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

合集下载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译者风格研究的新探索

译者风格研究的新探索

译者风格研究的新探索作者:王昌志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译者风格研究的概念内涵和对象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并以《汉学家蓝诗玲译者风格多维研究》一书为样本进行了述介,多视角、多维度考察了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译者风格,评析了该书四个方面的创新与存在的局限,并引发了对译者风格研究的再思考,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译者风格;蓝诗玲;文学翻译;多维研究近年来,译者风格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热点领域之一。

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译者风格研究持续关注,论题涉及译者文体风格、译者词汇选择倾向风格、译者叙事风格、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译者风格与意识形态等,以期通过译者风格研究,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启示。

一、译者风格研究的概念界定正如“风格”这一概念很难界定一样,“译者风格”所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甚至有些“飘忽”和“不可名状”,国内外学者对译者风格有着不尽相同的概念界定,所使用的术语也各有区别。

西方翻译学界有关译者风格(translator’s style)内涵界定的讨论始于20多年前,Hemans (1996)首先提出了“译者声音”(translator’s voice)这一概念,他认为“译作当中译者声音随处可循,译作绝非是对原作的透明再现,而是具有多重、分散、混杂和复调(polyphony)性质的双重文本,旁注、脚注、括号说明以及序言等副文本形式无不表明兩种不协调的声音共存于译作中,因此以‘透明’来评价译作有些过于简单”(王克非、黄立波,2008:11)。

Hermans 提出的关注译者声音以及译文中副文本形式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译者风格较之译作风格的不同,丰富了译者风格的内涵。

Baker(2000:245)首次把“译者风格”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她将“译者风格”定义为译者“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个性特征”;译者风格既包括译者选材、惯用策略,也包括前言、后记、脚注、文内注等;特别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的个性化、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运用习惯。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作者:杜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翻译的完美境界是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

然而,尽管译者主观上要求自己忠实再现原文风格,不等于客观上就不存在他本身的风格,任何译作多多少少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

文章结合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学说对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分别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把握原作风格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缩小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间的天然差距,使译者风格体现原作风格,从而二者在最终译文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学作品风格原作风格译者风格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9-031 引言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翻译,特别是对文学翻译,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染和美的享受。

”他又说: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和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1]。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

奈达不但重视语义,而且也重视文体风格的再现。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从内容到风格对原作进行全面的传译,不得任意增减删改,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翻译风格影响原作风格的体现,这是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辩证解读翻译的本体观

辩证解读翻译的本体观

关键 词 : 翻译研 究 ; 翻译 的本体 ; 语 言中心论 ; 文化 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 : I - / 3 1 5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1 4 2( 2 0 1 3 ) 0 2—0 0 7 4— 0 3
自2 O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解构 主义翻译学研究 范式在译论界的影 响 日渐呈 上升态势 , 尤其是在 9 O 年代以后 , 在翻译研究 中“ 文化转 向” 的概念被正式 提出, 结构主义语 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就 已不复存 在了。翻译研究摆脱 了二元对立 的封闭、 静态 的体 系, 进入 了语 境 、 历 史 和 文化 等 宏 观 动 态 的境 地 , 我 国译学研究也表现为一种多元的和开放的态势。这 种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 向” 以文化批评 为主, 在翻译 研究 中至 今 一 直 占据 着 主 流 地 位 。对 文 化 学 派 而 言, 翻译 的本质 就是 文化翻译。文化学派 的翻译 学 研究是将其跨 学科 的属性几乎泛化为无学科属性 , 过分强调了文本外 的 因素和翻译与文化 的关系 , 文 化的制约作用成为其研究 的重 心。每 当谈论 翻译 , 就必定要说到文化。这一学术思潮 , 给人们 的意识 造成 一 定 的混淆 , 过 分看 重 了“ 文化” 因素 , 淡化 甚 至 忽略了翻译 的本体。这里 , 我们要对翻译研究的“ 文 化转 向” 进行客观 的审视 , 重新解读 翻译 的本体 , 探 讨翻译本 体 回归 的必要 性 , 因为 “ 翻译 的 ‘ 文化 转 向’ 只是 一次 研究 重点 的转 移 , 是 目前 多元 视 角 中 的 个视角 , 也是翻译研究的一次深化过程 , 但它仍不 能取代语言而成为翻译研究的本体” u J 。 何为翻译 的本体 “ 本体论 ” 一词在哲学 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 在中 文里有着不 同的译 名 , 目前得到普遍认 同的就是 出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详细描述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过程 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 知习惯。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传递原文的 文化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 义。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 文本时,适当添加注释或解释可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04 翻译风格的影响 因素
语言文化差异
个人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也会影响其翻译风格,使得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以及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探究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
表达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语气和语境。在翻译过 程中,根据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例如,在翻译一些 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本时,使用平实的语言可能会失去 原文的情感色彩,而使用夸张或强调的语气则可以更好地 传达原文的情感。
文化背景的传递
总结词
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的传递也是体现翻译 风格的重要方面。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达。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 景或专业术语的词汇,选择准确的翻译词汇尤为重要。例如,在法律文本中,使用“法人”而不是“公司”更符 合法律专业术语。
句子结构
总结词
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安排也是体现 翻译风格的重要方面。
VS
文化适应
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表达方 式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适当 地进行文化适应,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瑞琼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

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

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

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

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
【作者】董琇;
【导师】冯庆华;
【作者基本信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9,博士
【摘要】本文基于因果模式,采用历史批评观,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赛珍珠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影响赛珍珠翻译风格形成的各方因素。

研究过程中,笔者采访了赛珍珠国际组织的总裁珍妮特·明泽女士,美国赛珍珠故居博物馆馆长唐纳·罗兹女士,并参观了美国赛珍珠故居,在赛珍珠故居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手稿珍藏部仔细阅读了赛珍珠的小说手稿、来往信件、出版合同等,为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是一位努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家,是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的翻译家,是一位呼吁人类平等的发言人,是一位争取和平的活动家,是一位国际领养机构的发起者。

曾被历史学家詹姆斯·汤姆森称为自13世纪马可波罗以来描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西方人。

1932年,籍其“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描述”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她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

1938年由于其创作、翻译等诸多作品的杰出成就,赛珍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

她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以中文为母语之一,出生后三个月来到中国直到四十三岁才回到美国。

她说,“... 更多还原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he analysis of Pearl S. Buck’s translation style apply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e main forces and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her translation style, based on the mode of cause and effect. In order to accumulate sufficient first-hand resources, the author has interviewed Ms. Janet Mintzer, President and CEO of Pearl S. Buck International and Ms. Donna Rhodes, Curator of the Pearl S.
Buck House in USA. The writer has... 更多还原
【关键词】赛珍珠;译者风格;立体;多元;中国文化;儒学;美学;球体模型;
【Key words】Pearl S. Buck;Translator’s Style;Multidimensional;Polygenetic;Chinese Culture;Confucianism;Aesthetics;Sphere Mod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