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电泳仪】电泳仪有哪些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电泳仪维护和修理保养

【电泳仪】电泳仪有哪些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电泳仪维护和修理保养电泳仪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介绍电泳仪的输出达不到设定值答:电泳仪的输出值状态遵“循欧姆定律”:电压U=电流I×(电泳槽)电阻R电阻R相对不变的情况下,U、I、P(功率P=电流I×电压U)中任意1个参数恒定,其他参数也随之恒定;而任意1个参数变化,其他参数也随之正比变化。
假如电泳仪的输出电压U达不到预置值,应首先察看I或P是否已经恒定,或者已经达到电泳仪所规定的最大I或P(JY电泳仪均有明确指示灯标志)。
假如尚未达到极限值,将已经恒定I或P的设置调大(有必要的话至极限值),才能够提高电压输出。
假如电泳仪的电流I达不到预置值,可调整电压U或功率P。
假如电泳仪的功率P达不到预置值,可调整电压U或电流I。
电脑掌控电泳仪过压报警(1)检查是否空载使用。
(2)是否电泳槽未加缓冲液。
(3)是否电泳槽铂金丝断。
过流保护(1)是否存在电泳槽短路现象。
(2)缓冲液是否选错。
漏电保护(1)是否有液体溅入仪器内部或输出接口上。
(2)是否有很多灰尘落入仪器内部。
电泳仪的使用注意事项:1.电泳仪/电泳槽通电进入工作状态后,禁止人体接触电极、电泳物及其它可能带电部分,也不能到电泳槽内取放东西,如需要应先断电,以免触电。
同时要求仪器必需有良好接地端,以防漏电。
2.仪器通电后,不要临时加添或拨除输出导线插头,以防短路现象发生,虽然仪器内部附设有保险丝,但短路现象仍有可能导致仪器损坏。
3.由于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阻值不同,电泳时所通过的电流量也不同,其泳动速度及泳至尽头所需时间也不同,故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泳不要同时在同一电泳仪上进行。
4.在总电流不超过仪器额定电流时(最大电流范围),可以多槽关联使用,但要注意不能超载,否则简单影响仪器寿命。
5.某些特别情况下需检查仪器电泳输入情况时,允许在稳压状态下空载开机,但在稳流状态下必需先接好负载再开机,否则电压表指针将大幅度跳动,简单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机器损坏。
电泳返修方案

电泳返修方案一、引言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生物大分子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电泳结果可能出现问题,需要进行返修。
本文将介绍电泳返修的方案。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1. 样品未进入凝胶问题描述:在电泳结束后,没有观察到预期的条带。
解决方案:检查样品是否正确加载到凝胶孔中,可以通过观察载样时是否有样品溢出或通过添加示踪剂来确认。
若样品未正确加载,可重新进行电泳。
2. 条带模糊或扩散问题描述:在电泳结果中,预期的条带模糊或扩散。
解决方案:首先,检查电泳条件是否正确,包括电场强度、电泳时间和电泳缓冲液浓度等。
其次,检查凝胶浓度和染色方法是否适合所需分析的目标分子。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能需要重新制备凝胶或更换电泳缓冲液。
3. 条带强度不均匀问题描述:在电泳结果中,条带强度不均匀,部分条带过弱或过强。
解决方案:检查样品加载量是否均匀,过多或过少的样品都可能导致条带强度不均匀。
另外,也要检查电泳条件是否均匀,如电场分布是否一致。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以尝试调整电泳条件或更换电泳缓冲液。
4. 条带偏移或变形问题描述:在电泳过程中,条带出现偏移或变形。
解决方案:条带偏移或变形可能是由于电场不均匀或凝胶老化导致的。
首先,检查电泳缓冲液是否均匀,电场是否平衡。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能需要重新制备凝胶或更换电泳缓冲液。
5. 条带未被染色或染色不均匀问题描述:在染色后,条带未被染色或染色不均匀。
解决方案:首先,检查染色方法是否正确,包括染色液的配制和染色时间的控制等。
其次,可以尝试增加染色液浓度或延长染色时间。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染色。
三、结语电泳返修方案是解决电泳结果问题的关键步骤,通过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电泳操作经验,并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以避免出现问题。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电泳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为科研工作和实验分析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电泳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电泳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缩孔这类缺陷在湿的漆膜上看不见,当烘干后漆膜表面出现直径通常为0.5-3.0mm漏底微孔、不漏底的火山口状的凹陷,称为陷穴、凹洼,露底者为缩孔,中间有颗粒但不刮手的称为“鱼眼”。
由于电泳漆湿膜中或表面有尘埃、油渍或与电泳涂料不相容的粒子,成为陷穴中心,因而产生涂膜缺陷。
很多情况下这类缺陷还与被涂物的材质有关,如金属底材上存在微裂纹和微孔等。
原因1:外来油污污染电泳漆膜,油污附着在工件表面,使电泳漆成膜受到影响。
这种原因引起缩孔的几率较大。
解决方法:可检查输送机构、挂具,防止油滴污染漆膜。
从电泳设备制造安装开始就要避免上述物质污染,每一种新零件投入电泳前最好进行相关检验,防止受油、硅油、蜡、脂性碳化物、胶水等污染物对工件,电泳设备及电泳槽液的污染。
原因2:前处理除油不干净,造成润湿性不良,使电泳漆烘干后漆膜有缩孔。
解决方法:加强前处理清洗。
原因3:槽液有油污、异物混入,影响电泳漆膜外观。
解决方法:用吸油纸吸去油污,清除槽液内异物,同时避免异物混入,保持电泳槽液清洁原因4:加漆时有电泳漆没搅拌均匀,使槽液无完全熟化,引起漆膜不良。
解决方法:确保加入的电泳漆搅拌均匀,加强槽液循环,使槽液完全熟化原因5:电泳后水洗中含油分或烘干室内不洁净,循环风含油分,使油分附著在漆膜上面烘干后有缩孔。
解决方法:水洗经常更换,烤箱经常清理.烤箱链轨用油可选用耐高温,不会高温挥发为最佳2.针孔工件上有露底针状小孔,称为针孔,它与缩孔的区别是孔径小,中心无异物,且四周无漆膜堆积凹起。
由漆膜再溶解而引起的针孔,称为再溶解针孔;由电泳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湿膜脱泡不良而产生的针孔,称为气体针孔;(1)湿膜针孔:工件未进行烘烤,在空气中凉干,可看到的针孔原因1: 电泳电压过高,电流冲击反应过剧,产生气泡过多,或升压速度过快。
解决方法:适当降低电压,加长软启动时间原因2:溶剂含量偏低。
解决方法:添加溶剂,每次添加不能超过1%原因3:槽液温度过低。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电泳分离的技术,通常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析。
在进行这种电泳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
1.电泳带模糊或不清晰:
-可能原因:
-样品质量不纯。
-缓冲液配制有问题。
-电场均匀性差。
-解决方法:
-使用纯净的、高质量的核酸或蛋白质样品。
-重新配置新鲜的缓冲液。
-检查电场均匀性,确保电场平均分布。
2.电泳速度过快或过慢:
-可能原因:
-电流设置不当。
-缓冲液浓度不正确。
-解决方法:
-调整电流,确保在设备规定的范围内。
-检查并重新配置适当浓度的缓冲液。
3.电泳带变形或扭曲:
-可能原因:
-样品加载不均匀。
-凝胶浓度选择不当。
-解决方法:
-确保样品加载均匀,使用适当的体积和加载方法。
-重新制备适当浓度的凝胶。
4.电泳凝胶干燥或开裂:
-可能原因:
-凝胶聚合物浓度太高。
-电泳室湿度不足。
-解决方法:
-降低凝胶聚合物的浓度。
-提高电泳室的湿度,可以考虑使用湿度控制设备。
5.样品负载量过多或过少:
-可能原因:
-样品量测量错误。
-样品浓度过低。
-解决方法:
-确保准确测量样品量。
-调整样品的浓度,确保在电泳中可以产生明显的带。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条件和参数,有助于更容易地识别和解决问题。
如果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向实验室同事、导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寻求帮助。
电泳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颗粒(1)现象在烘干后的电泳涂膜表面上有手感粗糙的、较硬的粒子,或肉眼可见的细小痱子,往往被涂物的水平面较垂直面严重,这种漆膜病态称为颗粒。
(2)产生原因①CED槽液PH值偏高,碱性物质混入,造成槽液不稳定,树脂析出或凝聚。
②槽内有沉淀“死角”和裸露金属处。
③电泳后清洗液脏、含漆量过高,过滤不良。
④进入的被涂物面及吊具不洁,磷化后水洗不良。
⑤在烘干过程中落上颗粒状污物。
⑥涂装环境脏。
⑦补给涂料或树脂溶解不良,有颗粒。
(3)防治方法①将CED槽液的PH值控制在下限,严禁带入碱性物质,加强过滤,加速槽液的更新。
②消除易沉淀的“死角”和产生沉积涂膜的裸露金属件。
③加强过滤,推荐采用精度为25μm的过滤元件,养活泡沫。
④确保被涂面清洁,不应有磷化沉渣,防止二次污染。
⑤清理烘干室和空气过滤器。
⑥保持涂装环境清洁,检查并消除空气的尘埃源。
⑦确保新补涂料溶解良好,色浆细度在标准范围内。
二、缩孔(陷穴)(1)现象在湿的电泳涂膜上看不见,当烘干后漆膜表面出现火山口状的凹坑,直径通常为~,不露底的称为陷穴、凹洼、露底的称为缩孔,中间有颗粒的称为“鱼眼”。
产生这一弊病的主要原因是电泳湿涂膜中或表面有尘埃,油污与电泳涂料不相溶的粒子,成为陷穴中心,使烘干初期的湿漆膜流展能力不均衡,而产生涂膜缺陷。
(2)产生原因①被涂物前处理脱脂不良或清洗后又落上油污、尘埃。
②槽液中混入油污,漂浮在液面或乳化在槽液中。
③电泳后冲洗液混入油污。
④烘干室内不净,循环风内含油分。
⑤槽液的颜基比失调,颜料含量低的易产生缩孔。
⑥涂装环境脏、空气可能含有油雾、漆雾,含有机硅物质等污染被涂物或湿涂膜。
⑦补给涂料有缩孔或其中树脂溶解不良,中和不好。
(3)防治方法①加强被涂物的脱脂工序,确保磷化膜不被二次污染。
②在槽液循环系统设除油过滤袋,同时查清油污源,严禁油污带入槽中。
③提高后清洗水质,加强过滤。
④保持烘干室和循环热风的清洁。
⑤调整槽液的颜基比,适当加色浆提高颜料含量。
电泳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阴极电泳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颗粒(1)现象在烘干后的电泳涂膜表面上有手感粗糙的、较硬的粒子,或肉眼可见的细小痱子,往往被涂物的水平面较垂直面严重,这种漆膜病态称为颗粒。
(2)产生原因①CED槽液PH值偏高,碱性物质混入,造成槽液不稳定,树脂析出或凝聚。
②槽内有沉淀“死角”和裸露金属处。
③电泳后清洗液脏、含漆量过高,过滤不良。
④进入的被涂物面及吊具不洁,磷化后水洗不良。
⑤在烘干过程中落上颗粒状污物。
⑥涂装环境脏。
⑦补给涂料或树脂溶解不良,有颗粒。
(3)防治方法①将CED槽液的PH值控制在下限,严禁带入碱性物质,加强过滤,加速槽液的更新。
②消除易沉淀的“死角”和产生沉积涂膜的裸露金属件。
③加强过滤,推荐采用精度为25μm的过滤元件,养活泡沫。
④确保被涂面清洁,不应有磷化沉渣,防止二次污染。
⑤清理烘干室和空气过滤器。
⑥保持涂装环境清洁,检查并消除空气的尘埃源。
⑦确保新补涂料溶解良好,色浆细度在标准范围内。
二、缩孔(陷穴)(1)现象在湿的电泳涂膜上看不见,当烘干后漆膜表面出现火山口状的凹坑,直径通常为0.5~3.0mm,不露底的称为陷穴、凹洼、露底的称为缩孔,中间有颗粒的称为“鱼眼”。
产生这一弊病的主要原因是电泳湿涂膜中或表面有尘埃,油污与电泳涂料不相溶的粒子,成为陷穴中心,使烘干初期的湿漆膜流展能力不均衡,而产生涂膜缺陷。
(2)产生原因①被涂物前处理脱脂不良或清洗后又落上油污、尘埃。
②槽液中混入油污,漂浮在液面或乳化在槽液中。
③电泳后冲洗液混入油污。
④烘干室内不净,循环风内含油分。
⑤槽液的颜基比失调,颜料含量低的易产生缩孔。
⑥涂装环境脏、空气可能含有油雾、漆雾,含有机硅物质等污染被涂物或湿涂膜。
⑦补给涂料有缩孔或其中树脂溶解不良,中和不好。
(3)防治方法①加强被涂物的脱脂工序,确保磷化膜不被二次污染。
②在槽液循环系统设除油过滤袋,同时查清油污源,严禁油污带入槽中。
③提高后清洗水质,加强过滤。
④保持烘干室和循环热风的清洁。
电泳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电泳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电泳是一种常用于分离生物分子的实验技术,但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电泳实验中常见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1. ** 电流不稳定或电流为零:- **可能原因:** 电源故障、电极接触不良、电极泄露或电极材料老化。
- **处理方法:**-检查电源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检查电极接触情况,确保良好接触。
-替换老化的电极材料。
**2. ** 样品移动过快或过慢:- **可能原因:** 缓冲液浓度、电场强度、电泳时间等因素影响。
- **处理方法:**-调整缓冲液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离子浓度。
-调整电场强度。
-控制电泳时间,确保合适的分离时间。
**3. ** 电泳带模糊或扩散:- **可能原因:** 样品浓度过高、电场强度过大、电极材料老化等。
- **处理方法:**-减少样品浓度。
-降低电场强度。
-更新电极材料。
**4. ** 电泳带畸变:- **可能原因:** 缓冲液PH值不合适、电极材料污染、样品准备不当等。
- **处理方法:**-调整缓冲液PH值。
-清理电极材料。
-重新准备样品。
**5. ** 电泳槽泄露:- **可能原因:** 电泳槽密封不良、槽体老化等。
- **处理方法:**-检查槽体密封情况。
-更换老化的槽体。
**6. ** 电泳带粘在电极上:- **可能原因:** 电极表面污染、电场强度过大等。
- **处理方法:**-清理电极表面。
-降低电场强度。
**7. ** 电泳结束后凝胶上有色斑:- **可能原因:** 染色不充分、凝胶中存在异物等。
- **处理方法:**-加强染色过程。
-小心操作,避免在凝胶中引入异物。
**8. ** 凝胶破裂:- **可能原因:** 凝胶制备不当、电场强度过大等。
- **处理方法:**-仔细制备凝胶,确保无气泡。
-降低电场强度。
电泳实验中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
通过检查设备、调整实验条件和注意样品制备,可以有效避免或解决电泳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SDS-PAGE电泳的常见问题解析(FAQ)

活性蛋白整体方案SDS-PAGE电泳的常见问题解析(FAQ)1.关于凝胶的一些问题1.胶的凝结不好,例如有花纹特别是浓度高的胶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在分离胶的下部有波浪样的花纹,凝胶不均匀。
解决方法:加大TEMED和过硫酸胺的量,使其凝结速度加快。
同时洗干净玻璃板,防止有残留的胶干结在玻璃板上。
2.胶不凝,解决方法:温度较低时加大TEMED和过硫酸胺的量,过硫酸胺必须新鲜配制。
如若还是不行重新配制一下缓冲溶液。
3.胶易碎,例如浓度较高的胶在染色和脱色过程以及扫描过程中破裂。
解决方法:首先在上述过程中一定要动作轻缓,其次在室温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TEMED和过硫酸胺的量。
4.电泳完后胶上有很多长条纹的杂带,解决方法:建议电泳缓冲液不要回收利用。
配制胶的溶液一定要纯。
2.凝胶时间不对通常胶在30分钟到1小时内凝。
如果凝的太慢,可能是TEMED,AP剂量不够。
如果凝的太快,可能是APS和TEMED用量过多,此时胶太硬易裂,电泳时易烧胶。
3.浓缩胶与分离胶断裂、板间有气泡对电泳的影响前者主要原因是拔梳子用力不均匀或过猛所致;后者是由于在解除制胶的夹子后,板未压紧而致空气进入引起的,一般对电泳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4.样品的处理根据样品分离目的不同,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还原SDS处理、非还原SDS处理、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 处理。
1.还原SDS处理:在上样buffer中加入SDS和DTT(或Beta巯基乙醇)后,形成SDS与蛋白相结合的分子。
2.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碘乙酸胺的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的保护SH基团,得到较窄的谱带;另碘乙酸胺可捕集过量的DTT,而防止纹理现象的产生。
100uL样品缓冲液中加入10uL20%的碘乙酸胺,并在25℃下保藏30min。
3.非还原SDS处理:生理体液、血清、尿素等样品,一般只用1%SDS沸水中煮3min,未加还原剂,因而蛋白折叠未被破坏,不可作为测定分子量来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 滑橇底部油泥污染导致电泳缩孔及其解决办法在车身经手工预清理完后,进行洪流冲洗前,需要将车身承载在滑橇上并锁紧,再装挂在自行葫芦系统的吊架上,然后依次通过电泳涂装各工艺槽。
当滑橇第一次通过电泳槽时,滑橇表面会泳涂上一层电泳漆膜,形成绝缘层。
而当滑橇承载车身再一次通过电泳槽时,滑橇表面因有绝缘层的存在而不会泳涂上新的电泳漆膜,但会一次次附上一层新的电泳浮漆。
由于电泳后的水洗工艺主要是针对车身,而位于车身底部的滑橇不可能被冲洗干净。
因此,当附有电泳浮漆的滑橇在电泳后工位(如电泳烤房、电泳烤后存放)的输送链上前行时,滑橇底部的电泳浮漆和已泳涂上的电泳漆膜与输送链上的滚子不断接触、摩擦,就会粘附滚子上的润滑油,形成油泥。
由于这些油泥位于滑橇底部,并且有很强的粘附性,即使在通过脱脂和水洗等工艺槽时,也不能完全被清除干净,从而污染磷化槽液、电泳槽液及电泳烤房。
油泥污染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电泳漆膜缩孔。
经观察发现,在每次对电泳滑橇通过的输送链加油润滑后,电泳漆膜缩孔明显增加。
电泳漆膜缩孔不仅加大了电泳底漆打磨的工作量,也明显影响整车涂膜的质量和抗腐蚀性能。
人工擦除滑橇底部油泥,以避免电泳漆膜缩孔是一种解决办法,但费时费力;在预脱脂槽里增加喷嘴,利用高压脱脂液对滑橇底部油泥进行冲洗也是一种办法,但这样做需要对预脱脂槽进行较大的改造,并且还会加快预脱脂槽液的更新周期,从而造成成本上升;第3 种办法是在车身吊装进槽前的滚床间安装油泥清洗机。
清洗机带有一对呈滚轮状的毛刷,通过电机减速驱动毛刷对滑橇底部油泥进行刷洗。
该方法简便可行。
为加强对油泥的清洗效果,利用该方法并采用3 套清洗机,通过其6 个呈滚轮状、用以粘附滚轮下面清洗液的毛刷对在清洗机上面通过的滑橇底部的油泥进行连续滚刷。
清洗机安装调试完毕,经过2 周的试运行后发现,清洗机工作稳定可靠,清洗效果明显提高。
滑橇底部油泥在经过3 次连续的滚刷后基本被清除,再经过后续的洪流冲洗、脱脂、水洗等流程,油泥被清除得更为彻底,不再对磷化槽液、电泳槽液形成污染,从而避免了因油泥而造成的车身电泳漆膜缩孔的问题。
虽然,滑橇通过电泳槽时,滑橇表面仍然会粘附新的电泳浮漆,而且滑橇底部的电泳浮漆在接触电泳烤房输送链上的润滑油后,也会形成油泥,但由于烤房输送链使用的是高温润滑油,不易挥发,故在烤房里形成的油泥,不会导致车身电泳漆膜缩孔。
这样车身电泳漆膜缩孔问题便得到有效的控制。
3. 2 车身顶篷吸顶及其消除
在车身所有的部位中,车身顶篷的强度和刚性都是最弱的。
笔者所在公司生产的车型为轻型越野车,尽管在顶篷内设计了加强筋,但比起车身其它部位,其强度和刚性还是稍差。
于是,在电泳涂装过程中,当车身从浸入的各工艺槽中上升出槽时,受槽液压力影响,会在顶篷处造成局部凹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吸顶。
轻微的吸顶经修复后,对车身质量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吸顶严重,则会造成顶篷报废。
在所生产的两款车型中,有一款是PAJERO 系列车型(CK 车),车身外形长4 650 mm、宽1 780 mm、高1 450 mm,其顶篷长、宽尺寸也分别为2 400 mm 和1 200 mm。
由于车身顶篷面积大,导致CK 车车身在电泳涂装线上试生产时,每台车都发生吸顶现象,而未开天窗的车身发生吸顶的情况尤为严重。
因此,吸顶现象成为该车型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起初,解决的措施是加大车身后仰出槽的倾斜角度,同时在不影响生产节拍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车身上升出槽时的速度,以减轻槽液对车顶的压力。
采取上述措施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即:开有天窗的CK车在通过前处理电泳生产线的各工艺槽后,只有很少比例的车发生轻微的吸顶,而且稍加修复即可消除,对车身质量不会造成影响;但未开天窗的CK 车在通过前处理电泳生产线的各工艺槽后,仍然发生一定程度的吸顶。
研究发现,未开天窗的CK 车车身顶篷面积大,强度和刚性差,因此容易发生吸顶。
此时,若继续加大车身后仰出槽的倾斜角度,同时降低车身上升出槽时的速度,对消除吸顶会有一定作用;但会增加工艺槽的深度,并降低生产效率。
因此,它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经多方论证及再三比较,决定从解决“顶篷强度和刚性差”的问题入手,即通过加强顶篷的强度和刚性以根治未开天窗的CK 车吸顶问题。
于是,开发了一种工装,它主要由3 部分组成:上端是水平支承块,中间是铅直的撑杆,下部则是固定在车身底板上的三角爪。
在电泳涂装未开天窗的CK 车时,将此工装安装在车身内的车顶和底板间,并将此工装支撑在车顶最易发生吸顶的部位。
由于该工装能将车顶所受的压力传递到强度和刚性均较好的底板上,所以车身出槽时,车顶不再因受力而发生大的变形和局部凹陷──车顶篷吸顶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3. 3 车身底板电泳气泡与电泳漏底及其消除
车身底板根据结构设计和机械强度的需要,一般在冲压时都会形成拉深很大的窝状结构,以适应野外复杂路面的越野车车身底板的需要,这种窝状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空腔。
在一般电泳条件(非翻滚式入槽电泳)下,当车身浸入电泳槽时,积聚在空腔处的空气气泡无法完全排空或溢流掉,因而在积聚有空气气泡的空腔处形成电泳漏底。
这种电泳漏底是一种很严重的电泳工艺缺陷,如不补救,势必影响车身底板的抗腐蚀性能。
因此,在生产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先使车身以能保证电泳槽液浸没车顶的最大倾斜角前倾入槽,入槽后再由前倾改为后倾,最后将车身恢复到水平状态,以利于在车身入槽时减少气泡的生成,并溢流掉部分积聚在空腔处的空气气泡。
实践证明,该项措施能有效消除发生在车身底板上的部分电泳漏底现象。
(2) 要彻底消除车身底板上的电泳漏底,还需要改进工艺。
由于残存的电泳漏底主要集中在车身底板后部,故有针对性地对电泳槽底部9 个原来用于槽液循环的喷射嘴加以改造,使其对准发生电泳漏底的车底空腔喷射,以冲走积聚在空腔处的空气气泡。
经反复试验,调整了喷嘴的高度和喷射角度,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IO 车底板以前呈离散状的电泳漏底全部消失,CK 车底板除一处拉深太大的空腔仍有电泳漏底外,其余部位的电泳漏底也全部消除。
(3) 对CK 车底板残留的电泳漏底,采取补喷快干底漆和底板PVC 胶的措施,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能。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