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曹操和司马光这两位厉害的人物,他们的人才观可有意思啦!先来说说曹操吧!曹操那可是个超级有眼光的人呐!他就像一个厉害的猎人,到处寻找有本事的人。
他才不管这个人出身咋样呢,只要有才华,他就喜欢。
就好像他手下的郭嘉,那可是个超级聪明的谋士呀!曹操对他可重视啦,就像宝贝一样。
曹操常说:“吾得此人,如鱼得水也!”这不就是他对人才渴望的表现吗?他还说过:“唯才是举”,哇塞,这得多大气呀!他难道不怕别人比他还厉害吗?再看看司马光。
司马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呢!他写的《资治通鉴》那可是超级有名。
他的人才观呢,也很有特点。
他觉得一个人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
这就好比一棵树,不仅要长得高,根基还得稳呀!他觉得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做出大贡献。
他会仔细观察一个人,看看他平时的行为举止,是不是个好人。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起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
我说:“曹操的人才观好酷呀,只要有才华就行。
”小伙伴就反驳我说:“那可不行,要是有才无德,那不就成坏人啦!”我一想,好像也对哦。
这时候另一个小伙伴说:“司马光说得也有道理呀,德才兼备才是最好的。
”我们争来争去,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俩的人才观都有道理呀!曹操就像是个敢于冒险的探险家,他不在乎路上的荆棘,只在乎能不能找到宝藏。
而司马光呢,则像个谨慎的守护者,他要确保宝藏不会被坏人抢走。
他们俩一个重视才,一个重视德,不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吗?既要努力学好知识,又要做个善良有品德的人。
所以呀,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们俩的优点。
既要像曹操那样,善于发现别人的才华,也要像司马光那样,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呀!你们说呢?。
曹操给我们的提示20xx字

曹操给我们的提示20xx字篇一:乱世英雄曹操给我的启示乱世英雄曹操给我的启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这乱世之中人才辈出,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雄才伟略的周瑜,有浑身是胆的袁绍,也有以重振汉室为己任的皇叔刘备,但在这人材辈出的时代里,通过看《百家讲谈》我觉得,曹操是一个最了不起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只不过是一个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汉朝的奸贼,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本小说,文学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像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历史真相可能被淡化但文学形象可能不断地被强化,所以说大家对曹操可能并不喜欢,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曹操是一位英雄。
通过学历史我们都知道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使这位当时最厉害的军阀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国北方的从此统一。
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他善于用人十分不开的。
在曹操早期的五位谋士之中有四位是从敌军哪里投靠而来的,但是曹操从来都不去计较以前的事情,可谓是招贤纳士,不计前嫌。
袁绍的谋士在投奔曹操之前曾说过“曹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肯定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将仇恨刻在我们的心底,这样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也许就是见面时一个轻轻的微笑就可能使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应多从别人的角度去想想,我们应该懂得夹着尾巴做人,如果你想让别人为你付出什么那么你就应该付出的更多。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学会做人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学会做人我们才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为我们的人生之路多铺下几块前进的基石。
曹操对于他的手下,从来都不计较他们的一些小缺点,只要他们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就行。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写文学短评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短评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它充分展示了曹操在人才意识方面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的读后感,可以说是对曹操人才观的生动展现。
首先,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展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时光如梭,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他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共同建立他的天下。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基础。
其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句,抒发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
他以酒比喻贤才,认为只有得到更多的人才,才能解忧。
这种对贤才的渴求,显示了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
在接下来的诗篇中,曹操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
这两处引用,看似是借用古人之言,实则是曹操对人才态度的微妙展现。
他渴望得到贤才,但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尊重人才,礼遇人才。
这种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核心。
最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诗,是曹操对贤才们的呼唤和期待。
他以乌鹊比喻贤才,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也就是找到明主。
这种对贤才的期待和尊重,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升华。
总的来说,从《短歌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他的人才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深深的思考和体验。
他深知人才对于建立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渴求人才,珍视人才。
同时,他也明白得到人才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时间。
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以酒比喻贤才,以乌鹊比喻贤才,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深深挂念和期待。
此外,《短歌行》也展示了曹操的个人魅力。
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情感深沉,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他的坦诚和直率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慨,都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深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表达。
在文学史上,《短歌行》无疑是一首经典之作。
纵观曹操的一生,我们能够向曹操学习什么?

纵观曹操的一生,我们能够向曹操学习什么?曹操文治武功,英明神武,纵观其整个奋斗历程和历史贡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和品味。
本文尝试从以下“十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曹操的老父亲,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是准“官三代”,整天与袁绍这些公子哥们混在一起,衣食无忧,优哉游哉。
但曹操不苟且,不沉沦,他没有枉读圣贤书,身处东汉末年,看到汉室衰微,一心以“匡扶社稷、一统天下“为己任,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到公元220年去世,历时30余年,矢志不渝,饱经风霜,励精图治,四处出击,扫除群雄,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以后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曹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二、战略高度,见识深远。
曹操和袁绍虽然是“同学加玩伴”,但看问题的高度和见识大不相同。
在袁绍的眼中,第一位的当然是“地盘和武力“,而曹操的眼中,第一位永远是”正义和人才“。
所以,曹操能够迅速听从毛玠的建议,在袁绍醒悟以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高举起了'政治上的正义大旗';同时,曹操多次下达'举贤令',贯彻'唯才是举、有才必用、不问出处、不论品行'的用人方针,多方罗致人才,致使账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
这样,由于他得到了'正义与人才',最终逐步发展壮大,获得了更大更多的'地盘和武力'。
而袁绍最后则人财两空,这不能不说是“战略高度”战略高度决定了“战略结果”呀!三、积极乐观,愈挫愈勇。
公元194年,濮阳之战,曹操误中陈宫的“诈降计“,冒险入濮阳城,被吕布“险些活捉”,但曹操不悲观,不轻言退兵,在败局中看到了“胜机“,将计就计,最后反败为胜。
公元211年,渭南之战,曹操被马超铁骑冲阵,被杀得“割须弃袍“,但曹操不惧怕,不轻言退兵,在险局中看到了”生机“,筑垒固守,最终奇兵致胜。
四、胸襟开阔,气度恢弘。
公元197年,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杀得打败,狼奔豕突,还使得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命丧乱军之中,但后来张绣来降,曹操高兴的接纳了他,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和惩罚,而且还升官进爵,结为儿女亲家。
智礼忠用 唯才是举

智礼忠用唯才是举——从《三国演义》看曹操的人才观[内容提要]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在汉末战乱环境和他远大政治抱负的左右下,他形成了自己与当时统治阶级取士不同的“智礼忠用,唯才是举”的人才观。
从《三国演义》前七十八回中有关曹操与自己文臣武将的关系以及和当时士人名流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智,就是指超群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审时度势的洞察力或某一方面突出的才能。
礼,是指一个人对于各种礼节如君君、臣臣、孝悌、人伦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曹操对人才是十分尊重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因此,他眼中的人才应该是知礼的。
忠,即效忠。
这个范围是比较广的,它不仅包括谋臣武将对自己的效忠,还包括“彼各为其主”的人。
用,即实用。
不管文韬还是武略,概以实用为准,否则乃为虚华,无以济世,不以为才。
此外,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运用,亦可为其人才观的另一方面。
[关键词] 曹操智礼忠用唯才是举运用人才观一“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我们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史作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兴衰荣辱总是与特定时代的人才质量、数量戚戚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史,即是其所拥有人才的更替史;一个国家或民族达到兴盛或走向衰亡,即是其所拥有人才数量的众多或溃乏。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人才呢?这就涉及到人才观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曹操之前的论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①“申伯番番,……周邦咸喜:戎有良翰……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②“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期之所美,身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
”④“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詹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⑤“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而重之以修能。
曹操的启示之一:不良少年变英雄

曹操的启示之一:不良少年变英雄曹操的启示之一:不良少年变英雄每个中国家庭都有有一个美梦,这个美梦就是望子成龙,所以权威就调查,说在中国家庭里,支持我们家庭幸福感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家庭和睦,第二,是身体健康,第三,是子女成才。
为了子女成才,有些家长甚至放下自己的梦想,权威机构调查发现,一个中国家庭每年会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支出。
来投入到子女教育当中去,我们给予的希望特别的多,但是,往往有时候回觉得事与愿违,本来想让他成龙,不但没成龙,反而成问题了。
这个时候,美梦就变成噩梦,这是每个家长最担心的事。
但是你翻开历史看看,有问题的少年,成功的也不在少数,历史上很多的不良少年,都能做出很大的事业。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曹操,他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良少年,但是后来人家华丽转身,就变成成功人士,而且影响了中国历史,在不良少年和英雄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曹操这种人怎么就转身变成了成功人士呢?我们的故事,要从曹操小时候一次特别出格的恶作剧开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曹操抢亲。
东汉桓帝末年,金秋时节一个黄道吉日,洛阳城风和日丽,在城的东南角路口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来了一支迎亲的队伍,在队伍的后边不远处神不知鬼不觉,来了两位年轻人,一前一后鬼鬼祟祟,这两个人是谁呢?这两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个叫曹操,一个叫袁绍,这两个少年人,今天要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两个孩子要干什么呢?资料上记载说,曹操很袁绍,小时候是好朋友,俩人整天在一起游戏娱乐,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玩鹰养狗跑马斗鸡。
这一天曹操跟袁绍,在一起玩够了、吃够了、看够了,闲的浑身骨头节都痒痒,搓着手在街上乱转,抬头一看,这边有一家迎亲的队伍,新娘长得很漂亮,这两个少年人突发奇想,决定玩一个偷营劫寨的游戏,把新娘抢回来,看能成不能成,这事挺刺激,商量好了以后,看好了地形,两个人隐藏起来,但等天黑动手。
天说黑就黑了,两个人就钻出来,跑到主人家的墙外,先来个调虎离山,在墙外喊,不好客,有贼。
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南宁学习中心(直属)[32]VIP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入学批次):1309学号:201309740591学生姓名:梁春凤导师姓名:刘心2015年7 月22日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承诺保证书本人郑重承诺: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学员签名(手写):年月日浅谈《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的启示201309740591 梁春凤指导教师刘心【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几部历史演义小说之一,在文学、艺术、管理、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管理方面,《三国演义》有着有丰富的人才学价值,它的用人哲学堪称古代用人哲学的经典。
本文就《三国演义》的人才观进行研究,以期领略其中的精华,来指导我国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三国演义》的人才观进行分析,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第三章:基于《三国演义》人才观,对现代企业用人提出几点启示。
最后一章:本文结束语并指出《三国演义》人才观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才学; 人才; 现代企业; 以人为本1 前言当今,在北京这样一个生存和发展环境非常好的城市里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率就高达到62%;中石化南方公司每年从高校招收7300名大学生,但每年又有4500名优秀人才流失……这些数字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这么严重呢?我想到从企业家的用人这个角度入手,写一篇有关用人哲学的文章,探讨用人问题,如果能对我国企业的用人提供一丁点有用的建议,使企业能更好地用人,也算是我为国家做了一点贡献。
如何为我国现代企业建构成功的用人哲学?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启发,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怎样用人,也有很多高深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是一代枭雄。
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
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
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
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
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
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这形象,
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
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并一直挖空心思想收编关羽于帐下。
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
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
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
”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曹操手下的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刘晔、满庞、吕虔、毛阶等,一时间曹操的智囊人物便济济一堂。
对曹操人品极为不屑的洪迈先生,自属“我虽有酒,不祀曹魏”之列,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
识才。
三国时代,天公抖擞,人才普降,曹操基本做到了不拂天公美意,将各路人才尽数收罗,使各就各位,共襄大业。
曹操身边的人,固然不乏仰慕曹公盛名人品而前来报效的,但曹操对四方人才的诚心礼遇,“深自结纳”,无疑更具代表性。
军师荀攸之投奔曹操,是因为收到曹操一封极为恳切的邀请函,内云:“方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之时,而先生笼袖观望,归隐道山,不觉得太久了吗?”曹操喜获荆州时,曾在给荀彧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并不以得到荆州为大喜,所喜者是,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蒯越先生啊!”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大名后,亦想罗致帐下,遂派人送去礼物。
太史慈打开一看,内中空无一物,仅是一味中药,其名“当归”。
曹操奖励部下只循一个原则:论功行赏,而不是凭借个人好恶,随意而为。
曹操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与部下抢风头,争面子,对谋士爱将们立下的“殊勋”,不仅了如指掌,且及时肯定,及时褒励。
这种奖罚分明的做法,无疑使得手下将臣兵士口心悦服。
如今,国家的竞争,已经是人才的竞争。
不同的人才观,将带来极大不同的效果。
过去几十年,我国政府广纳人才的政策,一直成果显著。
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到经济发展的腾飞;从国家的强盛,到军事的赶超;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到人才战略的实施计划,无不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人才的理解很狭隘,对人才的使用很拘谨,对人才的开发很缓慢。
特别是不少基层单位,一方面人才缺乏严重,另方面却人才浪费惊人。
叫了多年的“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守摊看创新”,却依然“文凭不够莫进来”,依旧“排资论辈”搞平衡,依靠“平安稳定就是福”,走过每个春夏秋冬。
于是,明明很普通的工作岗位,却非本科以上不予录取,甚至要研究生才能过门槛等忽略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明明很优秀的年轻干部,却说历练不够、资历不足,甚至把老好人推荐到领导岗位,只能碌碌无为地坚守“一亩三分地”,白白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如此这般,不能说不是一种杯具。
曹操在1700多年前,就懂得爱才、惜才、用才、识才,其人才战略与人才思想,直到今天都使我们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经验。
而我们,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形势,面对日益重要的人才问题,假如不能很好地把握机遇,用好用活用足人才政策,岂不是既让古人不安,又让今人耻笑?这等贻笑大方的事,万万不可为之。
选人识人用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关键,切莫等闲视之。
针对不好的招聘做法,
要坚决制止,不能让权钱交易找到跻身之路;针对不公的用人行为,要坚决遏制,不能让“官二代”拥有世袭的优越;针对不良的升阶举动,要坚决打击,不能让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者获得需要的市场。
否则,恶官乱政、昏官误政、庸官扰政,国将不国,民将不民,贻害无穷。
二十一世纪已过去了十年,人才问题的正确处理,将不是难题。
关键看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看是否识人公平、用人公正;看是否惜才如命、爱才如子。
只有彻底排除干扰、抛弃偏见、量才录用、知人善用,才能使我们的人才队伍真正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英才辈出局面。
拥有一流人才的国家,必将无敌于天下。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必会再现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