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堵塞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_李建媛

合集下载

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问题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和正确冲封管注意事项

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问题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和正确冲封管注意事项

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问题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和正确冲封管注意事项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经皮肤直接从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进行穿刺,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静脉的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常用静脉置管术包括PICC置管术、CVC置管术等。

下面阐述耐高压型双腔PowerPICCSOLO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耐高压型双腔PowerPICC SOLO是一种新型的、耐高压型的PICC,可在完成静脉治疗的同时,满足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高压注射造影剂、多通道叠加给药的治疗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血管活性药等刺激性药物连续滴注等要求,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但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也有相应的并发症,譬如说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导致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仅缩短了PICC 的寿命,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护患纠纷。

临床使用预防导管堵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导致导管堵塞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一般有血栓形成、药物沉淀和机械性堵塞。

具体分析如下:一、血栓形成封管手法不当,导致血液回流堵塞耐高压PICC 为前端开口式,必须用正压手法冲封管。

部分护士手法不熟练,不明确彻底封管的标准和封管的流程,封管时未能做到正压,血液反流,导致导管堵塞。

液体滴完后未及时更换导致血液反流至输液管前端,导致导管堵塞。

上腔静脉压力突然增高:机械通气病人吸痰、呛咳,烦躁患者置管侧手臂用力过猛或活动过多,导致胸腔压力过大; 血压过高,血液反流。

二、药物沉淀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前后没有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注脂肪乳、甘露醇、造影剂等一些大份子、粘稠度高、易结晶的药物,沉积在管腔,导致堵塞;输注人血白蛋白或血制品时滴速过慢。

三、机械性堵塞通常为病人前臂弯曲;PICC 敷料松脱或固定扭曲;敷料固定不当,当病人前臂弯曲时,导管打折。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措施 。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导 管 时血 栓 形 成 机 率 更 高 。
3 3 护 理 和操 作 .
1 o 均 为我 院 胸 外 科 住 院 病 人 , 中 男 7 例 , 3 例 。 龄 1N 其 4 女 6 年 2 ~7 岁 , 5 9 平均 年 龄(8 4 ±l .5岁 , 门癌 2 例 , 5.3 06) 贲 3 食管 癌 2 例 , 8
中心 静 脉 置管 术 广 泛 应 用 于 危 重患 者 监 测 、 容 量快 速 输 液 大 复 苏 、 期 胃肠 外 营 养 支 持 、 性 肿 瘤 静 脉 化 疗 、 功 能 衰 竭 患 长 恶 肾 者血 液 透 析 、 液 病 患 者 造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和 心 脏 介 入 治 疗 等领 血 域。 中心 静 脉 导 管 的 封管 方 法 及 封 管 液 的 选 择 在 不 断 地 改 进 , 但 住 使 用 过 程 中 常 由 于 各 种 原 因 发 生 导 管 堵 塞 , 管 堵 塞 是 并 发 导
养液 、 白或 血 液 制 品 后 , 蛋 由于 血 细胞 、 白 以 及 一 大 分 子 物 质 蛋 些
接 输 液 器 重 力作 用 输 液 并 开 至 最 大 流 量 , 1 i 滴 数 。 数 rn a 通 畅 : 体 滴速 >6 i / n 部分 堵 塞 : 体 滴速 2 ~6 滴 / i; 全 液 0g mi ; l 液 l 0 rn完 a 堵 塞 : 取 无 回血 和 ( ) 体 滴速 ≤2 滴/ i。 抽 或 液 0 r n a 2 结 果 1 o 次 中 导 管 通 畅 8 例 次 , 9 0 %涪 } 塞 l 例次 , 1N 7 占7 .9 堵 8 占 l .6 完全 堵 塞 5 6 3 %; N次 , .5 其 中完 全堵 塞 1 经 冲管 及 溶 占4 5 %。 例 栓 末使 其 再 通 , 管 ;例 完 全 堵 塞 发 生 于接 近 治 疗 结 束 时 , 者 拔 1 忠

中心静脉置管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堵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20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分析发生堵管的原因。

结果导管堵管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药物性堵管、冲封管方法不正确、血液反流、穿刺技术不当、导管固定不妥、护理不当等。

结论定期监测凝血、血流变指标,输注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及时冲管,正确进行冲封管,加强导管维护,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可减少堵管的发生率,促进中心静脉置管的顺利进行。

标签:中心静脉置管;堵管;原因;护理对策中心静脉置管是临床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特别是目前临床上对肿瘤患者行多疗程化疗的首选给药途径[1],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但是堵管率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并且降低了临床护理满意度[2]。

本文作者结合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中心静脉置管堵管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0例,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其中20例全为女性,年龄30~58岁,平均年齡为35.5岁,留管时间3~15 d,留管平均时间为5 d。

1.2堵管判断标准每日输液结束后用肝素封管液正压脉冲式封管。

输液前回抽导管,观察回血是否通畅,再推10 ml生理盐水后,接输液器同时开至最大流量,计数1分滴速并记录。

通畅:抽回血、推入液体顺利,滴速≥60滴/min,部分堵塞:回抽有血,滴速20~59滴/min,完全阻塞:无回血或滴速≤19滴/min。

2 结果20例中导管通畅15例,占75%,部分堵塞4例占20%,完全堵塞1例占5%。

3 讨论3.1堵管发生的原因3.1.1血液呈高凝状态肿瘤患者血液粘滞性高,加之卧床休息,血流缓慢,多数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3]。

中心静脉置管堵塞的原因及

中心静脉置管堵塞的原因及
静脉封管效果的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8,(8)1183—1184 Svoboda P,Barton RP,Barharash OL,et aL Recombinant uroki—nas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restoring patency to occluded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a multipIe center,international trialEJ].Crit Care Med,2004,32:1990 1996.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aus catheter cvc) 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江苏省中医院ICU 李梅
1 概述 2 中心静脉置管堵塞的原因 3 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堵塞 4 讨论
何谓中心静脉置管
将各种导管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腔。 利用其测定各种生理学参数,同时也可为各种治疗提供直接便 利路途。
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点
病人:
静脉输液全疗程“一针治疗” 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及药物刺激给病 人造成的痛苦 不影响病人活动 便于危重患者抢救用药,赢得治疗 和抢救时间
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点
护士: ▪ 可用于所有的输液治疗 ▪ 减少 每日工作量 ▪ 各种测量指标的观察 ▪ 提高工作效率
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21.
导管因素
导管类型
单腔、双腔、三腔乳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导管材料 选择合适的导管 避免解除机械性因素 硅胶、聚氨酯Guild Design Inc.
机械性因素
受压、扭曲、贴壁
王晓燕,余燕朝.公庆华,等.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6B):1519一 1521.

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摘要: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使用日益增多,而在使用过程中,PICC同样存在多种并发症,其中如果导管堵塞不能有效处理,可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造成PICC 导管堵塞的原因有患者因素、导管因素、护理人员因素。

本文就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关键词: PICC,导管堵塞,原因分析,护理干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过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置处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

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操作简便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进以来,在临床静脉输液中应用日益广泛[2]。

但是,PICC也存在多种并发症, 其中导管堵塞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程立[2]一项162例肿瘤患者的研究指出,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7.8%。

石建红[3]一项40例肿瘤患者的研究中表示,导管堵塞发生率为13%,均可致使治疗被迫推迟或中断,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本文将从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原因分析1.1患者因素1.1.1疾病因素在留置PICC的患者中,由于患者自身疾病原因,血液流变学出现变化,增加血液黏稠度,很容易形成导管附壁血栓,造成PICC导管堵塞[4]。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各种实体肿瘤疾病患者的血液成分可能被癌细胞影响,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会增加微血栓的形成[5],而且肿瘤疾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各种化疗药物大多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对PICC导管周围的血管壁产生不良刺激,也会增加静脉炎和局部微血栓的风险,进而导致PICC导管堵塞的风险增高[6]。

1.1.2肢体活动很多患者在PICC置管后,出于恐惧心理,不敢随意活动,或因疾病自主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增加,抑或是入睡时偏向置管侧时间过长,血液流动减慢[7],加之导管在血管内的占位效应,许辉琼[8]研究表示,无论患者是否发生血栓或血栓是否出现症状,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均呈现减慢趋势,发生血栓性导管堵塞几率增加,应提高警惕。

PICC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PICC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PICC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第一篇:PICC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PICC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维护简单,安全有效,不仅可以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局部不良反应,保护外周静脉, 还可以有效避免反复静脉穿刺所导致的痛苦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的局部组织溃烂与坏死,因此是肿瘤患者的首选置管方案。

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导管堵塞,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对血栓性栓塞应用肝素钠和尿激酶的报道较多,故分别用肝素钠和尿激酶进行再通。

PICC堵管的分类根据PICC导管堵塞原因可分为机械性、非血栓性和血栓性三种类型。

导管堵塞再通方法1机械性堵塞:原因是夏天敷贴脱落所致接头连接处导管扭曲,经修剪导管重新更换接头后解除堵塞。

2非血栓性堵塞:由于药物引起的沉淀,可用对抗剂(碳酸氢钠、盐酸)调节,使沉淀物恢复到溶解状态。

3血栓性堵塞: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应用肝素钠,B组应用尿激酶。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撕去贴膜,去除正压接头或肝素帽,带无菌手套,消毒穿刺部位及导管,观察导管的体外部分有无血液,如有较硬的凝血块,应用指腹反复揉搓,将血块揉碎,消毒导管的接口,如导管接口处有凝血块,应修剪导管更换导管接头。

A组连接三通,使三通的接口处于关闭位置。

消毒三通的一个接口,连接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10ml),消毒三通的另一个接口,连接吸好肝素液的5ml注射器(肝素钠注射液2ml)。

将连接5ml注射器的三通口关闭,连接20ml注射器的三通口开放。

回吸20ml注射器,将PICC导管内抽空,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并关闭此三通口,同时打开连接5ml注射器的三通口,利用导管内负压将肝素液吸进导管,使肝素液在导管内保留20min后关闭此三通口,并开放连接20ml注射器的三通口,用20ml注射器抽吸并观察抽出液体的情况,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抽出回血。

如导管通畅即回抽5ml血液弃掉,然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去掉三通连接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继续输液,如患者不输液应用肝素钠液正压封管。

PICC置管后的导管堵塞原因和护理干预方法

PICC置管后的导管堵塞原因和护理干预方法

PICC引言硬化的血管、营养贫乏的组织、长时间静置、局部感染等因素都容易导致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外周插入中央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堵塞发生,给患者的医疗护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生原因1.1 血液凝块血凝块是导致PICC 导管堵塞的一大原因,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导管内外血液流速差异所导致的,在导管内部,血流速度会增快,而在导管外部,则会受到肢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减缓。

当血液在导管内部流速增快时,就会易于发生凝聚,导致血凝块的形成。

1.2 营养贫乏的组织由于导管直接插入中央静脉血管,相对于外周动脉血管,在存活组织上产生的影响程度更大,而一旦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就容易导致血凝块的生长。

1.3 长时间静置这是导致PICC 导管堵塞的常见原因之一,导管长时间不动的状态会导致整个导管内血液的流动减缓,也会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残留在导管内,这也会增加产生血凝块发生的概率。

1.4 局部感染患者的体内细菌波动可以导致PICC 导管的堵塞。

在导管周围存在感染灶时,组织炎症会影响导管周围的血液流动,导致血液减缓并沉淀,进一步诱导血管内凝块的形成。

二、护理干预2.1 导管清洗PICC 在置入后,每次使用结束后都需要清洗,以保持导管畅通。

清洗的时候,应将导管的两个孔口分开使用两个注射器,通过将清洗液注入导管,可以清除其中的血块等污物。

2.2 维持导管通畅要保持导管通畅,有以下几点:2.2.1 定时排气定时排气,可以将管道内的空气排出,保持导管开放,护士或医生应该根据临床需要定期排气。

2.2.2 倒腾导管护士将导管依次朝一侧和另一侧倒腾,可以使导管内存在的血凝块或者气泡等顺利排出管道,从而减少导管堵塞的发生。

2.2.3 滴注抗凝剂为了减轻导管内凝血,护士或医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滴注少量的抗凝剂。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堵管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 23例PICC置管患儿,将其分为前6个月前期组11例及后6个月后期组12例,通过分析前期组引起堵管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床头悬挂“PICC”警示牌,规范化冲管、保护穿刺侧肢体),观察后期组PICC置管术后堵管率。

结果前期组患儿堵管3例,堵管率约27.3%,后期组患儿堵管为0例。

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助于防止导管堵塞。

【关键词】 PICC 新生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176-02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无菌技术下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把一根硅胶材料制成的导管置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导管植入技术。

近年来,临床已广泛开展,它主要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应用高渗性、刺激性、毒性药物,需长期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婴儿,特别是对早产儿建立持续有效安全静脉通路,保证其顺利治疗与能量供应至关重要。

PICC可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长期留置。

相对传统CVC(中心静脉置管),它具有操作方法简单,风险性小,可由护士操作,容易固定,易于护理,较少发生感染,气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的优点。

然而,PICC毕竟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它所具有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导管堵塞的发生为所有并发症中概率最高[1], 其发生率可高达11.54%~33.3%[2-3]。

有文献报道,PICC导管堵塞是造成非正常拔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4-5]。

现将我院新生儿科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开展新生儿PICC,为危重新生儿成功留置PICC共计23例,将其分为前6个月前期组11例及后6个月后期组12例,前期组男5例,女6例,胎龄31+3~40+3周,体重1460~2280克,后期组男7例,女5例,胎龄32+2~38+5周,体重1160~205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与临床#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堵塞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李建媛(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科,郑州450052)=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

方法对128例肿瘤患者中心静脉插管后在每次输液前回抽血液,观察导管是否通畅,计数每分钟滴数,判断导管堵塞程度。

结果导管通畅92例次,占64134%;部分堵塞41例次,占28167%;完全堵塞10例次,占6199%。

高凝状态、非正压封管、化疗药物、静脉高营养等为堵管的主要原因。

结论为减少堵管概率,应采用正压封管技术、合适的肝素封管浓度、合理安排药物输入顺序,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护理对策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由美国医师W ilson等人于1962年首先报道,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支持[1]。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患者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笔者探讨影响中心静脉导管通畅的因素,旨在减少堵管的发生概率,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1临床资料111研究对象:2004年7月~2005年12月在我科化疗的128例肿瘤患者,男76例,女52例,年龄32~76岁,平均56岁。

128例患者中15例因导管堵塞、脱出等原因2次置管,实际完成143例次。

导管保留时间最短7d,最长152d,平均留置61d。

112导管堵塞判断标准: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方法同常规。

每日输液完毕用配置好的肝素封管。

接管输液前回抽导管,观察回血是否通畅,然后推入3~5m l生理盐水后接输液器并开至最大流量。

通畅:抽取有回血、推注液体顺利,液体滴速>60滴/m i n;部分堵塞:抽取有回血,液体滴速21~60滴/m in;完全阻塞:抽取无回血和/或液体滴速[20滴/m in。

2结果143例次中导管通畅92例次,占64134%,部分堵塞41例次,占28167%,完全堵塞10例次,占6199%。

3导管堵塞原因分析311患者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及非正压封管:目前普遍认为恶性肿瘤细胞中含有的癌性促凝物CP(cancer precoagu-lant)[2],使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时间高于正常人群。

随着导管使用时间的延长,血液不断冲击导管头部,使纤维蛋白在导管头部形成纤维蛋白鞘套,起到了单项阀门的作用。

当用注射器负压回抽时,鞘套吸拉导管头导致堵塞,此时回抽导管内无回血,液体滴入也不通畅;封管方法不当、停止输液时间过长、液体输入速度过慢、采血时间过长[3];长时间输入脂肪乳导致乳剂沉淀,未按规定时间冲管和封管[4];未正压封管造成血液反流入导管内形成血栓堵管。

中心静脉导管内壁虽然很光滑,但与血管内膜相比还是粗糙的多,当血液反流到导管内或输血、抽血时血小板在导管内壁粗糙处聚集,并使纤维蛋白形成丝网,网眼内可网络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而引起微血栓堵管。

此时回抽无回血,向前推进阻力亦非常大。

312化疗药物的影响: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阿霉素、甲氨蝶呤等均为粉状或颗粒状,并有附壁现象,化疗后如不彻底冲管易导致药物的沉淀堵管。

本组6例均于每次静推完化疗药物后第2天发生堵管。

313使用时间的延长:随着导管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各种导致堵管的因素累积作用,使得导管内壁的沉积物逐渐增多,堵管的概率上升。

本组部分堵塞的病例中35例发生在1个月以后,占85137%,完全堵塞全部发生在1个月后。

314静脉高营养:晚期肿瘤患者需要静脉高营养来维持机体的需要,脂肪乳、人血白蛋白等在导管内逐渐附壁沉集,最终堵塞导管。

4护理对策411正压封管防止血液反流:采用正压封管的方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配置好的肝素封管液3~5m,l将针头刚刚扎入注射帽内,缓慢推肝素至最后1m l时,一手顶住针栓继续推注,另一手缓慢关闭导管夹,然后将余液继续推入注射帽,使导管尾端保持正压,可防止血液反流入导管,只有阻止血液反流,才能有效的预防纤维素血栓形成。

412肝素封管液的配制: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为与抗凝血酶结合而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血小板的影响。

封管液的浓度张惠兰等[5]推荐为100U/m l。

肿瘤患者早期的高凝状态,后期化疗、放疗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而致血小板逐渐下降,所以肝素封管液的浓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血凝分析、血小板计数,以及每个病例留管期间的情况来综合地考虑选择。

初期,为预防高凝状态以及化疗后所至的初期堵管,肝素封管液的浓度选择为125U/ m,l并每周复查血常规及血凝分析。

对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患者,特别是放、化疗所致全骨髓相均低的患者为减少出血,用浓度为10U/m l的低浓度封管液,以免肝素的应用进一步使血小板减少。

413合理安排输入液体的顺序:输注酸碱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化疗药物应用时充分溶解,推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

414导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导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既增加堵管的概率,又增加中心静脉感染的危险。

参考文献1陈练,智光.心血管病床旁操作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5~151.2于民海,赵宁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癌性促凝物质测定及意义.中国微循环杂志,2001,5(3):237~238.3顾晓静.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后的护理.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 2004,8(4):79~80.4顾异香,张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在肿瘤科的应用.护理与康复杂志,2005,4(2):111~113.5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96.(收稿日期:2006-02-24)(本文编辑:韩明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心理护理任红艳郭嬿刘冬英(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郑州450008)自2004年11月~2005年4月我科共进行8例恶性肿瘤粒子植入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肿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异常,对放射性粒子植入存在疑虑及恐惧。

因此,我们对其开展了个体化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7~78岁。

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不能进行根治性手术,且预计生存期<3个月。

其中,肺癌4例(均为非小细胞型),胰腺癌2例,直肠癌手术后复发1例,直肠癌盆壁侵犯1例。

8例癌症患者均为中、晚期。

1.2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CT定位穿刺植入125Ñ粒子。

通过计算机将CT图片采集,指定靶区范围及处方剂量,确定植入粒子在肿瘤内的空间分布及数目[1],最后完成放射治疗个体化设计方案及术后剂量学验证和治疗计划质量评估。

2结果本组8例患者手术均按计划顺利完成,无一例出现粒子脱落,亦无其他并发症,平均2~3d后出院。

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明显缓解者5例,缓解者3例,放射性粒子125Ñ植入手术后3个月内,经CT检查,证明治疗有效,肿瘤均缩小,其中完全缓解(肿瘤缩小>50%)3例,部分缓解(肿瘤缩小在25%~50%)5例。

治疗前疼痛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生存期延长,提高了生活质量。

8例患者目前均存活。

3心理护理3.1入院心理护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表现为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治疗,部分患者认为放射粒子植入后会永远留在体内,将持续产生射线,造成长期危害。

应告知患者放射粒子半衰期为50~60d[2],且此治疗痛苦小;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性格表现急躁、反复、多疑、易激惹,对患者上述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抓住患者积极求生的一面,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与患者谈心交流。

列举目前病房治疗较好的实际病例,邀请以往治疗的患者回院对新患者进行宣教。

我们体会,治疗有效的患者现身说教是最有效的宣教方法:对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病人,介绍粒子植入治疗的新进展,以及国内外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情况,以求在入院后尽早地获得病人的信任,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维持巩固患者的治疗信心。

3.2术前心理护理:对首次进行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尤其重要。

术前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粒子植入治疗方法,尤其应向患者强调粒子植入治疗对患者创伤小,痛苦轻,治疗后患者即可步行返回病房;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同恶性肿瘤患者应分别向其介绍穿刺部位及常见不良反应,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增强患者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主动配合治疗,根据我们的经验,良好的心理诱导,可减轻应激反应,使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通过心理诱导,稳定了患者情绪,使之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治疗负效应。

3.3术后心理护理: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常常有两种心态,一种表现为紧张、激动心理。

认为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如果活动身体可能会增加并发症发生概率,因此造成术后出现腰痛、背痛等不适症状。

针对这类患者,护士耐心、细致地听取他们的想法,并告诉患者可轻度自主活动肢体,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告诉患者护士会增加巡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使患者有安全感。

第二种表现为无所谓的心态,此类患者属于平素身体健康,对疾病有一定了解,能积极配合治疗,但由于过分自信,对粒子植入并发症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过度活动或术后大声说话、咳嗽,对此类患者,护士重点进行健康教育,告诉患者术后过早、过度活动或大声说话、咳嗽,可能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或气胸等并发症。

除对患者加强一般心理护理外,还应针对粒子植入部位的不同,进行个体心理护理。

例如肺部行粒子植入,由于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肺组织,引起出血、气胸,应在术后再次告知患者如出现咳嗽、痰中带少量鲜血等为常见不良反应,不必过度紧张。

但如出现剧烈咳嗽或咳出大量鲜血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接受粒子植入的患者尽量居住同一间病房,并在房门、床前挂醒目的警示,嘱患者不要随意串病房,向患者讲解防护的重要性,尽量减少对周围人群的放射危害。

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粒子植入相关知识,避免与患者长时间密切接触,护理患者进食时,尽量不要站在粒子植入的一侧,应与粒子植入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长时间受照射;尽量减少探视家属数量,尤其要禁止婴幼儿及孕妇进入病房。

我们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心理护理,挖掘和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术前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术后增强生存信心。

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1王俊杰,黄毅,马力文,主编.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7~73.2梁莉,马力文,王俊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人体的影响.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219.(收稿日期:2006-03-02)(本文编辑:韩明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