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讲解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课件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四)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 环境的存活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病原 微生物的传染性,特别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病原体。
稳定性评估: ◙ 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 ◙ 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五) 被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 度和剂量的影响
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与可能产生 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危害评估需要获得不同的实验操作、不同的样 本类型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以 此来判断危险性的大小。
如果实验涉及体积较大的样本或浓度较高的病 原微生物制品,那么需要提高防护水平。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 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 ①制定相应的平安防范制度和操作 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平安 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平 安防护装置,到达确保实验工作人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平安防护水平
真菌: 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类
Prion: BSE病原等 5类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第 能够引起人类
一 或者动物非常
类
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
国尚未发现或
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
美国生物平安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引言概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工具。
它通过对生物入侵、疾病传播和生态破坏等方面进行评估,匡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生物危害评估的定义与目的1.1 生物危害评估的定义:生物危害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生物入侵、疾病传播和生态破坏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
1.2 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生物危害评估旨在提供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生物危害程度的准确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危害评估的方法与指标2.1 生物危害评估的方法:生物危害评估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风险评估等步骤。
2.2 生物危害评估的指标:生物危害评估的指标包括生物入侵的潜在扩散能力、对本地物种的竞争和捕食压力、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
三、生物危害评估在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应用3.1 生物入侵的评估与管理:通过生物危害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入侵物种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疾病传播的预测与控制:生物危害评估可以匡助预测疾病传播的潜在路径和速度,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减少疾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3 生态破坏的风险评估与修复:通过生物危害评估,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挑战与前景4.1 挑战:生物危害评估制度面临数据不足、评估方法不完善和多种生物危害因素的复杂性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将更加准确和可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措施。
结论: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在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生物入侵、疾病传播和生态破坏等方面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及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提供了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旨在识别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2. 评估方法评估包括对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进行调查,检查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以及评估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情况。
3. 病原微生物类型和数量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信息和样本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病原微生物存在于实验室中:菌落总数(CFU/g),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合理范围内,但对于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
4. 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实验室内部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安全柜,消毒设备,标志和防护用具,用于控制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暴露。
5. 员工培训和意识实验室员工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操作实验室中的设备和工具。
6. 建议和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病原微生物危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数量的监测,并根据结果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
- 增加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病原微生物风险的认识和意识。
- 确保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 鼓励员工遵守和执行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供相应的奖惩机制。
7. 结论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显示,实验室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降低这些风险。
以上建议和措施仅供参考,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适用的安全管理计划。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关于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概念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某些病原体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治疗药物后,其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致最后病原体可抵抗该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或长期使用某种药。
许多细菌会发生抗药性。
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常使疗效减小或完全失效。
抗药菌株具有遗传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讲,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
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
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生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

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使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规程、事故处置方案,保证在相对安全的水平开展实验活动或事故处置工作,减少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等有关的研究、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危险评估,或者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对病原微生物可能给人或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
三、职责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本科室开展的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险度评估,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2、进行危险评估的人员负责收集相关的新资料和来自科学文献的新信息,跟踪评估的结果的有效性。
四、程序:(一)特定实验活动或操作程序的危险评估1、评估内容病原微生物的类别、危险度等级、致病性、传播方式、感染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适宜宿主、暴露的潜在后果,实验操作、浓度及含量,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动力研究数据、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信息,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
2、危险度评估程序 2.1 危险评估的组织实施当新的实验或研究活动涉及感染性或潜在感染生物因子时,科室负责人应组织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性、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评估内容要求进行恰当、充分的危险评估,并做好评估记录。
2.2 评估结果的报告评估形式、参加人员、评估内容、过程和结果以及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应形成书面报告,经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
2.3 评估报告的审查/审批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及时提交主管领导或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审查评估报告,重点审查危险评估的充分性、合理性、相关SOP的可行性和评估结果,必要时委托上级生物安全委员会到实地考查取证,提出审查意见及审查结论,同时按规定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批。
2.4 评估结果的修订实验室条件满足相应实验活动要求并被批准开展相关工作后,科室负责人应持续收集与危险相关的最新资料、信息,适时修订评估结果。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 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
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
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
《 病 原 微 生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 或 者 动 物 严重 疾 病 ,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动物与 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3 级:(高个体危害,低 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 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 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 物。 3 级:( 个体危险高,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 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 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 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 重组DNA分子相关研究指南(美国NIH,1997) •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加拿大,1996) •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委员会指令93/88(1996) • 病原体的分类(比利时,1997) • 澳大利亚(1995)
有关说明
• 国外新发现(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操作级 别完全按照国外同类标准 • 非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级别主要参照国际相 关标准
同病毒培养。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
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 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 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 • 动物感染实验:指以活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的实验。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08月01日驻马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4)第五章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8)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第七章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第八章布鲁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8)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2)第十三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6)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6173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08月01日驻马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0)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4)第五章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18)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第七章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第八章布鲁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8)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2)第十三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6)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