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净沙 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海的辽阔、壮观
激奋心情
豪迈乐观
博大胸怀

秋的凄凉、冷落
惆怅、忧愁 孤寂无依 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观沧海
曹操
曹操
曹操(魏 武帝)
字孟德, 沛国谯郡 人,
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 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 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 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得胜而归的曹操,踌躇满志,
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李商隐 4、夕阳西下几时回.
5、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登高 》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雨霖铃》 8、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考考你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 象的千古名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 Nhomakorabea。《观沧海》 《天净沙 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 英语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 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精选ppt
11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精选ppt
20
•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 荆门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
精选ppt
21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 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 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 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精选ppt
16
使至塞上
译文:轻车简从查 看边疆,途中经过 属国居延。我像征 蓬飘出边塞,又像 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huì h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zhǎng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精选ppt
4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 清晨我下地松 土除草,星月 下我扛着锄头 回家歇息。
精选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 在秋风夕阳中一派灰暗;
2、对比手法 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写作手法
两相对比更反衬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独,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静动结合
作者将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形成动与静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代表性景物。 拟人、想像奇特,与明月寄送情感。 ④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 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 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点明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即将天亮之时。
驱尽黑暗、赶走严寒,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飞逝,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新生事物必然发展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情——思乡之情
“雁足传书”
手法、情感品析
首联: 青山外,绿水前
——想像,暗含奔波劳苦之意
次 北
颔联: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白描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4、景物烘托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渲染萧瑟意境,含蓄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幽雅恬静的画面,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跋涉而累瘦,侧面反映游子客途孤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古代诗歌四首》参考课件(共36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参考课件(共36张PPT)

◇赏析 这首乐府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
的首章。 《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
桓,凯旋时所作。这时,曹操经过擒吕布, 降张绣,在官渡又打败了他的主要对手袁绍, 接着北征乌桓又一举获取,统一了中国北部, 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便可以南征孙、 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 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心情 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当时思想 感情的抒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 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 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 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 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 方的友人。
赏析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 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 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 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 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 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 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 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 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 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
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 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 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 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 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 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也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
1、 “随” :随着,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 置的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流动感。 2、富有诗意,用比喻描写长江美景,表达出诗 人欣赏美景时欣喜的感受。 3、尾联采用拟人的修辞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 乡的依恋之情。 《登岳阳楼》 1、家国之恨、身世之悲;“夕阳迟”、“欲 暮时” 2、 A 3、B
《归园田居》 1、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 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2、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愉悦之情。
《使至塞上》
1、“大”字形容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边塞荒凉, 烽烟格外醒目,“直”字突出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写出了黄河的横贯沙漠 “圆”字,突出了在大 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诗刻画 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