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编目大师戈尔曼的学术思想研究
深度的文化理论——解读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深度的文化理论——解读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作者:奥丽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7期奥丽雅(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1517)摘要: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是其作为解释人类学倡导人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是对文化的深度剖析,全书以文化为主线,详细地分析了文化与人性的关系、文化对宗教和仪式的影响以及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反思,更引人注目的是格尔茨提出的“深描”的民族志,即一种有深度的解释性的行为解读。
关键词: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深描;民族志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02-03收稿日期:2016-03-26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倡导者克利福德·格尔茨于1926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青年时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服兵役,待战争结束后,他离开了旧金山前往俄亥俄州学习文学和哲学,并在1950年获得安帝奥克学院哲学学士学位。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学习哲学和文学的经历,塑造了格尔茨丰富的文学知识、颇有气势的文笔以及颇具哲理的遣词造句,因此读格尔茨的文章是不可能一次就读明白的。
1950年以后,格尔茨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在经过对印尼爪哇人深入的田野调查之后,他写出了具有浓厚民族志色彩的《爪哇人的宗教》,并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
在整个人类学界,格尔茨以他的《爪哇人的宗教》《文化的解释》及《地方知识》等著作,影响了众多学者。
一、解析文化从最早泰勒的经典定义,到随后群起的几百种说法,文化这一概念一直活跃在学术界。
如何界定文化的概念,在格尔茨看来,是从符号学角度着手的,他认为文化概念“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1]。
格尔茨对文化进行深度地析解,文化概念是贯穿整个论文集的核心概念。
正如王铭铭所言,“纵观格尔茨的学术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主线贯穿前后,这就是由‘文化’和‘理解’这两个词组成的‘逻辑’”[2],并且评论道:“讨论的是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问题,但是它们没有脱离人类学的文化观,反而运用了这种文化观来评述社会理论。
从指称记谱到审美征候

从指称、记谱到审美征候【内容提要】“何时为艺术”是美国关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反思“什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艺术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解释先锋艺术颠覆传统艺术哲学所带来的理论难题。
“何时为艺术”从符号功能的角度重新定义艺术,试图把艺术与科学统一纳入到制造的世界中。
这不仅是对艺术定义的一次新尝试,同时也是新实用主义者对艺术与生活相关联的进一步推进和努力。
【关键词】纳尔逊•古德曼/何时为艺术/审美征候/符号功能一、问题源起:从“什么是艺术”到“何时为艺术”“什么是艺术”在美学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艺术”刚开始不过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仅仅是相对于天然物品的人工技艺,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分类。
所以,贡布里希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1],实质上,“贡布里希认为不存在的,是以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他的《艺术的故事》,讲的是小写字母a开头的‘艺术’的故事”[2],art包括各种各样的日常事物,所以,贡布里希提醒“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大不相同”[3]。
而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属于西方语言的独特现象,通常带有某种神圣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单独把某些特定的事物划归为一类的现象,即由art(技艺)变成Art(艺术)之后,此时才出现了建立在人类理性反思基础上的专门的“艺术”。
art与Art的矛盾所形成的张力构成了艺术史写作的一个动力,也成为美学家不断追问“什么是艺术”的历史博弈过程。
经过古希腊含混的区分、中世纪的“自由的艺术”等对艺术进行归纳分类的努力之后,到了1746年,法国神父夏尔•巴图(Charles Batteux)在《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 réduits àunmême principe)“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美的艺术’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范畴”[4],这时,“艺术”才被划归为与“美”相关的独特领域,从而形成了现代艺术体系。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

国外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一、参考教材类1.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一兵胡大平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5.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5月7.张一兵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8年8.曾枝盛著《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9.鲁克俭著《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10.王东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11.俞吾金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2.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东方出版社,2004年13.陈学明编《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4.徐崇温著《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人民出版社,2008年二、徐崇温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33种重庆出版社第一批书目:1,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美)悉尼·胡克著徐崇温翻译2,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匈)卢卡奇著张西平翻译3,交往与社会进化(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翻译4,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美)威廉姆·肖著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翻译5,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南)尼科利奇编赵培杰冯瑞梅孙春晨翻译6,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法)列菲弗尔著李青宜等翻译7,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马尔库塞著张峰吕世平翻译8,批判理论(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著李小兵等翻译9,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三点水是)荣新海翻译10,柯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英) G.A. 柯亨著岳长龄翻译11,“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徐崇温第二批书目:12,实践哲学(意)葛兰西著徐崇温翻译13,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多尔诺著洪佩郁蔺月峰翻译14,日常生活(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翻译15,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奥)威尔海姆·赖希著张峰翻译16,“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美)罗伯特·戈尔曼编赵培杰李菱邓玉庄等翻译17,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欧力同张伟著18,“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李青宜著19,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徐崇温著20,社会民主与未来(德)维·勃兰特(奥)布·克赖斯基(瑞典)欧·帕尔梅著丁冬红白伟翻译第三批书目:21,卢梭和马克思(意)德拉·沃尔佩著赵培杰翻译22,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美)马尔库塞著程志民等翻译23,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翻译24,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翻译25,否定的辩证法(德)特奥多·阿多尔诺著张峰翻译26,自然的控制(加)威廉·莱斯著岳长龄李建华翻译27,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德)施密特著张伟翻译28,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郑一明曲跃厚翻译29,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本体论引论(匈)卢卡奇著(德)本泽勒编白锡(上双方下土)张西平李秋零翻译30,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匈)卢卡奇著(德)本泽勒编白锡(上双方下土)张西平李秋零翻译31,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著32,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陈学明著33,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德)卡尔·柯尔施著熊子云翁廷真翻译三、原著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1923)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71)审美特征(1963)青年黑格尔(1948)葛兰西:实践哲学狱中札记(1929-193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卡尔·马克思(1938)布洛赫:希望的原理乌托邦的精神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196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独裁国家(1940)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本杰明: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636)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与规范认识与旨趣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交往行动理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4)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32)苏联马克思主义(1958)理性与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反革命和造反(1972)工业社会与新左派斯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2)历史与结构(197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1960)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1965)阅读资本论(1965)列宁和哲学(1969)自我批评材料(1974)弗洛姆: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人心超越幻想的锁链(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赖希:性格分析(1928)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3)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8)性革命(1930)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日常生活批判(1946)辩证唯物主义(1938)资本主义的幸存(1973)梅洛·庞蒂: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辩证法的历险(1955)意义和无意义(1948)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1957)科莱蒂: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1969)意识形态和社会(1969)普兰查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1974)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探讨(1988)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1978)罗默: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共产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可能存在吗?(1992)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1985)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主义(1989)四、评述类1,(英)P.安德森;余文烈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2,(英)P.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苏)B.H.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4,(德)H..霍尔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倾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尔文·戈夫曼的符号观

尔文·戈夫曼的符号观作者:刘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尔文·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很多学者把戈夫曼当做社会学家,忽略了其作为符号学家的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通过其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中发表的Symbols of Class Status《社会阶级的符号》一文阐释戈夫曼的符号观。
关键词:符号;社会阶级;权利义务;制约[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status,position 和role都可以用来指代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受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支配,人们表现出特定的社会行为。
只要是社会中的个人,不管处于哪个阶层,都扮演着某个地位上的某个角色,他不仅拥有权利,也承担着义务。
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属于自身阶层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固定下来的。
不仅有来自社会的外部约束,也有来自人自身的内部约束,如自我意识,内疚,懊恼和羞耻心等。
拿自我意识举例,对于处在社会上层的人,一般没有物质生活压力,他们就会有精神心理方面的追求,而处于底层的人们,饥寒都是日常考虑的一大要素,哪有精力追求其他,因此就有了差距。
一个社会想要和谐,就需要每个社会阶层的人自我约束和对待他人的方式是一致的,因此需要适当的沟通来达成一致的观念。
地位符号把整个社会的人明显地进行分类,继而维持了一个阶层的内部稳定,并引起了不同阶层间的差异。
但是要知道,地位符号只是表明占有者的地位,而不是实际表现。
因此它就应该区别于荣誉符号。
荣誉符号抛开特殊的位置等级,表明个人在行使地位职责时达到理想标准的程度。
戈夫曼在文章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是英国军队授予在任务中表现英勇的士兵,无论任务具体是什么,也不管表现英勇的人是什么等级的人。
戈夫曼拟剧理论

三、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主要包括
1、人们通过符号惊醒表演,目的是赢得观 众的认可
2、表演主要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
三、拟剧理论
局限于高阶层和高地位者群体
3、补救表演
印象管理是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的, 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等都会导致表演 的不和谐。
如何解决表演过程中的不和谐问题?
四种补救措施
1
表演者自身的补救
2
观众和局外人的补救
3
表演者对观众的补救
4
观众对表演者的补救
总结
“拟剧理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 非常常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渗透 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谢谢观赏
Thanks
二、思想背景
1 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 2 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 3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4 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戈夫曼与布鲁默
相同点: 都以个人运 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 点;都强调个人内部 对话的反思的社会的 “我”;添加都文重字 视符号 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 作用;都具有主观主 义和形式化的倾向
戈夫曼使用许 多戏剧的术语, 运用剧场语言 描述了自我在 日常生活中的 表演,主要有:
剧场
前台
一
后台
剧组
1、剧场
剧场是人与人面对面互动的过程、舞台。
2、前台
前台是表演分类的一种 什么是前台? 前台包括什么?如何理解 前台倾向于被选择,而不是由演员创造
3、后台
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同时限制观众与局 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
当代美国编目大师戈尔曼的学术思想研究概述

・
图 书 馆 工作 ・
20 0 2年
第一 期
当 代 美 国 编 目大 师 戈 尔 曼 的 学 术 思 想 研 究 概 述
刘 静 一 余 晓寒 邱 君 瑞 包 冬 梅 ( 国人 民解 放 军 南 京 政 治 学 院 上 海 分 院信 息 管理 系 2 0 3 ) 中 0 4 3
编 目格式 的工 作 手 册 。 在 16 9 g年 的研 究 报 告 中 , 首 先 回顾 了编 目规 则 他 的发 展 。
毕业 考 试 中 , 两 门科 目获 得 最 佳 荣 誉 和 奖 章 。 毕 业 有
后 , I 6 【6 在 % 一 9 7年期 问 参 加西 北 技 术 学 院 图 书 馆 学 系与英 国 国 家 书 目局 舶 研 究 计 划 , 事 研 究 助 理 的 工 从
奋工作、 严谨 并 富有 创 建 性 的学 术 研 究是 密 不可 分 的 2 .戈 尔曼 主要 的 图 书馆 学思 想和 编 日思 想 这段 时 期 , 的 主 要 论 著 和 图 书 馆 学 、 目思 想 他 编
有:
逻辑 发展 的 第一 阶 段— — 在 英 国 的 l 4年 { 9 4 l7 L6 一 9 7
举行 的 “ 国际 编 目专 家 会 议 ” 与 各 国 的 编 目专 家 一 起 ,
例》 第二 版 修 订版 ( 简称 A ACR . 的 主 编 , 们 有 理 由 2 R) 我 在他 行 将 到 达退休 年龄 之 际 来 回顾 一 下他 的 一 生 。 从 大 量 的研究 资 料来 看 , 们 感 到 并 不 吃 惊 的 是 , 的 一 我 他 生 是 对 图 书馆事 业 、 目事 业 追求 的 一 生 , 为我 们 年 编 因 轻 人 也早 已决心将 一 生奉 献 结 我 国 的 编 目事 业 。 而夸 我们感 到吃 惊 的是 , 尔 曼 所 具 有 的 天 才 般 的智 慧 和 戈 他对 图 书馆 学 和编 目工作 的 独 到 理 解 与 见 解 , 是 我 这 们 即将 从 事和 正 在从 事编 目工 作 的 年 轻 人 所 应 该 学 习 的 所 r 下 面 简 要 介 绍 戈 尔 曼 的 生 平 和 他 的 图 书 馆 』, 学 思 想 和编 目思想 。本 文 仅 作 抛 砖 引 玉 , 妥 之 处 , 不 还
再谈尔文·戈夫曼的符号观

再谈尔文·戈夫曼的符号观摘要:尔文·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
很多学者把戈夫曼当作社会学家,忽略了其作为符号学家的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通过其在The British Journalof Sociology中发表的Symbols of Class Status《社会阶级的符号》一文阐释了戈夫曼的符号观。
关键词:符号社会阶级权利义务制约定义社会地位时,“权利”是个有相当比重的词语。
人们可以行使权利,权利却没有明确制定在法律和合同当中,在实际中也没有总是体现。
有些人们看起来享有一种与其本身不相符的社会地位,法律却无法判定或制裁他们,因为这些人只是越权,而没有犯罪。
此外,典型的阶级利益主要是指阶级赋予的优越态度和优越待遇,例如工作、服务或经济交流。
这些东西官方从没有给予证明,但确是默认的。
例如,地方的供电局里的职位几乎都被职员子弟占据,外行人员想进入相当困难。
一个地位符号具有范畴意义,即它可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
每个地位符号都有一个或多个制约条件来避免错误表征,以下的制约条件是典型代表:一、道德制约地位符号的使用会根据人们内心的道德约束来防止错误表征。
也就是说,不属于某阶层的人出于道德的约束,一般不会使用此阶层的象征符号。
例如,在西方社会,有些人突然具有了上层社会炫耀性消费的能力,但是出于宗教顾虑、文化制约、民族和种族的忠诚、经济和公民礼节,或公开的归属感等等原因,他们也不那么做。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只要有了钱,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来表达自己财富的增加,仿佛他们从此就忘了自己原本属于哪个阶层。
二、本质制约当充分运用某个符号来表征地位时,也就避免了错误表征。
例如我们用陈列来标志财富,用使用来表达我们的权力,用运用来标示我们的技能。
例如,春晚的小彩旗,她旋转了整个春晚的时间,表现了她的舞蹈功底,也让大家记住了她。
比较文学课程部分思考题部分答案

比较文学课程部分思考题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文学,置于_____ 世界___ 文学的范围内,站在国际的高度,进行跨文化的整体性比较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民族文学。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其研究方法主要有__影响研究和_传播研究。
2.美国学派是继法国学派之后而兴起的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其研究方法主要有___ 平行____ 研究和____ 跨学科 __ 研究。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梵•第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伽列和基亚4.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_阿尔德里奇________ 、___ 雷马克、韦勒克6•《比较文学论》的作者是法国学者—梵•第根 _____________ 。
7.提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观点的是法国学者__基亚8.主张“‘比较'一词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是法国学者梵•第根_______________ 。
9.在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和不同国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两方面,法国学派强调的是___事实联系________ 方面。
10.在1958 年9 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美国学者_韦勒克____________ 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报告。
11.在1958年9 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美国学者韦勒克作了题为《___比较文学的危机________________ 》的报告。
12.在《比较文学论》中,法国学者梵•第根把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分成了三小类,即:__誉舆______ 学、_____ 源流____ 学、__ 媒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13.“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 17 年 问. 两 年 在 英 国 国家 书 目局 97 9 2 前 中担任作者 编 目修 订员, 后三年 担任 编 日组主 任。
维普资讯
2 0 ・ 02 1
美 国编 目大 师戈 尔 曼的学 术思想研 究
言。
・4 9
P nzi、 特 ( h rsAm utr 及 柳 比 兹 基 ai ) 克 z C al mi t ) e C e
生与书 目控制领 域结 下 了不解 之缘。工作 一年
便 获得 了英 国图书馆学会认 可 的助理图 书馆员 资
格
颠图书馆使用 A C 的研 究报告 。在 17 AR 9 1年. 编 制英国国家 书 目局的机读 编 目格式的工作手册 。
在 16 9 8年 的 研 究 报 告 中、 首 先 厨 顾 了 编 目 他 规 则 的 发 展 。 其 次 .介 绍 了 潘 尼 齐 ( noi A tno
按 照 戈 尔 曼 的 国 书馆 学 思 想 和 蝻 目思 想 的逻 辑 发展 顺 序 奎 面 系 统地 研 究 了他 的 思 想 的 形 成 过 程
和 思 想 精பைடு நூலகம் 。
[ 关键词 ] 英美编 日条倒 [ 中图分类号] G 5 24
编 目思想
图书馆 学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36 3 【0 2 0 080 10 9 8 2 0 )20 4 6 2 0 年 是美国著名 编 日大 师 戈尔曼的花 甲之 01 年 。对于享誉全 球 图书馆 界的 17 9 8年 ( 美编 日 英 条例) 二版 ( 第 以下 简称 A C 2 和 18 A R) 98年 ( 英美 编 目 例) 条 第二版修订版( 简称 A C ) A RR 的主编 , 我 们有理 由在他行将到 达退休 年龄 之际来 回顾 一下 他的一生。从大量的研究资料来 看. 的一生是对 他 图书 馆事业 、 日事业追 求的一 生 . 编 戈尔曼 所具 有
维普资讯
图书与情 报
20 ・ 02 1
l
美 国 编 目大 师 戈尔 曼 的 学术 思想 研 究
刘 静 一 ( 放 军 南 京 政 治 学院 上 海 分 院 信 . 管理 系 江 苏 南 京 解
[ 摘
2 03 ) 0 4 3
要] 未 文较 详细地 瓤述 了当代 美国著名 天才蝻 目学 家戈尔曼 的辉煌 一生. 并且 同时
青 年 蝙 日学者
17 9 4年, 又参与 英 、 、 他 美 加三 国会 淡. 讨论 修
订英 美 编 目 规 则 的 事 宜 . 后 , 和 温 克 勒 ( aI 随 他 Pu Wik. 同 时 被 聘 为 编 定 A R 的 编 辑。 这 与 他 nl ) e r AC
在此 之前 的勤奋 工作 、 严谨井 富有 创建性的学术研
的天 才 般 的 智 慧 和 他 对 图 书 馆 学 和 编 目工 作 的 独
17- 17 年 间在大英 图书馆规 划处 担任书 目顾 92 9 4 问。17 年 夏, 94 他有 幸 来 到 美 国伊利 诺大学 香槟 校 医的图书馆学系担任访 阿教授 。17 9 4年至 17 97 年. 他担任 了大英 图书 馆书 目标 准室主任。 16 年 , 9 9 他代表英 国国家 书 目局. 加在哥车 参 哈根举行 的 国际编 目专家 会 I . 义” 与各 国的编 目专
<q吼 L btk,等编 目太 师的 观 点。再 次, s ue : z, ) 他 根 据当时的编 目理论和个 人的经验. 分析和评 论 了 、 R中的著者 、 c 基本原则 人名 、 团体名 称 府 政 机构 、 统一题 名、 副款 目、 著录 、 特殊 媒件 及排 列 等
项 目。
家一 起 讨 论 合 作 编 目的 可 能性 。之 后 不 久 , 代 表 他
英国参与 国际标准书 目著录 的编定工作, 井担任秘 书长的职务 。在此 期 间. 续 完成 专著 、 续 出版 陆 连 物、 通则 、 非书 资料 和地 图资 料 等版本 的国际标 准
书 目著 录 规 贝 。 】 】
一
() 1 对于具体规 则和机 读编 日格式的研究 在英 国国家书 目局工作 的时 候. 尔曼先 后 出 戈
色地 完 成 了 三 份 研 究 报 告 。 即 . 16 在 9 8年 . 究 研
16 9 7年 英 国 版 的 ‘ 美 编 目 条 倒 )( 下 简 稚 英 以
A C 里 的 款 目和 标 目 的 规 则 。在 17 A R) 9 0年 . 别 不
到见解 . 是我们这些即将从事和 正在从事编 目工 作
的年轻^所应该学习的。所 以, 下面 简要介绍戈尔
曼 的生平 、 他的图书馆学 思想和编 目思想。 1 戈尔曼的图书馆学思想和绾 且思 想的形 成和逻 辑发 展 的 第 一 阶 段 ——在 英 国 的 l 4年 ( 94 16 —
17 9 7年 】 1 j ^ 成绩 优 秀的 国 书 馆 学 学 生 走 向 锋 芒 毕 寡 的 . L
在第_篇 中, 他认 为 , 续 出版物 的 编 目首先 连 要解决主要 款 目的选 择 排列顺 序和刊名 变化的 『 口 _ 题。他对于连续 出版物 有其 独到 的见 解. 他认 为, 连续 性 是 一 种条 件 (o dt n , 不 是 书 目条 件 cn io ) 而 i (ilga hc odtn . 就是 说. 著 录 图书 馆 b i rp i cn io )也 bo i 在
究是 密不 可分 的 。 12 戈 尔 曼 主 要 的 图 书馆 学 思 想 和蝙 目思 想 . 这 段 时 期 , 的 主 要 论 著 和 图 书 馆 学 、 目 思 他 编
想有 :
戈尔曼于 16 9 4年进入英 国的爱钳 图书 馆学校 接受专业 的学 习。在 学 习期 间. 成绩 优 秀。 16 95 年参 加 中级 考 试 , 得 英 国 考 松 奖 ( a ho e 获 C wtrn P ) 9 6年毕业考试 中. 血e。16 有两 r科 目获得最 佳 J 荣誉奖章。毕 业后, 16 一 l6 在 9 6 9 7年期 间 参加 西 北 技术学 院图书馆学系 与英 国国家书 目局的研 究 计划 . 从事研 究助理 的工 作。由于此 份 工作, 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