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上古生界主编: 何自新副主编: 杨华张文正照片说明:南珺祥审核: 杨华张文正×××出版社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为主,沉积厚度达600~1700m,碎屑岩储层十分发育,但以低渗特低渗为主要储集特征,孔隙度普遍小于12%,渗透率大部分地区小于1.0×10-3μm2。

该区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有两种基本的岩石类型,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

由于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之后相对长期稳定的持续下沉,储层成岩作用以致密化的成岩作用如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高岭石的充填胶结作用等形成了低渗特低渗的天然气储集层。

石英砂岩以压实压溶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高岭石的充填作用为主,而岩屑砂岩则由于含有大量的千枚岩、泥板岩等软岩屑,压实作用使软岩屑强烈变形,充填孔隙,无可见大孔隙,孔隙度一般小于4%。

当然,该区上古生界储层局部存在着相对优质储层,如榆林地区山2储层、苏里格地区盒8储层等,变质岩、喷发岩岩屑中的可溶性组分、凝灰质、长石等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岩屑、凝灰质高岭石化为储层提供了较多的晶间孔及微孔,同时,上述地区粒间孔较发育,为储层中可溶性组分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流体流动的空间和渗流通道。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研究、评价及有利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图册以微观照片如铸体照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为主,结合X衍射、压汞、能谱分析、稳态法相渗透率等并附以岩芯照片、野外露头照片,结合沉积相等,主要阐述了上古生界主要储层段碎屑组分、成岩特征、填隙物特征、孔隙组合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

本图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论述;第二部分对储层的岩石类型、碎屑组分特征、填隙物特征及结构构造等从纵向、横向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对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两类最主要储集岩成岩特征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本书的重点,从平面上、纵向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物性等特征把储层孔隙结构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对该区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

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

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

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

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

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

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

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

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

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

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

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

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

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是中国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

对于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转折带,受到华北克拉通和扬子陆块的共同影响,地层发育丰富,保存完整性高,具有代表性和参照性。

在研究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学时,可以揭示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为勘探与开发提供地质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质构造与地层沉积的关系。

古生界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岩性类型和沉积相环境,为古地理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沉积层序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沉积作用和构造运动对地层沉积的影响。

从研究背景和意义上看,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区之一,古生界沉积岩系是盆地内重要的勘探目标。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可以洞悉盆地内古生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地层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序地层格架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深入理解盆地内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相特征及储集层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指导勘探工作、优化找油找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学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地质意义,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正文2.1 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学研究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是研究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经过对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沉积作用和地层演化历史。

在地层划分方面,研究人员通常会依据地层的岩性、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划分。

通过对地层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层的时代、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为后续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奠定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区域地质背景 二、意义和目的 三、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各级次层序特征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集砂体的关系
一、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 中西部结合部位,横跨陕西 省、甘肃省、山西省、宁夏 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五省区,面积33×104km2,是 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除河 套盆地、六盘山盆地、渭河 盆地、银川盆地等外围盆地 外,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 是一个整体沉降、坳陷迁移、 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 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物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具体地理位置是:靖边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
研 究 区 范 围
二、意义和目的
由于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沉积体系类型多 样,构成储层的河流砂体、三角洲砂体、潮道砂体和障壁砂坝砂体 的分布规律复杂,因此查明该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 —下石盒子组储 层砂体的发育规律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以陆相地层 为主,以及含气砂体以相变快和厚度不稳定的特点,本文以适合陆 相地层层序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 同时借鉴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中 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 地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开展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特征研究,分析储集砂体成因特征、时空展布规律及其与储 层发育的关系,为合理的开发苏里格上古气田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风格示意图(据孙肇才, 1980)
上古生界沉积盆地性质与演化
1、本溪期陆表海盆地和裂陷盆地 2、太原期陆表海盆地及坳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太原组
3370.5
30
深灰、灰黑色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略等厚互层。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细砂岩等厚互层,局部夹薄煤层。





本溪组
3390.5
20
灰、灰白色粗、中、细砂岩与灰黑色泥岩等厚互层。灰、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深灰色泥灰岩、铝土岩、灰色含云泥岩,夹灰白色细砂岩,顶部夹厚煤层。





马家沟组
3478.3
87.8
(未穿)
三叠系延长组小层划分表



油层组
厚度
(m)
岩性特征
标志层及位置






T3y3
第五段
T3y5
长1
0~240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煤线。
K9
第四段
T3y4
长2
长21
40~45
灰绿色块状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22
40~45
第一段
T3y1
长10
280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底部为粗砂岩。
纸坊组
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红色中细砂岩互层。
奥陶系马家沟组小层划分表




亚段
小层
标志层
气层号
气层组

















马五1
马五11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地层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地层分析

2 地层 的划分标准
鄂尔 多斯 下古生 界地 层 的划分 ,特别 是奥 陶 系的划分 ,有 大批古 生物 学家 和地层 学专 家先后 作 了大 量 的工作 ,但 一 直存 在争 议口 。到 目前 为止 ,该 区下 古生 界划 分有 着不 同的标 准 。在鄂 尔多 斯西 缘及 邻 区 ,下古 生界 地层可 以划 分为 三个地 层分 区 :为鄂 尔多斯 本部 、鄂 尔多斯 西缘 及贺 兰 山 一河西 走廊过 渡 带地层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的划分对照了鄂尔多斯本部地层的划分方法 。 冯增 昭在研 究鄂 尔 多斯奥 陶纪古 构造 时 ,曾对 其 中统 采用 这样 的对 比方案 :鄂 尔多斯 本部 的马家 沟 段 相 当于鄂 尔多斯 西缘 的三 道坎组 ,马二 和马三 段相 当于桌 子 山组 ,马 四 、马五 和马六 段相 当于克 里 摩里组。但是 ,在长庆油 田九五研究成果 中,普遍采用以下对 比方案 :马一 、马二 、马三段对应于三道 坎组 ,马四、 马五段对应于桌子山组 , 马六段对应于克里摩里组” 。鄂尔多斯本部奥陶系上统的赵老峪 组相 当于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系上统的蛇山组 、 公乌素组 、拉什仲组及乌拉力克组。寒武系地层划分则相 对 比较统 一 ,鄂尔 多斯本 部寒 武 系上统 的三 山子组 相 当于鄂 尔多斯 西缘 的阿不 切亥 组 ;本 部 中统 的馒 头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和鄂尔多斯黄 土高原之间,界于内蒙古板块缝合线与秦岭板块缝合线之 间, 西南部为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 , 西北部为阿拉善地块 , 东部 为鄂尔 多斯 地块…2( 1 。 【 图 )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 明显 的南 、 北分 区性 ,以中宁一 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 ,在 中宁—青 铜峡 线至马家滩以北—横山堡以南存在一个转换带, 将西缘地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标志层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标志层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标志层
中生界主要有以下标志层:
长1底部泥页岩:为灰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及含凝灰质泥岩,该段泥岩的电阻较高。

长7张家滩页岩:指延长组第三段下部的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凝灰质泥岩,有些地区为油页岩。

在电性上表现为高阻、高时差、高伽玛、自然电位偏负等特点。

长9李家畔页岩:位于长9顶部,岩性为灰黑色泥、页岩及含凝灰质泥、页岩。

古生界主要有以下标志层:
石千峰组:岩性以棕红色砂、泥岩为主,发育钙质结核,局部可见燧石层,该组地层造浆能力较强,钻遇该套地层时泥浆呈棕红色。

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泥岩以杂色(暗棕红色、紫色、灰绿色)为主。

下石盒子组顶部可见浅灰色泥灰岩,细腻具滑感。

位于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砂岩,岩性以细砾岩、粗砂岩为主,也是下石盒子组的识别标志。

山西组:泥岩以深灰色、灰黑色为主,砂岩中富含白云母片(俗称油毛毡砂岩),山西组下部发育煤层或煤线(香煤)。

太原组:以灰色石英砂岩与碳质泥岩为主,上部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或泥灰岩,中下部夹煤层(臭煤)。

本溪组:顶部为厚煤层(臭煤),中部发育石英砂岩或薄层灰岩,底部为山西式铁矿、铝土矿(铁铝岩层)。

马家沟组:主要岩性为褐灰色粉晶云岩和深灰色泥晶灰岩。

其中马五1底部发育深灰色凝灰岩;马五41底部发育灰绿色凝灰岩;马
五5为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厚约25米左右。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一、长庆气田(靖边)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表2),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划分石炭系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下而上划分为本2、本1两段。

本2段为陆表海型泻湖相铁铝质沉积的铝土质岩;本1段以台地潮下灰岩和泻湖潮坪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并发育了泥炭坪环境,为砂岩夹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一般60m~80m,主要为一套清水和浑水交互出现的陆表海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太2、太1两段。

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太1段以灰岩为主夹薄煤层,局部地区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灰岩。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度约90m~120m,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2、山1两段。

山2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岩性主要是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山1段岩性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泥质岩。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厚度一般140~170m,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8、盒7、盒6、盒5四个层段。

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为主,夹泥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厚度约60m左右,以河流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4、盒3、盒2、盒1四个层段。

岩性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交互沉积。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厚度约240m左右,分布稳定,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二、榆林气田表2 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⑴中石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

自上而下分布为本1、本2两段。

本2段为一套海相—泻湖边缘沉积的铁铝岩,属风化壳之上的坡积、残积物再沉积而成,一般厚度4m~12m。

本1段为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厚度一般10m~20m。

⑵上石炭统太原组:是以清水和浑水混合沉积为特点的陆表海沉积,厚度一般60m~8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一、长庆气田(靖边)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表2),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划分石炭系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下而上划分为本2、本1两段。

本2段为陆表海型泻湖相铁铝质沉积的铝土质岩;本1段以台地潮下灰岩和泻湖潮坪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并发育了泥炭坪环境,为砂岩夹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一般60m~80m,主要为一套清水和浑水交互出现的陆表海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太2、太1两段。

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太1段以灰岩为主夹薄煤层,局部地区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灰岩。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度约90m~120m,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2、山1两段。

山2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岩性主要是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山1段岩性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泥质岩。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厚度一般140~170m,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8、盒7、盒6、盒5四个层段。

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为主,夹泥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厚度约60m左右,以河流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4、盒3、盒2、盒1四个层段。

岩性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交互沉积。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厚度约240m左右,分布稳定,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二、榆林气田表2 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⑴中石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

自上而下分布为本1、本2两段。

本2段为一套海相—泻湖边缘沉积的铁铝岩,属风化壳之上的坡积、残积物再沉积而成,一般厚度4m~12m。

本1段为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厚度一般10m~20m。

⑵上石炭统太原组:是以清水和浑水混合沉积为特点的陆表海沉积,厚度一般60m~80m。

依岩性组合分上下两段。

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有时夹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厚度20m~40m。

上部(太1段)以砂岩、泥岩为主,夹灰岩及煤层,向南灰岩增加,厚度约45m。

⑶下二叠统①山西组:主要为一套河流相、湖成三角洲相、含煤沼泽相及滨浅湖相沉积的砂泥岩互层夹煤层,一般厚度90m~120m,自下而上分为山2、山1两段。

山2段是榆林气田的主要气层段,岩性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的灰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砂砾岩及深灰色含泥中—粗粒岩屑砂岩、砂砾岩,夹黑色泥岩和煤层,一般厚度40m~60m。

山1是一套以分流河道为主的砂、泥岩地层,一般厚度40m~50m。

②下石盒子组:主要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沉积,岩性为浅灰色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及灰绿色细砂岩与灰绿色泥岩互层,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气层段(盒5~盒8),厚度140m~160m。

⑷上二叠统①上石盒子组:为干旱湖泊环境沉积的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和粉砂岩,厚度160m左右,根据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分为盒1~盒4四段。

②石千峰组:为紫红色含砾砂岩与紫红色砂质泥岩互层,厚度250m左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三、下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对比划分一)地层划分的方法在亚段划分基础上,按照以标准层为等时面,以气层为单位,以岩性组合为基础,以电性特征为手段,结合标志层,坚持在小层划分不穿时,气层对比不穿层的原则,对马五1-马五5进一步作小层划分。

1.寻找沉积等时面(凝灰岩)地层对比的关键是寻找沉积等时面,凝灰岩是地史中十分难得的等时面标志。

在盆地中部陕参1井和榆3井岩心中见到了凝灰岩,经过区域对比,确定了奥陶系风化壳小层划分的三个区域性标志层,它们具有岩性特殊,对比等时,大面积分布,厚度稳定,电性明显等特点(表3)。

表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标志层特征表(据长庆油田,2001)2.参照小层的划分与对比以上述三个标志层为基础,以气层为单元,参考岩性组合,小层对比划分的办法是先划出亚段,即以K1标志层为等时面卡准马五1的底界,K2标志层卡准马五2的底界,高自然伽玛泥岩段为马五3,K3标志层确定马五4,以“黑灰岩”段顶为马五4的底界,以声速、伽玛平直的黑灰岩稳定段为马五5。

然后参考岩性、电性特征和泥质夹层再细分小层,例如在马五1亚段内,根据纯白云岩发育段和泥质夹层又细分为四个小层。

即马五11—马五41。

其中马五31为纯白云岩段,厚2.6-4.2m,为主力产气层。

马五41顶底分别为凝灰质泥岩和凝灰岩,中部为纯白云岩。

自然伽玛曲线呈顶底特高,中间变低的燕尾状,极易识别。

二)地层的划分长庆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地层厚度稳定,为奥陶系古风化壳,岩性可比性强,系主要含气层段。

尤其是马五1—马五5亚段内的白云岩小层,尽管厚度较小,但横向分布十分稳定。

用上述方法可将马五1—马五5划分出14个小层,其内包含了13个含气层(表4)。

现将各小层岩性自上而下简述如下:表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小层划分方案(据长庆油田,2001)马五11:深灰、灰褐色泥—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夹薄层鲕粒云岩及含泥云岩。

顶部发育风化裂缝,裂缝被黄铁矿、铝土质、泥质充填。

上部溶蚀针孔较发育,含气;下部泥质含量增高。

中高电阻率,低锯齿状时差,自然伽玛曲线上低下高,形成台阶状差异。

该层受风化剥蚀普遍,常被石炭系切割,保存不全。

最大残余厚度9.8m,一般0-6m。

马五21: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灰色砂屑云岩、纹层状云岩。

上部质纯,下部夹两层深灰色云质泥岩,局部夹岩溶角砾岩薄层。

含条板状、针状石膏假晶,具鸟眼、干裂、纹层等蒸发潮坪沉积标志。

溶蚀孔洞针孔发育,含气较普遍。

本层在岩溶台地主体部位保存较全,厚度6.8-7.2m,侵蚀谷处0-3m。

电性特性为高电阻率,低平的时差,自然伽玛为低平段,下部伸出两个剑状高峰。

马五31: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角砾状云岩及纹层状云岩,局部见颗粒云岩薄层,偶见石膏假晶。

古岩溶作用强烈,斑状溶蚀孔洞发育,伴有鸡笼状成岩微裂缝,是主力产气层。

分布稳定,厚度一般3-4m。

自然伽玛为低箱状,侧向电阻率较低,时差较高,密度显低值。

马五41:顶部1.5m左右为深灰色角砾状云质泥岩,局部夹泥灰质云岩。

中部2m左右为浅棕灰色细粉晶成岩白云岩或灰质云岩、泥晶灰岩。

下部1.5m左右为深灰、灰黑色凝灰岩夹云质泥岩。

中部去灰化云岩,重结晶较粗的地区形成孔隙型好的储层,为主要产气层之一。

底部凝灰岩是重要的区域对比等时面,即K1标志层。

电性特征为自然伽玛曲线呈上下特高中间很低的“燕尾状”,时差及密度曲线与伽玛曲线相似,双侧向曲线呈“反燕尾状”。

马五12:上部为深灰色泥—细粉晶白云岩、细粉晶云质角砾岩;下部为灰黑、深灰色云质角砾岩及泥质云岩。

上部云岩较致密,物性变好时含气。

厚度一般2-4m。

自然伽玛及时差曲线均显示为上部低平下部呈剑状突起。

双侧向呈上高下低变化。

马五22:褐灰色、浅灰色细粉晶云岩夹云质角砾岩及残余鲕粒云岩,见较多毫米级条板状石膏,顺层饼裂明显。

该层即K2标志层。

属微孔—裂缝型气层,厚3.2-4.5m。

电性表现为低的箱状伽玛曲线,低密度,低时差,高电阻率,易与上下邻层对比。

马五13:中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云质泥岩和泥云质角砾岩,偶见凝灰质泥岩;下部为灰色细粉晶云岩,云岩质纯裂缝发育。

厚度3.4-6.6m,一般厚5m。

电性表现为中上部高、下部低的自然伽玛和时差呈锯齿状、低密度和中高电阻率特征。

马五23:深灰色云质泥岩、泥云岩,云质角砾岩发育,夹纹层状云岩、薄层泥岩。

普遍具有角砾结构。

云岩角砾间多充填黑色泥质。

云岩局部次生灰化严重。

厚度变化较大,8-13.6m,一般厚10m。

电性在大段高伽玛的背景上中部有所降低。

时差呈较高的锯齿状,双侧向为中高值段。

马五33:深灰色角砾状云质泥岩夹薄层状泥晶云岩。

下部在部分井区夹云质膏岩、硬石膏岩。

局部已次生灰化,个别井见气层。

厚度变化受膏岩影响,一般厚9m。

电性特征与马五23相似。

马五14:上部5m左右为灰、浅灰色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

斑状溶蚀孔洞及裂缝发育,区域分布稳定,是主要产气层之一;中下部7-8m为灰色泥晶云岩与深灰色云质泥岩、泥质云岩或硬石膏岩互层;底部1m左右为绿灰、浅棕色凝灰岩,即K3标志层。

本层厚9.8-14.2m,区域分布稳定。

电性特征为自然伽玛曲线呈两高两低交替变化,低电阻率,中低密度,自然电位显著偏负。

马五24:灰色含泥云岩、膏质云岩与泥晶云岩及云质泥岩互层。

厚度因含硬石膏的多寡而变化,变化范围8.9-22m,一般厚14m左右。

自然伽玛曲线为较高的锯齿状起伏,双侧向呈尖峰状高阻,密度显高值。

马五34:岩性、电性特征与马五24相似,唯有下部白云岩层增多变粗。

厚8-14m左右。

马五15:灰黑色泥晶灰岩,底部夹0.1m左右的黑色泥岩。

厚度稳定,一般为6m左右。

马五25:灰黑色泥晶灰岩,质纯均一,厚度一般为20m。

在电性特征上马五15与马五25相同,均为大段低平的自然伽玛,时差曲线呈低的直线段,电阻率特高,中夹一低阻薄层。

图1富探1井奥陶系马家沟组划分四、上古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1.湖田段铁铝岩层这是本区最易识别的岩性标志层,它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马家沟灰岩地层之上,由底部的山西式铁矿和紧随其上的G层铝土矿构成,在全区普遍都有分布,厚度一般2-15m,河曲、保德一带达10-20m,是晋西北的主要铝土矿产地。

在渭北地区铁铝岩层在层位上具有明显的穿时性,韩城桑树坪、象山等地属晚石炭世中期,澄城、洛河、铜川、耀县一带已升至太原组底部,至淳化、歧山则见于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底部。

2.畔沟灰岩畔沟(段)灰岩由Norin等(1924)定名,源于太原西山畔沟,在铁铝岩层之上的砂页岩和碳质页岩或薄煤层中,常有一层或数层层状或透镜状灰岩存在,厚度一般0.5-2m,在山西中部地区较厚,向南、北变薄。

灰岩内蜓类化石丰富。

保德一带称张家沟灰岩。

在渭北地区,此灰岩仅见于韩城桑树坪及象山一带,再向西已尖灭消失。

表5 岩石地层划分及标志层特征(据沈光隆修改等,2000)3.晋祠砂岩晋祠砂岩由灰白、灰绿及灰褐色石英砂岩组成,并夹有薄层凝灰质(砂岩)火山物质,既容易识别,又具有等时意义,且全区发育,是以往区别本溪组和太原组的标志层,被广泛采用。

厚度一般5-10m,最厚可达15-20m,向南逐渐减薄。

北部岩性多为含砾石英砂岩,向南过渡为粗砂岩及砂岩,在渭北地区厚度较小。

连同紧随其上的吴家峪灰岩和上煤组,被定名为晋祠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层单位。

4.吴家峪灰岩山西区测队1975年定名,见于晋祠段中部,为一层深灰色具透镜状及脉状层理的泥晶碎屑灰岩,灰岩中含丰富的蜓类等海相动物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