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托邦中看托马斯莫尔的宗教观

合集下载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莫尔通过描绘乌托邦岛上的公民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在乌托邦岛上,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这种人物塑造不仅体现了莫尔对理想人性的设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人格范本。
再次,在主题表达方面,《乌托邦》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社会的形态。莫尔通过乌托邦这个虚构的社会,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和政治腐败等。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完美社会的向往,渴望人类能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个人感受与反应:梦想与现实的拔河
阅读《乌托邦》让我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拔河。一方面,我被乌托邦岛上的理想社会所吸引,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莫尔的这部作品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社会的框架内,去追求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生活。
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梦想的绚烂与现实的沉重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很难找到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使得《乌托邦》既是一部令人向往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感到无奈的作品。我认为,莫尔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社会的必要性。
人物塑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乌托邦》中,莫尔通过对乌托邦公民的塑造,表达了对完美人性的追求。这些公民既理性又公正,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展现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使得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碰撞的效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物。这使得乌托邦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但又难以触及的理想。
第三篇范文:《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论乌托邦社会的信仰问题

论乌托邦社会的信仰问题

论乌托邦社会中的信仰问题(一)作者:田行键乌托邦作为理想化的社会主义,从帕拉图所著《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所著《乌托邦》,作为理想,当中对于神的是否存在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章将会从神在乌托邦世界中的存在性讲起。

乌托邦世界我们知道,是对于人人生而平等的一种体现,而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宗教因为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纷争而被排除在外,无神论则不符合科学的怀疑精神,再度被排除在外。

还有乌托邦的定义为:“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因此我们推断,乌托邦社会中的信仰可以说是强硬派的不可知论,论点如下首先,我们需要搞清什麽是宗教,宗教说起来其实用一个专属名词概括即可-有神论,但有神论包含宗教,宗教不包含有神论,使得宗教可以被视为在迷信与理性之间的意识形态,而且,宗教更多时候并不是与宗教对立的,但主流宗教都很难转换为迷信,因为它们都是吸收理性的信仰,而理性当中,更多含有怀疑主义的思想成分,宗教的主流定义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

”虽然主流宗教学习了理性,但是还是一种心灵寄托,无法完全代表神。

其次,无神论者虽然怀疑神的存在,但是它们的怀疑还是可以被进行反怀疑的,毕竟虽然我们没有人见过神,神的存在在无神论者眼中是不可能的,但神如果不存在,那麽神还是可能存在的(精神层面),科学只有不一定,牛顿第一定律只会在设定好的情况下发生,况且,还有一批无神论者相信一些如占卜,缘分等不和逻辑的东西,无神论在室外桃园借此及有可能站不住脚跟,无神论的定义为:“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学的理论,它是一种认为神或灵魂是不存在的哲学思想。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渔业学院2014813030程大川乌托邦是一个空想共产主义社会,它是远在四百多年前,由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想象出来理想社会并撰写成为《乌托邦》。

“乌托邦”是希腊字的音译,意为不存在的地方或者虚构的国家。

在莫尔生存的时代,(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在萌芽状态中。

这个制度的剥削本质才刚刚暴露,可是莫尔能够敏锐的察觉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祸害并大胆的提出了美好的共产主义幻想,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故有人认为他是西欧空想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通过了解莫尔的生平,我们了解到莫尔是个人文主义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亨利八世的重臣,最后成了天主教的殉道者。

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吧。

一、消灭私有制文章开头叙述了莫尔在出使弗朗德勒(现在分属比利时、法国和荷兰)期间,曾去拜访安特卫普城(现属比利时)。

在这里,莫尔认识了一位葡萄牙的水手及旅行家希斯拉德。

这个人谈起了他在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的所见所闻,引起了莫尔极大的兴趣。

莫尔便邀请他做客家中彻夜详谈。

这个开头,只是莫尔在文字上的巧妙运用。

他写作《乌托邦》一书,正是地理大发现的时期(十五到十六世纪)。

当时,对于欧洲人来说,每一个新发现,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且也都有人信以为真。

因此,莫尔就采取了那种叙述的方式,并且增强真实感。

希斯拉德和乌托邦一样,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那时候,在欧洲的一些港口,许多远航归来的水手经常谈论到过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这倒是事实。

他们到过的地方,有美洲、亚洲(印度和中国等)以及非洲。

在水手们有声有色的叙述中,他们谈到一些还处在原始社会的居民情况,那里的人们还不知道“你”和“我”之间的区别,他们共同使用土地,他们鄙视黄金和珠宝等。

所有这一切都推动莫尔去思考。

他联系了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社会现实,于是就想像出了理想社会的情景。

他利用人们对外邦异国的普遍兴趣,便把幻想的社会安置在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上。

书中也写到一些真实的人,如莫尔小时候伺候过的莫登,他的朋友查尔斯等。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着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着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着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托马斯·莫尔教育思想漫议

托马斯·莫尔教育思想漫议

托马斯·莫尔教育思想漫议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先驱和人文主义思想家,他出身富裕家庭,12岁时就被学识渊博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摩顿预见将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36岁受封爵士,随着声誉日隆,1529年被任命为地位仅次于英王的大法官。

但是,使莫尔跻身史册流芳百世的,却是他写于1516年的一本叫《乌托邦》书。

莫尔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的弊病已初露端倪,他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敏感地体察到资产阶级和无产者之间的对立,从而提出构建一种废除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并构想了在这种社会中所实行的教育制度。

《乌托邦》,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题目表明是关于国家制度的书籍,但莫尔在书中不惜笔墨地描绘了在乌托邦岛国里,教育受到极大重视,实施的教育制度也焕然一新。

例如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公共普及教育,提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这些思想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闪耀着“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是向垄断受教育权利的封建社会和初生的资本主义制度挑战的宣言书。

托马斯·莫尔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实行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居民,绝不能再像旧社会的人们那样粗野无知,“愚昧顽钝”,而应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具有高尚精神的人。

乌托邦人,终日只做两件事,一是生产劳动,二是学习和科学研究。

国家实行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大部分公民,“无论男女,总是把体力劳动后的剩余时间一辈子花在学习上”。

莫尔主张,“凡是儿童都要学习”;成人也非常“勤勉好学”,“对于智力的探讨,他们从不知疲倦”;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乌托邦实行的是公共教育和义务制度,国家还举办各种公共讲演会,让成年男女工余之暇能够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教育。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评析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评析

本 原理 , 有着 重要 意义 。对 于他 所 提 出 的空 想 社 会 主 义思想性质的重新认识 , 也
公正地得到分配; 只要私有制存在 , 人们就会重 财富而轻德性。总之 ,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 源。莫尔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是一切社会主义设
想 的根本 原理 和逻辑 前提 。 那 么 ,怎样才 能够 克服 私有制 的这些 缺 陷 呢? 他认 为 , 只有公 有 制才能 够克服 私有 制 的种
至于这本书说 了些什么, 它
的作者 如何 , 多 人则 不甚 许 了解 。 这本 书对 于我们 了解
社 会 主义 思 想 的起 源 和根
有制 中, 人人都为 自己, 最大限度地追求 自己的 利益 , 而不顾 他人 。只要私有 制存 在 , 管财 富 不
如何 丰富 , 只会 被 少数人所 占有 , 都 公平 也就难 以实 现 。 如果不 彻底 废除私 有制 , 财产 就不可 能
洒 香水 。
这些富人实际上是一伙“ 合法” 的强盗。他 们制定 了法律, 号称维护正义 , 事实上所维护的 只是富人们的利益 ,法律和政权不过是富人维 护 自己利益 的工具 。 这样 的国家 , 以人 民的利 不 益为利益 ,实质上就是一伙披着合法外衣的盗
贼。 这样 的盗 贼远 比路上 的强 盗可 怕 , 上 的强 路
有 这种 行为 , 因为物质 财 富的 匮乏 , 是 而在 乌托 邦 中物 质财 富极 大丰 富 ,根 本不用 害怕 因领取
穷人 的财产 , 使穷人无法生活 , 如果不偷盗就难 以维持生命 , 这都是富人们逼的。 因此真正应 当
受 到的供应 ,所以谁也不会 领取过多的物品放在家里。商品由国家平均分 配, 因而在乌托邦中没有乞丐。 人们在公共食堂里用餐。 听到喇叭号声 , 全 体居民来到食堂用餐。 晚餐时要放音乐 , 饭后喷

思想史视阈下的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思想史视阈下的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思想史视阈下的托马斯莫尔及其乌
托邦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进行深刻分析,还通过自己的著作《乌托邦》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构想。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托马斯·莫尔及其
乌托邦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托马斯·莫尔
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和教会堕落现象,并提出了个人自由、社会平等等理念。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欧洲是非常前卫的,对后来的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乌托邦文学作品。

这个小说中描述的乌托邦国家,是一个没有个人财产、平等自由、共同生活、公共事务直接参与的理想社会形态。

这种乌托邦构想激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探索和实现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幸福的关注。

最后,托马斯·莫尔的思想和乌托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
常显著的。

他的反对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思想,为后来民主和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提出的乌托邦构想也使得后来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家开始了对于不平等和剥削的批判和反思,这些批判和反思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历史事件。

他所代表的文艺复兴的思想理念和新兴的社会制度,为后来人类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理性思维的启蒙,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乌托邦》中看托马斯莫尔的宗教观
托马斯·莫尔,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

托马斯·莫尔既是一个实干家,又是一个学者。

与其同时代人相比,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莫尔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是西欧第一个(或者是第一批人中的一个)讨论诸如国家与教会分离、教会从属于国家、宗教自由等等问题的人。

在《乌托邦》中倡导宗教自由。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处理教会和国家关系的计划,是该领域自由主义探讨方式的一个先驱。

由于他的思想十分复杂,本文只是借助莫尔的《乌托邦》简单讨论他宗教观中支持宗教自由的原因。

首先从他的著作《乌托邦》中就能找到他心灵中理想的宗教范式,是某种拥有美德的信仰状态。

他在《乌托邦》中写到过以下内容:
“......绝大多数人,也是较有见识的人,从不信这些,而只信某个单一的神。

并且,其他所有的乌托邦人尽管信仰不一,却在这点上意见一致,即只有一个至高的神,是全世界的创造者和真主宰,在本国语言中一致称为“密特拉”。

但不同的人对这个神持不同的观点。


他在强调乌托邦人不知道基督教的同时,又强调乌托邦人令人敬佩的品质。

此外,莫尔曾对他的宗教观作过进一步的说明:“在乌托邦,大家的信仰不相同。

然而信仰的表现形式虽分歧不一,可以说条条路通到一个目标,即崇拜神格。

因此,教堂内所见所闻都显得与普遍的一切信仰不矛盾。

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的仪式,可在每人家中举行。

所以教堂中没有神像,个人可自由去体会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欢那一种最虔敬的方式。

”这可以理解为,莫尔认为任何宗教的意义在于其本质,至于其形式,那是次要的或无所谓的东西。

可以看出,他特别反对把形式置于本质之上,这是他针对当时社会上重形式轻本质的现象而提出来的。

既然在一种宗教中既然仪式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信仰什么宗教也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了,只要它献身于美德就行。

在这方面,《乌托邦》中最著名的语句是“任何人都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伤害”。

那么从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莫尔支持信仰自由或宗教宽容的两点原因:
第一点是,宗教具有某种人们不知道的、神秘的性质,这意味着在信仰问题上我们有时没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不能随便使用暴力,以免破坏国家的安宁。

莫尔告诉我们,由于预见到这种结果,乌托邦的国王乌托普“把宗教的全部问题作为一个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容许每人选择自己的信仰。

”他还解释了乌托普国王采取宗教自由政策的原因,他指出:“对宗教问题,乌托普不轻率地作出武断的结论。

他不能肯定,上帝是否不愿意看到各种各样的多方面的信仰,因而不向不同的人灌输不同的观点。

但是他肯定这一点:即强迫和威胁人人都接受你心目中的真理,那是既横蛮又愚笨的。


另一方面,宗教自由既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同时它也符合真正的宗教的利益。

莫尔指出,乌托普的宗教自由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安定,另一方面他觉得这样的解决办法对宗教本身有利。

”因为,如果让各种信仰不加约束地相互战争,那么坏宗教就可能取代好宗教,神圣的宗教将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莫尔还有一段话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即使情况确是那样——只有一个宗教是真理,其余的都是旁门左道,乌托普也预见到,如能用温和而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真理凭其本身的自然威力迟早会自己呈露出来,受到注意。

如果这个争论的解决是通过武力和暴乱,而最坏的人又总是最顽固不化的,那么,最好的和最神圣的宗教也会淹没在一堆互相倾轧的旁门左道中,犹如嘉禾会被丛生的荆棘窒息至死一样。


托马斯·莫尔为促进基督教王国的公民的安宁,在《乌托邦》中倡导宗教自由。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处理教会和国家关系的计划,是该领域自由主义探讨方式的一个先驱。

作为总结,首先从《乌托邦》中得出了莫尔心中理想的宗教:某种拥有美德的信仰状态,任何宗教的意义在于其本质,至于其形式,那是次要的或无所谓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信仰什么宗教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由于宗教的神秘性和将建立一个和平的、好的共和国作为首要任务的世界,宗教自由是很自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