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试题: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2020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考试测试卷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3.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仙”。
下列说法与其不相符的是()A.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代表作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C.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郭沫若赞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4.观察中医与西医示意图,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区别是()①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①前者习惯因循守旧,后者注重实践创新 ①前者重实用性,后者重理论性 ①前者注重健身保健,后者重视治病救人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5.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B.奸诈狡猾C.凶猛残暴D.刚直果敢6.吴倩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 )A.人物画B.文人画C.花鸟画D.山水画7.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
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这部作品应该是(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C . 《本草纲目》D . 《天下郡国利病书》8.下图是沈阳造币厂于20世纪90年代发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贵金属币之一。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了当时著作有14 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 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
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 D.活字印刷2.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3.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4.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
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神化统治阶级 B.服务小农经济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战胜自然灾害5.古代某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C.《农书》 D.《农政全书》6.“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
”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论的概括 B.发展具有偶然性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7.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
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
”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8.阅读下列表格信息:表格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2019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检测精品教育.doc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对于科技史家来说,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意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者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以下能印证其观点的是 ( )①火药最早用于军事②指南针用于航海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④发明淬火工艺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2019·苏北三市模拟)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3.《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说明了宋代( )A.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B.统治者重视科技发明C.传统科技有了新的突破D.传统科技领先世界4.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5.(2019·南京模拟)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
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B.《将进酒》C.《雨霖铃》D.《窦娥冤》6.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加固训练】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说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C.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D.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2.“图穷匕现”的成语来自于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丹之命去秦国,以献地图为名伺机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刺杀秦王时所携带的地图,其制作的材料最可能是()A.龟壳B.麻纸C.竹简 D.帛3.“19世纪时的中国天文学担负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社稷重担。
欧洲人惊呼: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无用的小人,在东方国度竟被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天象观测为依据注重历法推算②中国天文学服务于政事、农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③地球中心说在当时的欧洲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④19世纪西方天文学体系独立,学者多为修士祭司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具有科学精神()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5.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于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由此可见()A.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B.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C.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D.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6.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称为“灞桥纸”;《后汉书》中记载:“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据此推知()A.纸发明于西汉是信史B.纸发明于西汉不一定可信C.纸发明于东汉是信史D.两个时期的史料内容不统一、纸产生于何时无法判断7.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能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①郭守敬编制出《授时历》 ①指南针用于航海 ①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 . ①①①① 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①2.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 . 个人的情感B . 真实的景象C . 多彩的生活D . 繁盛的社会3.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 . 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 .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C . 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D . 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4.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 . 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B . 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C . 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D .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龙”字象征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寓意深刻。
下列对“龙”解读全部正确的是( )①从龙字字体演变看出中国字体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①第二个“龙”字字体始于西周时期,具有线条的特点 ①龙字书体由曲线逐渐发展到笔画并摆脱描绘过程 ①龙字写法从难到易说明要固守传统文化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6.“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 A . 楚辞 B . 唐诗C . 宋词D . 元曲7.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2019-2020年秋季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试测试卷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美丽的天宫在这一年也将分外多彩。
日月食、流星雨、地内行星大距、地外行星冲日等精彩天象会在2011年轮番登场。
某校在介绍有关天文知识时搜集了以下信息,正确的是()①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②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关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的国家。
④战国时期,中国已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北宋某一词人的作品曾被人评价“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这一词人是()A.关汉卿B.柳永C.苏轼D.李清照3.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
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4.“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5.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历代都重视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出现了许多农学著作。
下列不属于农学著作的是( )A.《汜胜之书》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石氏星表》6.“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材料主要说明( )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7.“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艺技术》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艺技术》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
在江南,不仅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
代表作品《牡丹亭》描述了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等内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昆曲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②江南经济繁荣有利于昆曲的发展③戏剧作品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④今天的京剧就是由昆曲发展而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端午节源于纪念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爱国诗人。
他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这位诗人是()A.罗贯中B.曹雪芹C.屈原D.吴敬梓3.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
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A.指南针用于航海B.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C.发明活字印刷术D.发明雕版印刷术4.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5.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生产工具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详细记载了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是()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C.王祯的《农书》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
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 )A.必须讲究耕作方法B.应当抓紧农时C.需要改革生产工具D.如何选种播种8.下列图片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照片和舞台艺术照。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的竹简奏章需两个人抬进宫。
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A. 活字印刷术B. 雕版印刷术C. 造纸技术D. 制墨技术2、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3、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
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A.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B.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D. 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4、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D. 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5、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A. 指南针和印刷术B. 火药和指南针C. 造纸术和火药D. 印刷术和造纸术6、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彦:“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来桥梁的作用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科技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7、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试题: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1 / 8历 史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有学者指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此二人则不可也。
”材料观点A .改变了纸的出现时间B .证明中国最早发明了纸C .肯定了蔡伦对纸的贡献D .说明了纸和笔同时产生 2.目前已辩识的甲骨文单字约占已发现的五分之一,其中象形字占可识字数的37%,会意字和指事字约占40%,形声字约占20%,假借字和转注字仅占3%以下。
据此可知,甲骨文 A .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B .真实反映了商代的历史状况 C .直接影响了当今汉字的使用 D .植根于久远的文化传统之中3.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材料表明 A .人类已告别冷兵器时代 B .火药武器已经用于战争 C .火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 .宋以火药推动武器变革 4.唐代高僧玄奘于访问印度回国后,曾“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材料可用来说明A .活字印刷术进步明显B .唐宋印刷术逐渐外传C .唐代更注重改进技术D .雕版印刷术影响深远5.刘邦称赞其谋士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杜甫称赞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的数学 A .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 .与军事有着密切联系 C .对战争成败有决定作用 D .助推了战争形态的改变 6.元朝统一后,所沿用的70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
由此可以推知A .新历法主要用于服务农业生产B .新历法汲取了古历法编纂经验C .政府负有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D .政府重视可有效推动科技进步 7.古代农业科技著作《齐民要术》认为,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秆坚实的。
材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A .因时制宜B .因地制宜C .积累经验D .善于观察8.传统的中医学不仅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而且始终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来辩证论治。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A .具有实用性的特点B .注重整体性的研究C .讲究“天人合一”D .注重总结经验教训 9.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
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材料表明A .文化发展离不开各地域的融合B .楚辞改变了中国南北文化走向C .楚辞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D .浪漫主义是楚国文化的主旋律 10.汉武帝时期,国家扩大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
这个时期,《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得以上达天听,对于统治者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表明乐府诗A .较大制约了统治者的暴政B .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渠道C.其盛行助推了汉赋的繁荣D.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11.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此后尽管“朝代有更迭,草堂有损坏”,但“屡毁屡复兴,长命无绝衰”。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杜诗A.充满了瑰丽的想象B.阅读对象多是平民C.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革新了当时的诗风12.辛弃疾一生有坚定的抗金信念,然而由于不被统治者重视,他力求从抑郁中解脱,其词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
材料可用来说明A.辛词创作日趋消极出世B.词作与时势有密切关系C.政治失意导致词风转型D.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13.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材料反映出A.政府的文人歧视阻碍了元曲发展B.社会环境对元曲特色有重要影响C.元曲旨在反抗政府对文人的歧视D.元曲沉重打击了元代的阶层歧视14.在元杂剧中,“女角多用小画扇,大臣儒士帮闲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头等则用白竹骨大扇”。
材料反映出“扇”A.在元朝时风格逐渐定型B.成为元杂剧的主要道具C.改变了元杂剧发展方向D.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15.《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还经历了宝象、乌鸡等九个人间国家的妖怪横行,这里“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但这些妖怪一一都孙悟空降服。
由材料可知,该小说所蕴含的政治理想是A.正本清源,匡国救民B.趋利避害,顺势而为C.超然物外,消极避世D.严刑峻法,惩恶扬善16.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语言表述。
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文学A.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B.平民渐称为阅读主体C.推动了民间教育普及D.更注重创作的娱乐性17.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中国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B.字体演变助推了自然科学发展C.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精神发展D.书法进步须借助对哲学的反思18.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秦书有八体,曰: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秦朝书法八体的出现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变迁B.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C.反映了政府对书同文的关切D.助推了不同书法流派的发展19.北宋米芾在点评怀素的书法时指出,其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即中正)由此可知怀素的书法A.形态自如,用笔细腻B.形式婉约,意境悠远C.张扬个性,兼顾法度D.章法自然,笔法随心20.唐代韩晃《田家风俗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南宋朱光普《村田乐事图》南宋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
对以上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风俗画出现于唐朝B.唐宋绘画趋于世俗C.经济突破市坊限制D.商品经济走向农村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试题: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3 / 821.唐代画家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 A .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B .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C .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D .意境深远的文人画22.戏台上有一副对联是:你一枪、我一刀,杀人不死;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材料可用来说明戏剧表演具有A .程式性B .虚拟性C .逼真性D .夸张性 23.徐州地方戏曲初称“太平歌”。
明清时期,微山湖一带的铜山、利国、季堡、厉湾等经常停泊由南方往京城漕运粮食的船只,船上有很多会唱南方小调的人,当地农民耳濡目染渐渐地学会哼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戏曲形式“丁丁腔”。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 .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宽松B .文化融合须借助经济交流C .丁丁腔适应了市民文化需求D .商运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 24.清廷首先从政治标准出发,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为了禁唱词曲,清廷曾颁布过无数次法令;同时,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
清朝对宫廷音乐的犹豫不决的态度 A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B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C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D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第II 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继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具有划时代的印刷技术进步。
雕版印刷有的因刻成年份久远,或因印刷施墨不均,或遭风吹日晒常会出现断裂现象。
再印刷时开裂处不着墨,出现短板现象。
活字印刷术不同,印完后,印版即可拆散,如需重新印刷,即行再版,所以不会出现雕版书那样的现象。
——摘编自邱成英《古籍活字本特征及价值浅谈》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 宋仁宗时,北宋经济文化出现全面发展的兴盛期。
这一时期,即使是“奉旨填词”极具反叛意识的柳永词其实也是在抒写觉醒的市民意识的同时并为“盛世之黼藻(修饰,使臻完美)”。
羁旅行役及被贬远放的题材在宋词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些词中都无一例外的表现出士子们对帝京的恋恋不能忘情。
随着儒家诗教地位的巩固,直白的感情流露被视为淫荡和粗鄙,词人动辄受到志为情役、有失雅正的訾议,但从这种抨击的反面,可以看到宋词的主流倾向,仍然是如词论家谭献所说:“惩一而劝百”、“曲终而奏雅”。
——摘编自孙虹《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以宋词为例》材料二 宋代在商品经济浪潮的推动之下,城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共娱乐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城市格局与商业经济互为因果的发展给士人心态带来了深刻影响。
宋代词人对园池园囿、茶肆酒楼、勾栏瓦肆等游乐场所都有较多涉足。
宋词在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风尚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民审美文化;文人词也难以避免地受到市民审美文化的浸染,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写俗世情怀的文体;此外民间大量艺人以词入乐,使词成为娱乐人们情怀的流行载体。
——摘编自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前期宋词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产生的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产生的影响。
(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氛围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然而《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摘编自《<兰亭集序>赏析》材料二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一类独立不羁的形象,最能体现八大山人的独特性格。
《孤禽图》历来脍炙人口。
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将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会被它触动:一幅白纸,只在下方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有横眉冷对大千世界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