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物的理化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酮康唑:抗真菌药,碱性。
多数药物在胃肠道以被动转运 方式吸收,遵循跨膜简单扩散规 律,非解离性药物易吸收、解离 性药物则不易吸收。 酸碱度通常干扰药物的溶解也 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弱酸性药物
乙酰水杨酸、香豆素、 乙酰水杨酸、香豆素、巴 比妥、 比妥、黄铜 咖啡因、麻黄碱、大环内 脂、氨茶碱、 碳酸氢钠、碳酸镁、三氯 化二铝、 抗胆碱药、H2受体阻滞剂 如西咪替丁
合用药物的数量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正 相关: ⑴合用1-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3.3%-18.6% ⑵合用6种以上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 至19.8%-81.4%
协同: 青霉素+丙磺舒;TMP+SMZ 吗啡+阿托品;双氢氯噻嗪+各类降压药 拮抗: 生理性:作用相反:吗啡-尼尼可刹米 (呼吸中枢) 药理性:受体阻滞:乙酰胆碱-阿托品 生化性:药代动力学影响:肝药酶诱导 与抑制 化学性:鱼精蛋白(阳电荷)-肝素(负 电荷)
阿片类可减慢乙酰氨基酚的 吸收 抗胆碱药可减慢地西泮、左 旋多巴的吸收 西咪替丁促进环孢素、地西 泮的吸收
胃排空的速度取决于药物到达 小肠的速度、 影响肠道的药物吸收:胃排空 慢,吸收亦慢,胃排空快,吸收易 快 胃肠蠕动减慢,内容物停留时 间延长,会增加药物的吸收;反之, 则减少药物的吸收。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 ⑴体内药物相互作用远比体外隐蔽 ⑵间隔较长时间用药引起的相互作用,更 易被人忽略 ⑶盲目杂乱地并用药物越多,不良反应几 率越高 ⑷病人自行添用药物或同时接受几位互不 联系的医生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越多
注意: 即使合并应用的各药的剂量均为治疗量, 由于单种药物固有不良反应的累加或由于药 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加,必然会增加药物 的不良反应。

药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饮酒可能影响机体的生理 功能和代谢水平,同时可能与药 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不良 反应的风险。
环境污染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 药等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03 常见药物相互作用类型及实例
药效学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导致 效应增强。例如,阿司匹林与氯 吡格雷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聚集
药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演讲人:
日期:
•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 常见药物相互作用类型及实例 • 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评估与预防
• 临床药师在药物相互作用管理中 的角色与职责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 物同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由于药物 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或几 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发生改变的现象。
分类
根据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结果,可 将其分为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害 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确定的药物相互 作用。
发生机制
01
02
03
药剂学相互作用
包括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 、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等。
药动学相互作用
主要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环节。
药效学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靶器官或靶组织 上产生的效应发生改变, 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和相加作用等。
04 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评估与预防
风险评估方法
药物相互作用筛查工具
01
利用专业的药物相互作用筛查软件或数据库,输入患者正在使
用的药物,以识别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临床判断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2.生物电子等排体
①定义: 将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又能产生相似生物 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②类型: ⑴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 a.一价原子和基团 如F、Cl、OH、-NH2、-CH3等都有7 个外层电子。 b.二价原子和基团 如O、S、—NH—、—CH2— 等都有6个 外层电子。 c.三价原子和基团 如—CH=、—N=等都有5个外层电子。 d.四价基团 如 =C=、=N+=、=P+=等都有四个外层电 子。 ③意义:这些电子等排体常以等价交换形式相互替换,作用 相似
四、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1、药物的几何异构与官能团空间距离对药效的影 响 举例:如反式己烯雌酚的活性比顺式异构体约强 14倍;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的氨甲环酸 的反式异构体的止血作用比顺式强。 2.光学异构对药效的影响 举例:如维生素C的L(+)-异构体的活性为D(-) -异构体的20倍;D(-)-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 较L(+)-肾上腺素异构体强12-15倍;D(-)-异丙 肾上腺素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为L(+)-异丙肾上腺素 异构体的800倍。
6.酰胺 –在构成受体或酶的蛋白质和多肽结 构中含用大量的酰胺键,因此,酰胺类药物易 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的结合能 力。 7.胺类 –胺是碱性基团,易与蛋白质或核酸 的酸性基团发生作用,其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 子对又可形成氢键,能与多种受体结合,表现 出多样的生物活性。
三、电子云密度分布对药效的影响 受体和酶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分子从组成上来讲是由各种氨基酸经肽键结合 而成,在整个蛋白质的链上存在各种极性基团造成电 子云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有些区域的电子云密度高, 形成负电荷或部分负电荷;有些区域的电子云密度低, 即带有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如果药物分子中的电子 云密度分布正好和受体或酶的特定位点相适应时,由 于电荷产生的静电引力,有利于药物分子与受体或酶 结合,形成比较稳定的药物-受体或药物-酶的复合物。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临床药理学课件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临床药理学课件
服药的吸收。例如吗丁啉加速胃的排空,从而 可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减少。
➢ 例: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可使胃排空延缓, 使有些药物的峰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变慢;也 可使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使其 他药物如抗凝药吸收减少。
17
(2)改变胃排空或肠蠕动速度
当肠蠕动增强时 灭吐灵
当肠蠕动减慢时 普鲁本辛
吸收机能受损
药物B B药吸收减少
例如 结核治疗PAS使利福平吸收 ;环磷酰胺 使β- 乙酰地高辛吸收 .
(7)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一般情况下食物减少药物的吸收。如铁剂、钾盐 • 可因进食而吸收缓慢, 但吸收总量不变。 如卡托普利、利福
平 • 进食情况下吸收增加, 与早餐同服,其吸收明显高于空腹服药。
• 大剂量快速注射一些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 可能使
另一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或出现明显的毒性症状。
A置换B
B血浆游离浓度
B重新分布 组织蓄积
例1
华法令
游离型华法令2% 结合型华法令98%
华法令+保泰松
竞争同一血浆蛋白 结合部位
游离型华法令增至4% 结合型华法令降至96%
• 阴离子交换树脂 考来烯胺——阿司匹林,保泰松,洋地黄毒苷,地
高辛,华法林,甲状腺素
▪ 离子的作用:
含多价阳离子药物
氟喹诺酮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含Ca2+、Mg2+、Al3+
抗酸药物
四环素类
2 Fe2+制剂
3 补钙制品
4 Bi3+
形成络合物或鳌合物
临床应避免抗生素与该类药物同时服用,必 须合用时,服药时间应间隔3小时
游离型药物

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吸收降低(%)
➢ 液态抗酸药: 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三硅酸镁
30
消胆胺(4~8g)
20~30
食物纤维(5~15)
15~20
活性炭(10g)
80
对氨水杨酸(8g/日)
20
新霉素(2~4g/日)
40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2~6g/日)
20
三硅酸镁与地高辛合用,后者吸收降低99.5%;粉状碳酸镁使其降低15.2%。
生物利用度变化旳例子
• 氢氯噻嗪(DHCT) 三种100mg 胶囊剂:
• 1.与聚烯吡酮 (PVP)10000共同 沉淀;
• 2.只和(PVP)10000机械旳地混合; • 3. 药物不加赋形剂(PVP)10000; • 成果:三种 胶囊口服后旳排泄量
不同, 加入PVP10000 提升了氢 氯噻嗪旳生物利用度。
灭吐灵与普鲁本辛对地高辛旳影响?
(地高辛在肠道溶解度小而慢)
4.结合
金属离子 • 胃肠道内 ,
(Ca2+、Fe2+、Mg2+、Zn2+、Al3
+,) 可与药物形成不被吸收旳络合物 。——四环素类,
氟喹酮类
• 阴离子互换树脂考来烯胺——阿司匹林,保泰松,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华法林,甲状腺素
• 活性炭,氢氧化镁,三硅酸镁——地高辛
•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解离部分少、脂溶性高,较易经过膜被吸收。 反之,则不易吸收。
• 抗酸药,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药,质子泵 克制药等,提升胃肠道PH值。
问题
抗酸药与阿司匹林(巴比妥类)同服,对后者 旳吸收有何影响? 服用酮康唑后,如服用抗酸药,抗胆碱药, H2受体阻断药,质子泵克制药等药,应间 隔2h,为何?

69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1

69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1
+
荷正负电荷的药物
不溶性聚 合物盐
延长作用时间 稳定释药速度 提高生物利用度 掩盖不良气味
盐酸曲马多含有氨基氮原子 的镇痛药,具有较大苦味, 需口服给药。顺应性差
制成含药树脂速释混悬剂, 口服--感觉不到苦味
抑制分解 异丙嗪和奋乃静 + 咖啡因(电子受体)
提高抗抗氧化能努力,增加其稳定性
二、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制剂成型性的影响
(一)对液体制剂成型性影响 分子间或分子内作用力
稳定性 溶解度
1.潜溶剂 2.高分子溶液 3.乳剂 4.溶胶剂
水+乙醇
甲硝唑溶解度增加5倍
不同pH值溶解度、稳定性不同
双电层结构的形成
3.药物溶解度提高,但络合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偏离直线
(咖啡因—磺胺嘧啶)
S1

.
解 S2 度
S3
C1
C2
(一) 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
增溶(solubilization) 指某些难溶药物在表面 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 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 清溶液的过程 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 克数称增容量
表面活性剂增溶
(二)、对药物熔点和沸点的影响
掩盖不良气味 大蒜油+CYD,可消除其臭味
2.固体分散体
(三)、其它
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以分子、胶体、无定型或微晶状态 分散在载体中,比表面积增加,溶出速度加快。 阿司匹林-PEG 20000(1:9)固体分散体,其药物溶出速度显著高于原 料药及物理混合物。 尼莫地平-PEG固体分散体可提高尼莫地平体外溶出度。
一、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一) 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

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氢键

药物相互作用及注射剂配伍变化课件

药物相互作用及注射剂配伍变化课件
• 因此在静滴中药时应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采用 规定的输液载体,在输液配伍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研 究文献支持,宜单独使用。
• 用前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混浊或变色时不能再 用,滴应缓慢静滴,注意观察有无头晕、心慌、 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及注射剂配 伍变化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
• 定义: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 由于其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而 改变了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或组织 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从而改变了药物的药 理效应或毒性效应。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方式: 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注射剂配伍变化。
三环类抗抑郁药 茶碱 双香豆素类、苯妥英钠、巴比妥类 苯妥英钠(慢乙酰化型者) 异烟肼、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甲苯磺丁脲
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 影响药物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 1. 影响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分泌是一主动转运过程,需要特殊 的转动载体,即酸性药物载体和碱性药物 载体。当两种酸性药物或碱性药物合用时, 可相互竞争载体而出现竞争性抑制现象, 从而使其中一药由肾小管分泌减少,影响 其从肾排泄。
• (二)拮抗作用 • 拮抗是指两药联合应用所产生的效应小于
其中单独应用一种药物。由药物发生竞争 性或生理性拮抗作用引起。
如:氯丙嗪与苯海索(安坦),较大剂量的氯丙嗪用于精神 病治疗,常可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苯海索具有中枢抗胆 碱作用,可减轻锥体外反应。
注射剂配伍变化
(-)可见配伍变化 包括溶液混浊、沉淀、结晶及变色。
注射剂配伍变化
• 4. 直接反应 • 头孢菌素类与Ca2+、Mg2+等形成难溶性螯
合物析出沉淀。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对彼此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增强、药效减弱、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或产生新的药物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药物的互动关系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 药物代谢酶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以干扰或促进体内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例如,某些药物可抑制肝脏中的CYP酶系统,从而使某些其他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药效增加。

2. 药物与受体的竞争:如果两种药物都在同一受体上竞争结合,可能导致其中一种药物的效果降低,或者双方的药物效应互相抵消。

3. 异源性药物与细胞通道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影响其他药物在细胞内的吸收和分布。

这可能导致某些药物的浓度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其药效。

4. 药物对吸收和排泄的影响:某些药物可以干扰其他药物在肠道吸收和肾脏排泄的过程,从而影响其浓度和药效。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同种相互作用和异种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同种相互作用指的是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不同受体上,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效应。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异种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不同种类的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或产生新的药物反应。

例如,一些降压药物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增加低血压的风险。

了解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于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有以下几点建议:1. 在开始使用新药之前,一定要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草药补品。

2. 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止用药,除非得到医生指导。

3. 遵循医生或药师的使用说明,严格按照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

4. 定期复查各项生化指标和药物浓度,确保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5. 监测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如有出现不适,请及时向医生咨询。

在合理用药的过程中,了解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药物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药物的理化相互作用
第一节 作用类型
一、范德华力
(1) 取向力(dipole-dipole attraction):因极性分子取向产生的分子间作用

(2) 诱导力(induction force):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和非极性分子的瞬间诱
导偶极之间产生的静电相互作用力
(3) 色散力(despersion force):瞬间偶极和瞬间诱导偶极间相互作用力
二、氢键(hydrogen bond):
定义:氢原子与其他电负性大的原子形成一种较强的、具饱和性和方向性的范
德华力键
分类:1、分子间氢键 2、分子内氢键
三、传荷络合作用(charge transfer complex)
定义:两个电性差异大的分子接触时,电子多的向电子少的转移部分电子形成
稳定的络合物。
四、离子键(ionic bond)
定义:阴、阳离子接触到一定距离时,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离子型药物+极性溶剂=离子-偶极作用
离子型药物+非极性溶剂=离子-诱导偶极作用力
五、疏水相互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定义:非极性分子在极性水中倾向于积聚的现象
如有盗版,举报属实免费赠送本书内容,客服微信Y1778837892
第二节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制剂的影响
一、 药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一)溶解度:1、结构相似者溶(分子化学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大小)
2、溶质、溶剂结构不相似者不溶
3、形成分子间氢键任意比例互溶,分子内氢键在非极性溶剂中增
大、极性溶剂中降低
(二)溶、沸点影响
分子间氢键:上升,需要破坏该键消耗能量
分子内氢键:降低,该键降低了范德华力
(三)对药物稳定性影响
制成络合物可提高稳定性
二、对剂型形成的影响
(一)液体制剂:1、混合溶剂可提高溶解度 2、高分子溶液等电位稳定性提高
(二)固体制剂:范德华力、氢键在压片的正作用和储存时的负作用
(三)其他:1、环糊精包合物
2、离子交换树脂:带有酸性或碱性高分子基团的功能性高分子聚
合物,可通过离子键与正/负电荷的药物形成水不溶聚合物盐,达到延长作用时
间,稳定释药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作用。
3、固体分散体: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态分布在适宜材料中的-
4、共无定形药物系统:良好的稳定性、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和溶出速度
第三节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
药包材(drug packaging materials):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配制制剂时所使
用直接接触药品的包材和容器
作用:1、保护药品不受环境影响 2、保持药品原有属性
3、便于药品贮藏、运输、销售和使用
一、药物与药包材作用类型:迁移和吸附
玻璃:优:化学性质稳定、阻隔性好、物美价廉
缺:物理不稳定性、含氧化物、迁移入药液的危险性
塑料:优:质轻、耐碰撞、有韧性
缺:透气、透湿、耐热、物理化学稳定性出现问题
二、影响因素和处理办法
(一)建立相容性评价
玻璃:常见项目,迁移、吸附实验,有害金属释放,碱性离子释放,玻璃生
产工艺、成型后处理办法
塑料:对药物的吸附。添加剂的溶出,有害金属释放,水、氧渗入,水、挥
发性药物透出,
橡胶:有害添加物释放,添加物溶出,对药物的吸附,填充物脱落
金属:对药物的腐蚀,稳定性影响,对药物的吸附,金属膜完整性
第四节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一、 结合部位: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残基和含氮碱基
二、 作用机制:药物与蛋白质在疏水作用、静电力、范德华力作用形成复合物
能量转移条件:供能体发射荧光,供能体发射光谱和受能体吸收光谱有足
够重合,供能体和受能体距离不超过7nm
构象:圆二色谱法:α-螺旋、β-折叠的含量变化
同步荧光光谱法:特异性反应色氨酸、酪氨酸的化学微环境变化
核磁共振法:提供构象动力学信息
X射线晶体衍射法:肽链上除氢原子的其他原子空间排列信息
小脚中子衍射法:肽链所有原子空间排列信息
三、 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 对药物转运影响:
1) 转运至各器官的影响:组织液中药物浓度通过血清中药物浓度、
血清蛋白结合、及组织液蛋白结合进行预测
2)透过特殊生理屏障影响
2、对药物吸收影响 3、对药物药理作用的影响
4、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 5、对抗生素药物作用影响
四、载药纳米粒与蛋白质结合对药物体内转运影响
纳米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注射、皮肤透过进入血液,经静电吸附、氢键作
用、疏水作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冠”
(一)纳米粒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静电作用、氢键力、疏水力
(二)蛋白冠对纳米粒体内转运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