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文本,自然练笔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依托文本,指导学生动笔写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依托文本,指导学生动笔写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依托文本,指导学生动笔写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那我们又该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呢?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故事情节,感悟人物情感,重要的是抓住文本特点,有机渗透习作练笔,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习作的范本,充分发挥文本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文本特点,有机渗透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以文为例,习得写作方法。

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激情澎湃,学生入情入境,但涉及作文方法的指导,课堂气氛便有些“蹋火”。

于是干脆把作文的知识传授拒之于阅读教学之外,背离了《新课标》思想。

《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而这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习得的东西。

王栋生在《人民教育》(2019年第5期)撰文《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

”就像《烟台的海》一文,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中间按照季节的顺序描写了烟台海四季的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容易掌握这种表达方法和写作顺序,在以后的写景、状物等作文训练中很有借鉴价值。

为此,只有重视阅读和作文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优化语文课堂结构,众多的文本之中才有旺盛的作文源泉不尽而来。

二、品味语言特点,模仿表达练笔模仿习作是起始作文的首选方法。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科学地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巧,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他把学习的过程归结为“模仿→变化→创造”公式。

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片段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表达、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

1.比较语言表达要使学生模仿到位,首先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在研读中剖析课文的语言表达特征,在情感品读中感受这样表达的长处或优点。

小学中年级有效利用文本进行练笔

小学中年级有效利用文本进行练笔

小学中年级有效利用文本进行练笔韦花玉为了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精神,课堂中的随文练笔就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不是盲目的,教师必须花心思找准切入点,找准时机,做到“巧施练笔”才能让读写相得益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练笔呢一、利用文中插图练笔图画是鼓励学生写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

中年级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二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直观性非常强,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写话的兴趣。

《巨人的花园》一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想象巨人和孩子们其乐融融的相处,抓住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象声词等等,还可以说说周围的小动物们会又怎样的表现,采用拟人的写法,将文本的主旨升华。

二、练在文本空白处。

利用教材空白点进行有效练笔。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

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是驰骋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就要敏锐的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三.练在拓展延伸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以整体的观照,回马一枪,在课堂的结束处,指向文本的整体,往往能给予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驰骋,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教给他们创新的钥匙。

在课堂的结束处,指向文本的整体,往往能给予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驰骋,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当洪水退去,当幸存的村民看见眼前的一切会说些什么,有何表情,旁观者又会如何表现,发出怎样的感慨。

如《争吵》一文,安利柯在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是如何跟克莱谛和好的,会跟第一次和好一样吗。

依托文本 扎实写话

依托文本  扎实写话

依托文本扎实写话——浅谈小学低年级写话孙吴三小宋翠英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是一种技能,意欲在实践中反复练习。

多写能不断的提高儿童的习作能力。

”那么,如何历练学生的写话技巧呢?我认为,教师要立足文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开发教学资源的有心人,以教材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写话训练点,让低年级写话变得扎实、生动。

一、模仿典型句段,架起运用与迁移的通途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

模仿也是学生形成写话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

低年级孩子,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也没有什么写话方法,让他们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段,不失为写话起步阶段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科版试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的精挑细选,是进行写话的绝佳资料。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不失时机的为学生搭建写话的平台。

很多课文都有典型的语言形式,教师除了引领反复品读外,重要的是巧妙的抓住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仿写。

1.词的仿写。

学生产生写话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积累的词句太少。

“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胸无壑,笔无力,又怎能任凭吞吐翕张呢?低段课文中富有特色的词或词组很多很多,教师应做解读文本的有心人,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模仿、积累和创造。

就拿一下《小燕子学飞》来说吧,其中“慢慢飞、紧紧跟(AAB)”“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红红的花(AA的什么)”“尽情地歌唱、悠闲地散步(动作)”都是极具特点的词。

教学时先出示打乱的词,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分类读,说说每组有什么特点,并照样子试着仿写几个。

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看似简单的词语仿写中学习词语、积累词语,远比单纯地照词典或书本摘抄词语要有效的多。

2.句的仿写。

句子是文本的基本构件,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心随文动,笔下生花——浅谈如何依托文本进行随文练笔

心随文动,笔下生花——浅谈如何依托文本进行随文练笔

心随文动,笔下生花——浅谈如何依托文本进行随文练笔发布时间:2021-07-13T12:13:32.697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1期作者:张燕[导读] 摘要: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

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紧贴课文文本,利用教材资源,从多方面进行随文训练,可仿写课文,描写插图,创意补白,大胆改写续写等。

真正的利用好教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关键词:阅读练笔仿写插图补白续写张燕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龙湖中学校 643030摘要: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

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紧贴课文文本,利用教材资源,从多方面进行随文训练,可仿写课文,描写插图,创意补白,大胆改写续写等。

真正的利用好教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关键词:阅读练笔仿写插图补白续写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往往静不下心来仔细阅读,有时人在阅读可心却在放飞自我,所以现在的孩子下笔困难,偶尔能挤出句子,但是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使得老师们在面对作文教学或者写作训练时一筹莫展,只能教授一些简单的技巧应付短时的需要,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达不到长期的阅读与写作的目的。

正因为现在的孩子们阅读量甚少,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好我们手上的有效资料,引导孩子有效阅读,促进写作的优化。

在这样的局势下,作为语文老师,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窄的困难,充分运用我们的语文教材,用好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的每个单元都有作文训练的重点,如何利用课文突破作文的重点,应该如何在教材中指导学生的随文练笔呢?一、学习仿写,借鉴大师。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们精挑细选的优质美文,是学生们最好的学习范本。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授课文时,除了让孩子们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有意识的渗透作文指导,读中学习方法,读中运用方法。

我们可以学习的方面很多,大到主题思想,小到标点符号;从字词句到段篇章;有的语言优美,有的哲理烁烁。

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能运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就一定会让我们的作文闪闪发光。

依托文本 巧妙练笔

依托文本  巧妙练笔

依托文本巧妙练笔因此学生作文该是展现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

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就是要学生写出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张扬自我的个性。

作为教师,在阅读和习作中构建桥梁,更要多给学生设计一些张扬个性的习作训练,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在阅读教学后得到彰显。

1、仿写(1)片段的仿写学生从一、二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必须历经一个从句到段到短篇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

中年级阅读课文中有许多值得学生模仿的段落。

如,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这一课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文本描绘的画面已根植于学生脑海中,文本中美的语言、美的词语已不自觉地成为学生仿照的样子,所以在学生的笔下,文字秀美、灵动的片段就诞生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根根柔软的柳树;他的耳朵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贝壳;他的眉毛变成了弯弯的月亮;他的眼睛变成了无数颗闪亮的星星;他的牙齿变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头;他的汗毛变成了一座座的高山……(2)全篇仿写片段的描写只是就文章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仿写,一些结构清晰的文章还适宜全文模仿,这样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合理地谋篇布局,有层次、有段落地进行写作,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了第六册《争吵》一课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描写“我”和克莱蒂之间的争吵的。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也按照这个结构写一次自己和同学或者家里人的争吵。

从孩子们的仿写作文来看,大部分孩子都能按正确的顺序和结构完整地写出一次争吵,有的写自己和弟弟、妹妹由于争一样玩具而发生争吵,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和好;有的写和班级同学由于课间的碰撞而发生争吵,最后因为想起老师的教导而和好……基本都能写出争吵的起因、经过、结果。

巧设随文练笔 孕育妙笔生花 ——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

巧设随文练笔  孕育妙笔生花  ——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

巧设随文练笔孕育妙笔生花——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摘要】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巧设随文练笔,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有机融合,让阅读课成为阅读习作指导课。

【关键词】模仿、习得、改写、转化、变换、运用【正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新课标下我们的好课观”中曾提出: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是一节好课的标志!看来,能成为一节好课,写写练练是必不可少的。

细读我们的文本,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因此,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巧设随文练笔,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有机融合。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我发现教师已有这样的意识,她们已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

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习作的引发点,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一、在模仿中习得语言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那些常用的句式开始。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可以供我们的孩子去仿写。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仿写句子的机会,让学生学了一个句式后,举一反三,写出内容不同而句式相同的内容。

如:《穷人》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老师是这样设计的:1、桑娜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2、这样的心情该怎么读呢?3、你们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A、……?!B、语序混乱C、语句简短4、除了内心活动直接写桑娜忐忑不安之外,你还从哪些蛛丝马迹中发现桑娜的不安吗?5、你们是否发现一个细节,文中两处写到桑娜“沉默”。

让练笔在文本中“生长”

让练笔在文本中“生长”

让练笔在文本中“生长”作者:张小琴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5期受应试教育影响,阅读教学侧重于理解,强调字词句段篇的品析,但对于学生而言,提升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则是运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语用教学,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恰当、规范地表达。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托文本,有效地开展随文练笔。

笔者现结合学生的实际,重点就随文练笔浅析其策略,以供参考。

一、挖掘文本留白,借助想象练笔留白,不是空白,而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有意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略,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和练笔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情节需要进行想象练笔,对留白进行“填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主题,而且对于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郑成功》一课中,第 2自然段关于荷兰侵略者奴役台湾同胞以及第 5 自然段关于其企图负隅顽抗的过程,作者都是一笔带过。

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进行有效拓展,引导学生想象:“荷兰侵略者是怎样奴役台湾同胞的?又是怎样企图反抗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件想象,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小组汇报。

如此,有学生在练笔中写道:“可恨的荷兰侵略者不仅抢去台湾同胞的粮食、家畜,还把台湾同胞抓去开山挖矿,非常可恶!”另一个学生则写道:“荷兰侵略者先用军舰拦截,结果见明军势大,又缩在城堡里不敢出来,直到弹尽粮绝……”想象练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明白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略的领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草地,战士们因缺衣少食而面临危机。

但是文本中描写“饥饿”比较简略,仅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这里也属于留白。

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相关视频内容,认真揣摩战士们在经过草地时,在面临战争与饥饿的多重威胁下的动作、神态与心理,让学生感受到粮食对于红军走出草地的重要性。

情景交融小练笔350字

情景交融小练笔350字

情景交融小练笔350字
我坐在教室的窗边,轻轻地抚摸着窗外树上的嫩叶。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我的脸上,温暖而舒适。

我的思绪渐渐飘远,带我回到了那个美丽的乡村。

我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爷爷一起去农田里耕种。

爷爷手握着锄头,一步一步地走在前面,我则跟在他身后,拿着小铲子,学着爷爷的样子。

阳光透过稻田的缝隙洒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背影投射在泥土上,仿佛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挥舞着小铲子,用力地挖下去,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放进去,再用泥土轻轻地盖住。

爷爷看着我认真的样子,笑着夸奖道:“孩子,你真棒!”我高兴地笑了笑,继续挖下一个小坑,再放下一颗种子。

耕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阳光、空气、泥土,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

在这个宁静的乡村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回到教室,我仍然沉浸在乡村的记忆中。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着各自的经历。

有的同学去了海边,感受到了大海的浩瀚;有的同学去了山区,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秘。

我们的经历虽然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景交融。


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这种情景交融不仅让我们感到快乐,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闭上眼睛,回味着这些美好的经历。

我想,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情景的交融,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美好时刻,让情景交融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合文本,自然练笔
作者:姜桂莲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5年第01期
特级教师黄兴安老师一直有一个观点: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一定要紧密地贴合文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贴合文本”的意思是说小练笔要结合文本的语言情境,不生硬插入,不另起炉灶,以免破坏教与学的整体语境;贴合文本的意思还包含小练笔时要关注文本的语言风格与表达特色,让学生学习揣摩迁移文本的精华语言、独特修辞、巧妙构思等等。

应当说,黄老师这一观点的提出和践行,有效地避免了以往随文练笔的“滥、乱、浅”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黄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更加深了对他的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片断】
教师唰唰几下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荷塘中各具情态的白荷花。

师:白荷花到底有哪些优美的姿势,作者并没有写出来。

叶圣陶爷爷也许是想让我们通过想象去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或许是故意要考考小朋友们,看你们能不能写得比他还要好。

师:有信心写好吗?
生:有!
师:写的时候要抓住原文中的哪些关键词句进行描写啊?
生: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生:还有一个“美”字。

(学生动笔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你看,这边有两朵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像亲密的小姐妹在窃窃私语;你看,那边几片大圆盘间,有一朵荷花悄悄地露出了小半边脸,正含羞地向我们张望呢……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面,好像是在和谁捉迷藏;有的荷花刚刚露出水面,风一吹,好像是观音菩萨的宝座在轻轻摇动……
师: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写的句子放到文章中去。

现在,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有两个了,除了叶圣陶爷爷,还有一个是——
生:我!
师:真好!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在上课之前,我们以为黄老师会去抓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或者第四自然段结尾的省略号,没想到他竟然抓的是我们常常忽视的略写处。

课后交流时,黄老师一句“追求教学过程与文本语境达到一个高度的契合”,点醒了我:《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与“有的……有的……”并列句式虽然很好,但教师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两种不好的情况。

一是学生无话可说。

有的老师会出示并列句式让学生想象荷花开放的程度接着写下去,可是,荷花除了“初开的”“全开的”“没开的”,还能有几种呢?二是据此让学生去另外写一件事情或一处景物,这样就势必造成情境的转换,显得生硬和突然。

学生在课文情境和练笔情境中来回奔忙,就冲淡了对课文整体神韵的品味和感悟,有点得不偿失。

这样去“写”,瞄准的只是文本语言外在的“形”,与文本内在的“神”贴合得并不好。

如果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练笔,也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两句话句式整齐,省略号暗藏玄机,似乎值得写,可只要学生一动笔,他们就只会照葫芦画瓢,写出“青蛙蹦过来,告诉我害虫的味道”之类的句子,思维难度太小,且前后连缀起来斟酌,会发现原文语境遭到了破坏,读起来感觉累赘。

黄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采取了反复朗读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想象之美与内心的沉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渐入佳境,用比较舒缓的语调,把这一段读得越来越轻柔,达到了物我相融、余音悠长的效果,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静界”,这样才比较符合原文的意境。

黄老师抓住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一总写句,训练学生用“有的……有的……”并列句式进行想象写话,真正达到了他所说的“教学过程与文本语境高度契合”的境界。

在叶圣陶先生笔下,荷花开得美,作者的想象也很美,唯独不见其对白荷花姿势的细致描写。

是白荷花的姿势不美不值得写吗?不是。

无论是微风轻拂,荷影摇曳,还是风平水静,亭亭玉立,白荷花都是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但作者却将之轻轻带过,处理成了略写处。

这就为还原文本意境,为学生想象练笔,掌握本文独特的段式和句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写是非常成功的,“依偎在一起的荷花”“露出小半边脸的荷花”
等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既细化了作者的描写,又丰富了文本的意境,且与原文气脉相通,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