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尤怡治疗血证三法

合集下载

药方各论——理气剂(三)

药方各论——理气剂(三)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8、理气剂(三)2007-04-17 22:08二、降气(2)【旋覆代赭汤方论】金·成无已: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积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

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

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

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注解伤寒论》)明·许宏: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

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赫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以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

(《金镜内台方议》)明·吴昆: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

旋覆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

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干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

亦是究理之论。

(《医方考》)明·方有执:解,谓大邪已散也。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

旋覆、半夏,蠲饮以消痞硬;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代赭以镇坠其噫气;姜、枣以调和其脾胃。

然则七物者,养正散余邪之要用也。

(《伤寒论条辨》)清·罗美:仲景此方,治正虚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对圣方也。

盖发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之亏损亦多;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阳无所归而不升,阴无所纳而不降,是以浊邪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论离经之血_谈_血证论_中之血瘀_刘佳

论离经之血_谈_血证论_中之血瘀_刘佳
about the blood stasis”and summaried it's concept, etiology & 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drome and treatment. It's considered that the knowledge of Blood stasis in the book is characteristic and has great guided meaning for modernized recearching.
唐氏于“血瘀”证治更颇具特色,著中对各类血 症的症状以及治疗均进行了描述,并逐一提出证治 方案,著中有关血瘀用方逾 30 处之多,且内服外用 皆有涉及。笔者细研其著,认为《血证论》中之“血 瘀”证治可有以下特色。 3.1 凡治血者 去瘀为要
《血证论》曰:“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去瘀之 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如何去瘀,唐容川 活血以行凝血,逐瘀以破恶血,善用古方,内外兼治, 以去瘀治血。 3.1.1 活血以行凝血 著中善以行气活血温经活 血,活血止痛之类。如辨三焦积瘀“瘀血在上焦,或 发脱不生,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目不了了,通窍活 血汤乃治之”, “瘀血在中焦,腹痛肋痛,腰脐间刺痛 着滞,血府逐瘀汤治之”, “瘀血在下焦,则季肋少腹 胀满刺痛,大便色黑,失笑散……膈下逐瘀汤亦稳” 提出了“血瘀证”在三焦均可出现疼痛症状,其疼痛 部位各有区别,并分别伴有“目不了了”或“大便色 黑”症状,各方虽各司其治,但均以活血为其主攻。 3.1.2 逐瘀以破恶血 唐容川用方善以活血,但亦 不忽视祛瘀,离经之血,非但已失其正常的滋润作 用,还会影响到血液的化生, 《血证论 · 瘀血篇》“此 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所以 对于离经恶血,应及时除之,如著中以“人参泻肺汤 加三七,郁金,荆芥,使上焦之瘀一并廓消”;或以甲 己化土汤加桃仁、当归、姜黄,以治“血瘀中焦,带有 瘀血”;或以桃仁承气汤“苦寒大破下”,以治“瘀血 在腑,阳明燥热之证”,以及“瘀血闭结之证……内

各家学说(考试答案)

各家学说(考试答案)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答:1.集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运用“反用”和“激用”法;4.多种剂型的运用。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答: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制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法;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重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派所采纳。

3.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有何发展?答: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1.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2.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佛热郁结为主;3.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证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

4.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一派。

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

1.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张介宾等;2.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3.明代外科学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受李杲影响;4.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说更完善。

5.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答: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

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郁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郁证。

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

川芎。

6.试比较东垣所论之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

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从《儒门事亲》浅析张从正刺血学说

从《儒门事亲》浅析张从正刺血学说

从《儒门事亲》浅析张从正刺血学说李洪亮;薛智慧;张昕;粟艳梅;向芳;李铁浪【摘要】《儒门事亲》是金元著名医家张从正所撰.该书是张从正数十年行医经验的总结,书中对刺血疗法见解独到、应用广泛,为刺血疗法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本文笔者就该书中张从正刺血学说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承《内经》,善创新,主攻邪,喜泻血,邪祛正安;(2)审虚实,辨气血,重养血,勿伤血,刺血补虚;(3)擅铍针,刺穴多,血量大,刺法猛,疗效奇佳;(4)广证治,明禁忌,传后世,道深远,功德无量.【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11【总页数】2页(P2057-2058)【关键词】张从正;儒门事亲;刺血疗法【作者】李洪亮;薛智慧;张昕;粟艳梅;向芳;李铁浪【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张从正,字子和,金·睢州考城人(今河南省兰考县,考城在五代梁时又称戴邑),故自号戴人,金元著名医家。

他生在世医之家,《儒门事亲》[1]中记载“余自幼读医经”、“余自先世,授以医方,至于今日,五十余年”等可见他自幼苦读经史,钻研医术。

据记载他曾得刘从益传授中医,后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

由于他医术精湛高明,于兴定年间被召补为御医,后因性格不适官场而辞归宛丘一带过隐士生活,后将其几十年宝贵临床经验编著成书,为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

书中前3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成书。

纵观《儒门事亲》一书的针灸医案,大多采用泻血疗法,笔者将书中张氏刺络泻血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张氏深谙《内经》真谛,把握其“多论针而少论药”之特点,结合自己临证“攻破”、“祛邪”之经验,创立了刺血说。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

杏林名医医案---朱良春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

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

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

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处方]夏先生,45岁,素嗜杜康,形体丰腴,三年前左足拇趾内侧经常肿痛,因工作繁忙未曾介意。

嗣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即在夜间突然发作,肿痛剧烈难以忍受,服药可以缓解,迄未根治。

血尿酸高,苔黄腻,脉弦数。

此浊之瘀阻络之痛风也。

治宜泄化浊瘀,蠲痹通络,并应戒酒慎食为是。

土茯苓60克,萆薢20克,泽兰、泽泻各20克,生苡仁40克,虎杖20克,地鳖虫10克,威灵仙30克,葎草20克,广地龙15克,三妙丸10克,包入煎,七帖,每日一帖煎服。

药后肿痛即行缓解,连续间日服一帖,以巩固之。

三周后复查,血尿正常,观察半年,未曾复发。

朱良春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的经验内容提要:早在1956年,朱良春老师就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公开发表了“控涎丹的方义和应用”一文,其精辟论述和临床发挥的经验披露后,吾辈每复习老师的论述,用控涎丹治疗多种杂病急症,均有疗效神奇的体会。

朱师在50年代始,就广泛应用“控涎丹”“表里和解丹”“六神丸”等治杂病难症,且在前肾应用范围的基础上颇多发挥,历年来朱师还自拟了数十种疗效颇著的丸散膏丹,如“复肝丸”“益肾蠲痹丸”,“痛风冲剂”“定喘散”等等治疗慢性痼疾,为挖掘中医宝库中丸散膏丹的宝贵经验,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当称承先启后的丸散膏丹大师。

瘀血之治 法当滋阴

瘀血之治 法当滋阴

瘀血之治法当滋阴
关淑芳;王敏;魏启家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2(43)9
【摘要】滋阴法是针对机体阴虚的病理状态进行调理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滋阴药物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液亏之证,而用于血瘀之证,古今诸贤鲜有论述,今就此提出管见如下.
【总页数】1页(P716-716)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治疗;瘀血;滋阴
【作者】关淑芳;王敏;魏启家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7
【相关文献】
1.从《内经》的时间治疗学探究瘀血证治法 [J], 张霄霖
2.谈瘀血证的病因及治法 [J], 曾春华;曹征;曾宪斌
3.《内经》论瘀血的治法及其影响 [J], 吴颢昕
4.气阴两虚兼加瘀血的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治法综述 [J], 李红霞; 卢志雁; 张艳霞; 宋雅琴; 牛春红
5.瘀血证及其治法与方药 [J], 张挨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六味地黄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

浅谈六味地黄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10), 2894-289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3.1210434浅谈六味地黄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张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9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7日摘要当今社会失眠是一种常见病,长时间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独特优势。

现今社会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工作压力发生很大改变,肝肾阴虚型失眠患者日益增多,治疗以滋阴血,调阴阳为总则,运用六味地黄汤合桂枝汤随症加减治疗,使阴阳平衡,经临床验证,疗效甚佳。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桂枝汤,肝肾阴虚型,失眠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Type of Insomnia withSix-Ingredient Rehmannia Decoctionand Cinnamon Twig DecoctionHe ZhangGraduate Schoo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Sep. 3rd, 2023; accepted: Oct. 4th, 2023; published: Oct. 17th, 2023AbstractInsomnia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oday’s society, and insomnia for a long time seriously affects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wor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treating张赫insomnia. Nowadays, today’s social living habits, diet structure and work pressure have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umber of insomnia patients with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type is increasing. treatment to enrich Yin and nourish the blood, harmonize Yin and Yang as the general provisions, the use of Six-Ingredient Rehmannia Decoction and Cinnamon Twig Decoction with diseas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reatment, so that the Yin and Yang balance. After clinical verification, the curative effect is very good.KeywordsSix-Ingredient Rehmannia Decoction, Cinnamon Twig Decoction,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Type, Insomnia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以睡眠质量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去 大 贝、 瓦楞 , 煅 加蒲 黄 1g 五 灵 脂 1g 继 续 服 药 2、 2, 2 0剂 , 痛及泛 酸诸证 皆除 , 疼 随访一 年 , 症状 未发 。
作者简介 : 王炳 恒 (90 )男 , 族 , 南 夏 邑人 , 治 中 医 师 , 从 党 17一 , 汉 河 主 师 中勤 教 授 , 要从 事 肝 胆 肠 胃疾病 的 中西 医 诊治 。 主
注重 “ 先其所 因” 【 如 郁 热 失血 者 , 。 2 主张 “ 用 止血 之 勿 药 , 疏其 表 , 热得疏 , 但 郁 血亦 自止 。若表 已解而 热不 ,
红苔 薄而腻 , 弦滑 。胃镜 示慢 性 胃炎 伴 糜烂 。西 医 脉
诊断为慢性 胃炎 ,中医诊 断为 胃脘 痛 。证 型 : 火犯 肝 胃证 。治疗 以清肝 抑 木 , 胃止 痛 。方 用理 中和 胃汤 和
浅 析 尤怡 治疗 血 证 三 法
朱 志华 陈 肖霖 陈永健 刘侃 广州 中 医药 大学( 145 500) 关键词: 尤怡@; 血证; 中医药疗法; 经验

60 。 3
光 明 中 医 20 09年 4月 第 2 4卷 第 4期
CG C A r 09 V l 44 JM M p l 0 .o 2 . i2
宁可再剂 , 可重剂 。这一用 药原则 , 不 符合 脾 胃是 人体 气 机升 降的枢 纽 , 宜运 不宜滞 的特 点 , 以临床上 能收 所 到较好 的疗效 。
( 文 校 对 : 中勤 本 党 收 稿 日期 :0 8 2—1 ) 2 0 —1 5
吴某 , ,0岁 , 人 。患者 胃脘 部 胀 痛 1 , 男 4 工 年 加 重 1周 。患者 平素 性情 急躁 , 食 辛辣 。稍 不 注 意或 喜
感 冒即出现剑 突下胀 痛 、 泛酸 、 嗳气 , 院外 中西 医治 经 疗时好 时 发 。 1周 前 因感 冒 出 现 剑 下 隐 痛 加 重 ,泛 酸 ,嗳气 ,口干 口苦 不欲 饮 ,纳差 , 二便 正 常 , 质 暗 舌
之 。“ 于蓄热 吐血者 , 热 蓄血 中 , 而妄 行 , 对 “ 因 口鼻 皆 出 , 如涌 泉 , 热 膈上 热 , 中满 痛 ……或 血 是紫 黑 成块 胸
者” 主张用 “ , 生地 、 芍 、 根 、 赤 茜 丹皮 、 三制 大 黄 、 滑石 、
苏州 以医名者 叶天士 、 大 椿 、 子接 等 人联 镖 接 轸 , 徐 王 辉映后 先 。 …其 临证经 验 , 中体现 在《 匮翼》 《 香 集 金 、静 楼 医案》 , 中 现就其 治疗 血证 的经验浅 析如 下 :
始率 以桃仁 、 大黄 行血破 滞之剂 折其锐气 , 而后 区别治 之 ”(金 匮翼》 2 之说 以为论 据 。似 此等症 , 《 卷 ) 非釜底
抽薪 之法 , 不能夺 火热上 涌之势 。病后 失血 , 而血色 紫 黑不 鲜者 , 氏则 认为此 血为前 病所 蓄 , 中 尚满则是 尤 胸
瘀血 未尽 。凡瘀 血未 尽 者 , 正气 已虚 , 虽 亦不 可 骤补 , 治疗 仍应 以祛瘀 血 为 主。尤 氏治疗 血 证 喜用 小 蓟炭 、 三七 、 汁 、 藕 荆芥 炭 、 山楂 炭 、 大黄 、 制 血余 炭 等止 血 而 不 留瘀者 一二 味药 , 于祛瘀 活血期 间 , 用 很少 用收 涩止 血之 品 。血 动 多 由热 迫 , 尤 氏 祛瘀 血 , 药 性 味偏 故 用
d i1 .9 9ji n 10 ・9 4 2 0 . . 1 o : 3 6 /. s .0 38 1 .0 9 0 0 9 0 s 4 文章 编 号 :0 38 1 (0 9 一 —6 00 10 —9 4 2 0 )0 0 3 ) 清 代 著 名 医学 家 。 字 在 泾 , , 又作在 京 , 拙吾 , 号 晚年 自号饲 鹤 山人 , 江苏 长洲 ( 苏 今 州市 ) 。工 诗 , 人 时人 谓其 得“ 贤三 昧” 善 书 , 因家 唐 ; 尝 贫而鬻 字于佛 寺 。弱冠 之 年 即博 涉 医学 , 后从 苏州 名 医马 叔学 医 , 学术 成 就 卒 在其 师 之 上 。平 生于 仲 而 景学说致 力 甚 深 , 有 心 得 。 同 时师 法 百 家 , 采 博 最 广
尤 氏治 疗 血 证 , 循 据 辨 证 论 治 , 遵 以正 本 清 源 为 法 , 治疗诸 失血症 , 般认 为 , 如 一 失血 后 阴血大亏 , 当先 行补 涩 。尤 氏则 明辨其 非 , 不滥用 收涩 止血之 品 , 绝 而
桃仁 泥之属 , 大便导之 ” 从 。并 引滑伯仁 “ 蓄血证 , 诸 其
取, 融会 贯通 , 临证 有 奇 效 , 故 晚年 医术 益精 。与 当时
“ 去者 自去 , 者 自生 , 生 人易 知也 。瘀 者未 去 , 则新
者不守 , 人未 易 知 也 。细心 体 验 自见 。 《 匮 翼》 ”( 金 卷
2 治疗血证 , 氏主 张 祛瘀 血 为先 务 。凡 呕血 、 ) 尤 吐血 , 如果 出血不 多 , 必有瘀 血停 留在胸膈 , 当先 消而去 则 应
5, , 日 1 , g7剂 每 剂 水煎 40毫 升 , 晚分服 。 嘱其饮 0 早
食 以清淡 为主 , 忌辛辣 刺激油 腻之 品 , 慎起居 , 畅情 志。 1 周后复 诊 , 自述 泛 酸 嗳气 、 口干 口苦 等 症 状 明 显 减 轻, 胃脘仍 觉疼 痛 , 舌质 暗红 苔 薄而 腻 , 弦滑 。守 上 脉
4 病案举例
加减 : 陈皮 1g 姜半 夏 1g 广 木香 1g元 胡 1g 八 月 5、 2、 2、 5、 札 1g 茯 苓 2 g 丹 皮 1g 黄 连 6 、 茱 萸 3 、 2、 0、 2、 g吴 g 自及 1g乌贼 骨 1g 大 贝 1g 煅 瓦 楞 1g 白芍 1g 甘 草 5、 5、 2、 5、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