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托马斯 莫尔之死
托马斯 莫尔

• 在《乌托邦》的第二部,莫尔将 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 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 •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 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 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 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 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 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 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 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 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 社会的美好图景。 • 莫尔因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 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一家
• 托马斯· 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年)约于1478年2月7日 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 家庭。 •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他的 父亲约翰· 莫尔(John More)曾担 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 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 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 an excellent lawyer • also a writer, historian, and philosopher • Utopia in 1516
Political Life
• a trusted advisor of King Henry VIII • Chancellor in 1529 • executed in 1535 • canonized by Pope Pius XI in 1935 • a martyr for his religion
(左) 柏拉图 Plato (428-348 BC ) (右)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 )
• 其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莫 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评 论家中有人干脆将《乌托邦》称 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续篇。 • 在这里,他还学习了不少人文主 义学科,并与在此任教的著名人 文主义者有很深的交往,成为一 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托马斯 莫尔

一系列不平的消除
莫尔关于理想社会的利, 而且表 明他开始考虑到如何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 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权利的不平等 问题。
法律和人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导致了广大农民流离失 所, 四处流浪, 然而富有者却假借国家的名 义, 制定了禁止农民流浪的血腥立法, 强迫 农民在十分低微的工资水平下从事雇佣劳 动。
阴谋就当成了法律
“一伙富有者狼狈为奸, 表面名义上为代表国家, 实则为私人利益打算。他们想出种种方法诡计, 首先把自己已经骗得的东西保存巩固起来; 其 次是用极低廉的工价去奴役穷苦的人们替他们 干活出力, 如同驮载的牲畜一般。等到富人假 借国家的名义, 就是说, 包括了穷人的名义在内, 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这 种阴谋就当成了法律。”
社会是何等的不公正
另一极, 贵族、银行家和高利贷者, 他们无所事 事, 像公蜂一样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 过着穷 奢极欲的生活。 可见, 当时的社会是何等的不公正, 人的权利和 义务又是如何被分离。
一切祸害与灾难的根源
那么造成社会贫富对立、劳动者贫困与不幸的 原因是什么呢? 莫尔说:“我深信, 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 财富 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 人类才能有福利。 如果私有制仍然保留下来, 那么, 大多数人类, 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 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 的悲惨重负下。”
凡是有用来生产羊毛的地方, 那里的贵族豪绅, 甚至主教圣人之流, 都争相养羊, 把农民赶走, 把整片土地化做牧场, 把房屋以至城镇全部毁 掉, 只留下教堂作羊圈。其结果, 牲畜的生活比 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强。羊群尚有牧场和羊 圈, 而农民却无以为食, 沿街乞讨。农民不仅没 有人权, 甚至连牲畜的权利也不如啊!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乌托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托邦读书笔记篇1如果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以古希腊罗马作为原型的话,那么乌托邦的首都亚马乌勒特城就在很多方面与雅典全盛时期一样了。
莫尔的乌托邦是公有制社会,这一点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同。
可能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也影响了莫尔对乌托邦的构想,这一点可从后文乌托邦国的人对基督教很快就能领会、接受就能看出来。
同样有意思的是,乌托邦人对古希腊的作品和思想感兴趣。
文中说,乌托邦语与古希腊语很相近,而且文中主人公就怀疑乌托邦人是古希腊人的众后裔之一。
显然,莫尔的乌托邦是两希文明下的乌托邦,和古代中国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人格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人生理想中的“学优则仕”很不相同。
乌托邦人爱好辩论,兴趣则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
这里可以看出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只是乌托邦人并不明白古希腊人探讨世界的本源——那些天上的哲学和被拉到人间的哲学,这一点和希伯来文明相似。
乌托邦人认为,信仰和理性一样,为幸福提供基础。
而且他们还认为,理想首先要唤醒沉睡在人们灵魂深处中对于上帝的信仰。
他们也争论善、灵魂、幸福等等,但认为至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
这一点和儒家、道家不同,却令人想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于自然法的研究。
乌托邦人擅长音乐、修辞学、数学以及几何,尤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一点跟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相似。
他们对哲学和逻辑学却没兴趣,或者准确点说,他们压根就没考察过这些问题。
乌托邦人衣着简朴,对珍珠、黄金、白银、绫罗没什么兴趣,因为它们都是给犯人准备的,在这里,犯人的镣铐就是用黄金做的。
写到这里,我们会疑惑,甚至会怀疑乌托邦社会还比较初级吧?他们这么好的审美修养和鉴赏力,竟没有发现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的审美价值吗?!想一想,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精美的艺术品是用它们做成的啊!菲迪亚斯的雅典娜像眼睛是用象牙做的,宙斯像全身是用精金包裹,古犹太人的金柜、金灯台也是用精金包裹。
托马斯·潘恩:一个真正德理想主义革命者

托马斯·潘恩: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革命者王龙托马斯·潘恩,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革伞者,他对革命的清醒认识与狂热信仰,让他在革命中脱颖而出,却又最终被革命一次次抛弃。
潘恩出生于美洲独立革命与大陆革命之际,可谓正得其时。
这个英国的激进分子,法国的革命战友,美国革命的指路人,纵横于三个国家,用自己的笔鼓吹革命、宣传革命、扞卫革命,成为各国革命领袖的挚友,为推进革命进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正是潘恩被罗伯斯比尔抓捕,被华盛顿出卖,被英国人唾弃,受尽了革命的愚弄。
1776年1月,美国独立战争已经打响9个月,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是一片混乱。
华盛顿每天带领大陆军紧张战斗,但他们只反对议会而不反对英王(有点类似梁山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对革命前途一片懵懂茫然,以至于出现了这样可笑的局面:当英王四处调兵遣将围剿大陆军时,华盛顿和他周围的军官们却在前线的晚餐中“为英王的健康干杯”。
这种蒙昧怯懦的不智之举,直到1776年1月10日潘恩写出《常识》才结束。
潘恩明确指出,英王是北美万恶之源,要为英国在北美的行为负最主要责任。
他大声疾呼道:“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他不仅为战争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战后的共和之路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美国的思想之父。
华盛顿也承认《常识》“在很多人心里,包括我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
至少从《常识》发表之后,华盛顿及其战友再没有为英王的健康干过杯。
然而,潘恩太纯粹了。
就像秦惠文王抛弃商鞅一样,美国人抛弃了潘恩。
潘恩清醒地看到了革命的前景,却没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前途。
他一路仰望天上的星星,却一不防备跌进路边的深并里。
潘恩更适合做一个信仰坚定的战士,而不是—个圆滑老练的官吏。
他的纯洁信仰与献身精神,容不得半点儿蝇营狗苟。
1777午,潘恩被任命为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
在那里,他与美国驻法商务代表塞拉斯?迪安等人发生冲突。
他不能容忍那些人利用法国援助假公济私的行径。
思想史视阈下的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纪念托马斯·莫尔殉难480周年

思想史视阈下的托马斯 ・ 莫尔及其乌托邦
莫 尔 曾 出 任 亨 利 八 世 的 大 法 官 ,跃 升 为 王 室
法让 莫 尔低 头 。1 5 3 5年 7月 6 日 ,莫 尔 被 恼 羞 成 怒 的 亨 利 八 世 送 上 断 头 台 。 莫 尔 最 终 成 了 专 制 王 权 的 牺 牲 品 ,也 成 了 自己 所 坚 守 的 信 仰 的 殉 道 者 。
方式 强迫别 人 去 接受 一种 新 的意 识 形 态 。不 管 其 动 机 和 结 果 如 何 ,这 种 行 为 本 身 都 是 可 憎 的 。 正 因 为 如 此 ,人 们 才 欣 赏 莫 尔 这 类 人 的 宁 死 不 屈 的
勇气 。 ” …莫尔 的另 一 位 著 名 传记 作 者 钱 伯 斯 也 同 ’ 样 指 出 ,从 《乌 托 邦 》 所 表 达 的 思 想 ,到 他 受 审
还 是 其 他 国 家 的 人 们 ,无 论 思 想 上 的 左 翼 还 是 右
翼 ,无 论 是 保 守 主 义 者 、 自 由 主 义 者 还 是 社 会 主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 点研 究基地 重大项 目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模 式研 究”( 0 8 J J D 7 1 0 0 1 9 )
( 作者简介]蒲 国 良, 中国人 民大学 国 际关 系学院教 授 ,博 士生 导师 ,北京 1 0 0 天 主 教 徒 、新 教 徒 还 是 无 神 论 者 ,
托马斯莫尔

The life of Sir Thomas Moore——The King's good servant, but God's firstThomas Moore was born in London in 1478. His father was a prominent judge. He lost his mother when he was a child ,and was raised by his father alone.His education began at St. Anthony school in London, then the best in the city. Moore went on to study at Oxford in1492, only 15 years old. During this time, he wrote comedies and studied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After 2 years later, he returned to London to study law, and from then his legal and political careers were forged. When he was 20 years old, More had gained membership in Lincoln's Inn, an influential lawyers' fraternity.The term utopia was coined from Greek by Moore for his 1516 book Utopia, describing a fictional island society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word Eutopia derived from Greek εὖ ("good" or "well") and τόπος ("place"), means "good place", now it usually describes a non-existent society that is better than contemporary society.Eutopia, and is strictly speaking the correct term to describe a positive utopia.In April, 1534, Moore refused to swear to the Act of Succession and the Oath of Supremacy, and was committed to the Tower of London. Moore was beheaded on July 6, 1535. He was a convinced Christian humanist ,His final words were: "The King's good servant, but God's First.""No famous family, but of honest stock”, it's the Epitaph on Moore's tomb, chosen by himself. His life, like Utopia, offers fundamental insights about private virtu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politics of human community.。
莫尔的《乌托邦》

莫尔的《乌托邦》英国著名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了一本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全书》,该书简称为《乌托邦》,而“乌托邦”则是作者在书中虚构的一个社会组织的名称。
托马斯?莫尔1477年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法官。
莫尔幼年就在伦敦圣安东尼学校学习拉丁文,1492年进牛津大学攻读拉丁文和形式逻辑,后改学法律,1501年成为正式律师。
亨利八世在位期间,莫尔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曾任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顾问官、财政副大臣,并获爵士称号;1523年当选为下议院议长,1525年受命为兰开斯特公国首相,1529年任内阁大臣,由于对国王的离婚案持异议并拒绝宣誓承认国王为英国教领袖而被捕入狱,1535年被处死,头被悬挂伦敦塔上示众。
莫尔正处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新航线、新大陆、新人种的发现,使欧洲人大开眼界,思想解放。
莫尔本人对人文主义的研究和他在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亨利八世时期担任的政治要职以及他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使他经历丰富,见闻广博。
莫尔善于观察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弊端。
他看到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王室巧取豪夺,草菅人命,对外尚武好战,不讲信誉,妄图称霸于一时。
国王的一些宠臣不但不为百姓说话,而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在都铎王朝卵翼下的英国贵族、大商人,为了自己发财致富,残酷剥削劳动群众,与政府狼狈为奸。
百姓动辄得咎,性命不保。
当时莫尔最关心的问题是贵族富豪的圈地运动。
他们把成千上万的农民强行赶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把农民的土地改为牧场养羊。
被赶出的农民流离失所,被迫到处流浪,或饿死于沟壑,或沦为盗匪,出现了“羊吃人”的悲惨状况。
亨利八世是个非常残忍的暴君,如果公开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或控诉,就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莫尔于是用隐蔽假托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理想,采用游记体裁记述和一个航海家对话的方式来描述他的理想之国——乌托邦。
《乌托邦》作品及作者介绍

托马斯.莫尔 (1478-1535),写 的《乌托邦》首先提出消灭私有 制的理念,他把上帝的主宰转化 为人的主宰。也就是社会大锅的 掌勺人,这是莫尔追求的最高精 神境界。
莫尔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写作的动机 是积极的,是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 的 同义词,乌托邦在后代被人们和空想等同起来。 这也许非莫尔所料及。 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 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 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 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 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 仙境。
托马斯· 莫尔毕业于牛津大 学 ,曾当过律师 、国会议 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 院议长、大法官 。是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 人文主义者,曾任英国大 法官,是仅次于英王的第 一号要人,后因在宗教问 题上违逆英王亨利八世, 被判处死刑。
莫尔:在我眼前,总好像由我的乌托邦人推举我当上了终身 的国王。……自己仿佛在胸前手握着用一束鲜果组成的帝王 权杖,身上披着引人注目的圣方济修道士的袈裟,头戴一顶 非常漂亮的麦穗制成的王冠,昂首挺胸向前走去。 诺福克∶在英国,谁不服从国王,就没有好结果。 莫尔∶我已经再三思索考虑了,但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 心。 诺福克∶托马斯,我怕你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莫尔∶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级的奴隶, 如果他肯付出代价,也能享有自由。
名著剖析
1.关于城市
2.关于官员
3.关于职业 4.关于社交生活
《乌托邦》 的描写可分为
5.关于旅行 6.关于奴隶 7.关于战争 8.关于宗教
在公医院治疗的病人首 先得到特殊照顾。在每一 个城的范围内,邻近城郊, 有四所公医院,都是十分 宽大,宛如四个小镇。其 目的有二:第一,不管病 人有好多,不至于挤在一 起而造成不舒适;其次, 患传染病的人可以尽量隔 离。这些医院设备完善, 凡足以促进健忘的用且无 不应有尽有。而且,治疗 认真而体贴入微,高明医 生亲自不断护理,所以病 人被送进医院虽不带强迫 性,全城居民一染上病无 不乐于离家住院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马斯·莫尔之死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乌托邦》一书(1516)的作者。
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但他是怎样死的,知道的人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了。
近读英国文学史方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在亨利八世时迭任要职,但看不惯国王掠夺人民,生活腐化,时常与国王意见相左。
1532年,他因反对国王离婚和国王的宗教政策,不得不辞职。
随后他被关进监狱——伦敦塔。
1535年他被送上断头台,罪名是“叛国”。
在刑场上这个做过大官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极大的勇气,真是视死如归。
在刽子手致命的斧头砍下来之前,他小心地把自己的大胡子从砧板上移开。
有人听见他带着讽刺的语气轻声低语:“这也要被砍掉,可惜啦,它可从来没有犯过叛国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