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和美丽新世界存在的矛盾,世界需要质疑——关于乌托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金的《我们》齐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享有相当高的世界声誉。

虽然就连高中英语课文中都对其有过介绍,但它却是我在这三部书中最晚读到的一本。

比起《1984》曾在我个人的思想历程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启蒙角色(当然,相信有无数青年都会有类似的感受),《美丽新世界》则让我多看到了另一些可能。

它描述的乌托邦场景,较之另外两本会少一些极权色彩,但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某种程度上说也更加值得警醒。

*三种乌托邦的比较尼尔·波兹曼在其名作《娱乐至死》中,一开始就提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认为世界最终没有发展成乔治·奥威尔的预想,却越来越向赫胥黎所描绘的方向发展。

《娱乐至死》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里的矛头明确指向电视、电视节目等娱乐性设施。

波兹曼认为一切公共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政治、新闻、教育等多个方面成为了娱乐的附庸,人们的思考能力受制于此,最终娱乐至死。

《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社会与其确有共通之处。

《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得名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牛津词典的解释是“本欲改善人们的生活,实则带来预料不到的问题”。

这个新世界是一个设定好的机械化的盛世,尊奉汽车大王福特为救世主。

科技与政策管理极度发达。

精子卵子在试管中调制好,胎儿在孵化器中长大。

人类虽被分为五个等级,但却从小就以“睡梦教育”的形式被灌输了幸福的概念,而热爱自己的使命。

他们被设计得厌恶书籍、厌恶艺术、厌恶独处,性滥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

即使出现最糟的情况,也还有索麻这一“完美的药物”使人们获得快感。

可以说,“幸福”在这美丽新世界中似乎唾手可得。

诚然,幸福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一大终极目标,然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被幸福”却不等于、甚至往往是有悖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概念的,就如同波兹曼描绘的“被娱乐”一样。

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反乌托邦作品通过对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的负面展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趋势和危机,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深思和警醒。

本文将从《1984》、《美丽新世界》和《消失的城市》这三部代表性作品入手,探讨西方文学中反乌托邦主题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反乌托邦小说。

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极端压制、思想控制的虚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被剥夺了自由,个体被彻底消灭,思想被严格控制,真理被篡改,历史被篡改,人们生活在一种永无止境的恐惧和谎言之中。

奥威尔通过对权力、意识形态、言论自由等议题的探讨,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作品中的“大哥”形象成为了对极权主义统治的象征,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膨胀和对个体自由的侵犯。

另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是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这部小说以一个看似和谐美好的未来世界为背景,但却揭示了人类自由和尊严被剥夺的真实面目。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层,通过基因工程和药物控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个体的情感和欲望被彻底消除,人们被奴役于享乐和表面的幸福之中,失去了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赫胥黎通过对科技、人性、道德等议题的探讨,揭示了极端乐观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毁和对人类尊严的践踏。

作品中的“稳定员”、“胎儿中心”等设定,成为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控制的警示,引发人们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除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消失的城市》也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城市的消失和人类对城市的记忆的消失来探讨人类文明的脆弱和历史的虚幻。

在小说中,城市的消失并非自然灾害或战争所致,而是人类自身对城市的遗忘和忽视导致的。

《恐惧与希望:《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对比研究》

《恐惧与希望:《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对比研究》

恐惧与希望:《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对比研究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社会体制来探讨恐惧和希望的主题。

本文将对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相同和不同的恐惧与希望。

2. 《1984》2.1 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下人民受到监控和操控的故事,人们生活在极度恐惧和压迫之中。

2.2 恐惧:无尽监控与思想控制•政府通过智能技术全方位监视公民,造成人们无法私密行动和表达自由思想的恐惧。

•党派间斗争导致人们互相怀疑和背叛,使整个社会充满了恐惧氛围。

•思想警察不断迫害异己,并使用各种手段塑造假象,让人们相信虚假的现实,从而控制他们的思想。

2.3 希望:个体反抗和真实爱情•主人公温斯顿通过秘密写日记和参与地下组织来抵抗政府的操控,展现出了个体反抗的希望。

•温斯顿与朱莉娅之间的禁忌爱情是一种对专制统治的反抗,并在有限空间里寻找自由和人性的希望。

3. 《美丽新世界》3.1 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将生育交给科学,并通过药物控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社会,人们追求幸福却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3.2 恐惧:群体意识与消除个体性•没有亲情、友情或爱情,人们被教育成整个社会利益的奴隶。

•不同等级之间存在着固定而无法逾越的差距,造成平等和公正观念被剥夺的恐惧感。

3.3 希望:存在主义与个体觉醒•主人公约翰拒绝接受社会的药物和控制,表现出对自由和人性的追求。

•约翰的存在说明了个体权力和对自我认同的渴望,带给读者希望与反思。

4. 对比分析4.1 相同之处•两本小说都揭示了恐惧和压迫对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通过监控和思想控制,《1984》中,还是通过科学操纵行为和情感,《美丽新世界》中。

•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极权主义、专制统治以及集体意识下个体权利被剥夺等问题。

4.2 不同之处•在《1984》中,人们被恐怖统治所压迫,并试图反抗,而在《美丽新世界》中,则是通过欢乐药物和消除个体性来维持社会稳定。

《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对比

《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对比

《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对比《1984》和《美丽新世界》是两部极具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小说,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权力、控制和个人自由的主题。

尽管两部小说都揭示了未来社会的黑暗面,但它们的叙事风格、主题和情节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两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截然不同。

《1984》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个人斗争。

小说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揭示了政府对思想和行为的极端控制。

相比之下,《美丽新世界》则以多角度的第三人称视角展示了一个由科技和药物控制的社会。

这种叙事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两部小说中的社会结构和主要角色。

其次,两部小说的主题也有所不同。

《1984》主要关注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压制以及思想控制的问题。

小说中的政府通过监视、虚假宣传和恐怖手段来维持其权力。

相比之下,《美丽新世界》则更加关注科技、药物和社会等方面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小说中的社会通过控制人类的基因、感官刺激和社会等级来维持稳定。

这两部小说都揭示了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但侧重点不同。

此外,两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也有所差异。

在《1984》中,温斯顿试图反抗政府的控制,并加入了一个秘密反抗组织。

他的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被捕和思想改造。

相比之下,《美丽新世界》则更加强调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和妥协。

小说中的主人公约翰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但他无法适应这种没有个人自由和真实情感的世界。

最终,约翰选择了自杀来逃离这种虚伪的社会。

综上所述,尽管《1984》和《美丽新世界》都揭示了一个黑暗的未来社会,但它们的叙事风格、主题和情节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1984》更加强调政府对个人自由的控制和思想的重要性,而《美丽新世界》则更加关注科技和社会对个人的限制。

这两部小说都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警示我们对权力和自由的珍视。

《1984》和《美丽新世界》:两种不同的反乌托邦幻想

《1984》和《美丽新世界》:两种不同的反乌托邦幻想

《1984》和《美丽新世界》:两种不同的反乌托邦幻想引言在文学作品中,反乌托邦是一种描绘极端虚构社会的方式,强调了人类历史和现实中潜在的问题。

两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揭示了作者对社会隐患的担忧,并提出了不同但令人深思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这两本书如何展示了不同形式的反乌托邦幻想。

《1984》情节和背景《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英国总督国家。

政府通过智能监控、谎言宣传和思想控制来统治并消除个人自由。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试图反抗这个体制,并与女性朱莉娅展开秘密关系。

主题和象征意义《1984》突出展示了权力对个体自由的破坏。

全知全能的“大哥”代表了无所不能的政府权威,而思想警察和思想改造则代表了社会对个人独立思考的打压。

整本书强调了监视、恐惧和集体主义的恶劣环境。

反乌托邦幻想《1984》反乌托邦幻想的核心是智能监控和极权统治。

奥威尔警告读者,如果政府获得无限权力并完全控制人民的行为和思想,社会将陷入绝对专制的深渊。

《美丽新世界》情节和背景《美丽新世界》是阿道司·赫胥黎于1932年出版的小说,描绘了一个高度工程化和稳定的未来社会——福尔多斯众创州。

社会中不存在家庭、繁殖通过试管技术进行控制,并通过药物“快乐药”来维持稳定。

主题和象征意义《美丽新世界》关注个人自由与稳定之间的冲突,探讨科技进步在人类生活中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人们追求快乐而失去了真正的情感、爱和创造力,这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约翰·斯宾塞体验到的异化和冲突来呈现。

反乌托邦幻想《美丽新世界》反乌托邦幻想的核心是科技进步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消解。

赫胥黎警告读者,如果社会过度追求稳定、快乐和个人满足,而忽视了真实情感和个性发展,将失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结论《1984》和《美丽新世界》代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反乌托邦幻想。

前者强调政府权力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后者强调科技进步导致人性削弱。

《美丽新世界》随笔

《美丽新世界》随笔

《美丽新世界》读书随笔——关于自由意志与幸福生活的讨论《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

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与《1984》中那个依靠恐惧、谎言、死亡来威胁民众就范的极权世界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看起来似乎很不对劲,但却实实在在的勾勒了一个满足大众欲望的世界。

人们可以很容易的振臂高呼反对《1984》中的世界,但却难以找到简单的理由去反对《美丽新世界》中的生活,毕竟大众可以轻易的反抗恐怖,暴力这样的负面情绪,但却难以反对自己渴望的东西,因为那与人性相悖,就如同亲手摧毁自己的期待。

关于这本书的详细剧情本文就不再展开讨论,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本书中的以牺牲自由意志为代价的“幸福生活”。

那么,我们首先来总结一下这个美丽新世界的概况:在这个世界中,以人工批量生殖结合基因工程与暗示教育,将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计划出各自的人生轨迹与工作职位。

这个世界以福帝为信仰,除了城市以外还划分出隔离区以驱逐对这个社会持有不同看法的异见者。

这个世界推行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与批判性思考。

同时利用药物和性交以及其它强刺激性娱乐活动维持人群的欢乐。

在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之后,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应当开始讨论,这个新世界的“幸福生活”到底好不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有一个前提,即我们以什么作为判断的标准。

是以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作为主体还是从这个美丽新世界中的阿尔法或者贝塔个体的角度来判断?不同的角度很可能会得出差异巨大的结论。

从当前世界所普适的价值观出发,这样的美丽新世界似乎是恐怖的,因为它不符合现世的“自由,平等,法制”的普遍价值观,或者说剥离了民众的自由意志。

这个新世界中的成员生活的的确确是幸福的,因为按照书中的设定,从他们还是胚胎的时候开始,他们的一生就已经设定好了,一切会带来痛苦体验的因素都被排除,他们甚至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计划好的生活来工作和娱乐就可以幸福的结束这一生。

《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考

《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考

《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考《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

小说以“乌托邦”(Utopia)与“反乌托邦”(Dystopia)为主题,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形象,探讨了权力、个人自由和思想控制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乌托邦的表象与实质在《1984》中,党(The Party)创造了一个被称为“大洋国”(Oceanian)的社会,倡导一种名为“新话”(Newspeak)的语言,掌握了信息、历史和现实的统治权。

这种社会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黑暗即光明”为宣传口号,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化。

然而,这种乌托邦社会的表象下隐藏着权力专制和思想控制的实质。

在大洋国,个人权利和自由被严格限制。

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个人对于党的权威是绝对服从的。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个例子,他内心追求自由和真理,试图反抗党的统治,但最终被洗脑、终身监禁。

这显示了党对思想的绝对控制,从而揭示了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在《1984》中的辩证关系。

二、反乌托邦的恐怖现实《1984》中揭示的反乌托邦思想在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虽然小说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其中描述的社会恶劣情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社会的警示。

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种种手段对人们进行监视与操控,甚至进行了历史的篡改,使得人民失去真相之源,陷入错误的思考和行为。

当代世界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网络空间的发展使得信息和言论的传播更加迅速,但同时也给了政府和社会机构更多控制和监视的手段。

一些国家的异见人士和记者因言论自由受到迫害,被剥夺了基本权利。

这种反乌托邦的现象提醒着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思想控制的可能。

三、思想自由的重要性《1984》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的对立,引发了对思想自由的深刻思考。

《1984》的读后感 现实世界与乌托邦的对抗和挣扎

《1984》的读后感 现实世界与乌托邦的对抗和挣扎

《1984》的读后感现实世界与乌托邦的对抗和挣扎《1984》的读后感:现实世界与乌托邦的对抗和挣扎《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通过对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压抑的社会。

这部小说引人深思,让我对现实世界与乌托邦的对抗与挣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令人震惊。

在这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世界里,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被完全控制和操纵。

政府通过“思想警察”实施大规模的监控,任何违反党的规定和价值观的行为都会被惩罚。

人们生活在恐惧中,失去了自由和隐私。

这种极权主义的体制使人感到窒息,让我深深地反思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权力和自由的辩证关系。

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试图从歌颂党的宣传中摆脱出来,寻求真理和自由的路径。

他意识到党所灌输给人们的信息充斥着谎言和扭曲。

他渴望挑战体制,保护个人权利,呼唤自由的声音。

然而,他的尝试最终无果而终。

小说以令人震惊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抗乌托邦并非易事,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政治体制的巨大压力将个人粉碎。

这种对抗和挣扎并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存在。

小说中的乌托邦社会有着令人联想到的现实对应物。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权力滥用、信息控制和对人权的侵犯依然存在。

一些国家的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监控和审查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人们对抗不公正和压迫,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从未停止。

面对这些现实的困境,我们有必要从小说《1984》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坚定我们的信念,抵抗不公和邪恶。

此外,小说也引发了我对观念塑造的思考。

在《1984》中,党的力量体现在对信息的掌握和对记忆的操纵上。

党试图通过改变历史记录和控制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这种对观念塑造的描写让我深思: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我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是否真正属于自己?我们是否也受到了某些力量的潜移默化?读完《1984》后,我开始更加关注媒体的独立性和信息的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 和美丽新世界存在的矛盾,世界需要质疑——关于乌托邦
的几点思考
关于乌托邦的思考
战争消失了,一切罪恶的源头——欲望,从此得到了根本的约束和满足,
秩序遍布了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类心中只剩下了一种情绪,那就是幸福,哦不,还有对福帝的虔诚。

似乎当文明的火光照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初,那样的世界便开始随着帝
王将相的愿望,哲人的思考,和农夫的抱怨,在光与影中,若隐若现。

有人开
始把幻想变成墨迹,有人甚至把墨迹付诸于实践,但也有人开始反思,而首先
构造这样一个世界无疑是反思的最佳开始。

1关于世界的构造:
我曾经有幸读过《1984》以及粗略的看过《乌托邦》,从《乌托邦》到《1984》再到《美丽新世界》,一切都开始趋向于完美,莫尔的《乌托邦》把
一切的正常运行开始寄托于制度,但是还是希望人类本性中的“善”能解决一
些问题。

乔治奥威尔试图用强权下的完善制度来控制人的本性由此确保一切处
于控制之下。

而赫胥黎,他用科学改变了人的本性,于是《美丽新世界》诞生了。

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核心便是人性,随着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人们开
始意识到,一些处于人类思想深处的因素导致人类不可能作为社会的零件按照
一个意志运转,但是乌托邦的本质其实就是稳定,真正意义上不可打破的稳定。

于是必须对人类的本性加以控制甚至是改变。

乔治奥威尔选择了控制,监视,理念的灌输,还有制度。

但是对于千万各
不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控制方式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那样的世
界中危机根基的事物,故事中的主人公无疑是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物之一。

并且
人的本性中也存在着对这种控制的强烈反抗,人类总是会本能的去思考自己存
在的意义,而这种思考对于《1984》世界中对人的控制无疑是毁灭性的,虽然
乔治奥威尔用最后主人公因为一系列教育从心底里真正向这个世界屈服,和
“双想’等一系列方式去解决这类问题。

但是这无疑是不全面而且是主观的,
而这也正是乔治奥威尔在构造世界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而赫胥黎似乎意识到了这种缺陷,于是他对人类的本性选择了改造,从胚
胎甚至从基因的构成开始,就让一切处于“社会”的控制之下。

通过各种方式
预定这个人的性格,生理形态,喜好以及,命运。

他们将会本分的像一个零件
规矩的随着社会的运转而运作,质疑作为一种本能已经被无限的压制甚至移除了。

这无疑为一个真正稳定的世界打下了一个无比坚固的基础。

所以相比较而言,赫胥黎的社会是最“完美”的
2关于世界的反思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乌托邦的构造之路开始触及人类的本性之时,也
是对于乌托邦最严厉的批判开始之时,温斯顿最终“赢得了对自己的胜利,他
热爱老大哥”,“野蛮人”最终的孤寂与疯狂,这些犹如一个个绝望的符号,
无疑是赫胥黎与乔治奥威尔对自己构造的社会最猛烈的抨击。

并且从无数读者对这些书籍的反应来看,大部分人类愿意倾尽全力避免这
一切的真正发生。

但同时一个疑问也诞生了,为什么?为什么要反抗这样的
“美丽新世界”?乍一眼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仔细想想要
给出一个相对精确且合理的答案也不见得如此容易。

人类反抗这样的乌托邦,必定意味着人类在乌托邦里失去了一些东西,而
且这些失去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超越了物质,甚至超越了对于完美世界的梦想。

而人类到底失去了什么东西?我给出的回答是“质疑的权力”,为什么人
类被剥夺了质疑的权力?因为“质疑”对于任何一个以稳定的人民为基础的社
会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1984》中“无知即力量”“2加2等于5”以及“权力是对人的权力。

对肉体更是对心灵的权力”《美丽新世界》中“一切条件设置
的目标都是:让人们喜欢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都显示出了易被控制绝对
顺从的民众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质疑”这种人类的本性是绝对顺从的最
大敌人。

《1984》的社会在外部建立了对这种“质疑”的压制机制,而《美丽
新世界》则在人的思维内部,通过后天条件反射原理建立了一套自我约束机制,显然,这些措施对于一个稳定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它们给予人的
印象却是黑暗以及绝望,由此可见这种“质疑“对于人类个体的重要性。

3质疑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质疑让人类变得不容易甚至无法真正控制,当对已有现实提出
“为何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很多时候往往是改变以及反抗的开始。

但同时,也正是质疑才使每个人作为个体区分于他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人
类本能的开始质疑时也造就了不同的困惑,而不同的困惑必定意味着不同的思
考方向和方式,最终也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也正是这一个个不同的结果塑造了
一个个不同的人格,再次基础上,人们又本能的开始全新意义的质疑和思考,
无所谓对错,但这对于人类个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当人们因为被要求绝对顺从,从而被剥夺质疑的权力的同时,实质上
也被剥夺了作为完整个体存在的权力,这对个体是毁灭性的,所以人类本能的
反对这样的社会。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一个被剥夺了所有个体存在权力的
社会,真正可以达到奥威尔和赫胥黎等“构造者”所描述的真正稳定和完美吗?
4质疑对于整体的重要性
纵观人类历史,如果从科学发展来看,可以看做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被
解决的过程,而这些的问题提出的基础,是对客观现象的疑惑和对已有解释的
质疑。

如果人类被剥夺了质疑的权力,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物质方面的
发展是否会陷入停滞?
《1984》和《美丽新世界》都对这个致命性的问题作出了一些解答,一些
是认为可以对这些质疑作出选择性的制约,限制对于社会制度和权利的质疑,
而让对于自然方面的探究继续存在,而其间产生的冲在《1984》中用“双想”
给予解决。

而一些文字则表达出“乌托邦”的形成的基础便是高度发达的科技,自此以后对于科学,所以人只需要知道“如何”,对于“为何”,人们没有权
利且在一系列制度下也不会想知道,也就是说,人类的科技将陷入停滞。

但是
个人认为这些解答不能真正地解决这方面问题。

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从封建趋向
于民主,若再趋向“乌托邦”,都是基于对现有社会制度的质疑上的,乌托邦
在整体制度上是完美的,那么它可能不需要人来对此质疑从而进行完善,但是
它必定需要有人明白它的运作机制从而维持它的运作,这些人便是“管理者”
在《1984》中,它的最佳体现便是对温斯顿进行思想改造的奥布莱恩,在《美
丽新世界》里它体现为所有最高种姓的人。

明白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甚至在细节上对机制进行完善和改造,必定意味
着这些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知晓甚至深刻理解了,自己在整个社会体制下被要
求剥夺个体思维,不准质疑。

可是他们的使命又要求他们有一定自由思考的能力,这其间必定会造就致命的矛盾。

在《1984》中经常需要进行政治清洗显现出了这种矛盾必定意味着社会不
可能完全稳定。

而《美丽新世界》中亨利·福斯特出现的孤寂感,赫姆霍尔兹·华生总有一些莫名的情怀需要倾诉,甚至正统的典范命运预定局主任慌乱
辩解自己“没有产生感情”,以及总统在解释规则时语调中产生的漫不经心,
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客观存在。

小说中出现的这些细节体现出了作者清楚意识到了这个致命性矛盾的存在,作者也的确给出了解决方案。

但是我认为《1984》中残酷的清洗和对个例进行
教导无疑不是成功的解决方案,甚至在现实世界上已经有某些国家的历史证实
这种方式最终将导致自身社会机制的毁灭。

而《美丽新世界》则用强大的社会
氛围和机制压制了这样的矛盾,可无法否认它还是存在的而且对社会机制一直
存在着致命的威胁。

也就是说这种矛盾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不可能真正稳定。


是基于剥夺人类质疑权力而建立的社会意味着这种矛盾必然存在,而之后的一
系列机制仅仅是在尽力缩小这种矛盾带来的“不良后果”
6世界并不美丽
可是漫长的历史表明人类本性中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约束的反抗,不是
一些所谓的“措施”可以消灭的,没人可以保证在哪一天这种自从人类诞生以
来就潜藏在所有人心灵深处的力量不会突然爆发,让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完美
世界趋向于毁灭。

真正的美丽新世界并不存在。

所以人类只能在无限的自我斗争,和欲望的泥潭中挣扎吗?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可是悲剧的另一面是人类的反思,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新生的婴儿同时也在这片充满硝烟的土地上诞生并在将来重建新的制度。

我们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文化大革命,但是希望的火种并没有泯灭并且在之后带来了奇迹般的发展。

人类的本性并不完美,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比丑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丑恶从而对它的发展进行扼杀,这样带来的可能会毁灭人存在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我们需要的是去认知自己,去引导自己,世界并不美丽,人类也并不完美,所以世界和社会需要我们去质疑并且去创造。

高一:包容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