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2. 说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路线;3.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影响;2. 分析地图,促进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2.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难点】1. 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背景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2.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4.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地图分析1. 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2.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了解其航行范围。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六、作业布置1. 绘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2. 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地图分析、总结与评价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故事教育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启发他们的海洋意识和审美情感。
下面,我们将根据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的要求,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设计一堂幼儿园故事教育课,从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教案设计。
一、故事内容安排1、介绍郑和的生平和成就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出生于云南昆明,是一名回族人。
郑和曾经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的下西洋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水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被誉为我国古代海上活动的杰出代表。
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场景在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中,他带领着队伍穿越茫茫大海,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这个过程中,郑和遇到了许多不同的风景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都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活动的宏伟壮丽。
在斯里兰卡,郑和的船队见到了高大的椰子树和美丽的海滩;在非洲,他们见到了神秘的金凤凰;在波斯湾,他们欣赏到了火红的夕阳和苍茫的沙漠。
这些景观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3、体现郑和的民族精神和航海精神作为一位优秀的航海家,郑和不仅具有卓越的航海技术,更是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航海精神。
他顶风冒雨,穿越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不惧严寒,坚定勇敢,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国人的团结、勇敢、探险和进取精神。
二、课堂教学实施1、引导孩子对郑和的认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简短的视频等媒介材料,向孩子们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和壮丽景观,让孩子们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故事讲述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联系具体的实例,向孩子们讲述郑和如何穿越重重困难,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活动的壮丽场景。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 郑和下西洋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郑和,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认知能力。
2. 通过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激发幼儿对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勇敢和探索精神。
3. 引导幼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习我国地理知识,了解我国地图和远方的国家。
4. 帮助幼儿了解船舶、指南针等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幼儿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场面,让他们感受到航海的壮丽和辛苦。
2. 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的生平和贡献,向幼儿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带回的文物。
3. 制作地图,以图示的方式向幼儿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4. 通过制作模型船,向幼儿介绍船舶的结构和航行原理,让他们了解到郑和远航所用的船只。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郑和,并了解他下西洋的过程和成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向幼儿生动形象地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并引导他们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幼儿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情景,并引发幼儿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
2. 主体: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以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带回的文物,并向幼儿介绍我国地理和地图知识。
3. 活动:制作地图,让幼儿动手参与,更好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4. 结尾:通过制作模型船,向幼儿介绍船舶的结构和航行原理,让他们了解到郑和远航所用的船只,同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悟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意让幼儿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互动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小测验或游戏互动,巩固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在教学中,要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②造船术的发达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历程。
2. 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2. 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和成就3.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兴趣。
2. 学习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a. 介绍明朝初期的国内外形势,明成祖为何派郑和下西洋;b. 阐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3. 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和成就:a.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主要港口;b. 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几次远航经历和取得的成就;c.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保护费、带回的物资和兴办的交流港的意义。
4. 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a. 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 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海洋贸易的影响;c. 分析郑和下西洋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5. 总结归纳: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历程和成就;b. 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成果,进行讨论。
6. 拓展延伸:a. 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一次远航,进行专题报告;b. 通过调查和讨论,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其他航海探险的联系和区别。
7.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相关的历史书籍、资料等。
评估方式:1. 学生展示个人总结,并与同学进行互动讨论。
2. 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及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航程和意义;难点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案、学案和课件;
2. 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便于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3. 学生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准备问题提问、小组合作以及展示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郑和下西洋”并和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知新知(15分钟)
1.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地图展示和讲解,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程及主要航线。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对一次郑和航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展示内容;
2. 学生小组依次展示,其他组提问和讨论,进行知识互动和交流。
四、总结回顾(10分钟)
1.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做出回答和澄清;
2. 让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并与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感受;
2. 预习下节课内容,知道明代航海古代航海比较
教学反思:
整体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对于课题的认知度有所提高。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考,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了解郑和的成就;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3.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故事内容;2.学会分析邮差的行程和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郑和为什么要亲自下西洋;2.帮助学生理解郑和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学准备:1.课件和图片资料;2.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故事;3.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郑和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郑和的认知和兴趣。
二、学习内容的学习(20分钟):1.呈现图片或PPT,向学生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和行程。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和画面。
2.讲解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以及他的船队多少个人?考察学生对郑和的理解程度。
3.帮助学生分析一封信从中国到印度的传递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更好地传递信息。
三、故事的讲解(30分钟):1.温故知新:向学生复述或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并帮助学生补充遗漏的细节。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成就。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带领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成就。
2.组织学生分享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五、小结(5分钟):1.总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内容,让学生回答关于郑和的问题。
2.鼓励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尊重和传承。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和他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图片、故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主要贡献。
2. 培养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主要贡献。
2.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郑和下西洋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主要贡献。
3.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展示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详细讲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鼓励主动探究和思考。
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课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图片等。
3. 历史资料: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献、论文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网站、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新课:10分钟2. 自主学习:15分钟3. 课堂讲解:20分钟4. 小组讨论:15分钟5. 总结提升:10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加深对郑和下西洋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教学要点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
教科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三、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
以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者与开拓者。
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郑和下西洋》(播放视频)。
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自学指导一(幻灯片展示)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75-78,思考下列问题;(约5分钟,疑难问题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1.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
5.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
6.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拔:
1.“西洋”的范围。
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幻灯片展示:西洋)
2. 幻灯片展示:郑和,并且介绍郑和。
3.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通晓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4.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5.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幻灯片展示:“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并且动态演示路线图)师生共同总结: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巷(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领船队的规模,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可出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与其他航海家航海活动的比较表;随后,展示:郑和宝船复原图)6. 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第一、宣朱棣的诏书。
第二、赠送礼物。
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幻灯片演示:郑和在西洋各国做了哪些事情?)
7.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主动的外交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影响。
就积极影响来说有以下几点: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的声威,增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谊。
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③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就消极影响来说: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
结果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幻灯片演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随后,师生共同欣赏郑和纪念邮票)
(五)、自学指导二(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P78的内容(3分钟),并完成以下问题:
1.南洋指的是哪里?
2.南洋华侨的由来?
3.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
5.华侨对南洋都做了哪些贡献?
(六)、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七)、检测、点拔:
1.南洋指的是哪里?
今天的东南亚一带。
(幻灯片演示)
2.南洋华侨的由来?
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人到南洋一带谋生,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就成了南洋华侨。
3.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
谋生。
(幻灯片演示)
4.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
促使更多的华人到南洋去谋生,对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南洋华人社会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幻灯片演示)
5.华侨对南洋都做了哪些贡献?
他们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那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幻灯片演示)
(八)、本课小结:可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再梳理,以达到巩固知识要点、形成知识框架的目的。
(幻灯片动态演示小结)
课堂训练
学生做题;教师辅导。
(幻灯片动态演示答案)
1、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皇帝是()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3、郑和下西洋的最早时间是()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是
()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知识拓展
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不愧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参考答案:因为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民族精神,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交流。
(幻灯片动态演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