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

合集下载

茶藨子科

茶藨子科
大约有150种,可明显区分为茶藨子与醋栗两类。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和南美西部温带地区。中国约45种,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
此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及制作果酒、饮料、糖果 和果酱等。
形态特征
叶 灌木,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单叶,互生,无托叶。 花 花两性或单性,组成总状花序,稀伞房或伞形花序,或花数朵簇生,稀单生;萼片5,稀4,常呈花瓣状;花 瓣和雄蕊各与萼片同数;子房下位,稀半下位,1室,具2个侧膜胎座,胚珠有2层珠被。果实为浆果。 茶藨子科 果 蒴果或浆果;种子富含胚乳。
物种危害
由于本科所有植物都是毁灭性疱锈病真菌的寄主,而这种真菌也危害白松,所以在任何白松林地附近皆有地 区性禁植令。
01 形态特征
03 主要价值
目录
02 下级分类 04 物种危害
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只有一属茶藨子属,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或对生,稀轮生,常具齿或掌 状分裂,稀全缘;无托叶或有托叶。总状、聚伞或圆锥花序,稀花单生;花两性,稀单性,雌雄异株或杂性。蒴 果或浆果;种子富含胚乳。
果实为多汁的浆果,顶端具宿存花萼,成熟时从果梗脱落;种子多数,具胚乳,有小圆筒状的胚,内种皮坚 硬,外部有胶质外种皮。
主要价值
此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及制作果酒、饮料、糖果 和果酱等,也可作提取维生素的原料。某些种的根和种子供药用。枝、叶繁茂,春季着花满枝,秋季结实累累, 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植物。
下级分类
茶藨子属 Ribes Linn.
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枝平滑无刺或有刺,皮剥落或不剥落;芽具数片干膜质或草质鳞片。叶具柄, 单叶互生,稀丛生,常3-5(-7)掌状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折叠,稀席卷,无托叶。

茶藨子栽培技术

茶藨子栽培技术
昏 时浇 一 次 , 昏时 浇 水应 少 于清 晨 , 黄 以有 利 于根 系 的发 育。 后期 视土 壤湿 度 进行 , 般土 表 干透后 浇 灌 , 一 保持 土壤
出芽率较高 , 本文主要介绍扦插繁殖方法, 以保持母株的优
良性状 。 21 茶 蔗子 种 条的 采 集与储 藏 .

见于见湿 , 干透浇透 , 但不能积水 , 保持根部湿度 的同时确 保透气性 , 以利生根 , 切忌气温高时浇水 。一般扦插后 1 O
茶藤 、 果 茶藤 、 果茶 蔗 、 山茶 藤 、 茶蔗 、 叶 红 黑 天 高 小 茶藤 、 生茶 藤等 7 , 中黑果 茶蔗 、 石 种 其 红果 茶蔗 的 分布 最多 , 当地居 民有 收 集其 果实 制作 果酱 食 用 的 传统 。但 由于近 年来 气 候干 旱 等种 种 原 因, 生 茶 野 藤 子 属植 物 的数 量 正逐 年减 少 , 的分 布 区也 在 逐 它
米左 右 , 以能 够完 全 分 隔种 条 , 利通 气 为宜 , 多可 摆 放 有 最 三层 , 再在 摆放 好 的种条 上铺 草 帘进行 分 隔 , 面覆 1~ 5 上 0 l
厘 米湿 沙 , 后 以草 帘覆 盖后 覆 土 至高 出地 面 。坑 内要 留 最
茶藤子喜湿 、 喜光 、 喜温 、 喜肥 沃土壤 , 可选择土壤肥
做低床 , 高度应保证摆放营养袋后能够灌溉 , 宽度
1 , 1 米 长 0米 。
茶 蔗哈子 栽 袁 凤莲 术 培技 巴河林场
24 扦插 及 管理 .
将装好 的营养袋浇一次透水 , 然后于第二天扦
插, 扦插时应注意极 向, 土表外保 留一个芽 , 略高于
锯齿。花单性 , 雌雄异株 , 组成几无总梗的伞形花 序; 子房下位 , 梨形 , 光滑无毛 , 雄蕊的子房退化 , 花柱先端

保健食品中的食用菌类原料

保健食品中的食用菌类原料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等活性成分,但由于种属、产地、气候环境、栽培方式、生产加工等因素的差异,其功效成分及含量不同,使食用菌原料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研究表明,食用菌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是集营养和保健于一身的优质食品原料,在保健食品和医药等领域显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与潜在的应用价值。

食用菌是可食用的“蕈菌”类真菌的总称,其品种多样,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功效成分包括多糖类、萜类和多酚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自古便被我国中医广泛引作药用。

如今食用菌类原料在临床医疗、化妆品、药品、保健食品等应用普遍。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在食用菌类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提取纯化工艺、药理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食用菌类原料是保健食品中普遍使用的原料,在我国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一、食用菌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情况1.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真菌类保健食品是指利用可食大型真菌和小型丝状真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体生产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真菌类保健食品必须安全可靠,即食用安全、无毒无害,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必须明确和稳定。

原卫生部于2001年发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共计11 种(表1),名单外的真菌菌种不能用于保健食品。

2.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在保健食品原料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食用菌只有茯苓(2002年进入名单)和灵芝(2020年1月“国卫食品函〔2019〕311号”发布公开征求意见)。

两者均为多孔菌科真菌,前者系茯苓的干燥菌核,后者系灵芝的子实体,均属于我国传统中药,同时也可作为食用菌,在保健食品中应用广泛。

3. 普通食品普通食品原料具有长期食用历史,安全性极高,因此,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

在保健食品中使用的食用菌类普通食品包括列入《中国食物成分表》的食用菌类物品、列入普通食品管理的食用菌类新食品原料、有长期食用历史的食用菌类原料(表1)。

【CN110101075A】一种富含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保健口服液【专利】

【CN110101075A】一种富含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保健口服液【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71795.X(22)申请日 2019.05.06(71)申请人 江苏伊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226400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上漫社区十组(72)发明人 徐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代理人 卜另北(51)Int.Cl.A23L 31/00(2016.01)A23L 33/00(2016.01)C12N 1/14(2006.01)C12R 1/645(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富含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保健口服液(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含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保健口服液,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50-90%、香菇多糖0-40%、葡萄糖0-3%、食品级磷酸二氢钾0-0.1%、麦芽汁0-5%、其余为水。

本发明的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中富含甾醇,具体在菌种活化以及发酵过程中均通过添加金银花根叶提取液的方式以促进菌丝在生产过程中甾醇成分的合成和集聚,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的硝酸铵、苯甲酸钠、L -苯氨基酸以及乙酸钠等成分可以进一步有效地促进菌体的生长以及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由此配置成的口服液中富含甾醇,不仅口感好,且具有清热、消炎、抗癌、提高免疫力、调节胃肠道等功效。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CN 110101075 A 2019.08.09C N 110101075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101075 A1.一种富含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保健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 50-90%香菇多糖 0-40%葡萄糖 0-3%食品级磷酸二氢钾 0-0.1%麦芽汁 0-5%其余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含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保健口服液,其特征在于:组分中还包括嗜酸乳杆菌和/或酪酸梭菌,所述嗜酸乳杆菌和/或酪酸梭菌的含量为0-2%。

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在制备治疗免疫因子风暴药物上的应用[发明专利]

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在制备治疗免疫因子风暴药物上的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在制备治疗免疫因子风暴药物上的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良宏,舒旭亚,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号:CN202010714743.0
申请日:20200723
公开号:CN111920833A
公开日:
202011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在制备治疗免疫因子风暴药物上的应用。

培养基:黄芪麦麸水100g,蛋白胨0.3%,葡萄糖1%,蔗糖1%,玉米浆0.5%,在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经非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明,配合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服用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具有抗流感病毒和抗新冠病毒的作用;服用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后,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体内免疫因子风暴的产生;对于疑似病例,可采用服用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液对的办法进行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申请人:舟山桓连食品有限公司
地址: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船用品市场38幢东十六路27-3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李桂存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茶藨子栽培技术分析

茶藨子栽培技术分析

茶藨子栽培技术分析摘要:本文结合地区气候特点,介绍茶藨子繁育、栽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藨子;育苗;栽培管理茶藨子是虎耳草目茶藨子科的一种小灌木,又名黑穗醋栗,商品名为黑加仑。

野生茶藨子分布在天山、山区海拔1800~2000米山坡灌丛、疏林下以及沟边林缘地带。

高为2米,枝小有毛,节上有1对小刺。

叶接近圆形,掌状3裂,裂片有齿痕;基部呈微心形,上有硬毛,下面沿脉及脉缘有毛。

花序轴有绒毛,花淡红色,单性异株。

浆果为红色有毛,直径为5~6毫米。

茶藨子浆果营养价值丰富,可生食,主要用于制作果酱、果糖、果汁、果酒,作为保健食品,还可提取维生素、食品色素及果胶酶,有防治多种传染病和坏血病的作用,同时,还可作欣赏灌木,被称为小浆果之冠,栽培前景广阔。

目前,天山东部、天山西部、山区有少量人工种植,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因此,开展茶藨子培育技术研究对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苗木繁育春季,在距母株1米以外挖15~20厘米浅沟,将上年基生枝条压在株丛四周,覆土厚5厘米。

新条长高后,约3个月即可生根。

当苗长至40~50厘米时,将沟填平,再覆土3厘米,及时施肥浇水,以扩大生根范围。

第2年春季与母株切离,即可成苗。

秋后上冻前,从优质母株上剪取发育强壮的当年基生枝,留芽2~3个,插条长20~25厘米,上端在离顶芽1~2厘米处平剪,下端在离底芽0.5厘米处斜剪,主要在窑中或沟中贮藏。

选择地势枯燥、排水良好、背风处挖坑,坑宽1.5米,深度在地下水位以上,长度视种条数量决定。

坑底铺湿沙10~15厘米,以利排水。

将种条50根捆1捆,整齐摆放,摆放好的种条上不能踩压,以防损坏芽眼。

摆放好种条上再铺10~15厘米湿沙,然后再摆放一层种条,最多可摆放3层。

离地面20厘米,覆湿沙,并覆土呈屋脊形。

坑内每1.0~1.5米留通风道1个,通风道高出土堆20厘米。

贮藏期间应经常检查坑内的温度及湿度。

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活性成分研究

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活性成分研究

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活性成分研究目的研究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的活性成分;使用API40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二元高压梯度泵,G1315B agilent DAD检测器,YQ-1007C超声波清洗器,DT-230A色谱柱柱温箱等仪器对金银花和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进行图谱分析;结果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含有多种和金银花内相似的化学物质,其中绿原酸就是其中的一种;结论除绿原酸外,在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内还含有其他活性成分。

标签: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金银花活性成分研究随着生物化学以及现代药理学不断发展,对传统中药材活性成分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在中药材中发现的有机酸类、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对于当前癌症、血栓、艾滋病、基因突变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茶藨子叶层孔菌(Phylloporia ribis)属于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les)褐孔菌属真菌。

由于茶藨子叶层孔菌寄生在忍冬茎基部,因此又叫忍冬蛾子。

除能够治疗口腔类疾病外,茶藨子叶层孔菌还对癌症、炎症等疾病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同时茶藨子叶层孔菌还能够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但是,国内外对于该菌的活性成分的报告尚不多见,研究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的活性成分,对于开发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的药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仪器与材料1.1 仪器API40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二元高压梯度泵(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G1315B agilent DAD检测器,YQ-1007C超声波清洗器(上海易净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DT-230A色谱柱柱温箱(杭州赛析科技有限公司)。

1.2 药品乙酸(CH3COOH)、甲醇(CH3OH)、朱砂莲甲素(C15H10O5)、芦荟泻素(C15H10O5)、绿原酸(C16H18O9)、青兰苷(C21H20O11)、茶单宁(C15H14O6)、金丝桃苷(C21H20O12 )。

1.3实验药材金银花:2011年5月底,采集于山东聊城;茶藨子叶层孔菌(忍冬):2011年9月底,采集于山东省聊城。

中国茶藨子属1 新记录种

中国茶藨子属1 新记录种

第45卷㊀第2期2021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Vol.45,No.2Mar.,2021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004060㊀收稿日期Received:2020⁃04⁃30㊀㊀㊀㊀修回日期Accepted:2020⁃09⁃30㊀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7EA06)㊂㊀第一作者:邓睿(ruige7737@163.com)㊂∗通信作者:周明(medgzm@163.com),总工程师,负责实验指导,ORCID(0000-0002-4244-7041);郑宝江(zbjnefu@126.com),副教授,负责论文写作指导,ORCID(0000-0002-6028-1700)㊂㊀引文格式:邓睿,张梅丽,周明,等.中国茶藨子属1新记录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2):231-233.DENGR,ZHANGML,ZHOUM,etal.AnewlyrecordedplantofthegenusRibesfromChina[J].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2021,45(2):231-233.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004060.中国茶藨子属1新记录种邓㊀睿1,张梅丽1,周㊀明2∗,郑宝江1∗(1.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㊀哈尔滨㊀150040;2.内蒙古额尔古纳自然保护区,内蒙古㊀莫尔道嘎㊀022191)摘要:ʌ目的ɔ白花茶藨子(RibesfragransPallas)是茶藨子属(Ribes)的落叶灌木㊂白花茶藨子的发现对当地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茶藨子属的分类和起源的研究或有助益㊂ʌ方法ɔ对白花茶藨子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相似种臭茶藨子(R.graveolensBunge)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花粉进行观察,并描述了花粉形态特征㊂ʌ结果ɔ结果表明,白花茶藨子在中国的分布区为大兴安岭西坡,为该种的自然分布区最南端㊂ʌ结论ɔ白花茶藨子是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目前只发现1个种群,亟需保护㊂凭证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标本馆(NEFI)㊂关键词:白花茶藨子;茶藨子属;新记录种;中国;大兴安岭中图分类号:Q949.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0-2006(2021)02-0231-03AnewlyrecordedplantofthegenusRibesfromChinaDENGRui1,ZHANGMeili1,ZHOUMing2∗,ZHENGBaojiang1∗(1.CollegeofLifeSciences,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2.NatureReserveofEergunainInnerMongolia,Mordaga022191,China)Abstract:ʌObjectiveɔRibesfragransPallasisadeciduousshrubofthegenusRibes.ThediscoveryofRibesfragransisofgreatsignificancetoresearchonlocalplantspeciesdiversity.Italsocontributestothestudyoftheoriginandclassifi⁃cationofribes.ʌMethodɔWeobserved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R.fragransandcomparedthemwiththoseofR.graveolensBungefromsimilarspecies.Weobservedpollenbyelectronmicroscopyandthenillustratedits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ʌResultɔThesurveyshowedthatR.fragransisdistributedonthewesternslopeoftheGreaterKhinganMountains,China,whichisthesouthernmostnaturaldistributionareaofthisspecies.ʌConclusionɔR.fragransisanewlyrecordedtypeofangiosperminChina.Atpresent,onlyonepopulationhasbeenidentified,whichisinurgentneedofprotectionandpreservation.ThecertificatespecimenswerekeptinNEFI.Keywords:RibesfragransPallas;Ribes;newlyrecordedspecies;China;theGreaterKhinganMountains㊀㊀大兴安岭地区地处中国东北部,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㊂气候湿润,夏季多雨,冬季高寒,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ħ㊂年均降雨量约460mm㊂大兴安岭地区自然植被类型为泛北极植物区系,欧亚森林植物亚区寒温带针叶㊁落叶林区域㊂有木本植物100种,其中乔木28种㊂全区已普查出维管束野生植物92科371属900多种[1-7],野生经济植物占60%㊂通过近年来对大兴安岭地区植物的野外调查,发现一种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㊂这一新记录种的发现,不仅对当地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茶藨子属的分类和起源的研究或有助益[8-14]㊂笔者所提到的植物标本现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植物标本馆(NEFI)㊂白花茶藨子(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RibesfragransPallas1797inNovaActaAcad.Sci.Petropol.10;377,tab.9.1797.Type:Martin⁃Luther⁃Universität(HAL),HAL011749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主要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图1A),高0.4 0.6m;老枝灰棕色,枝条具黄褐色腺体(图1B)㊂叶片肾形或近圆形,长1 5cm,宽1 7cm,基部心形,叶片上表面粗糙,有褶皱,无毛(图1C),下表面密被黄色腺体,沿叶脉着生短柔毛;掌状3 5裂,边缘具细齿或重锯齿,锯齿浅㊁尖,先端硬㊂叶裂片先端窄,急尖㊂叶柄长1 0 4.5cm,叶柄具腺毛和短柔毛;短枝下部叶片,叶柄基部膨大,且边缘具线形突起;花序轴具腺毛,花梗具短柔毛且着生腺体;苞片早落,披针形,具绒毛,长1 0 2 5mm;萼筒钟形,长3 5mm,宽2 4mm,其上有腺体;萼片稍白,长3 5mm,宽1 3mm,下表面及部分上表面着生短柔毛;花瓣白色,扇形,长1 0 1.5mm,宽0 5 1.5mm,占萼片的1/4 1/3(图1D);果实紫色或深棕色(图1E),果实直径约8mm㊂花期5 6月,果期7 8月[15-20]㊂中国植物志(FRPS)和FloraofChina(FOC)把Ribesfragrans与香茶藨子(RibesodoratumWendland)合并,但前者分布于东亚,植株较矮小,花白色㊂而香茶藨子是北美分布,植株高1 2m,花黄色㊂二者分布区和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将二者合并是不合理的㊂本种与臭茶藨子[2]图1F)植物形态相似(标本引自:新疆农业大学,XJA00054892),主要区别为前者叶片下表面只密被黄色腺体,果实成熟为紫色;而后者的叶片下表面密被白色绒毛和黄色腺体,果实红色㊂分布:俄罗斯远东㊁西伯利亚地区,及蒙古共和国;为中国新记录种(图1)㊂A.生境habitat;B.1年生枝条annualbranch;C.叶leaf;D.花flower;E.果实fruit;F.臭茶藨子标本specimenofR.graveolensBunge;G.扫描电镜下花粉形态pollenmorphologyunderelectronmicroscope㊂图1㊀白花茶藨子形态特征Fig.1㊀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sofRibesfragransPallas㊀㊀在中国分别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22],于2013年5月29日采集标本,郑宝江2013024(NEFI)㊂生境:早春开花植物,在海拔1256m处流石滩的石缝中呈片状分布(120ʎ49ᶄ46 4ᵡE,51ʎ22ᶄ45.0ᵡN)㊂主要伴生种类为偃松[(Pinuspumila(Pall.)Regel]㊁库页悬钩子(Rubussachalinensis)㊁白山蒿(Artemisialagocephala)㊁香鳞毛蕨(Dryopterisfra⁃grans)㊁东亚岩高兰(Empetrumnigrumvar.japoni⁃cum)等,生于偃松林隙及林缘㊂白花茶藨子花粉在扫描电镜下形态(图1G),花粉近球形,极轴平均直径为29.35μm,赤道轴平232㊀第2期邓㊀睿,等:中国茶藨子属1新记录种均直径为29.71μm㊂外壁近光滑,外萌发孔数量较多,为10 12个,多为近圆形,稀为沟状,近圆形的外萌发孔有1个内萌发孔,沟状外萌发孔有2个内萌发孔,花粉类型为散孔型㊂参考文献(reference):[1]陆玲娣,黄淑美.中国植物志(第35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88-376.LUlD,HUANGSM.FloraofChina(Vol.35,Vol.1)[M].Beijing:SciencePress,1995:288-376.[2]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新疆植物志(第35卷,第一分册)[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5:264.XinjiangFloraEditingCommittee.FloraofXinjiang(Vol.35,Vol.1)[M].Urumqi:Xin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HealthPress,1995:264.[3]WUZY,RAVENPH,HONGDY.FloraofChina(Vol.8)[M].Beijing:SciencePress;St.Louis:MissouriBotanicalGardenPress,2001:428-452.[4]柏松林,吴德成.中国大兴安岭植物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84-289.BAISL,WUDC.FloraofDaxinganLinginChina[M].Harbin:Heilong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4:284-289.[5]傅沛云,李冀云.东北植物检索表[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6,277-280.[6]傅沛云.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104-105.[7]曹伟.大兴安岭植物区系与分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51-153.CAOW.FloristicsanddistributionofplantsinDaHingganLing,China[M].Shenyang:NortheastUniversityPress,2004:151-153.[8]朱相云,陈之端,刘博.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种子植物.Ⅳ,被子植物(茶藨子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2-49ZHUXY,CHENZD,LIUB.SpeciescatalogueofChina,Volume1,plants,Spermatophytes(IV):Angiosperms(Grossulariaceae)[M].Beijing:SciencePress,2015:32-49[9]张宝山,王美娟,郑宝江.黑龙江省茶藨子属2种植物新记录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47(9):113-114.ZHANGBS,WANGMJ,ZHENGBJ.NewdataofRibesfromHeilongjiangProvince[J].JNortheastForUniv,2019,47(9):113-114.[10]侯元同,史成成,郭成勇,等.山东茶藨子属1新记录植物:美丽茶藨子[J].西北植物学报,2016,36(3):624-626.HOUYT,SHICC,GUOCY,etal.Ribespulchellum,anewlyrecordedplantofthegenusRibesfromShandong[J].ActaBotBoreali⁃OccidentaliaSin,2016,36(3):624-626.DOI:10.7606/j.issn.1000-4025.2016.03.0624.[11]郑宝江,李国秀.茶藨子属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形态学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11):48-58.ZHENGBJ,LIGX.MorphologicalobservationofvesselelementsinsecondaryxylemofRibes[J].JBeijingForUniv,2015,37(11):48-58.DOI:10.13332/j.1000-1522.20140111.[12]潘磊.东北地区茶藨子属(RibesL.)分子系统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PANL.StudyonmolecularphylogeneticsoftheRibesinnortheasternChina[D].Harbin: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13.[13]王美娟,赵千里,李芯妍,等.12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2018,38(4):490-496.WANGMJ,ZHAOQL,LIXY,etal.Leafepidermalmorphologyandtaxonomicsignificanceof12RibesL.species[J].BullBotRes,2018,38(4):490-496.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2.[14]张丽,乔枫.茶藨子属植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1):18-22.ZHANGL,QIAOF.ResearchadvancesinstressphysiologyofRibes[J].WorldForRes,2018,31(1):18-22.DOI:10.13348/j.cnki.sjlyyj.2017.0081.y.[15]KORENYUKIY.MorphologicalcharactersandaspectsofthebiologyofRibesfragransPall.inthenorthernAmurarea[J].Nauchno⁃TekhnicheskiǐByulleten VsesoyuznogoOrdenaLeninaiOrdenaDruzhbyNarodovNauchno⁃Issledovatel skogoInstitutaRastenievodstvaImeniN.I.Vavilova,1990,197,20-22.[16]徐文斌.甘肃省东南部植物分布新纪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S1):65-66.XUWB.NewlyrecordedspeciesofplanttoGansuProvince,China[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14(S1):65-66.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4.S1.014.[17]臧德奎,解孝满,李文清.山东植物区系新记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4):165-166.ZANGDK,XIEXM,LIWQ.NewrecordedplantsfromShandongProvince[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13,37(4):165-166.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3.04.031.[18]季春峰.江西木犀科植物新记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6):157-158.JICF.NewrecordsofOleaceaeplantsdistributedinJiangxiProvince[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12,36(6):157-158.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2.06.033.[19]魏鲁明,玉屏,余登利.贵州兰科植物的新资料[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4):136-138.WEILM,YUP,YUDL.AdditionstotheOrchidaceaeofGuizhouProvince[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11,35(4):136-138.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1.04.028.[20]李晓芳,郭应,李丛瑞,等.贵州兰科植物新分布[J].种子,2020,39(4):71-73.LIXF,GUOY,LICR,etal.Newdistri⁃butionofOrchidaceaeinGuizhouProvince[J].Seed,2020,39(4):71-73.DOI:10.16590/j.cnki.1001-4705.2020.04.071.[21]孙海,周明.大兴安岭被子植物新资料[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6):89.SUNH,ZHOUM.NewdataofangiosperminDaHingganLing[J].TerritNatResourStudy,2013(6):89.DOI:10.3969/j.issn.1003-7853.2013.06.032.[22]庞婉婷,庄婧宜,王全喜.内蒙古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金藻中国新记录属[J].西北植物学报,2016,36(4):831-833.PANGWT,ZHUANGJY,WANGQX.AnewrecordgenusStipitochrysiskorshikovofchrysophytefromtheAershanNationalGeologicalPark,InnerMongolia,China[J].ActaBotBoreali⁃Oc⁃cidentaliaSin,2016,36(4):831-833.DOI:10.7606/j.issn.1000-4025.2016.04.0831.(责任编辑㊀吴祝华)3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速度最慢的GPY固体培养基中,三萜含量最高。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培养特性;三萜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为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叶状层菌属(Phylloporia)真菌,发现于山东省平邑县,寄生在当地金银花树活体根茎韧皮部,当地人称之为“银花蛾子”。

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的功效与金银花有相似之处,可用于消炎、解毒、止痛,当地居民用其治疗咽炎、喉炎、肝炎及癌症,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药用开发价值[1]。

由于受寄主和产地的限制,野生茶藨子叶状层菌采集量很低,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集的野生子实体活性成分分析,而对于其人工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探讨其固体培养特性可为其下一步大规模人工培养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标本与菌种野生茶藨子叶状层菌(P. ribis)采集于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西山的金银花树上(封三图1),子实体形状不规则,呈扁平状半圆形,菌盖表面粗糙,硬而韧,木质化,瓦状叠生排列,深棕色至浅栗色,有同心环状棱纹似年轮及细微绒毛,菌盖长为3~6 cm,宽为1.5~3.5 cm,无菌柄,子实体背面暗褐色,肉眼可见细小的管口,管口浅褐色至暗褐色,断面可见菌肉呈木质化的纤维质,棕黄色,菌管长1~2 mm。

经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图力古尔教授鉴定,该标本为茶藨子叶状层菌。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菌种,将新鲜子实体标本用大量无菌水冲洗至表面无泥沙杂物,再用75%的酒精擦拭表面,将菌盖纵剖为二,用尖头镊子从剖面上取5 mm×5 mm的菌肉组织,置于PDA平板,25 ℃下暗培养,选取生长良好的菌丝,转接到PDA平板,反复纯化,选取生长健壮的菌丝转接至试管斜面PDA培养基,4 ℃冰箱保存。

图1 野生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Fig.1 Wild P. ribis fruiting bodies1.2培养基麦芽汁固体培养基(g/L):50麦芽汁,15琼脂。

胡萝卜固体培养基(g/L):200胡萝卜(煮汁),20葡萄糖,15琼脂。

麦麸固体培养基(g/L):30麦麸(煮汁),20葡萄糖,3 KH2PO4,1.5 MgSO4,15琼脂。

GPC固体培养基(g/L):20葡萄糖,6蛋白胨,10玉米浆,15琼脂。

PDA固体培养基(g/L):200马铃薯(煮汁),20葡萄糖,15琼脂。

GPY固体培养基(g/L):20葡萄糖,6蛋白胨,10酵母膏,15琼脂。

1.3菌种鉴定参照MAKIMURA等[2]的方法分别提取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样品(削去子实体表层,取内部组织)DNA和菌丝体DNA。

按照刘贵巧等[3]的方法扩增ITS 序列,采用真菌ITS通用引物ITS1:5 ′TCCGTAGGTGAACCTGCGC3 ′,ITS4:5 ′TCCTCCGCTTATTGATATGC3 ′,扩增ITS全长序列,每个样品5个重复,3次测序,得到的扩增产物送往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测序。

陈蒙蒙,等: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1.4菌丝体培养将1.2中的6种固体培养基分别倒入平板,凝固后铺上已灭菌的单层玻璃纸(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用时将0.5 m×0.5 m的玻璃纸剪成平板内径大小的圆形),将菌种转接到PDA平板上活化,采用直径为6 mm的打孔器在生长良好的菌落边缘处取菌块,分别接种于不同培养基内,26 ℃、避光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及菌落特征,从第20天开始每隔10 d记录菌落直径,到60 d 时结束,每种处理3个重复。

1.5菌丝体生物量和三萜含量测定将每个阶段(20、30、40、50和60 d)的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从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刮下,每种培养基3个重复,称量湿重,然后置于6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测其干重即为生物量。

按照参考文献[4]的方法制作标准曲线,三萜标准品为齐墩果酸(≥98%,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样品溶液制备:将烘干至恒重的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研磨,精确称取0.5 g 粉末,用95%的乙醇溶液定容至50 mL,用超声波(42 kHz左右)室温提取2 h,48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样品溶液测定:各取3份0.3 mL样品溶液至试管中,按标准曲线制作方法在波长550 nm处测定吸光度(A)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丝中三萜含量。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菌种鉴定经过测序,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样品ITS序列与分离纯化后的菌种ITS序列完全一致,确定该菌种为茶藨子叶状层菌。

2.2菌丝体形态和生长特性此菌在6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均较缓慢,培养60 d时菌丝未能覆盖满平板,在麦芽汁、PDA、GPC和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比较旺盛;在麦麸培养基上30 d变色,最快,而在麦芽汁、PDA、GPC和胡萝卜固体培养基上变色较慢;6种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排序为麦芽汁、胡萝卜、PDA、GPC、麦麸和GPY (表1)。

1:麦芽汁固体培养基;2:胡萝卜固体培养基;3:麦麸固体培养基;4:GPC固体培养基;5:PDA固体培养基;6:GPY固体培养基;+:微弱;++:强壮Growth recorded after 60 d incubation. 1:Malt liquor agar medium(malt liquor containing 5.0% solids);2:Carrot medium (liquor from boiling 200 g/L carrots+20 g/L glucose);3:Wheat bran medium (liquor from boiling 30 g/L wheat bran+20 g/L glucose+3 g/L KH2PO4+1.5 g/L MgSO4);4:GPC (g/L)(20 glucose+6 peptone+10 corn starch);5:Potato dextrose agar(g/L)(liquor from boiling 200 g/L potato+20 g/L glucose);6:GPY medium(g/L,20 glucose+6 peptone+10 yeast extract). All medium contained 15 g/L agar. +:weak;++:strong y and t refer to DNA from fruiting body and mycelium,respectively图2 茶藨子叶状层菌的子实体ITS序列和菌丝体ITS序列Fig.2 ITS sequences from P. ribis mycelium and fruiting body2.3菌丝体生物量和三萜含量接种后的20~30 d,菌丝体生长较缓慢,为延滞期,30~50 d,生长较快,为对数生长期,50 d之后,生物量开始降低,为衰亡期,培养到第50天时,麦麸固体培养基的菌丝体生物量最大,平均干重为84.2 mg,同期,菌丝体生物量从大到小的固体培养基依次为PDA、GPC、胡萝卜、麦芽汁和GPY(图2)。

图2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物量Fig.2 P. ribis mycelial biomass productionon different media根据齐墩果酸的质量和测得的A值,得回归方程:Y=14.69X+0.041。

培养60 d以内的菌丝体,从图3的趋势线可以看出,茶藨子叶状层菌中三萜含量有两种趋势:一种为随时间延长,三萜含量越来越高,主要有麦芽汁、麦麸、GPC和胡萝卜固体培养基;另一图3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中三萜含量的变化Fig.3 Triperpenoid content of P. ribis myceliagrown on different media种是随时间延长,三萜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主要是GPY固体培养基。

第40天时,GPY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中三萜含量为0.39%,已经比第60天的其他培养基都高,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然后依次为第60天的胡萝卜、麦麸和GPC 固体培养基。

亭亭,将“ Malt juice ”替换为“ Malt liquor”(同样的处理在表4)亭亭,Y轴改为“菌丝体生物量(干重)(mg)”Mycelial biomass(dry weight)(mg)3 小结固体培养条件下,茶藨子叶状层菌在PDA、麦芽汁和胡萝卜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更快,但麦麸固体培养基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其次依次是PDA、GPC、胡萝卜、麦芽汁和GPY固体培养基。

茶藨子叶状层菌40 d的GPY固体培养基三萜含量比60 d的胡萝卜固体培养基中高,然后依次为60 d的胡萝卜、麦麸和GPC 固体培养基。

程书华. 忍冬茶藨子叶层孔菌生药学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 MAKIMURA K,MURAYAMA YS,YAMAGUCHI H. Detection of awide range of medically important fungal speci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J]. J Med Microbiol,1994,40:358364.[3] 刘贵巧,何华奇,王建明. 一株野生食用菌株的种类鉴定研究[J]. 北方园艺,2014(12):118121.[4] 陈飞,马闽卉,梁运祥,等. 不同品种灵芝固态发酵菌丝体多糖和三萜含量的比较[J]. 食品科技,2011,36(9):1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