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管理智慧共65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

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

”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

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

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管理启示:曹操的“割发代首”,体现了领导者的严于律己精神。

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

读三国故事,学管理智慧

读三国故事,学管理智慧

原文地址:读《三国》学管理作者:董相银读《三国》学管理一个企业不能仅依靠企业领导人的威信、人格魅力去管理干部员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基础不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意由领导人临机处置,无章可循。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因素影响企业的管理,依靠科学合理的授权、约束和控制,以及对制度适时的调整,使整个企业有效、健康地发展。

现今有各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很多知名企业也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其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也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制定本单位管理制度时可以参考、借鉴。

管理制度的编制原则是:服从于组织结构和规模的原则、简明化原则、系统化原则、锁链化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重在遵守执行凡有企业必有管理制度,篇幅不一,多者万言,少者仅有几页,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笔者也见过有企业请专业公司花数十万元代价制定出数十万字的管理制度,然后因推行不利将其束之高阁。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遵守执行才是关键,否则就形同虚设,企业员工就会逐渐挑战它的权威性。

在保障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尽量科学、严谨、全面,以便减少修改次数。

每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执行磨合期,给企业管理带来暂时混乱。

对于新业务应先制定试行制度。

2、大规模修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将给企业带来动荡,并使企业付出较高成本。

3、无论事务性制度、业务性制度或待遇制度的修改均须先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减少阻力,做到平稳对接。

避免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抵制,难以实行。

4、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5、企业高层是管理制度最常见的破坏者,越级指挥、不遵守财务制度是通病。

遵守管理制度应从高层做起。

6、某些管理制度应有适当的弹性(即便是国家法律在制定上也有一定弹性,如最低处以多少倍罚金,最高不超过多少倍之类的),保证顺利实施。

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说起来《三国演义》,那可真是咱们中国古时候的一大本好书,里头藏着的管理学智慧,比咱现在学的那些管理课可有意思多了。

咱们不用那些高大上的词儿,就用大白话聊聊,看看那三国里头的英雄豪杰们,是怎么用他们的智谋和手腕,把事儿给办得漂漂亮亮的。

先说说刘备吧,他这人,大伙儿都叫他“刘皇叔”,听着就挺有范儿。

刘备的管理学智慧,我总结起来就是俩字儿——“仁义”。

他对待手下,那是真心实意的好,关羽、张飞,还有后来的诸葛亮,一个个都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为啥?还不是因为刘备懂得“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个道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当老大的,得让手下人觉得跟着你有奔头,有安全感,这才叫真正的领导力。

再瞅瞅曹操,这家伙可是个多面手,管理学上也是一把好手。

他讲究的是“法家治国,儒家治心”。

曹操手下能人辈出,怎么管理这些人呢?他用的是严格的制度,赏罚分明,谁要是犯了错,甭管你是谁,都得挨板子。

可他又懂得用感情来笼络人心,比如对关羽,那是又送马又送钱的,就差没把心掏出来给他了。

曹操这招儿,就是软硬兼施,让人又爱又怕,不得不服。

还有孙权,这小子继承了他老爹孙坚和他老哥孙策的基业,坐稳了江东的江山。

他的管理学智慧,我觉得就是“稳”。

孙权不像刘备那样四处奔波,也不像曹操那样野心勃勃,他就是稳稳当当地守着自己的地盘,然后慢慢地发展。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手下的周瑜、鲁肃、陆逊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被他用得恰到好处。

孙权这招儿,就是稳中求胜,不冒进,也不退缩。

说到《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智慧,那还得提提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他辅佐刘备,把个小小的蜀汉经营得有声有色。

诸葛亮的管理学智慧,我总结起来就是“智”和“勤”。

他足智多谋,无论是火烧博望坡,还是草船借箭,都显示出他超凡的智慧。

而且他还特别勤奋,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做管理,不仅要聪明,还要勤奋,只有这样,才能把事儿办好。

三国管理智慧

三国管理智慧

三国管理智慧第一讲刘备的管理之道(一)前言《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启示-------卓越的管理成就卓越的事业三国演义是段妇孺皆知的历史,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三国,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三国的角逐精彩纷呈,透过战争的硝烟,我们发现管理思想的光辉,千百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

众所周知,在三国年代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国经过激烈的竞争、市场的洗牌,兼并之后,最后天下只剩下了实力最大的魏、蜀、吴三大民营企业集团。

魏蜀吴的创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有很大的企业资产传下来的:⏹刘备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白手起家,成就了大业。

⏹曹操的条件稍好一些,但也不足以一开始就能够名震天下。

⏹孙权继位的时候虽然条件好一些,但是他的父兄,他的爸爸和他的哥哥孙策创业的时候条件仍然很艰苦。

在条件很艰苦,竞争又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三家都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他的营销和管理之道也必然是非常高深的。

成就最大的魏、蜀、吴三大集团,除了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外,卓越的管理成就了他们卓越的事业。

卓越的管理使他们聚集了人才,整合了资源,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迈上事业的巅峰!一、刘备的目标管理(一)明确最高目标,绝不动摇刘备的最高目标是“伸大义于天下”,这个最高目标对自己和团队都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刘备创业历经坎坷,成败起伏,但他始终明白自己的最高目标“伸大义于天下”,即使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1.刘备其人(1)具有“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显于色”的特点刘备性格很宽和,这是他管理风格特点的一个体现。

“寡言语”是指刘备话不多,但一旦说话有分量,一言九鼎,一言千均,这种性格的特点使他很沉得住气,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刘备因为事业经营或某种状况有惊慌失措的样子。

在正式创业之前,他的职业是编草席、草鞋,每天挑着自己的担子到街上去卖,尽管他的生活状态很糟糕,但是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喜欢与天下有志向的人,有能力的人们去结交;刘备后期会有那么大的成就,这里也可以看出一定端倪。

三国管理智慧

三国管理智慧
• “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 剑印。”刘备把剑印交给诸葛亮,自己首先听令;孔明遂 聚集众将听令。 “剑印在此,违令者斩!” 玄德曰:“ 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
• • • • •
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盟 慧眼识人,睿智知人 给人才最能发挥的舞台 给人才最大力度的支持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孙权的管理之道
孙权其人
• 18岁统领江东,大器早成 • 兄孙策:“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 ,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 。 • 曹操的至高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集思广益,正确决策
• 赤壁之战的决策千钧之重 • 孙权的做法:先听后决断。让部下畅所欲言,无论是主张 投降还是主张对抗,都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 决策后的思想统一 • 周瑜问孙权:“主公抗曹之心是否坚决?”孙权马上做了 一个正确的举动,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 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 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 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孙权这一举动的深意 是统一思想,树立周瑜的权威。 • 民主集中制,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才有期望的 结果
• • • • • •
孙权选用人的共性 (1)坚定的信心,是胜利的前提和忠诚度的表现; (2)团队中及时提升威望; (3)激励能力,能带领和激发团队; (4)个人才干出众,深通谋略; (5)信任,用人不疑。
• • • • •
身先士卒 褒奖下属 下马迎鲁肃 “鲁子敬先至,权乃下马立待之。” 孙权对鲁肃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 权曰:“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 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权抚掌大笑。 • 奖周泰救驾之功 • “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 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一处伤令吃一觥酒。是 日,周泰大醉。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全稿]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全稿]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经济的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由战术性竞争演绎为战略性竞争,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也要从企业家的境界提升到企业战略家的境界。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称得上是战略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事件是战略家进行战略管理和战略策划的典范。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全不放在眼里,生平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人在性格上是没有巨大缺陷的,虽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他也没有太大的缺点,因此以诸葛亮之神相之尊,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难以对付。

同时诸葛亮本身在神相光环之下也存在致命战略失误,使其无法最终获得恢复汉室的结果。

一、诸葛亮的战略失误诸葛亮在中国来说名声太大,是一个智慧之神,谁要有预测能力、有办法,别人就会说你是小诸葛,《三国演义》里看这些出神入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诸葛亮办的,他能预测未来,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在今天,我们从管理学上看诸葛亮这个人,他一生的事业有一些是成功的,但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战术上,战略上他一辈子失误非常严重。

我们讲在做事业这件事上,战略和战术,只有战略是起决定性因素,战术上的胜利都只能是局部、暂时的,战略如果不能成功,人的事业基本上是不能成功。

从民国时期开始,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战略上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依靠大资产阶级、大官僚,虽然那个时候好像表面势力很强,他不如依靠中国农民。

毛主席一辈子战略胜利,六个字,他什么仗打败,最后都能够胜利,打土豪、分田地”,就因为这一句话得了中国农民的心,一切都胜利了。

所以说三大战役如何用兵如神,那都是战术问题,真正的战略是这六个字,最得人心,最后得天下。

诸葛亮一生有六大战略失误:第一,隆中对策,缺乏一个关键性的内容,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最后一次跟刘备的一番谈话。

谈话实际上就是第一个战略总决策,告诉刘备天下大事将来是三分,你这个情况只有联吴抗曹,将来得了四川之后,派一员大将守着荆州,然后我们从四川往北进发,越过汉中向陕西、山西、甘肃这一带打,收了西北高原,再往中原打,实际上第一怎么守着荆、湘这一带,也就是形成三分天下之后,他没有说明白。

三国管理智慧

三国管理智慧

三国管理智慧【课程背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还是一部商业奇书。

如果能用商业的眼光来审视,从《三国演义》中可以发掘出极富价值的商业智慧,无论是对企业的营销和管理,都会得到不同寻常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启发。

《三国管理智慧》从前所未有的角度深度解析,让我们从商战的角度走进《三国演义》,寻找那沉淀在历史中的商业智慧。

本课程紧密结合现代案例,通过历史对商战谋略深度解析,对现代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启发尤深,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课程收益】通过本课程您将学习到:1、来自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启示2、创业团队建设的要点3、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4、企业精神的感召力5、如何保证企业的执行力6、如何识才、聘才、用才7、企业重大决策的启示8、警惕管理者易犯的错误【培训方式】专题演讲、案例讨论、互动问答。

课程大纲第一讲开篇及刘备的管理之道之一一、开篇《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启示。

二、刘备的目标管理1、最高目标明确,绝不动摇刘备的最高目标:伸大义于天下。

对自己和团队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2、注重现实性:目标分阶段逐步实现三、刘备的商业模式1、不模仿别人,走适合自己的道路2、无形资产的极限发挥3、强调资源整合能力四、刘备的团队建设1、吸引人才:无形资产的吸引汉室宗亲→刘皇叔→仁义之主2、感召力:志存高远,人格魅力(桃园结义)现代案例:雷士照明吴长江3、核心团队建设建立起坚不可催,牢不可破的核心团队。

五、刘备的企业精神屡败屡战,不抛弃,不放弃!第二讲刘备的管理之道之二一、家族企业的自我突破(三顾茅庐)1、事业的核心需求2、对CEO的要求(战略策划能力、执行力)3、诸葛亮浮出水面(荆州名士的推荐)4、诸葛亮选择刘备的五个原因5、刘备诚意的体现6、双方的面试7、聘用谈判现实启示:敢于聘用高层次的人才;与高层次的人才要有理念层面的共鸣。

现代案例:新华都集团10亿“转会费”聘用唐骏。

二、刘备留才的秘诀1、事业前景留人(远大目标感召、帝王之相)2、感情留人(仁义之主)三、刘备管理实施的要点1、企业文化建设以“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员工思想2、爱才如命,求贤若渴3、为下属创造工作条件,保证执行力范例:诸葛亮初次用兵现代启示:管理者需要为下属搭台,让他们尽情表演。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以失街亭为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孙晓凤学号:20108315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

何谓因果呢?在一个学管理学的人眼里,就是管理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联性。

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战争故事,也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一部传奇的管理学案例。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不只是政治权术和战争计谋,更有丰富的管理智慧。

如果你能从妙趣横生的三国历史故事中读出中国式管理思维,那么恭喜,说明你有做领导的天赋。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

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

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

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

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

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这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

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