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饶市6.17-20连续性暴雨过程南北降水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玉山县一次持续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玉山县一次持续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玉山县一次持续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江西省玉山县气象局,江西上饶 334700)摘要:利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各种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7-20日玉山县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表明:副高与华北低涡的稳定维持是形成暴雨的有利的天气形势,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运动、持续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配置,加上气流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叠加,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暴雨;环流形势;物理量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引言玉山县(28°30’ ~ 28°59’ n、117°52’ ~ 118°25’ e)隶属江西上饶市,位于上饶市南部。

玉山县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841mm,降水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9%,极易形成暴雨洪涝灾害,属江西省多雨区。

2010年6月中下旬,玉山县发生连续特大暴雨,其中19日出现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时间长、强度大、危害重,因2010年1~5月降水量相比常年多4倍以上,在土壤完全饱和状态下,此次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全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农村公路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全县农村公路直接经济损失2612万元。

本文对2010年6月17~20日玉山县暴雨进行分析,为做好汛期强降水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服务提供参考。

1 环流形势分析6月16日,500hpa高空图上,欧亚大陆上空呈两槽一脊型,欧洲大陆和东亚各存在一大槽,西伯利亚有一高压脊,同时新疆和蒙古地区有小高压生成;16日20时,华北上空维持一稳定低涡,低涡不断缓慢东移,在低涡底部的30°n附近出现多短波槽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虽有略微东退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17日08时,由华北低涡引申出来的低槽在江淮一带东移迅速,而江南带移动缓慢致使此段形成独立的低槽,玉山县正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20时低槽东移并加深,副热带高压略向西延伸,北支槽南压,玉山县受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冷暖交汇影响,有利于降水天气的发生;19日08时,西南小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继续维持不变,华北低涡于19日20时东移入海,副热带高压逐渐减弱;20日低槽移出上饶市,降水逐渐结束。

近10年上饶市汛期区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系统分析

近10年上饶市汛期区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系统分析

2019.08暴雨是长江中下游夏季重要的灾害性天气,很多气象工作者从多角度研究暴雨的机制,包括建立梅雨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陶诗言等[1]分析了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东西向静止锋的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的结构特征,吴国雄等[2]指出,在梅雨锋南侧暖气团的北端,是低涡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

其中江西省的气象专家对本地暴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尹洁等[3]对江西北部梅雨锋暴雨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归纳总结,郑婧等[4]指出强盛低空急流的脉动和稳定维持使雨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机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有利于在梅雨锋附近出现短历时强降水。

陈翔翔等[5]统计得到偏南风风速辐合型、切变线型、低涡型是暖区暴雨形成的环流形势。

郑劲光等[6]通过EOF分析表明当地暴雨存在南北与东西分布差异,因此本文根据气候特性,分析近10年(2008-2018年)上饶市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暴雨的主要形势场和概念模型,对提高本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上饶市12站2008-2018年11年汛期暴雨日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较为不均,汛期暴雨日平均降水量最少的为鄱阳410mm,最多为弋阳551mm,2008-2018年上饶全市各站汛期暴雨日平均降水量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上饶西南部(以弋阳为代表)和东北部(以德兴为代表),一个低值中心位于上饶西北部(以鄱阳为代表),这种汛期暴雨日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与上饶市南部位于武夷山西麓以及上饶西北部鄱阳湖的地形特征有关。

1 汛期暴雨日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对我市11年来降水量进行分析,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我市汛期4-7月份,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6.9%。

汛期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汛期暴雨日降水量最少年份2014年为285mm,降水量最多年份2010年为895mm,约为2014年的3倍。

11年来全市平均汛期暴雨日降水量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周期性特征,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10、2015年。

2暴雨时空分布特征2.1 暴雨空间分布对2008-2018年上饶市12站暴雨个例进行分析,10年来区域暴雨日数在上饶市各县市分布不均,暴雨日数最少的为鄱阳国家站49d,最多的出现在上饶县79d,从上饶市2008—2018年各站暴雨总日数分布图可以看出(图1),全市暴雨日数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有一个低值中心,位于鄱阳,有两个高值中心位于弋阳和上饶县,暴雨天数的地理分布特性与上饶市南有武夷山西麓、西部的鄱阳湖平原和东部的怀玉山脉山地的地形特征有关。

2017年6月下旬江西连续暴雨过程分析评估

2017年6月下旬江西连续暴雨过程分析评估

区域治理调查与发现2017年6月下旬江西连续暴雨过程分析评估熊立1 胡菊芳21.江西省减灾备灾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62.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 南昌 330096摘要:受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2017年6月21日至7月2日,江西中北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连续暴雨过程,赣北多地灾害严重,修水、婺源和景德镇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全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94亿元。

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气候特点、灾害影响、暴雨过程评估以及致灾原因等,可为今后抗御类似灾害和其它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评估,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具有累计雨量特别大、覆盖面广,暴雨持续时间长、暴雨和大暴雨范围广,短时雨强大、极端性强等特点;(2)灾害影响范围广、受灾行业多,暴雨过程赣北停留时间长,导致赣北灾情重,直接经济损失巨大;(3)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指数位列1961年以来第3高位,仅次于1998年6月12-26日和2010年6月14-25日;(4)致灾原因等。

关键词:暴雨过程,灾害影响,评估,致灾原因江西省的连续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主汛期4-6月份,气候异常的年份在3月早汛期和台风季7-8月也时有出现,连续暴雨过程给江西的农业、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基础设施等各行各业都会造成影响,以及城市内涝给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如1998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下旬,江西先后出现两次集中强降水过程,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和赣江中下游水位均超历史。

后又遭遇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江湖洪水叠加,长江九江段超历史最高水位长达42天,鄱阳湖超历史最高水位29天。

全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九江、上饶、南昌、鹰潭、景德镇、抚州等地受灾尤甚。

洪灾历时之长,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使江西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1]。

2010年6月中下旬出现强降水集中期,抚河、信江、赣江中下游和修河流域部分站点超警戒水位。

由于前期降水多、江河水位明显偏高、土壤水分已经饱和,6月中下旬集中强降水过程出现时,全省部分地区引发了严重的汛情,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城镇进水、村庄受淹、房屋倒塌,水利、交通、供水、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2022年6月上饶市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2022年6月上饶市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122022年6月上饶市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洪 俊,朱海燕*,周安平,项正鑫,赖诗琪上饶市气象局,江西上饶 334000摘要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 0.25°×0.25°再分析数据和雷达观测资料对2022年6月上饶市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动力诊断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是南海季风暴发、西风带系统东移、东北冷涡后部偏弱的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2)江西东北部的对流层高层处于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和低层辐合区叠加,上下抽吸作用加强了暖湿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

(3)冷暖气团长时间在赣东北对峙,是暴雨长时间在赣东北维持的原因,远高于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态(近5年),为极端强降水提供了异常强盛的水汽条件。

关键词 南海季风;日变化;极端强降水;低质心热带型降水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166-04每年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持续性降雨,沿江各省逐渐进入汛期,对于汛期暴雨发生发展的成因,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

陶诗言[1]指出,夏季导致洪涝的暴雨是由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风暴发向北推、西风带低槽共同作用的结果。

何立富等[2]认为低空急流对中尺度降水云团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徐双柱等[3]指出,强降水容易在多个大尺度系统交汇处触发,并指出干冷空气的影响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对暴雨有增益作用。

张小玲等[4]根据梅雨锋暴雨活跃的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尺度将我国梅雨锋暴雨概括为3种类型。

江晓燕等[5]指出,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中尺度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场相伴随。

还有研究指出,西南急流增强和干冷空气活动对暴雨有加强作用[6-10]。

上饶市2010年6月17-20日连续暴雨过程高空形势分析

上饶市2010年6月17-20日连续暴雨过程高空形势分析

上饶市2010年6月17-20日连续暴雨过程高空形势分析摘要:文中分析了2010年6月17日至20日上饶市连续性暴雨,部分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背景形势。

总结了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特点,力求寻找出汛期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为今后预报员对汛期。

尤其是主汛期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连续性暴雨预报着眼点主汛期引言:上饶市是全省暴雨中心,也是全国的暴雨中心之一,每年因暴雨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可观。

在江西,暴雨降水还有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的特征,而且暴雨过程中,常常伴随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2010年6月17日至20日,上饶市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18日和19日还有多站出现了大暴雨。

此次暴雨过程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暴雨在上饶市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也是一个预报的难点。

而就江西的暴雨形势特点来说,整个过程高、低层天气系统的良好配置及变化,是分析、预报暴雨的重要依据。

因此,下文对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实况形势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粗浅地找出了一些暴雨预报的着眼点。

1、实况分析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降水的时空分布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在时间分布上,降水主要集中18日和19日,这两天每天都出现了5个站的大暴雨,而17日和20日没有县站出现大暴雨,见表(一),这说明虽然17日出现了暴雨,但天气系统和水汽供应一直在加强发展,到20日才开始逐渐的减弱,到21日降水迅速减弱,全市平均降水不到10个毫米,还有整个过程中,夜间降水量整体多于白天。

另外,从中尺度区域站点的降水资料可以看到,17日和18日没有超过100个乡镇点达到暴雨,而19日有111个站点达到暴雨,到20日则有130个站点达到暴雨,这说明暴雨落区的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断在扩大的。

在空间分布上则有更明显的特征,从表中可以看到,浙赣铁路线以南的县市(表中铅山及其以左的县市为南部县市)降水量明显多于北部的县市,南部县市除了位置相对偏北一点的玉山降水量相对小一些,其它站点几乎都出现了暴雨,而且还有大部分县市出现了大暴雨,而北部却没有一个站点达到暴雨,而且还有婺源等降水量只有0毫米,还有两个站点降水量只有1毫米。

上饶一次暴雨过程形势及物理量分析

上饶一次暴雨过程形势及物理量分析

上饶一次暴雨过程形势及物理量分析摘要: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本文利用地面常规资料、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雨量以及物理量等资料对2013年6月27-29日上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就此进行详细地论述!关键词:暴雨;形势;切变线;西南急流Abstract: Thestormis adisaster weathera seriousimpact, long timeof stormwaterrunoffproneorfloodedlow-lying areas,causing floods,will bringserious harm to the national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In this paper,using grounddata,high-altitudeobservation data,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rainfall encryptionand physical data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27-29 dayrainstorm in Shangraoin Juneand2013,it wasin detail!Key words:situation;rainstorm;shear line;southwest jet引言产生暴雨的两大基本条件是: 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运动, 因此暴雨是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1],陶诗言先生研究了副高北跳与中国雨带的分布关系[2] , 明确指出副高西北侧是暴雨的频发区, 并指出了斜压性、经向环流、副高变化对暴雨产生的重要性;尹洁【3】指出江西有70% 汛期连续暴雨期间的副高脊线在16-23ºN之间,这有利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到江西上空, 为连续暴雨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供给,有89.5% 是有阻高的,其中东阻、双阻比例最高。

上饶县气象局6月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上饶县气象局6月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上饶县气象局6月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作者:徐玲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2期摘要: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西南急流影响,上饶县6月27-29日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

据调查,这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为今年汛期以来雨量最大、雨势最强的一次过程,对上饶县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下面就当地的气象情况做如下分析!关键词:暴雨天气自然灾害农作物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628-01一、天气实况与灾情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西南急流影响,上饶县6月27-29日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

其中:27日有4个区域站出现了暴雨,分别是名洋53.6毫米、石人63.0毫米、高畈60.2毫米、望仙67.7毫米。

28 -29日全县(包括27个区域站)普降暴雨、大暴雨,雨量在53.1-132.0毫米之间,最大雨量出现在28日即县城132.0毫米,28日有7个区域站出现了大暴雨,分别是枫岭头113.5毫米、揭家124.3毫米、坑口104.2毫米、石狮111.5毫米、高洲126.4毫米、茶亭105.3毫米、湖村109.8毫米;29日有6个区域站出现大暴雨,分别是枫岭头104.9毫米、黄沙岭108.5毫米、田墩112.6毫米、应家106.7毫米、上泸107.8毫米、茶亭111.6毫米。

据民政局统计,受灾人口21911人,紧急转移1059人;农作物受灾1352公顷,成灾面积1289公顷,绝收64公顷;倒塌房屋37间,损坏房屋66间,直接经济损失76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493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53万元、家庭财产114万元。

2013年06月27日08时到2013年06月29日20时上饶中尺度自动站60小时累计雨量(单位:毫米)省台服务器二、预报与服务26日12时举办27-29日暴雨新闻发布会,县电视台全程拍摄并在晚上黄金时段全程播放,同时13时根据天气形势分析,启动了气象灾害III级应急响应命令,本局部署业务值班和领导24小时值班,下午制作“27-29日暴雨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呈阅件”,及时呈送县委政府、农业、防汛、国土等部门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共计30多份。

上饶市汛期暴雨天气动力因子预报指标的统计分析

上饶市汛期暴雨天气动力因子预报指标的统计分析

上饶市汛期暴雨天气动力因子预报指标的统计分析作者:郑丽君黄颖卢秋芳周丽蓉吴文心冯轶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7年第22期摘要采用江西省上饶市201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和T639初始场物理量资料,研究分析看江西省上饶市汛期(4-10月份)暴雨天气动力因子物理量指标,获得了不同物理量的暴雨预报指标。

研究表明:汛期暴雨动力因子:涡度、散度、垂直上升运动等物理量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上饶地区容易出现暴雨天气。

关键词暴雨;涡度;散度;垂直上升运动前言暴雨(>50mm/d)是上饶市汛期(4-7月)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连续的暴雨还容易诱发滑坡、坍塌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局地性暴雨也容易造成城市排水不畅,道路积水,交通阻塞,甚至是导致人员溺水死亡;对农业,则容易产生农田渍错,农作物倒伏,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但同时,暴雨也是一种重要水资源来源,能够缓解旱情、调节局地气候[1]。

因此,研究适合上饶夏季暴雨的本地化动力因子物理量预报指标十分重要。

本地化指标将为今后上饶市暴雨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

1 资料及方法本研究中使用了江西省上饶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10—2014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T639初始场物理量资料,以出现三个国家观测站的暴雨(即>50mm/d)为标准,共选取78个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2]。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上饶市汛期(4—10月)的暴雨天气中,暴雨动力因子预报指标物理量。

动力因子包括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等。

获取了不同物理量的在暴雨天气中的阈值范围。

2 物理量指标特征2.1 动力因子(1)涡度涡度是衡量空气质块转运动强度的物理量,逆时针旋转为正,顺时针旋转为负。

700 hPa 涡度在78次暴雨过程中,700 hPa 涡度的最小值为 -5/s,最大值为4.8/s,将涡度数值分为11组,组距为1.2/s,出现暴雨频次最大的为第4、5、6、7组,即涡度为-1.3/s至3.6/s,共有51次暴雨的700 hPa 涡度在-1.3/s至3.6/s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上饶市6.17-20连续性暴雨过程南北降水差异分析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T213和T639数值预报等产品,对2010年6月17-20日江西省上饶市主汛期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和发展演变的机制、物理量场、降水南北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中尺度涡旋、K指数、水汽、正涡度和上升气流与暴雨强度和落区有密切关系。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欧洲数值预报、T213和T639数值预报等产品,对2010年6月17-20日上饶市连续暴雨过程的南北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期望通过本文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着眼点和参考。

1 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
2010年6月17日至20日上饶市出现了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我市南部7个县平均降雨量达334mm,其中18日、19日南部各有5个县出现大暴雨,有两个区域站超过500mm;北部5个县平均降雨量仅为84mm,没有一个县(市)日降雨量达到暴雨,降雨量的分布极不均匀。

这次过程的主雨带主要集中在浙赣铁路沿线以南地区。

2 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的发展演变
16日08时,500Pha图上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中低纬在四川东部有一低槽。

在低槽东移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低层冷空气从北方分裂南下,促使低槽快速发展(图略)。

与此同时,700hpa和850hpa也有冷式切变从内蒙经山西至四川。

850hpa 从华南到我省中南部形成西南急流带,最大风速16m/s,此时我市风速普遍在4m/s 左右,我市南部存在明显的风速辐合,在风速辐合的影响下,16日20时至17日08时我市南部以小到中阵雨为主,北部处一致的西南气流中,没有明显的风速辐合,无降水。

17日08时,500hpa南段低槽进一步加强加深东移,我市正处于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中,700、850hpa切变与500hpa槽线主体位于湖南西北部。

17日20时,低槽移至山东沿海到江西和湖南的北部,槽前西南急流最大风速为28m/s,在高空槽前西南气流的引导下,中低层低涡向东北方向快速移动。

700、850hpa切变线呈东北-西南向移到江西的西部到达修水一带(图略),850hpa西南气流加强,西南急流北抬到我市中部,此时冷切变南侧的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急流中心达22m/s。

造成17日08时-17日20时我市南部普降暴雨,北部量级偏小。

同时,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为低层辐合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18日08时,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南气流有所北抬,500hpa槽线西移至安徽南部、湖北南部到湖南北部一线,我市处槽前西南气流中,700、850hpa的低涡切变线由东北-西南向转为东西向的静止锋式切变。

18日20时,高空低槽快速东移入海,副高加强,西伸脊点西移到了90°E左右,700hpa切变南压到我市中北
部,850hpa我市中南部风速辐合仍较明显。

随着高空低槽东移,850hpa切变线转横,地面冷空气南侵和中低层暖湿气流加强,加强西伸的副高影响了西南暖湿气流的向北输送,加之地面气旋波位于我市中南部强辐合上升区,导致17日20时-18日20时我市南部普降暴雨,部分大暴雨,北部只有微弱降水。

19日08时,500hpa四川东部到贵州中部又有一低槽发展东移,中低层有两个气旋波沿着切变线东移,850hpa东边一气旋中心19日08时正好压在我市上空,我市南部处低涡中心的东南象限(图略)。

19日20时-20日20时,高空槽先南压后北缩,850hpa切变正好维持在我市中部,为东北-西南向,正好把我市南北部分开,我市北部降水为大到暴雨以下量级,南部普遍暴雨,但降水强度和范围明显弱于18、19日,这说明副高开始加强,影响系统逐渐北抬,整个过程降水渐渐减弱北移,21日05时偏北气流控制我市,明显降水天气结束。

地面图上在这次连续四天的暴雨过程中,17-19日江南地区地面倒槽一直维持,并不断地有地面气旋波生成东移,且静止锋一直在赣东北一带维持摆动,也给这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辐合条件。

3 物理量南北差异分析
3.1水汽条件
持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需要充足的水汽供应来维持,而水汽条件的差异及输送特征的不同对暴雨落区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对上饶市今年6月17-20日的连续四天暴雨落区南北划分中尤为明显。

从全风速场分析也发现12m/s以上的风速等值线一直在上饶市南部,我市南部处于大风速场覆盖区域,而一跃过北部则迅速减小。

700hpa层水汽通量在这期间我市南部始终处于水汽通量高值区;而北部尽管也有辐合,但中心强度不强。

在18-20日时间段内赣中始终维持一个最大中心强度28g.s-1.hPa-1.cm-1水汽通量,这说明在抚州、鹰潭、上饶南部一带有一个很强的水汽辐合。

因此,导致赣中以北和赣北以南多个站点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水汽通量强辐合中心和暴雨、大暴雨落区有相当好的匹配关系。

3.2抬升运动与南北降水不均
16日20时,28.7°N以南两广南部低层为弱的辐合区,高层是辐散区,而低层925hpa辐合中心也逐渐加强,降水发生的主要时段在每天04时-11时,高层的辐散中心和低层850-925hpa均呈现加强趋势,在高层200hpa有强达32x10-5g.s-1的强辐散区和低层850hpa有-16x10-5g.s-1的强辐合区,在28.7°N以南存在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区,而上饶市北部低层和高层的散度场配置却为弱的垂直上升运动区。

从涡度场垂直分布情况来看,在28.7°N以南的区域上空,850hpa以上均为正涡度,且涡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在28.7°N以北,低层到高层的涡度值明显偏小,从而造成28.7°N附近的南北涡度梯度陡峭,涡度值分布不均衡,此时28.7°N以南上空存在强散度柱与强涡度柱的相互耦合,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下,出现这种耦
合发展结构的地方更容易形成强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西南急流区出现有组织的对流活动。

16日20时到20日20时,以日变化形式有中心强度12x10-5.s-1~24x10-5.s-1区域,从我市西南移入我市东南,然后东移出我市,而暴雨和大暴雨落区位于正涡度中心偏东南方向。

这类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相互耦合,加强了我市南部上层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

3.3热力条件
6月16日20时到20日20时850hPaθse场表明:有一θse≥72℃的高能舌经湖南中部伸向浙赣铁路沿线区域,赣北处于较密集的θse能量锋区。

暴雨与大暴雨区域正好位于假相当位温锋区的南侧,中心强度的北侧。

并且在浙赣铁路沿线有中心强度为40℃的闭合中心,为高对流不稳定区。

分析南昌、安庆两个探空站的T-logp图(图略),显示出现暴雨区域的近地面层有浅薄的逆温层,并在700hpa有明显上干下湿的结构特征,不稳定能量CAPE值偏大,尽管非暴雨区CAPE值也较大,但K指数在29°N以南区域>32℃,SI<0,大气呈对流不稳定,上述这些特征有利于对持续性降水发生前能量的积累而形成暴雨、大暴雨。

根据南昌站的θse场、K指数场和温湿对比,上饶地区南部和北部的高能量区成跳跃性变化,也是南部成片暴雨、大暴雨区而北部维持中等强度降水的重要原因。

4 结论
1、此次连续暴雨过程是在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形成的,暴雨落区与低层K指数、水汽、正涡度和上升气流大值中心的走向、范围基本一致。

2、高空低槽、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低层低涡和地面气旋波在时间和空间上配合较为一致,是造成连续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区始终集中在急流以南的风速辐合最大处和地面静止锋的北侧。

3、本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水汽条件充足,并具备了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中高层明显的低槽及切变线东移,触发中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在地面出现了中尺度涡旋与强对流区对应,有利的热力、动力条件,导致了连续性暴雨过程产生。

另外,在850hPa低涡的东南象限内以及地面倒槽辐合线附近产生暴雨的可能性大。

参考文献:
1.郑婧,朱星球,肖安.2005年江西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2):60-64.
2.尹东屏,曾明剑,吴海英,等.2003年和2006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大尺度特征对比分析[J].气象,2008,34(8):70-76.
3.尹洁,吴静,曹晓岗,等.一次冷锋南侧对流性暴雨诊断分析[J].气
象,2009,35(11):4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