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PPT教学课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幽径悲剧PPT课件,季羡林 共20页

幽径悲剧
季羡林
newxue 新学网 很全的语文教学资料网站 包括了中小学的绝大多数课文讲解
季羡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入德国 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 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 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 长,至1984年离职。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梳理思路
学生自读,回答:
1、根据课文的内容,完全可以把题目中的“幽 径”换成另一个名词,你认为那是什么词?既 如此,季羡林为什么将本文冠以“幽径悲剧”?
2、文中哪些段落记录了藤萝及发生在它身上的 “悲剧”?其它段落分别介绍了什么?(请将 那些标过渡的语句标在书中) 3、有人说:“既然悲剧是发生在藤萝身上,那 么在文章开头,季羡林还运用大段笔墨对幽径 进行描述,这根本没必要。”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 默读课文:①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词、一句 话细细地品读一下,说说你的感受。②文中有没 有值得你思索,对你有所启发的地方,请找出来 和大家交流一下。
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 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 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 你们猜猜“愚氓”又是哪些人呢?
(2) 在学习课文之前,你是怎样理解悲剧 的?学了课文后,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究竟是 一个怎样的悲剧,是谁的悲剧,你对制造悲 剧者有何感想?今天我们就此篇课文,来一 起交流一下“悲剧” 。
2、对于一株藤萝的死,季羡林表现得悲愤至极, 是否有些小题大做?
3、季羡林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既包括被毁的古藤萝,也包括那条神奇的幽径。
2、不是。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季羡林本人对自然万物充满热爱。 (2)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 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季羡林
newxue 新学网 很全的语文教学资料网站 包括了中小学的绝大多数课文讲解
季羡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入德国 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 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 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 长,至1984年离职。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梳理思路
学生自读,回答:
1、根据课文的内容,完全可以把题目中的“幽 径”换成另一个名词,你认为那是什么词?既 如此,季羡林为什么将本文冠以“幽径悲剧”?
2、文中哪些段落记录了藤萝及发生在它身上的 “悲剧”?其它段落分别介绍了什么?(请将 那些标过渡的语句标在书中) 3、有人说:“既然悲剧是发生在藤萝身上,那 么在文章开头,季羡林还运用大段笔墨对幽径 进行描述,这根本没必要。”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 默读课文:①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词、一句 话细细地品读一下,说说你的感受。②文中有没 有值得你思索,对你有所启发的地方,请找出来 和大家交流一下。
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 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 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 你们猜猜“愚氓”又是哪些人呢?
(2) 在学习课文之前,你是怎样理解悲剧 的?学了课文后,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究竟是 一个怎样的悲剧,是谁的悲剧,你对制造悲 剧者有何感想?今天我们就此篇课文,来一 起交流一下“悲剧” 。
2、对于一株藤萝的死,季羡林表现得悲愤至极, 是否有些小题大做?
3、季羡林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既包括被毁的古藤萝,也包括那条神奇的幽径。
2、不是。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季羡林本人对自然万物充满热爱。 (2)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 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幽径悲剧- 优秀PPT课件3

写一写 以珍爱自然,维护真、 善、美为主题写一条 广告词。
谢 谢
•
1、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 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 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 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幽径悲剧》ppt课件优秀课件

愚氓 世人
燕园中人
毁灭藤萝
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
决不会注意 决不会关心 决不会伤心
对美 毁灭
对美 忽视 否定
这不 仅是 藤萝 的悲 剧,
更是时代悲剧、民族悲剧、人性悲剧
走进大师心灵深处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身 为北大教授的季老却常常为一些 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 人?
2、“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样一个十字架,只有 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 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里 的“十字架”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要背下去?
作者的感情 顾 而 乐 之 安 慰
留 恋
藤萝被毁后又是怎样的惨状?找出 描写的语言,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藤
形: 花朵--孤儿、吊死鬼
萝 声: 哭泣、哭泣、哭泣 之 情:(花)万分委屈、投诉无门 惨 情:(人) 极度痛苦、悲哀至极
惹起了万斛闲愁
作者的感情 痛苦
悲哀至极
催 藤萝 人 悲剧 泪
下
对比突出其悲
这里的十字架指的是“揭露悲剧、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作者深感到社 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 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 美护美意识的提高,自己愿意承担起 呼唤人们重视美,保护美的责任,表 现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走进大师心灵深处
谴责愚氓灭美 关爱生命、敬畏生命 用实际行动爱美、护美
悲剧反思
请同学们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不是也 有类似的悲剧发生呢?(试举两例)
这里曾经一碧万顷 碧波荡漾……
而如今 湖水混浊,鱼儿死去……
这里曾经绿草如茵 牛儿满坡……
而如今 戈壁荒滩,枯木无语……
这里曾经林木遮天 生意盎然……
而如今 浓烟滚滚,满山荒芜……
幽径悲剧 (共25张PPT)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
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 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 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幽径之美,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环境:一面……一面……
幽径四季 山上:春夏秋冬四时景物
赞 美
之美
之 情
湖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 于市,只能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 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五、探究悲剧的原因
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作者伤心之极。 那么,更令作者伤心忧虑的是什么?
悲剧的制造者是谁,藤萝之美毁 灭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的愚昧无知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逐渐毁灭。
幽径悲剧
季羡林
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 的文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 之足。 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 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 之道。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 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 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感受藤萝之美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
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 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 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 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 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 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 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 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 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的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 之了。
《幽径悲剧》PPT【精选推荐课件】

理清思路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作者对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是充满了欣赏和赞美 的情感,而对藤萝的被毁是充满了悲伤无奈的情感的。
研读课文
欣赏第一部分——感受 “幽径美景”
1.这部分从两个方面写了幽径的美,是哪两个方面呢?
研读课文
4.描绘四季的美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写的。
5.写幽径之美,着重表现了幽径的什么?
写幽径之美,着重表现了浓烈勃发的生机
6.这部分写幽径之美与下文写藤萝之美有什么关系?
写幽径之美,为下文写藤萝之美作了铺垫。
研读课文 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 藤萝之美”
1.文章中这一棵古藤萝在作者的心中最后似乎已幻 化成什么? 一个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
字词积累
应答 摇曳 虬干
应当 绽放 万斛
抖擞 潋滟 愚氓
惆怅 猥亵 毛骨悚然
字词积累
蓦然: 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等闲视之: 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等闲,寻常,一般。 蜿蜒: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相映成趣: 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 懦者立怯者强: 软弱胆小的人也分发刚强起来。
从历史方面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从自然环境方面写幽径四季美景。
研读课文
2.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请找出文中 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美在四季,美在湖山。
研读课文
3.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 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 间,绝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幽径悲剧》优教课件

那我们那我们在研读这一部分时不妨也暂且把古藤萝 当作一个这样的主角——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经过 层层铺垫之后,我们的女主角终于登场了,试想象一下 这个传说中的美女拥有怎样的容貌、气质,性情?怎样 的举止、声音呢?(注意想象不能游离课文情境)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例:“她如空谷幽兰,淡淡幽香中透出高雅绝俗,她 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清纯、脱俗。”
語文
这真是一个如天使一样的人物呀,然而现实却是残 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 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 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动乱”的历史资料吧, 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 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 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 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 “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 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 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 族的悲剧。“古藤萝”被无情砍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 证。
一般。 蜿蜒: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
意思。 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 懦者立怯者强: 软弱胆小的人也分发刚强起来。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抖擞: 振作。 猬集: 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惆怅: 伤感,失意。 摇曳: 摇荡。 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懦者立怯者强: 软弱胆小的人也分发刚强起来。 毛骨悚然: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例:“她如空谷幽兰,淡淡幽香中透出高雅绝俗,她 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清纯、脱俗。”
語文
这真是一个如天使一样的人物呀,然而现实却是残 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 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 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动乱”的历史资料吧, 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 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 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 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 “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 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 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 族的悲剧。“古藤萝”被无情砍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 证。
一般。 蜿蜒: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
意思。 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 懦者立怯者强: 软弱胆小的人也分发刚强起来。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抖擞: 振作。 猬集: 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惆怅: 伤感,失意。 摇曳: 摇荡。 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懦者立怯者强: 软弱胆小的人也分发刚强起来。 毛骨悚然: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
《幽径悲剧》PPT课件3 (共14张PPT)

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是美的事物被毁灭越具悲 剧性。
合作探究,美点寻踪
幽径美 藤萝美 语言美
重点阅读1至6段,赏析幽径之美,划一 划,读一读,品一品描绘幽径之美的精 彩语句。 重点阅读7至10段,赏析藤萝之美,
划一划,读一读,品一品描绘 藤萝之美的精彩语句。
走进悲剧
幽径之美 古藤之美
层层铺垫
步步蓄势 一棵古藤之美
读故事,谈感受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赛场上, 激战正酣,突然,一只小鸟飞 入了赛场,被球击中落地而亡。 年青的网球手立刻停止比赛, 跪地捧起小鸟,流着泪为可怜 的小生命祷告。
进作者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 席、中科院院 士、中国语言 学家、文学翻 译家,梵文、 巴利文专家。
一棵古藤的悲剧
感受悲剧
1 你知道悲剧的主角、见
证人、制造者分别是谁?
2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 一读,也可以谈谈你的感受。
思考悲剧
1 发现一下你的身边是否也有类 似的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 发现一下你的身边是否有毁灭美的 愚氓,如果有,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 么。 3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为了人类与自 然的和谐,为了一切真、善、美, 我们应该怎么做?
潜心读文,自主学习
1读一读,用你喜欢的 方式 读课文。 2查一查,标出生 字词。 3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一个 什么悲剧。
挑战自我,展示风采
1读准红色字的字音
蜿蜒 懦者 潋滟 浩劫 惆怅 荆棘 悚然 愚氓 摇曳
攀附 虬干 诛伐
2 读一读,想一想每个部分写 什么,试一试给每个部分加个 小标题。
认识悲剧
写一写 以珍爱自然,维护真、 善、美为主题写一条 广告词。
《幽径悲剧》公开课件 图文

斛 (hú) 万斛 触 (chù) 接触
词语释义 ①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②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③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④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猬集: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⑥诛伐:讨伐。文中有“砍伐”的意思。 ⑦万斛:极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 五斗。 ⑧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 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 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诉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 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 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 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深感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的现象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呼吁社会群体强化爱美、护美的意识。
10.(上海中考,T23)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文中“十字架”比喻藤萝毁于愚氓之手对作者的博爱
之心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作者“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 去”,表明他永远不能容忍愚氓灭美的悲剧,永不放弃揭 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也表现了一个倔强老人 矢志不移的决心。
正面描写:主要从视觉(“盘曲而上”“万绿丛中一 点红”)、嗅觉(“幽香”)、听觉(“嗡嗡的蜜蜂声”) 角度写了古藤萝的美。侧面烘托:①以“我”“根本分不 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衬托古藤萝的繁茂, 以“我”“顾而乐之”衬托古藤萝的迷人。②从命运方面 进行衬托,以其他藤萝被砍伐而仅存这一棵“成了燕园中 藤萝界的鲁殿灵光”,烘托这棵古藤萝的珍贵。
本文描绘了北大燕园中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 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 悲剧现实,表现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 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7. 听读课文
8. 整体感知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2. 本课主旨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来自《点拨》
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 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 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相结合;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 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方面:“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 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 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 写一写字形
qīqīng( 凄清 ) sòng rán(悚然)
围jiǎo( 剿 )
部分来自《点拨》
pān fù( 攀附 ) mì( 觅 )食 垂xián( 涎 )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
2.猬集:
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3.万斛:
极言容量之多。
4.毛骨悚然:
16. 课后作业布置
1.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重点)
2.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 式。(难点)
3. 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 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来自《点拨》
季羡林(1911-2009),北 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著名 东方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 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 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 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 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 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 内外享有盛誉。
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一 读一读字音
wán
蜿蜒
yàn
潋滟
qiú
虬干
hú
万斛
部分来自《点拨》
qū
疾趋
yè
摇曳
jié
浩劫
méng máng
愚氓 流氓
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与“流氓”有关读作máng, 与“民”有关读作méng。
4.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棵藤萝的?有什么 好处? 【答案】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 写。首先作者写了燕园中其他的藤萝,以烘托 幽径的藤萝是最有特色的,然后,作者通过大 量的正面描写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 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 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之声,可观 可听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 前。
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来自《点拨》
北大开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
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
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
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
21 幽径悲剧
散 文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 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 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 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 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部分来自《点拨》
1. 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之美的? 【答案】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 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 在目”。
部分来自《点拨》
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 幽径之美?
【答案】突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 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可以想见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给人以吸引力, 引起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为了更好的突出 古藤萝的美) (烘云托月)
部分来自《点拨》
3. 在第7自然段中,“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 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这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的作用,由幽径的各 种神奇的景象过渡到对古藤萝的描写,这一句一下 子显出了藤萝在幽径中不同寻常的地位,激起读者 对下文的兴趣。
部分来自《点拨》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
的样子。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辨析:
部分来自《点拨》
两者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意重。如:惨烈的
车祸发生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足以让每个交通参与者
警惕。胆战心惊可表示内心的害怕和恐惧。如:2014年年初美
国大部分地区的严寒致使建筑物挂上了巨大的冰凌,路人行走
时都胆战心惊。
5.闲情逸致:
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例句: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
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6.月白风清:
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例句:西湖月夜,泛舟湖上,月白风
清,令人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幽径悲剧》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答案】这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部分来自《典中点》
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答案】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
来自《点拨》
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 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多年,改革春风劲吹, 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 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 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 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散文的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7. 听读课文
8. 整体感知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2. 本课主旨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来自《点拨》
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 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 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相结合;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 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方面:“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 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 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 写一写字形
qīqīng( 凄清 ) sòng rán(悚然)
围jiǎo( 剿 )
部分来自《点拨》
pān fù( 攀附 ) mì( 觅 )食 垂xián( 涎 )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
2.猬集:
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3.万斛:
极言容量之多。
4.毛骨悚然:
16. 课后作业布置
1.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重点)
2.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 式。(难点)
3. 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 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来自《点拨》
季羡林(1911-2009),北 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著名 东方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 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 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 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 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 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 内外享有盛誉。
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一 读一读字音
wán
蜿蜒
yàn
潋滟
qiú
虬干
hú
万斛
部分来自《点拨》
qū
疾趋
yè
摇曳
jié
浩劫
méng máng
愚氓 流氓
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与“流氓”有关读作máng, 与“民”有关读作méng。
4.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棵藤萝的?有什么 好处? 【答案】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 写。首先作者写了燕园中其他的藤萝,以烘托 幽径的藤萝是最有特色的,然后,作者通过大 量的正面描写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 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 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之声,可观 可听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 前。
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来自《点拨》
北大开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
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
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
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
21 幽径悲剧
散 文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 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 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 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 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部分来自《点拨》
1. 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之美的? 【答案】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 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 在目”。
部分来自《点拨》
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 幽径之美?
【答案】突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 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可以想见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给人以吸引力, 引起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为了更好的突出 古藤萝的美) (烘云托月)
部分来自《点拨》
3. 在第7自然段中,“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 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这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的作用,由幽径的各 种神奇的景象过渡到对古藤萝的描写,这一句一下 子显出了藤萝在幽径中不同寻常的地位,激起读者 对下文的兴趣。
部分来自《点拨》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
的样子。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辨析:
部分来自《点拨》
两者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意重。如:惨烈的
车祸发生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足以让每个交通参与者
警惕。胆战心惊可表示内心的害怕和恐惧。如:2014年年初美
国大部分地区的严寒致使建筑物挂上了巨大的冰凌,路人行走
时都胆战心惊。
5.闲情逸致:
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例句: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
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6.月白风清:
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例句:西湖月夜,泛舟湖上,月白风
清,令人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幽径悲剧》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答案】这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部分来自《典中点》
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答案】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
来自《点拨》
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 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多年,改革春风劲吹, 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 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 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 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