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论文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氯乙酸甲酯的卫生毒理学评价思路:氯乙酸甲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多用于医药、农药生产的中间体,本试验对其进行了卫生毒理学评价。
采用《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94)》,进行了大鼠经口LD_(50)和小鼠经口LD_(50);新西兰大耳白兔经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小。
题目:喜树碱作为农用杀虫剂的初步研究思路:喜树(Camptothecia acuminata)是一种速生木本植物,且是我国特有树种,蓝果树科(Nyssaceae)。
喜树碱(Camptothecin)是喜树叶、根皮和果实中的生物碱。
喜树碱对各种动物肿瘤特别对多种药物有耐性的肿瘤相当有效。
迄今为止,有关喜树碱在植物源农药开发上的研究还很少,本项工作发现喜树碱对鳞翅。
题目: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安全性的动物试验研究思路:本课题从免疫学和卫生毒理学的角度初步研究了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对豚鼠免疫功能和遗传物质的影响,并对某些器官进行了病理分析,最后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稀土纳米抗菌材料的安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根据卫生毒理学所规定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方法,并结合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在。
题目: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思路:本文以野菊花(Flos Chrysanthemi indici)为试材,进行野菊花黄色素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野菊花黄色素有两类:一是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即乙醚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金属元素等。
二是黄酮类色素即60%的乙醇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黄酮,槲皮素,。
题目:典型全氟化合物水生毒理学效应与致毒机理初探思路:由于大规模长时间的工业应用,全氟化合物(Perfluororinated Compounds,PFCs)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50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1、前言: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
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
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
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
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
常温下为白色结晶。
易吸湿。
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
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
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
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
相对密度1.56。
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2.1材料的选取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2.2仪器与试剂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2.3试验方法2.3.1实验动物与分组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验前动物要在试验环境中至少适应3-7d时间,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的小鼠,试验时,将小鼠称体重、编号、按随机分组原则,按随机分组表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每组4只。
毒理学论文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毒素,黄曲霉菌是空气和土壤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微生物,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食品原料和制成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类及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从黄曲霉毒素的分类、发现、污染、毒理学试验评价、毒理作用、预防和去除等方面来描述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发现和污染、毒理学试验评价、作用机理、防治和去除1、概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
4年前震惊国内外乳业界的“三聚氰胺”事件刚平,前不久蒙牛牛奶被检测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又一次将乳品的污染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同时,消费者对黄曲霉毒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化合物。
从结构上看,各种黄曲霉毒素彼此十分相似,均为含C、H、O三种元素的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Coumarin,又叫香豆素)。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8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
根据在紫外光下发出的荧光颜色的不同,将黄曲霉毒素分为发蓝色荧光的B族和发绿色荧光的G族。
其中B1、B2、G1、G2、M1和M2有很强的毒性,而B1的毒性和致癌性都最强,M 1、G1次之,B2、G2、M2稍弱。
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和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石油醚,可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等溶液中。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结晶的黄曲霉毒素B1非常稳定,高温(200℃)、紫外线照射都不能使之破坏,将其加热到268-269℃时,才开始分解。
所以,一般的烹饪处理温度是不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的。
2、黄曲霉毒素的发现1960年,英国发生了10万只雏火鸡突然死亡的事件,当时由于未能查明病因,就把这种疾病称为“火鸡X病”。
环境毒理学论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
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一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毒性剂量Toxic Dose•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军事毒理学选修论文

题目:举列说明常见军事毒剂对人类的危害及如何和预防,治疗其中毒,字数1000~1500通过军事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进行军事毒理研究的重要性。
本来我对军事很是好奇,觉得当兵很光荣,自豪,通过军事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我才知道,随着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原来参军面临着很多已知的或未知的化学武器的危险,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了解常见军事毒剂对人类的危害及如何和预防,治疗其中毒是很要必要的。
军事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或生化武器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
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
旧称细菌战剂。
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
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
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
1: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又称含磷毒剂,破坏神经系统正常传导功能的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
神经性毒剂对人的毒性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organoposphates)。
这类毒剂特别对脑、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
因其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粘膜、胃肠道及肺等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
神经性毒剂的降解目前国内某科学院院已经研制出一种有机磷降解酶,这种酶通过切断有机磷的磷脂键,破坏有机磷大分子的分子结构,从而可以高效将有机磷降解为无毒的成份,目前在国内某些大城市的反恐特勤装备中已经加入了此种洗消制剂,另外有机磷神经性毒剂跟有机磷农药属于同一性质,所以这种酶也可用来洗净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可以在家里边使用,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可以用这种酶清洗蔬菜水果。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第一篇:药物毒理学小论文药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1、急性毒性试验(acute):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类药物特点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毒性作用靶器官毒性可能涉及部位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 etc.)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毒理学论文

丙烯酰胺的毒理学分析- - 朱莹食安1102 4103110120关键词:食品,丙烯酰胺,人体摄入量,毒性,风险评估摘要: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8]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
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1]。
由于丙烯酰胺是一种水溶性的神经毒性物质,对龃齿动物具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其归为对人类很可能具有潜在致癌性的物质。
所以该研究结果现已引起包括欧盟、FAO/WHO、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AACC)、FDA、美国食品工艺师协会(IFT)等国际组织在内的广泛关注。
最近,FDA也开始研发能提供可靠数据的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分析方法。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2]:1、直接从氨基酸生成丙烯酰胺。
比如,天门冬酰胺(Asn)在受热之后,脱掉一个CO2和一个NH3,即可转化为丙烯酰胺。
凡是富含天门冬酰胺的食物,都非常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比如土豆、麦类、玉米等都是富含天门冬酰胺的食品。
2、氨基酸和淀粉类食物中的微量小分子糖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在食品中,只要是含淀粉的食品,一般都会同时含有一些蛋白质,比如所有的主食、所有的薯类、所有的淀粉豆类。
不过,各种氨基酸合成丙烯酰胺的“能力”有所不同。
其中还是以天门冬酰胺独占鳌头,其次是谷氨酰胺(Gln),再次是蛋氨酸(Met)和丙氨酸(Ala)等。
淀粉倒是不产生丙烯酰胺,但淀粉分解产生的糖会产生丙烯酰胺,葡萄糖最有效,后面依次是果糖、乳糖和蔗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并且指出了环境毒理学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环境毒理学;环境污染物;环境类激素;纳米材料;持久性有机物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esAbstract: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and authors' studies. Content includes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on organism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behavior,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toxicit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laboratory model organisms,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 other r elated disciplines. Challenges faced b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re pointed ou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EDCs nanomaterial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1 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1]。
20世纪下半叶,由于对化学物质毒性危害认识的日益深入,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技术等的发展,毒理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2]。
目前毒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和实验手段的独立科学体系,并逐渐形成了诸多新的毒理学分支学科,如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等[3]。
其中,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是两个比较接近又有区别的学科,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
本综述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
2 环境毒理学2.1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的概念环境毒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和很多领域有交叉性。
它运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又借助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预防医学,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逐渐发展起来的。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4]。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涉及空气、水、土壤及家用化学物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机体偶然的急性危害,还重点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机体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变等对机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它还研究环境毒物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同时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一门既是基础科学又可直接应用的学科。
作为应用学科,环境毒理学一方面直接参与医药、农药和日用化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产品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环境毒理学致力于识别、评价和控制化合物对人类及其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在制订标准、法规和法律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毒理学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日渐成熟,在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和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1 环境污染物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1)化学类:重金属;有机染料;农用化学品;食品中毒素、添加剂等;医用、日用污染物;目前日益受到重视的环境类激素(内分泌干扰物)可分3类[5]:外源性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特别是前者的作用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可降低精子数,减少精液量,引发生殖发育异常,促发一些与激素有关的肿瘤如睾丸癌、乳腺癌等,从而引发环境雌性化,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二惡英等。
(2)物理类:微波辐射、放射性物质(CT、X射线、电器的电磁辐射场等)和噪声等;(3)生物类:病菌和病毒等。
3.2 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大多数是小剂量长期暴露,污染面广,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难以识别、准确的判定。
产生的影响,既有急性效应(大量一次性摄入),但多数为远后效应,其中以随机性效应中的致突、致癌为主,需要大人群、长时期的、通过流行病学的观察、分析才能确认,因此技术难度大。
4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4.1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毒理学研究工作在诸多环境研究工作中异军突起。
各研究工作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分布、变迁、侵入方式、接触时间以及其他作用条件对环境系统和人的影响。
如水环境中的汞,被生物吸收后可在体内发生甲基化作用,无机汞转化为毒性较高的甲基汞[6、7]。
三价砷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单甲基胂酸和二甲基胂酸[8]。
当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超过阈值浓度时,它们将扰乱或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铬以多种价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体的毒性与其价态有关。
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六价铬容易进入细胞内后被还原为三价,同时产生五价铬中间体及多种氧自由基,故具有很强的毒性[9]。
单一化学物质对不同生物毒性作用不同,但长期存在环境中的药物的复合作用是潜在的、危险的。
近年来,纳米材料(NMs)、持久性有机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同时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影响和风险也备受关注从2003年至今,《Science》、《Nature》等重要期刊上已刊登多篇关于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文章。
有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物可对人体肺细胞造成线粒体毒性和DNA损伤。
目前对于纳米颗粒和材料的生物毒性认识还不够充分,一些结论存有疑问。
关于纳米颗粒和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和相关信息还非常缺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降回地面,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
如二噁英的污染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被发现和被证实,为数众多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学品在流入环境后,对鱼类、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野生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干扰作用,导致野生动物种群雌性化和生殖繁衍衰竭等现象。
Hayes等相继报道了阿特拉津(atrazine,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除草剂)在美国环保局(EPA)规定的饮用水最高含量的1/30的浓度(即10μg.L- 1 )下,并不影响非洲爪蟾和林蛙存活、生长发育速率和表型,但能使其性腺雌性化。
这一结果虽颇具争议,但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Nature》,《Science》以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对此都发表了评论,指出这项研究将会影响到美国环保局对阿特拉津的重新评估。
国际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就内分泌干扰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也多次呼吁。
2008年第20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召开良好实验室规范(GLP)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协调员工作组会议,专门对内分泌干扰物质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制定与修订。
4.2 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的毒性和评定方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复杂,不仅污染物的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增加,而且交互作用形式日益多样化[10]。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过程经历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一部分污染物被去除,但另一些只是在形态和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污染物,它们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这些物质的毒性及作用机理,常用动物试验进行评价。
包括各种毒性试验,以测定其急性、蓄积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和“三致性”,以及多种有毒物质共存时的联合毒性。
从剂量—反应关系中得出机体作用的相对安全限值(最大无作用水平)。
关于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代乙酸的问题,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11]。
Sifivedhin和Gray[12]研究了处理后污水排入水环境后的消毒副产物生成势,并与饮用水消毒副产物进行了比较。
杨立群和高泽宣[13]Ames试验证明氯化消毒副产物可呈显著阳性反应,这种体外诱变试验从基因突变的角度确证了氯化消毒副产物具有改变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能力;氯化消毒后污水微核试验呈阳性,表明水样含有染色体断裂剂,对染色体具有致畸变作用。
Jolibois B 应用SOS显色实验(Escherichia coli PQ37)和Ames试验(TA98,TA100和TA102)进行了医院污水潜在生殖毒性的评价,认为医院污水中存在有机突变物质,对水环境和水源水造成健康风险[14]。
生物芯片的发展为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检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基因芯片可以将大量的DNA信息集成到1cm2左右的芯片上,精确地完成污染物对人类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并对污染物进行分类与分级,筛选毒物靶标和确定毒性机理。
由鼠的113种cDNA作为微阵列单元组成的基因芯片可以检验鼠肝脏被暴露到肝毒素(包括peroxisome proliferato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醋氨酚或其相应代谢物、多环芳烃、苯并(a)芘)时的基因响应。
这种方法可用于有毒化合物的筛选及选定化合物代谢机理的研究。
4.3 实验室模式生物由于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常常采用非人类的实验室模式生物进行毒理学试验。
如采用哺乳类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兔、豚鼠、狗及猴等)、实验植物(紫露草、蚕豆(根尖)、拟南芥)及实验微生物(鼠伤寒沙门氏菌株TA98、TA100、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进行研究。
相比单纯的化学分析手段,生物毒理学试验能够更生动、真实地反映环境化学物质的毒理效应。
如Schultz研究小组建立的以四膜虫为生物模型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s)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面对现代工业中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工作束手无策的困难。
Issa等发现了食物中含有绿茶组的小鼠产生结肠癌的机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 和它下游靶蛋白cyclin D1的表达而实现的,提示人们可以经常喝绿茶预防结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