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选修课综述

合集下载

药物毒理学 实验课程

药物毒理学 实验课程

药物毒理学实验课程是指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课程。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药物毒理学实验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毒性分类和评估:介绍药物和化学物质的毒性分类、毒性评估方法和标准,以及了解毒性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影响。

2.实验设计和操作:学习和实践常用的药物毒性实验设计和操作技术,包括动物模型的选择、药物给药途径、毒性指标的测定方法等。

3.毒性测定方法: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毒性测定方法,如细胞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生殖和发育毒性实验等。

4.毒性评价和数据分析:学习如何评估药物的毒性,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解读和报告实验结果。

5.毒理机制研究:了解药物毒理反应的机制和生物学基础,如药物代谢、细胞损伤机制、药物与受体或酶的相互作用等。

药物毒理学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对药物毒性的全面了解和评估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将学习和掌握实验设计、操作技术、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的技能,并能运用这些技能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

在进行药物毒理学实验课程时,科学伦理和动物福利也是必须重视的方面。

学生需要遵守相关的伦理原则和法规,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权益,并采取适当的伦理和安全措施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毒性剂量Toxic Dose•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 内容:
(1)试验方法:动物、剂量组别(给药途径、剂量、频次、时 间,与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等)、对照组设立
(2)主要试验结果
(3)可将试验结果以列表方式表示。
第八页,共16页。
2 安全药理学试验
要求:应简述所采用的方法及试验结果。 内容: ➢试验方法:动物、剂量组别; ➢试验结果。 ➢将试验结果列表方式表示。
• 分析药效学、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如 药效作用部位、毒性靶器官及受试物分布和/或消除途径之 间的关系,吸收速率与起效时间的关系,作用维持时间与 药物消除速率的关系。
• 若试验结果之间、试验结果与文献报道之间相互矛盾,应分 析其可能原因。
第十五页,共16页。
谢谢!
第十六页,共16页。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第一页,共16页。
综述资料的目的和意义
• 申请人通过对药学研究内容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全面地 把握申报品种的概况;通过对申报品种各项研究结果之 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申报 品种的药学研究与其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关联,有利 于对品种进行风险与利益评估。
• 一份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达规范的综述 资料可以使评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对申报品种药学 研究内容的全面认识,快速了解申报品种的主要研究情 况,包括研究思路、过程和结果等,以评价药品的安全 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有助于提高审评质量和效率 。
第二页,共16页。
内容
前言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主要药效学试验 2、安全药理学试验 3、急性毒性试验 4、长期毒性试验 分析与评价
第三页,共16页。
第一部分 前言
第四页,共16页。
前言
1、品种概况 • 要求:简要介绍所研制品种的基本情况; • 内容:名称、成分、制剂剂型和规格,给药

第1章--毒理学绪论

第1章--毒理学绪论

2005年11月21日,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 受松花江水源污染影响宣布全市停水4天。由于事 先政府未公开停水原因,引发当地抢购饮用水风 波,并加剧市民恐慌。直至市政府发布真实信息 并采用区域合作方式保障居民用水,恐慌抢购事 态才逐渐平息。
事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 机物。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过吉化公司东 10号线进入松花江;超标的污染物主要是硝基苯 和苯,属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
当晚约40吨致命气体(主要是用来生产杀虫 剂的中间产物异氰酸甲酯、 methylisocyanate)从工厂泄漏, 附近居民 根本无从得悉意外的发生。
印度博帕尔的化合物泄漏是有史以来最大 的工业污染事故造成2500人死亡,5万多人 双目失明,15万人受伤害。中毒导致肺水 肿是大局部人的死因,另外一局部人那么 死于心脏病。事故发生6天以后,病人仍以 每分钟1人的速度向哈米第亚医院报到,其 中许多兼有剧咳、气喘或痉挛等两种病症 。
2021/9/1
46
古埃及、古希腊及古罗马
古埃及:关于毒物与解毒剂的著作〔公元前1553-1500年〕,由德 国古埃及学家Ebers发现的Ebers文稿,记录700种药物和毒物。
古希腊:Theophrastus〔公元前370-286年〕的著作?理论植物学? 和?植物学史?,被认为是食品毒理学奠基人;
2021/9/1
35
机制毒理学
➢ 验证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例如 糖精在大鼠可致膀胱癌,而正常的饮食中糖精并不引起 人类膀胱癌。机制毒理学研究证实:只有在尿液中糖精 到达很高的浓度并形成结晶状沉淀的情况下,才会诱发 膀胱癌,而人类即使大量饮食也不会到达如此高的糖精 浓度。

2021/9/1

神经毒理学综述

神经毒理学综述

在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重金属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铅、锰、镉等,由于这些重金属的使用,使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不断上升,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

其中铅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重金属,铅对身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能对身体的很多系统造成损伤,例如血液系统、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等,这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1]。

在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对儿童的神经系统作用最为明显。

因为婴幼儿和儿童的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阶段,并不完善,此时的血脑屏障选择透过性能不强,则铅极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影响智力的发育。

并有研究表明产前的铅暴露会影响胎儿的形成,以及今后的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

而且研究表明铅对儿童的影响并没有浓度下限,即只要少许的铅存在就会对儿童的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研究表明当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每上升100ug/L,智商就会下降1~2分[2]。

近些年来关于铅神经中毒机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部分研究进行综述。

1、铅对神经递质的影响电压门Ca2+通道可以控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吸收,而在铅中毒后,此控制则会受受到影响,神经递质的基础性释放则会被增强,而激活状态下的释放则会受到抑制[3]。

在细胞受到刺激之后,Ca2+就会内流与钙调蛋白相结合,结合了Ca2+的钙调蛋白的三维构象则发生改变被激活,激活的钙调蛋白又会激活下游的调节蛋白,例如钙调蛋白依赖激酶Ⅱ。

在神经系统中钙调蛋白依赖激酶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调节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突触后效应产生,钙调蛋白依赖激酶Ⅱ可使突触蛋白Ⅰ(SpⅠ) 磷酸化,从而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结合,释放神经递质。

但在铅中毒后,铅会代替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神经递质的基础性释放,从而引发神经毒性。

在对铅中毒进行体外实验发现,铅能激活钙调蛋白,从而使突触小泡蛋白发生磷酸化,进而介导乙酰胆碱在突触囊泡内的释放,可体内的实验却发现铅能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且实验还表明神经行为的损伤与乙酰胆碱的释放呈正比关系[4]。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本科生(学分:2;学时:36,24理论课+12实验课)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是高等综合性大学院校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药物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六大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时应关注的毒理学作用,为后续从事药学有关的科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独立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具体内容如下:1.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药物毒性的类别;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的作用类别;从临床使用角度分类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毒性机制(4个步骤)。

2.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吸收环节的毒性;药物在分布环节的毒性;药物在代谢环节的毒性;药物在排泄环节的毒性。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

教学内容:肝脏的形态与功能;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药物对肝脏损伤的评价指标;药物肝毒性的一般表现。

《毒理学研究方法》选修课教学大纲

《毒理学研究方法》选修课教学大纲

《毒理学研究方法》选修课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性质:选修课总学时数:34学时学分:1.7学分适用专业和层次:临床医学、中医、影像、麻醉等专业本科层次课程教材:《毒理学基础、毒理学试验方法与技术》第一讲毒理学概论[教学目标与要求]要求学生熟悉:1.毒物、毒性的概念,造成选择毒性的原因,毒作用的类型及其分级,损害作用及非害作用;毒效应谱、靶器官、生物学标志物及其分类。

2.剂量、量反应及质反应、的概念,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的区别,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即两-反应关系曲线转换的意义。

3.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LD50、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

[教学时数] 5学时[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内容]一、毒理学的概念二、毒理学研究任务三、毒理学研究内容1. 描述毒理学2. 机制毒理学3.管理毒理学四、毒理学研究方法(一)人群流行病学(二)生物学实验1. 人体志愿者2. 动物实验(1)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①一般毒性试验②特殊毒性试验(2)体外试验(in vitro)五、毒理学研究领域六、现代毒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的几方面(一)生物转化与毒物动力学(二)中毒机制的探讨(三)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四)解毒药物的发展(五)卫生标准的制定(六)新的毒理学分支日益增多(七)方法学的发展(八)生物标记的研究与应用七、为来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一)从整体动物试验到替代试验(二)从外源化学物的特异毒性作用扩展到人类慢性病、多发病的研究(三)建立生物标志物,发展个体的危险度评价八、毒理学基本概念(一)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二)毒物及其分类(三)毒性及其分级1. 影响毒性及其性质的因素(1) 接触途径(2) 接触期限、速率和频度2. 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1) 种属和细胞学的差异(2)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差异(3)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的亲和力差异(4)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四)毒性作用及其分类(五)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六)毒效应谱及靶器官(七)生物标志物1. biomarker of exposure2. biomarker of effect3.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八)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1. 剂量的概念2. 量反应与质反应3. 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4.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1)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形式(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转换(3)转换的意义(九)表示毒性常用指标1. 致死剂量2. 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1)NOAEL(2)LOAEL3. 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2)慢性毒作用带4. 安全限值(1)每日容许摄入量(ADI)(2)最高容许浓度(MAC)第二讲一般毒性作用评价方法——急性毒性试验[教学目标与要求]要求学生熟悉:1.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要点及评价。

公共基础知识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卫生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学科。

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对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研究。

2.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它关注的是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毒理学问题,如食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职业毒理学等。

3. 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是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物质。

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药品、食品添加剂等。

4. 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毒性的大小通常用剂量-反应关系来表示,即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5.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分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种类型。

三、核心理论1. 毒物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毒性的因素。

2. 毒物效应动力学毒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其毒性。

3. 剂量-反应关系理论剂量-反应关系理论是毒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可以分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及其意义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基因决定生命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蛋白质,决定着生命体的表现。

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对于这些无法用经典的遗传学理论去解释的问题。

遗传学中的出现了一个前沿领域:表观遗传学,为人们提供了解答这类问题的新思路。

同时有助于肿瘤和一些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肿瘤疾病
1.Prader-Willi综合症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
Prader-Willi综合症(PWS) 是一种遗传性的肥胖综合征 .临床以多食,性腺功能低下和生长激素缺乏为特征。

是基因组印迹异常的疾病,PWS是由15q11-q13父源等位基因表达缺失造成。

研究证实在SNURF-SNRPN基因等位的启动子及 外显子区域约35kb的区域存在一个印迹中心,其甲基化程度的改变可以调控该区域。

发现与正常相比,CpG微点称完全甲基化改变,可能存在父源等位基因失活或母源等位基因的二倍体情况。

PWS候选基因不能表达,造成下丘脑功能障碍。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
SLE患者T细胞的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降低,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mRNA减少,T细胞基因DNA 普遍低甲基化。

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T细胞后可使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诱导血红蛋白F的产生和调节T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

细胞因子的表达的异常将影响免疫耐受,表明了组蛋白乙酰化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的机制。

因此,DNA低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具有协同作用.可能共同参与SLE的发病。

缺陷的T细胞ERK信号途径可能通过减少DNA甲基化转移酶的表达、调节DNA甲基化的方式和改变基因的表达来参与自身免疫的发展,这种机制可能会参与药物诱导SLE。

3.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 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
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散发型胰岛素瘤有微卫星不稳定现象以及高频微卫星不稳定现象,提示DNA错配修复系统的异常可能在散发型胰岛素瘤的发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有31%的散发型胰岛素瘤出现hMLM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且甲基化和hMLM1蛋白表达下降显著相关。

该结果提示hMLM1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可能会诱发胰岛素瘤。

结语: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与正常细胞截然不同,广泛的低甲基化与区域性(CpG岛)的高甲基化共存是肿瘤细胞的特征.肿瘤不仅是遗传和环境所致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表观遗传学疾病,肿瘤的表观遗传学改变通常是在肿瘤的早期,改变常出现于较少发生遗传学异常改变的肿瘤中。

表观遗传学有助于对肿瘤预测和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对肿瘤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将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