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紧扣区域级消费布局加快 “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建设

紧扣区域级消费布局加快“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建设作者:来源:《先锋》2020年第10期灌县古城位于都江堰市灌口街道,作为“都江堰主城”的重要板块,承担着“配套景区、留住游客”的功能,下辖8个城市社区和1个涉农社区,面积9.56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过7.7万人,年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
都江堰市灌口街道紧扣区域级消费布局,加快“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主力商圈建设,为成都市建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贡献力量。
坚持规划引领,重塑空间布局,构建“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主力商圈新格局明定位、优布局,明确古城旅游规划编制。
灌县古城毗邻都江堰水利工程、玉垒山景区,有着都江堰旅游“会客厅”之称,奔腾的柏条河和静谧的杨柳河穿城而过,水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回、藏、羌等少数民族聚集,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灌口街道立足灌县古城旅游资源,抢抓机遇,科学规划,编制《灌县古城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明确“一轴两线四区”为一体化的主力商圈布局。
策划推出灌县古城精品线路,以幸福路为轴,串联都江堰景区、杨柳河、西街民俗街、文庙等景点集群,规划熊猫小巷—杨柳河—幸福路—南桥和红塔坊—文庙—南桥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策划打造灌县古城特色精品街区,依托文庙街、井福街等街区的原味民居,打造“忆城忆景”漫步式消费区;依托三柏洞、五桂桥等区域,打造“味蕾灌口”美食打卡区,推动夜态经济发展;依托南桥、西街等民族融合街区,打造民俗风情体验区;引进成熟运营团队,集中规划老市委停车场、红塔坊,打造“购、娱、游、食”消费综合体和非遗文化展示区。
聚优势、促融合,明确古城旅游发展原则。
秉承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旅游体验、顺应游客需求、适应生态发展的兴旅思路,坚持整体规划与突出特色相结合、适度开发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生活场景和商业空间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的四大发展原则,汇聚古城优势资源,扩大旅游消费承载力,突出人文气质和生态价值,推动可持续性旅游发展,全力构建“全空间、多产业、大协作”的灌县古城全域旅游模式。
古城镇商业业态研究

面的普遍价值 。
链的价值是 否充分 发挥 , 大程度 上取决 于商业业态 很
商业活动是城 市的重要 功能之一 , 在农业社 会 早 和手工业社会就形成 了零售 和批发 的集 市 贸易 , 在 并 城镇 出现 了市场 、 商店和商业街 。对于古城镇来说 , 建
古城镇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规模的历史建筑
物、 构筑物和传统风貌 的历史城镇 , 它记载了某段历史
筑、 环境 、 区 、 街 文化是其 基础要素 , 而与之相生相融 的 商业业 态则是 其生 命力 之所 在 。商 业活 动带 来 了物 流、 客流 、 资金流和信息流 , 是古城镇恢复活力 、 延续生
H U a. i -,YANG he —hi H ixa . Z nz
( . hn e ueadT ui e ac et , i u nU i rt, hnd 10 4; 1C i Li r n orm R s r Cne Sc a nv sy C eg u60 6 a s s e h r h ei 2 Tu ̄ n egah col u n nN r a U i rt, um n 5 02 . or m a GorpySh o,Y n om l n e i K n i 6 09 ) d a v sy g
Ab ta t I edv lp n f n i to n , t c m rilomsso l ers rt eyc nt ce ,ajs d sr c : nt e eome t ce w s i o meca f h udb et ai l o s u td dut h oa n t s r o v r e
《 软科学) l年9 . 4 第 期 总 2期) 2 o 月 第2 卷. 9 ( 第1 o 9
旅游古城镇商业业态探究

全 国古城镇旅游开发 方兴 未艾 。目前全 国古城镇旅 游旅 游开发 的古城镇 2 0 0 多个 , 具有潜在开发价值 的旅游古 城镇 还有 1 0 0 0多个 。古 城镇旅游资源 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 重要组成部分 。 旅游古城镇 的商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 收入 以及旅游产业课程序发展 。 但是学术界对古城镇旅游商 业业态 的研究还处 于起 步阶段 , 国家 和行业还 没有 出台相关 的技术导则和 认证机构。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规划的迫切性 和理论研究 的滞后性 、 行业规范 的空 白产生巨大的矛盾 。
2 0 1 3 年第 2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C RES E ARCH GUI DE
No. 22. 2 01 3 S e r i a l No . 2 04
总第 2 0 4期
旅 游 古 城 镇 商 业 业 态 探 究
胡丽慧 , 潘 安
( 西 华 师范 大 学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二、 古城 镇旅 游商 业业 态发 展规 律分 析
1 . 居民 自由式 阶段 。 古城镇在产品推 向市场时 , 商业业 态不 仅需 要满足居民的生活
需求 , 还要 满足 旅游者不 同层 次 、 不 同对象 、 不 同档次 的需 求。 商业业态成为为古城镇 旅游 发展 的基础 。 在旅游开发“ 六 要素” —— 吃 、 住、 行、 游、 购、 娱 中, 吃、 住、 购就 占据旅游收人 的很大 比重。 所 以商业业态提升是古城镇成 为旅游 目的地发
服 务档 次 , 促 进 古 城镇 旅 游 业 的发 展 。
成都古镇旅游及业态分析考察报告

印象锦里
借鉴意义
1.定位清晰----广大中青年 2.文化主题明确----三国文化 3.商业模式---统一规划,定向招商,错 位竞争,业种聚集。 4.商业空间布局----层次分明,过渡有序, 但仍有未兼顾的地方。 5.经营模式----按物业类型收费
印象洛带
建于三国蜀汉期,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镇,有“天下客家第 一镇”的美誉。
印象平乐
借鉴意义
1.修复规划---一期平沙落雁,临河打造一大型活动广场 两大节点间由三条仿古街和8各院落群组成,能很好 的分流与聚集游客。因此,在下梅修复规划设计中, 应注重古村整体空间的保护和公共空间节点修复还原, 通过对人气景点设置重要共同空间,并维护周边氛围, 禁止不和谐的建筑。
单击输入主标题 单击输入副标题 成都古镇考察报告
2013.6.19
1
目录 2 3 4
初识成都 印象古镇 专题研究 项目建议
初识成都
财富之都 成功之都
初识成都
米,沃野 千里,云蒸霞蔚,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财富之都 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交通、通讯 枢纽。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17万,GDP 为8138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57938元人民币。
3.修建了占地20亩,拥有232个小车停车位的绿色生态停车 场;3200平方米可停放40辆大巴,很好地满足主客源市场 自驾游停车的需求。
印象黄龙溪
1700余年的历史悠久并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川西水上古镇,位于成都平原南部, 双流县西南部府河、鹿溪河的交汇处,2011年荣获“四川最美古镇”大奖,是有浓 郁特色的旅游型山水小城镇。
印象洛带
借鉴意义
1.洛带古镇在规划开发宣传过程中打造以“客家文化”为主 题文化,给游客肯定而正面的旅游形象引导。
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作者:宋瑞萌柴国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6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在不断减少,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多,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兴旺与发展。
本文通过对全国古城镇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丹噶尔古城的分析,并借鉴BOT投资发展模式,为丹噶尔古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以及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贯以自然风貌为“形”、以文化底蕴为“神”、以人文体验为“魂”。
因此,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
历史古城镇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精神价值的供给。
一、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一)古城镇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特色各异的古城镇坐落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但古城镇旅游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提议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城镇进行保护。
之后随着1997年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江南一带古镇的兴盛,古城镇旅游成为一大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我国历史古城镇迅速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
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延续,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
2014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
并对注重休闲、健康、文化等细分领域提出更加精细化要求,把品质、内涵、创新、服务提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二)丹噶尔古城概况丹噶尔古城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西端东麓,作为湟水源头,是黄河上游农牧两大区的接合部,居住着汉、回、藏、蒙等十几个民族,历史渊源极为深厚。
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作者:赵楠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2期摘要:本文将我国古城镇旅游资源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古城镇旅游资源分布的分析与阐释,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城镇旅游资源特征的比较,获取了古城镇旅游的共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明晰了今后古城镇旅游的发展方式,提出了古城镇旅游的发展策略,为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古城镇;旅游资源;特征;发展策略一、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古城镇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特殊景观它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历史事项、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
(一)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分布以我国地理区划为依据,分为北部、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和中部五大古城镇旅游资源。
北部以山西的平遥、张璧和王家大院为代表,其布局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地区建筑和结构特征;东南部以江苏的同里、周庄和木渎及浙江的西塘、乌镇和南浔为代表,其布局具有典型的江南吴越地区临水而居的建筑结构特征;南部以福建的和平、漳州,广东的开平、赤坎为代表,其布局具有岭南独特的建筑布局特征,在个别地区同时兼有中西方文化特征;西南部以云南的丽江、大理、泸沽湖、香格里拉,广西阳朔、黄姚和龙胜,贵州的镇远、青岩,四川的阆中,重庆的瓷器口、龚滩,湖南的凤凰等为代表,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居建筑布局特征;中部以安徽的歙县,江西的景德镇、婺源为代表,其建筑布局具有独树一帜的华中本地民居特征。
(二)古城镇旅游资源的特征1.共性特征(1)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古城镇旅游资源所处地区通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到处洋溢着朴素、自然的田园之感。
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景致,让人产生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闲适感,游客通过感受古城镇居民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进一步领略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在品味古城镇沧桑岁月的同时,感悟人生,发追古思今之情。
旅游古城镇商业业态探究

旅游古城镇商业业态探究作者:胡丽慧,潘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2期摘要:古城镇旅游在旅游资源市场开发中占了很大比重。
商业业态布局在古城镇旅游发展中举足轻重。
旅游古城镇商业业态发展序列概括为:初期—前期—中期—成熟期,其对应商业业态表象为:居民自发式—旅游行业式—调整提升—去商业化。
通过对古城镇商业业态布局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古城镇旅游市场需求,结合古镇文化特色和区域旅游产业配套,对商业业态进行主题业态、辅助业态、配套业态的合理化布局,为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古城镇;商业业态;文化;发展时序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40-02前言全国古城镇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目前全国古城镇旅游旅游开发的古城镇200 多个,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旅游古城镇还有1 000多个。
古城镇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古城镇的商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收入以及旅游产业课程序发展。
但是学术界对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和行业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导则和认证机构。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规划的迫切性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性、行业规范的空白产生巨大的矛盾。
一、商业业态在古城镇旅游中的地位1.商业业态发展是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基础。
古城镇从建立以来就担负着人类聚集、交流、生活等活动的载体。
在古城镇发展初期,其商业主要在古城镇居民生活、城镇服务功能中发挥着作用。
当一个古城镇被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资源产品推向市场时,商业业态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档次的需求。
商业业态成为为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基础。
在旅游开发“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住、购就占据旅游收入的很大比重。
所以商业业态提升是古城镇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必然需要。
2.商业业态促进古城镇的旅游发展。
如果单纯是古城镇商业的布局和发展是自由的、散漫的,只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
古城商业化的研究

古城商业化的研究——古城商业化对传统文化是传承还是破坏15服装设计与工程:李江敏、林倩雪、罗伊静、牟金莹、山晨 15机械设计与控制:林烨指导老师:赖继年摘要:在当代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行政手段甚至个体行为。
价值观日趋于单一化,经济的物化形式——货币,已成为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指标。
任何具有价值或潜在价值的事物,都无法逃脱商业化这一过程,从而转化为其价值的货币形式。
这一点尤其在旅游中得到凸显,古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处发展,古镇作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其中尤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及蕴含丰富民俗风情的云南丽江走在开发的前列。
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开发,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的点,越来越多别具特色人文景观的古镇已经被商业化所淹没。
关键词:古城商业化传统文化传承破坏现代城市的出现,让人类与自然进一步隔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现代人压抑甚或痛苦,这一客观事实促进了以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出现。
出于对自然的本能亲近,旅游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更多的选择。
古镇是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有机整体,不仅有古建民居、历史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有形的旅游资源,更有包括空间环境、民族艺术及节事活动等的无形旅游资源,古镇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有着唯一性,也就是说典型的古镇是不可代替的,而正是古镇的这种天然属性,不断勾起现代都市人逃离现实生活的欲望,穿越时空的错位带来了独特而又非凡的人生体验。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与现代文明隔离所保留的传统环境迎合了现代游客求异的心理。
这样独特的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喧嚣与躁动而更加珍贵,资本的参与已成为必然。
一、在清河坊、南宋御街的实地调查(一)考察所见及感受5月6日,我们小组去了浙江杭州的古城区,位于吴山脚下的河坊街。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东起江城路,向西越南北向得建国南路、中河中路、中山中路、华光路、劳动路至南山路,路长1800多米,吴山广场至中山中路段为步行街,青石板路面,路宽13米,其余路宽32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旅游
管理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研究——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周鹏程陈丹丹杨婷
古城镇作为承载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区域旅游开发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将古城镇进行商业化运营的过程当中,由于商业业态的布局和选择不当,往往导致古城镇发展陷入同质化困境,“千镇一面”的现象在当下我国古城镇旅游发展中屡见不鲜,本文以都江堰灌县古城区为调研点,基于对古城内商业业态的实地走访,旨在发现古城镇商业业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符合古城核心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言
古城镇旅游是我国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一项中国旅游名片,伴随人均国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人们对于充满文化原真性的古城镇的旅游需求也日渐攀升,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已经逐渐不能同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深厚历史底蕴的外在或潜在需要相适应。
对于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反观关于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研究情况,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而古城镇旅游开发中商业业态的布局和规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目的地的发展前景,因此,弥补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尝试性的归纳总结出一套古城镇商业业态发展的良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在有关世界遗产登录的国际文件中,把历史城镇(包括城市建、构筑物群、历史街区)分为三种类型:无人居住的遗址型街区;仍有人居住的历史街区;20
世纪建设的新街区。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江堰灌县古城系“5·12”大地震发生后由政府统一在原址上进行灾后重建后形成的“现代古城”,从严格意义上应纳入第三类。
而马伏英又从旅游商业地产的维度将其描述为依附于旅游景区而建设的提供旅游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辅助活动的建筑空间。
而旅游商业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其概念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特色性等特点。
一旦古城镇形成旅游开发的规模效应,商业化的进程就变得不可避免,旅游活动需要依托合理商业形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影响古城镇商业业态的主要因素有古城镇自身因素、消费者因素和业态因素三种类型,如何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商业化成为历史城镇地域文化保护的必要动力和地域文化展现的重要手段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三、都江堰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分析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走访了都江堰灌县古城内2444家铺面(以门牌号为单位),调查时间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灌县古城的范围界限、古城内的店铺数量以及店铺的经营形态等。
首先将旅游商业业态的类型分为旅游商品、餐饮、休闲娱乐、住宿、演艺、服务配套、其他(居民居住;出租;空置)七个大类。
经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本案例范围内共有2444个铺面,分布在西街、南街、宝瓶巷、商业街、文庙街等大大小小21条街道上。
(一)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特征分析
1、商业业态集聚式布局特征明显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布局规律主要呈极具布局形态和自由布局形态,从灌县古城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上可见,交通干道是商业业态布局的首选也是游客到访数最为集中的区域,调查数据显示,店铺总数超过150家的共有五条街道,分别是西街(157)、商业街(178)、幸福路(267)、杨柳河街(261)、建设路(262),这五条主要街道上的店铺几乎占据了整个灌县古城50%的数量。
从它们的分布上看,以幸福路为中心几乎覆盖了整个灌县古城区域。
这种现象同旅游消费者行为密切相关,据观察,旅游者一般的游览路线是自宣化门进入古城去,沿幸福路向西北方向移动,沿途途经西街、商业街、杨柳河街,最后经古城东侧外围的建设路返回宣化门,大规模的商铺集中在旅游者密集的街道,充分反映了旅游者行为对于商业活动的引导作用。
2、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显著
都江堰灌县古城紧邻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交通枢纽——离堆公园快铁站,作为都江堰的主要配套景区之一,灌县古城同玉垒山、二王庙有着同样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地位。
灌县古城作为前往都江堰景区的必由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
依托世界遗产景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凡到过都江堰的旅游者都会成为灌县古城的潜在消费者,客源市场范围广、跨度大,从亲子到老年,旅游者消费能力较高,消费的需求较大,这些都成为灌县古城相较于其他同类型旅游古城镇的优势和亮点。
3、商业业态在类型上存在二重性
灌县古城在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也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古城区商业业态在类型上存在旅游性和生活性的二重交叉。
古城既要为旅游者提供具备旅游功能的相应服务,又要满足当地居民对于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矛盾。
(二)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存在的问题
1、商业业态结构严重失调
从数据中可见,灌县古城的虽在旅游商品、餐饮、住宿等方面均有涉及,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由服务配套设施所占据,2444家店铺中,服务配套类的业态有1061家,占总体的43.41%,其中服装类业态数量最为显著,达588家,占到总数的24.06%,并且根据观察,服装类业态大多以都市化、现代化的服装产品为销售对象,与灌县古城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背道而驰;相较之下,旅游商品类业态显得相形见绌,只有区区203家,仅占到8.31%。
因此,灌县古城在旅游商业业态的布局和规划上存在严重的偏颇,政府在对商业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未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导致整个业态结构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2、店铺空置率较高
由于灌县古城范围较大,所以造成一些可进入性较差的街区出现大规模的店铺空置,数量达372家,空置率15.22%,原因在于在最初对灌县古城进行重建规划时未能准确地把握整体市场动向和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没有做好古城的整体形象塑造工作,造成目前古城商业活动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3、欠缺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和项目
但单从灌县古城商业业态的形态上看,仅有“开城门仪式”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演艺活动,且表演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表演效果捉襟见肘,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未见雏形,多数商店出售的首饰、工艺品等都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无法形象生动的展现灌县古城的文化形象和内涵。
餐饮类业态也以一般小吃、餐馆(344)为主,少有具有本地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老牌坊等特色餐饮
项目。
(三)灌县古城旅游商业业态优化建议
1、优化业态结构,平衡业态发展
进行古城范围内的业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原有的经营情况不佳,与古城整体气质不符的业态予以替换,加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优质业态类型,丰富古城内的行业结构,将灌县古城的角色定位由“生活服务型”转变为“旅游创新型”,不断促进旅游新型业态的成长和发展,实现旅游视角下商业业态的优胜劣汰,引领古城旅游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面战略布局
古城镇旅游商业的成功与否与目的地整体旅游环境联系相当密切,具有深度的文化挖掘、具有效力的有序管理是商业运营的重要辅助因素,同时旅游宣传营销也能为古城镇带来可观的规模经济。
灌县古城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广度,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如新媒体和流媒体,对古城整体旅游形象进行重塑,用宣传营销的“无形的手”来助推旅游商业业态的全新发展,并全方位地解决古城内店铺空置率过高的尖锐的商业用地矛盾,加快古城向市场化、产业化、精细化转型的步伐。
3、引进创新思想,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以灌县古城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打造具有品牌效应、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业态种类,把“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创新开发理念和思路应用于实际的古城商业业态结构改造当中,开发出具有“灌县特色、灌县风情、灌县人文”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与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体验经济,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灌县古城潜在的文化再生性,以原生态的古城环境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传
统灌县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四、小结
古城镇旅游商业业态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在“丽江模式”的疯狂复制中,越来越多的古城镇偏离了旅游发展的方向,不假思索地一味照搬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旅游开发角度下的“四不像”现象,因此,古城镇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应当时刻坚持“保护”和“开发”齐头并进的原则,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古城镇的原始风貌;同时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对商业业态的运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对于对古城镇发展无益的业态类型应及时进行替换和淘汰。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