的界线,但两者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宋代的士大夫文人在仕隐之间同样面临着两难选择。
即以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苏轼为例,当其在仕途上数度起落、备尝坎壈后,早有归隐的打算:!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行香子&述怀)!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
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 蝶恋花&述怀)但这种有酒盈樽、有田百亩的田居生活他却一直未能得到,只是一味地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 临江仙&夜归临皋)!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忘却营营∀、!无缘∀归隐呢?其实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缺少归隐的物质生活保障:!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溪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 浣溪沙&感旧)!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二是牵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 次韵蒋颍叔)!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 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在当日士大夫文人中,如苏轼这种心态和处境者,绝不在少数###!归田不待老,勇决凡几个?∀(苏轼 迁居临皋亭)如果不是老而致仕,又有几人能有勇气与官场彻底决绝而归园田居呢?!归田未果决,怀禄尚盘桓∀(王禹偁 扬州池亭即事),一方面舍不得世俗的牵挂,一方面又想获得隐逸的乐趣。
既然如此,就总得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来消弭其对立、化解其矛盾,而前人发明的虽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这种生存方式∋,使仕与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体验之兼容兼得成为可能。
二关于!吏隐∀,或以为是指!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6](P123),但考察宋代士大夫!吏隐∀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却是因为!唯惭恋禄俸,未去耕田畴∀(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
国家俸禄是士大夫们赖以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不得不首先考虑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问题,生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对宋代士人来说,殷鉴不远,唐末五代士人仕隐之际的生命遭际足以让他们心存怵惕。
唐末五代,藩镇跋扈,军阀混战,是一个武人横行、斯文扫地的时代,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遁世归隐便成了当时士人迫不得已的选择。
著名文人如陆龟蒙、罗隐、张乔、司空图、杜荀鹤、陈陶、王贞白、郑良士、郑谷、徐寅、杜光庭、郑遨等都有过归隐的生活经历。
然而,由于不是自觉自愿的人生选择,乱世归隐者的生活处境和生命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他们面临着失去经济依靠后的生活贫困。
在传统的官本位文化观念中,隐士必象征清高,追名逐利者则代表着鄙俗,但清高与贫寒又往往是一对影形难离的!双生子∀。
特别是在唐末五代这样的乱离之世为逃避灾祸而被迫归隐者,其生活境况更是苦不堪言。
其次,也是他们最难以承受的,是隐居的孤独、寂寞与冷清所带来的精神压抑。
就唐末五代的乱世隐者而言,归隐已不再是一种精神寄托,而是一种万般无奈的生存手段;林泉也不再是充满诗意的韬晦之地,而是与世隔的避难之所。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具备融自身于自然之中的真正的隐士∃ 清人刘宝楠解释此句曰:!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达其所守之道也。
%%夫子处无道之世,周游诸侯,栖栖不已,而又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隐者,即此隐居求志之谓也,非如隐而果于忘世也。
∀( 论语正义&季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关于!吏隐∀一词究竟始于何时,蒋寅先生说:!从现有文献看,它在唐初已开始使用。
%%唐代以后,吏隐一词便成常语,为官人所津津乐道。
∀(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 ,载 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品格,而只是在孤寂、冷清与艰难窘迫中困处林泉之一隅,无可奈何地消耗着已失去精神支撑的疲惫而空虚的生命。
于是,一部分士人在隐居数年之后,踏上了危机四伏的仕途。
迫于生计而急于仕进的士人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强藩,屈身为幕府宾客。
这样,衣食问题虽然解决了,而自己的尊严、前途甚至生命却完全交到了武人手中。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五代幕僚之祸论道:!五代之初,各方镇犹重掌书记之官。
盖群雄割据,各务争胜,虽书檄往来,亦耻居人下,觇国者并于此观其国之能得士与否。
一时遂各延致名士,以光幕府%%然藩镇皆武夫,恃权任气,又往往凌蔑文人,或至非礼戕害。
∀在这个!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7]( 新五代史序)的乱离时代,文人的生命在嗜杀成性的武夫凶人手中如同草芥。
仕与隐难以兼得的矛盾冲突,使士人的人格发生了剧烈的裂变:隐者器局促迫,精神空虚;仕者游离于社会矛盾之外,尸位素餐,苟且偷生,纵情于声色,不复以国家、社会和生民为念。
这种仕隐之际所无法规避的人生苦难,对宋代士人生存方式的抉择影响至巨。
宋代实行的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政治,文人受到广泛重用。
但封建朝廷为防止文官专权,又采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和台谏监督弹劾制度。
台谏是指御史台和谏议院,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职官志四),谏议院!掌规谏讽谕。
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8]( 职官志一)。
因此,官吏们稍不留心,就可能遭到言官的弹劾而被免职、贬官、流放。
宋代又是党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其间虽涉及是非曲直,但往往夹杂着意气,动辄相互残酷倾轧。
朝臣之间党同伐异,势同水火,!一唱百和,唯力是视,抑此伸彼,唯胜是求。
天子无一定之衡,大臣无久安之计,或信或疑,或起或仆,旋加诸膝,旋坠诸渊,以成波流无定之宇∀[9](卷四)。
优越的政治地位、丰厚的国家俸禄可以满足士大夫文人世俗人生的各种功利性、享乐性需求,但高度的中央集权、严苛的台谏制度又钳制了其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若想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则只能脱离官场,或归园田居,或栖隐山林,但没有了官家俸禄,其遭际也就有可能像唐末五代的隐士那样;同样,若想获得世俗人生的种种享乐,则必须依附国家政权,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也就难以实现。
宋代士人既想与现实政治保持密切的联系,又想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于是,边官边隐、似出似处的!吏隐∀便成了他们调谐仕隐矛盾、求取适意人生的最佳方式。
宋代士人吏隐心态的养成,与哲学领域的!三教合一∀思潮也大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