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实务知识

合集下载

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职业危害防治知识是保障职工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安全、健康、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会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一些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为了预防职业危害,保障职工健康,以下是一些常见职业危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化学危害1.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特点化学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形态。

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如苯、氨气、硫酸等,它们具有刺激性、腐蚀性、致畸性、致癌性等不同的特点。

2. 化学危害的防治措施(1)货物标识:对于危险化学品,应在货物包装上进行标识。

标识应包括化学品名称、危险性等级符号、警示标语等。

(2)储存管理:危险化学品应单独存放,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

储存区域应有防漏、防火、防爆措施。

(3)个体防护措施:在接触危险化学品的工作环境中,必须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二、物理危害1. 噪声危害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危害因素,常出现在制造业、建筑工地等工作环境中。

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导致职工听力受损、精神疲劳等问题。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隔音设备、佩戴耳塞、调整噪声来源等。

2. 振动危害振动主要指机械振动,如用于建筑工地的振动机械、车辆等。

长期暴露在高振动环境下,会导致职工手臂、手腕等部位疼痛、麻木等问题。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减振措施、调整工作位置、工作时间等。

三、生物危害1. 病原体传播病原体是指能导致传染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

在医疗、护理、动物饲养等行业中,职工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传染。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采取防护措施、进行定期体检等。

2. 尘肺病尘肺病是由职工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引起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尘肺病包括矽肺、石棉肺等。

尘肺病对职工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通风设备、戴口罩、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四、人为因素1. 高温热害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会导致职工中暑、中暑等热害。

尤其是在夏季,建筑、冶金等行业中的职工容易受到高温热害的影响。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职业病概论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达到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

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3、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颁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15种5、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明确: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 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除, 即可防止疾病发生;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才得病;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6、如何发现职业病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禁忌症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离岗体检: 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7、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强酸强碱、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

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知识培训

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知识培训
2.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高毒物品目录》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二)相关法律法规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哮喘、过敏性肺炎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甲状腺疾病等 。 ◆职业中毒(60种) :铅、汞、锰、镉及其化合物中毒,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甲苯、三氯乙烯等中毒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中署、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激光所致眼病等。 ◆职业性传染病(5种) :炭疽、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 ◆职业性皮肤病(9种) :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爆震聋。 ◆职业性肿瘤(11种) :苯所致白血病、石棉所致肺癌等。 ◆其他职业病(3种) :.金属烟热、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案例——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时间: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 地点: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
概要
调查组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南侧集装箱内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天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注安培训第十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注安培训第十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教程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列为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1)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 2)可能产生“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 3)可能产生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 4)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 5)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如严重职业危害范围的。
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可能产生一般职 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阶段的职业病危害预 评价的卫生审核、验收时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 病防护设施的卫生验收。
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教程
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 矽尘:矽肺。 煤尘(煤矽尘):煤矽肺。 石棉尘:致癌物。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
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 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教程
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
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教程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用; 4)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用; 5)对于标以(皮)字的有毒物质,应积极防止皮肤污染; 6)对粉尘制定了总粉尘、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
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尽量使用后者; 7)当工作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时,若缺乏联
注册安算有毒物质超标倍数时,采用的是最高容许浓度。 包括指数计算分级法和查表分级法。 3.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 依据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粉尘作业时间
内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浓度的超标倍数分级。 4. 高温作业分级 依据湿球黑球温度(WBGT)综合评价指数、接触高温
使用权。
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教程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职业致病因素所致,以特定疾病表现形式出现的、以损害劳动能力和健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肝肾损害、中毒性皮肤病等;职业性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处于高温、低温、高压等极端工作环境中会引发中暑、冻伤、职业性心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职业病也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职业病防治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的改进,有效降低职业致病因素暴露量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 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需要综合治理,包括工作环境治理、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措施。

3. 入职前筛查:在劳动者入职之前进行健康筛查,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 教育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5.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致病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6. 动态管理:职业病防治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改进职业病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措施1. 控制职业致病因素: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职业致病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等方法,降低职业致病因素的暴露量。

2. 接触控制:对职业致病因素暴露进行控制,采用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措施降低劳动者接触职业致病因素的可能。

3. 定期体检:劳动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4. 应急救护: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防止事故引起的二次伤害。

5. 健康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知识点总结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概述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按来源分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1)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如矽尘、铅、苯等。

(2)物理因素,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2.按有关规定分类2015年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六大类:①粉尘(52种);②化学因素(375种);③物理因素(15种);④放射性因素(8种);⑤生物因素(6种);⑥其他因素(3种)。

二、职业接触限值(OEL)(1)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2)最高允许浓度(3)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15分钟)(4)超限倍数(符合时间加权,短时间15min不应超过时间加权的倍数值)三、职业禁忌、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禁忌,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2)职业健康监护,指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指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燃烧
(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4
硫酸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牙酸蚀病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分钟。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接触氨后会嗅到强烈刺激气味,眼流泪、刺痛。过浓的氨水溅入眼内可损伤角膜,引起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角膜穿孔、晶体混浊、虹膜炎症等,可导致失明。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4、预防皮肤被污染,可选用
5%硼酸油膏。
5、配备良好的通风排气设施、合适的防爆、灭火装置。
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牙酸蚀病
氯化氢;盐酸(
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
氯化氢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有毒气体,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食入:洗胃。就医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长时间反复接触。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实务知识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实务知识
35.下列情形, 为一般职业病危害项目;
A.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
B.可能产生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中危害程度为高度和极度危害的化学物质
C.可能产生不足10%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的
D.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
36.已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生产经营单位,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在新工艺改变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 ;
A.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浓度和瞬间接触最高浓度
B.时间加权浓度、短时间浓度和最高浓度
C.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
D.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平均浓度和最高浓度
28.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中,规定了330种化学有害因素、47种生产性粉尘、1种生物类有害因素、8类物质有害因素的 ;
类115种,13
类99种,13
类105种,12
类105种,12
6.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 职业病;
A.劳动
B.法定
C.重度
D.环境
7.在我国分布较广,且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较大的生产性粉尘不包括选项 ;
A.矽尘
B.呼吸性粉尘
C.煤尘
D.石棉尘
A.途径
B.数量
C.方式
D.部位
26.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一定就会患职业病,职业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 ;2009年真题
A.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人员的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
B.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性质
C.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性质、接触剂量和接触人员的易感性
D.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第八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分为三类,不包括()危害因素。

A.生产工艺过程
B.劳动过程
C.生产制度
D.作业环境
2.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下列危害因素,不属于作业场所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是()。

A.由气体排放产生的噪音
B.生产过程释放的有毒物质
C.炉前工接触的红外线
D.高原低氧环境
3.以下职业性危害因素中,高低气压、辐射、振动属于()。

A.物理因素
B.化学因素
C.生物因素
D.劳动心理因素
4.下列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噪声
B.真菌
C.工业毒物
D.辐射
5.根据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分为(),其中尘肺()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