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陵墓建筑
05、陵寝建筑

第四章陵寝建筑第一节历代陵寝沿革陵墓的型制和布局方式,历代有因袭,也有革新,均有特点。
商周时代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坡道由地面通至椁(guo,即郭)室,称为“羡道”。
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羡道”。
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战国时期的陵墓:在高级墓葬的“封土”之上,建有建筑。
秦代的陵墓:即秦始皇陵,史称“骊山”。
其址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
陵墓自秦始皇即位初兴工,至公元前210年入葬,约经营30年时间;用人力最多时达70万人。
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
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
周围有夯土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里,外垣6.0公里。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陵墓的内部,据史书记载:“以铜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
另,在陵之东侧,附葬大冢十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级别很高,可能为殉葬的近侍亲属。
兵马俑,大约为“宫观百官”的一部分;是陶质俑。
秦始皇的陵制,直接影响汉代,对后世也有影响。
例如:墓顶绘制天文星象,为汉、唐、宋、辽墓葬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汉代的陵墓:西汉陵墓的制度是:“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倾;深十三丈。
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
又,“方中百步,已穿筑为之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
地面所筑高大陵台,称为“方上”。
各陵有“享殿”,所谓事死如生,每日献食;这即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汉陵各设“陵邑”,迁各地富豪于此。
西汉各陵均未发掘,无地宫资料。
三国、魏晋时期的陵墓:是中国比较提倡薄葬的时期。
因此,陵制比较卑小,只相当于东汉时期地方官一级官吏墓葬型制;地下部分也比较简陋。
而地面所保留的是石雕刻物------碑、神道柱、石兽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六朝(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陵墓:分布于江苏省南京及句容、丹阳境内。
陵墓建筑

(5)汉武帝刘彻茂陵
• 位于西安市北约40千米处、渭北高原上的南 位镇茂陵村。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 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前140~前87) 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 长达53年之久。陵园呈方形,分为内外两城, 四周环以围墙。茂陵的四周遍布嫔妃、宫女、 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 现在茂陵建立有茂陵博物馆。
第三部分:护陵监
•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汉帝陵
• 西汉11陵:西安北郊渭北咸阳原9陵自西至
东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
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
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安东郊霸陵原:文
帝霸陵;西安南郊杜陵原:宣帝杜陵 • 东汉12陵:11陵或在洛阳故城的东南或西北 (光武帝原陵—今河南孟津);献帝禅陵— 山阳(今河南焦作)外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 配殿 • 廊庑建筑 • 焚帛炉 • 祭坛
第二部分:墓道
•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 望柱(华表) • 石像生:祥瑞—獬豸、甪端(lù duān)、麒麟、 朱雀、骆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 阙、坊、门等
12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三) 类别及特点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梵语佛教圣地
建筑体现藏族建筑宏伟稳重的风格
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
坛庙
北京天坛
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坛庙建筑
1998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围墙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指天地合祭
打破中国古代建筑中轴对称格局
组成: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斋宫
始建于南宋,现为明清重建后留存
庙门楼外侧柱上:岳飞《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墓阙门柱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陵墓
帝陵
地点
封土
主人
特点
秦始皇陵
陕西临潼
方上
秦始皇
我国和世界最大的帝王陵
1987年“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茂陵
西安兴平
西汉武帝刘彻
黄肠题凑
西汉石雕是文物中瑰宝
南朝陵墓
南京丹阳
三种六件:石兽、神望石柱、石碑
石兽:帝陵前---天禄(双角)、麒麟(独角)
王候墓前---辟邪(无角)
唐乾陵
西安
以山
为陵
李治
武则天
唐陵中唯一仿京城长安格局设计营建
明孝陵
南京
紫金山
宝城
宝顶
朱元璋
神道石兽: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明十三陵
北京
天寿山
长陵:朱棣;
以宏伟地面建筑闻名于世
定陵:朱翊钧及二后;
发掘地宫保存完好
成吉思汗陵
内蒙古
3个互连通的蒙古包式宫殿
吉祥缸(门海)---门前有大海就不怕火灾
陵墓建筑 (2)

随葬
陵墓建筑——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
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 人间世界的写照。 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 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 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 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
明孝陵
陵墓建筑——儒家内涵
• 风水 礼制
• 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 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 ,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 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 位置的排列。
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四.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宝城明楼,形 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方城名楼
陵墓建筑——建筑形式
•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
品。 帝王级:黄肠题凑 金缕玉衣 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帝王:有好多石像 王侯:石像但比帝王的差 百官和百姓就立个碑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一.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 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 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
西汉“六安王”大墓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中国古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 〃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 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 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 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PPT学习教案

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 机构。每一个皇帝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 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 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第9页/共41页
2.地下部分
(1)墓室结构
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 结构宏大,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 殿相媲美,所以俗称地下宫殿。主要有以 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其中慕陵别具一格,虽体量稍小但做工考究, 隆恩殿天花、裙板、雀替饰用龙纹,龙头突起,完 全用金丝楠木制做,加工精致,不加彩绘。
第37页/共41页
道光帝慕陵
第38页/共41页
总结:
中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 时三千余年,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 、年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
陵
天的合葬墓
明十 三陵
长陵、献陵、景陵、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陵
咸丰、同治
河北省遵化
形制
价值
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 方上 大的陵墓,世界第八
奇迹的兵马俑坑。
方上 西汉石雕16件,尤其 是其中的“马踏匈奴”
因山 “无字碑”,外国君 为陵 王石雕群像61座
第19页/共41页
②奴隶社会的殉葬: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 分化进一步明显,王和 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 富精美,有青铜器、玉 石器、漆木器、骨角器 等。商代还流行人殉制 度,即用活人来为死去 的氏族首领、家长、奴 隶主或封建主殉葬。除 了人殉之外,还有“人 祭”。一直延续了1000 多年。
第20页/共41页
第7页/共41页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
三、教学难点:1.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2.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起源和演变。
3.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独特之处。
4.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教师讲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汉阳陵、明十三陵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陵墓建筑,绘制陵墓建筑的平面图等。
7. 板书设计:陵墓建筑教案1. 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主要特征和风格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陵墓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思考如何将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
2.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陵墓建筑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考核:教师通过考试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2
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 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 耀,因此帝王陵墓不仅要宏伟 的封土“陵丘”,而且陵园范 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如 秦始皇陵园总面积56.25平方 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 包括三个部分: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3
知识要点1 祭祀建筑区 在墓冢前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祭殿(享殿、隆
恩殿、明朝称祾恩殿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ຫໍສະໝຸດ 旅游服务与管理W-4
知识要点2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 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唐以前神道并不长,道旁置有少量石刻。
陵监设神宫监军,共有甲士6204人。此外,每座陵墓还各设一卫, 计有献陵卫、景陵卫、裕陵卫、茂陵卫等11个卫。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6
【课堂小结】 帝王陵墓无论是地面,还是地下,都很壮观,地面建筑主要用于
祭祀和看管陵墓之用,一般都比较宏伟壮观,但由于暴露在外,自然 和人为破坏严重,因此保护这些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可采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收到好的效果。
A.祭祀建筑区 B.神道
C.护陵监 D.陵墓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道路两侧出现了大型的石像生“仪仗
队”石刻。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
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 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陵墓建筑的发展
汉代继承秦代一中国后,兴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同时也建造了空前规模的始皇陵。
陵墓建筑的发展
秦汉以后,三国鼎立,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经过300
余年到了隋唐才又获得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 个昌盛繁荣的时期。
陵墓建筑的发展
唐以后进入五代十国,国家又四分五裂。
陵墓建筑的发展
宋代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使
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富有的商人和官吏,这样倒引出了 一批较讲究的中型坟墓,这类宋、辽、金时代的墓穴 在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多有发现。
谢谢!
陵墓建筑的发展
明代皇陵选择的地点是在北京昌平县以北的天寿山南
麓。天寿山是燕山山脉的支脉,山势除北面外还向东 西两侧绵延成三面环抱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南面开阔 的小盆地。
陵墓建筑的发展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是清朝开国的两位皇
帝,他们在世时虽然还没有取得全国统一,但是已经 认识到,满族如果不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统治经验 是无法统一天下和维护封建统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帝陵分布及特点
• 特点1:设置陵邑 。以长陵、阳陵、安陵、平陵和茂陵最 有名气,史称“五陵邑”。 • 特点2:皇帝与皇后“同陵不同穴”,多为帝王陵在西,
帝后陵在东。
• 特点3:出现陪葬墓。陪葬的人多为当朝皇帝的红人 。
唐十八陵
河南巩县宋八陵
永安陵:宣祖赵宏殷 永昌陵:太祖赵匡胤 永熙陵:太宗赵光义
思陵:思宗朱由检
•一 •二
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 帝王陵墓形式的演变
一、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
(一)陵侧起寝,寝旁立庙
(二)东汉:确定朝拜和祭祀为主 (三)汉唐:预先营建寿陵
(四)宋代:皇帝死后营建陵寝
(五)明清:预先营建陵寝
二、帝王陵墓的形式
(一) 方上——秦汉 (二) 依山为陵——唐
(三) 宝城宝顶——明清
(一)方上
下面挖坑筑石为墓,上面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为坟
“方上”之制
在墓坑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 个下大上小的方锥体。因为其上部分为 方形平顶,故称为“方上”。
“方上”形制的陵墓
陕西秦始皇陵 陕西汉陵
河南巩县宋陵
(二)依山为陵
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
依山为陵: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
霍去病墓石兽
茂陵石刻伏虎
茂陵石刻青蛙
南朝 肃景墓 避邪
明孝陵神道两旁的石兽
小论文题目: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字数和格式: 字数至少1800字。字号小四或五号,宋体 上交时间: 2011年6月22日
牌 柱 和 雕 刻
参考书目
• 阎崇东 著 《两汉帝陵》中国青年出版社
江苏扬州出土明代干尸
第五章 中国陵寝建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节 帝王陵寝的分布
第二节 第三节
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 帝王陵寝的建筑欣赏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 部分。源于中国古人的人死而灵魂不灭的 观念。
一
二
陵寝的概念
帝王陵寝的分布
一、陵寝的概念
• 陵:大土山,亦泛指山头。引申指高大的坟丘。
• 寝:帝王陵墓的正殿。
• 陵寝:指帝王死后的葬地。
二、帝王陵寝的分布
• 山西西安:秦始皇陵、西汉十一陵、唐十八陵 • 河南巩县:宋代七位皇帝陵墓 • 南京:明孝陵
•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
二、帝王陵寝的分布
• 沈阳:清三陵 • 河北遵化:清东陵 • 河北易县:清西陵
西汉十一陵
汉茂陵(汉武帝刘彻)
西汉帝陵分布及特点
• 西汉帝王陵墓共11座,除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汉宣帝刘询 的杜陵分别葬于西安市的白鹿原和曲江乡之外,其余均葬 于咸阳原上,从空中看,犹如 “一”字长蛇阵 • 西汉帝王陵墓除汉文帝霸陵是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外,其 他10座陵墓都采用堆土为陵。
永定陵:真宗赵恒
永昭陵:仁宗赵桢
永厚陵:英宗赵曙
永裕陵:神宗赵顼
永泰陵:哲宗赵煦
明 十 三 陵
长陵:成祖朱棣 献陵:仁宗朱高炽 景陵:宣宗朱瞻基 裕陵:英宗朱祁镇
茂陵:宪宗朱见深
泰陵:孝宗朱祐樘 康陵:武宗朱厚照 永陵:世宗朱厚璁 昭陵:穆宗朱载垢 定陵:神宗朱翊钧 庆陵:光宗朱常洛 德陵:熹宗朱由校
墓的坟头。最早约始于西汉。
“依山为陵”形制的陵墓
关中唐十八陵 唐代共21个皇帝,昭宗、哀宗分别葬
于河南、山东。19个葬于关中,其中
武则天与高宗是合葬。关中实际为18 座陵墓,故通称“关中唐十八陵”。
昭陵以九俊山为陵
昭陵之飒露紫:
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 法尼亚博物馆。
是李世民东征洛阳时的坐骑。 是六骏中唯一旁伴人像的。
明十三陵
獬豸(神羊)
独角、狮身、青毛 性忠直,别曲直
甪端
角在鼻上 中作弓形 甪端,日行万八千 里,又晓四夷之语,
明达方外幽远之
事—《宋书》
麒麟
鹿角、牛尾、马蹄
独角,全身披鳞甲 不履生草、不食生 物的仁兽。
江苏盱眙明祖陵神道石象生
明十三陵神道两旁的石像生始建于1435年。 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二 立二坐,石兽后有武臣、文臣、勋臣12尊。 在800米距离内,共有18对面面相向石像生
一、帝王陵寝的地面建筑
(一)神道建筑
(二)祭祀建筑
(三)护陵建筑
石牌坊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 为5门6柱11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坊 建筑。
明十三陵
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
筑物,又称牌楼。
作用:用来宣扬封建礼教和标榜功德的。
明十三陵
清西陵石牌坊
棠樾牌坊
乾陵以梁山为陵
(三)宝城宝顶
流行于: 明朝帝王陵墓
清朝帝王陵墓
(三)宝城宝顶
宝城:是在墓坑之上砌筑起砖墙(女儿墙),
犹如一座小城,这城便称为 “宝城”。
宝顶:在宝城之内在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
圆顶,这圆顶就是坟头,称为“宝顶”。
“宝城宝顶”形制的陵墓
明、清帝陵
•一 •二
帝王陵寝的地面建筑 帝王陵寝的地宫建筑
石人中的文臣
手执笏,双双待立 笏:古代朝见时大臣
手上所执的板子。按
品第分别用玉、象牙 或竹制成,为指画及 记事之用。
石人中的武臣
手执金瓜,身佩剑
明十三陵石人武臣
石人中的武臣
手持金瓜锤,身挂
剑,双双待立
石兽:
神道两侧的石兽主要有祥瑞、祛邪两类:
祥瑞:獬豸、甪端、麒麟、朱雀、骆驼、象、马
祛邪:辟邪、狮、虎、羊
复原的辛追夫人6-7岁正面图
复原的辛追夫人18岁正面图
复原的辛追夫人30岁面相
湖南长沙博物馆辛追夫人蜡像
复原的辛追夫人50岁正面图
复原的辛追夫人50岁侧面图
乐 俑
西汉马王维一号汉墓
92厘米 205 厘 米
T 形帛画 帛画内容分: 天上
人间
47.7
地下
天上部分
人间部分
地 下 部 分
大红门
明十三陵大红门
下 马 碑
神道
神道: 也称陵道,从陵区正门通往陵寝的大道。 据说人死后的灵魂神行的道。
神道两侧的建筑
• 望柱(华表)
• 石像生
明孝陵望柱(华表)
石像生:
陵墓前神道两侧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 石像生。始于东汉明帝。
石人:
古称“翁仲”。神道两侧的石人有:
文臣
武臣 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