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微课作业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立刻闭紧嘴巴,悄悄站在树下。
●袁枚的小清闲作者袁枚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他的诗里很少出现什么国家大事啊,天地苍生啊这样的内容,多数都是日常生活还有心灵感悟什么的,而且语言简单生动,明白易懂。
袁枚这个人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他七岁进入私塾学习,但是因为家境贫穷,袁枚经常要面临买不起书,无书可读的问题,他只好路过书店的时候走进去蹭书看。
他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在二十三岁那年考中了进士,之后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进修学习,毕业之后就正式开始做官上班了,但因不适应官场生活,三十三岁的袁枚就选择了退出,开启了轻松愉快的新生活,他人生中的“小清闲”阶段正式开始了。
不上班的袁枚在南京的小仓山买了一处园子(以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的产业),袁枚买到手之后,把这个园子改名叫“随园”(袁枚的稿费非常可观)。
提前进入养老状态的袁枚过上了有钱有闲的小日子,他在随园里一直生活到八十二岁去世。
●舌尖上的清朝在随园的日子袁枚写出了很多重量级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一部叫《随园食单》,袁枚记录了三百多道菜,包括用料、做法,甚至连这些菜是从哪传过来的,有什么故事,谁家做这个菜最拿手,他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了。
除此之外,他还记录了很多酒水茶水等,这本书要是放到今天,就是“舌尖上的清朝”。
袁枚的私人厨师叫王小余。
王小余去世后,袁枚非常伤心,拿起筷子就会想到他,于是他给王小余写了一篇传记,叫《厨者王小余传》。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给厨师写传记,王小余也就成了唯一一位拥有个人传记的大厨。
袁枚的一生,过得非常潇洒,所以在他的诗里你见不到什么苦大仇深的情绪,都是日常生活。
思维导图记忆法1. 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题1】1. 用“/”标出诗句中的朗读停顿。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古诗《所见》优秀篇1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一年级语文 《所见》教学实录

《所见》教学实录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三、初读: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b、指名领读;c、生字描红;d、交流书写注意点;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
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5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所见》课堂实录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付小娟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一首小诗再现了可爱的孩子。
师: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用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理解诗题,进入诗境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生:所看到的景象。
师:是的,没错。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师:读题。
生:所见。
师: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师: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指名读,检查反馈。
生:读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师:诗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你欣赏文中的插图),谁来说说事情发生在什么季节?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途中的景色如何?生:可以看出是夏天。
生:这个小孩很悠闲,坐在牛背上呢,也很可爱。
生:从图中可见那儿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那个小孩在欣赏景物呢。
师:因为诗人也被这美景陶醉了,为了抒发他对牧童的喜爱和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所以写下了《所见》这首诗想让大家来分享他的愉悦。
[设计意图:看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结合文中的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生:我知道“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其实黄牛是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所见》标题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通过课文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题”趣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2.板题。
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
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二、“字”趣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
指名带读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2)去掉拼音认读。
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
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看、听)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篇一:小班古诗《所见》小班古诗《所见》小班古诗《所见》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
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
(难点)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
(难点)五、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