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词与近体词和古体诗的区别

合集下载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研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 文化自信心。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 变过程。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体诗的语言更加古朴自然,不拘泥 于形式,更注重语言的内在意蕴和表 现力。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规 范和严谨,追求语言的和谐统一。
文化内涵的体现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两者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和人文 精神。
古体诗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更多地涉及到古代的历史事件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而近体诗则更加关注宫廷文化、文人雅集等题材,表现出 更为细腻的文化气息。
内容广泛
近体诗内容广泛,涉 及政治、历史、哲学、 人生等各个领域。
语言精练
近体诗语言简练,表 达含蓄,意境深远。
近体诗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 律严谨的诗歌形式, 是对古体诗的继承和 发展。
格律严谨
近体诗在字数、韵脚、 平仄、对仗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规定。
讲究意境
近体诗强调意境的创 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 绘。
研究成果总结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韵律和意境 上存在显著差异。
古体诗意境深远,注重自然和人生哲 理,而近体诗则更注重社会现实和政 治主题。
古体诗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而 近体诗则严格遵循平仄和韵律规则。
两者在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和情感表 达上也有所不同,古体诗更质朴自然, 近体诗则更精致细腻。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不同
2021-09-14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二者在字数、句数、格律、用韵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具体区别如下。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不同
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
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第一看押韵,望岳押韵是仄声,了、晓、鸟、小,近体诗一定是押平声韵,所以望岳是古体诗;另外近体诗押韵除了首句不可以用邻韵。

第二看句式,是不是律句,岱宗夫如何,仄平平平平,这不是近体诗的句式。

如果有一句不是近体诗的句式,整首诗都是古体诗。

第三看黏连,《春望》的第二句第二字“春”是平,第三句的第二字“时”也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别”是仄声,第五句第二字“火”是仄声;要么同时平要么同时仄,这就是黏连,否则叫做失黏,就不是标准的格律诗。

第四看对仗,标准的格律诗中,绝句不需要对仗,八句以上的格
律诗无论中间多少联,都需要对仗,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体诗和近体诗划分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划分区别

古体诗和近体诗划分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如何划分近体诗一般是五言和七言,而古体诗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杂言,此诗中四、五、六、七、九言混杂,属典型的古体诗。

一、在字数上和句数上近体诗的句数相对是固定的,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排律句数不固定,但要10句以上。

关于每句字数,近体诗也相对是固定的,每句五字或七字。

而古体诗要自由的多,句数、字数均不固定,每句几字都有可能,每诗几句也都有可能,可谓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规律。

二. 押韵方面近体诗严格用平声韵,不能出韵,也不能中间换韵,必须一韵到底。

而古体诗用韵则宽的多,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甚至可以在一首诗中平、仄韵同用。

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甚至可以句句用韵,如柏梁体。

三. 平仄近体诗必须严格遵照平仄规律,句内平仄相间,联内两句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

古体诗对平仄没有任何规定,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平仄的问题。

四. 对仗近体诗中的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排律要求除首、末两联外的其他各联均要对仗。

近体诗则无对仗方面的要求,当然古体诗对仗也是可以的,但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而不是强制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上两首诗中,《望岳》属于古体诗,《登岳阳楼》属于近体诗,《望岳》不是五律,而《登岳阳楼》是五律。

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是典型的古体诗,用韵自由,前四句用的是仄声韵,后四句换韵,用的是平声韵。

而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这么用韵的。

激励高三学生加油的古诗1、《长歌行》汉?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

近体诗也被称为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而唐以前的诗歌被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诗歌也被称为古体诗。

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区别可以从句法、用韵和平仄等方面来区分。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字数和句数可以不同,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在用韵上,古体诗可以用一个或多个韵,而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则十分注重。

律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也有特定的句形和平仄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交互关系。

在近体诗形成之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被称为古诗或古风,古体诗的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和平仄,押韵宽松,篇幅长短不限。

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对仗、平仄和韵律,形式更加规范。

在古体诗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近体诗的形式,如唐时的古绝句。

因此,古体诗和近体诗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中,也有着相互影响和交融的关系。

在南北朝后期,一些诗人开始注重声律和对偶,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格律体系,这被称为“新体诗”,是古体和近体之间的过渡形式。

在唐代,一些古诗也有律化的倾向,例如___的《滕王阁》就是一首古体诗,但它在平仄和押韵上符合律诗的要求,全篇八句,近似于两首七言绝句,押仄和平两韵。

在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更多地将近体句式融入到古体作品中,例如___、___、___、___等人的五古中,常常出现律句和律联。

在___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许多入律的句子。

但有些诗人则有意识地与近体诗区别开来,多使用拗句,甚至散文化,像___、___、___等人都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注意到古诗中融入律句和使用拗句避免律的现象,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和近体声律有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忽视了古诗实际上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有些牵强,甚至被批评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古体诗是指按照古代诗体写作的诗歌,其形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诗歌的两种重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形式,包括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等;而近体诗则是指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诗形式。

本文将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体诗的定义及特点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形式,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体诗的特点是注重音韵、形式固定、句式简练、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等。

其形式多为五言、七言、律诗等。

1.古体诗的形式古体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五言古诗是指每句诗有五个字,共四句,每句都有平仄之分;七言古诗则是指每句诗有七个字,共四句,同样有平仄之分。

此外,还有律诗、绝句、词等形式。

2.古体诗的语言特点古体诗注重音韵,语言优美,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离骚》中“屈原之思,兼其后羿之悔”、“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等句,都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古体诗的意象特点古体诗的意象丰富,常用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形象,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等句,都是通过自然景物、人物等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近体诗的定义及特点近体诗是指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诗形式,是中国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近体诗的特点是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等。

其形式多为五言、七言、绝句等。

1.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的形式相对自由,可以根据诗人的需要进行调整。

常见的有五言、七言、绝句等形式。

五言近体诗多采用抒情、写景等主题,七言近体诗则多用于叙事、议论等主题。

2.近体诗的语言特点近体诗的语言相对简洁,注重意境和节奏感。

诗人常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意境,以达到意境深远的效果。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就是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情感。

古体诗近体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有啥区别?

古体诗近体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有啥区别?

【导语】“近”这个字指的是唐,“古”对应的是唐以前。

因为近体诗的成熟,唐朝涌现出了⼀⼤批的诗⼈,如:李⽩、杜甫、王维、⽩居易等。

下⾯就给⼤家介绍下古体诗近体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有啥区别?欢迎阅读! 近体诗⼤概形成于隋朝,成型于唐初,⼜叫格律诗。

将球对仗,合辙押韵,有严格的诗韵。

对字数、平仄、句式都有⾮常严格的限制。

但是⾃从唐朝成型以后完全成为准绳,以前的乐府诗,古风诗都边缘化。

近体诗需要有极⾼的⽔平,更加⽂⼈化,所以只要你是唐朝的⼈,不写两⾸诗那就不好意思说你是唐朝的。

不论是⼈⾯桃花相映红还是⼀⽚孤城万仞⼭! 宋朝的诗则是吹⾯不寒杨柳风,满园春⾊关不住。

但是因为宋词的原因,诗被弱化,退居⼆线。

近体诗的出现使得诗歌这个词完全分离诗⾬歌⽆关了,也代表职业化。

古体诗是有了近体诗之后对应的叫法,有五⾔六⾔七⾔四⾔以及杂⾔等等,还有乐府诗。

甚⾄还参杂了六朝时期的骈⽂如李⽩的《梦游天姆吟留别》,他的特点就是不拘平仄,不管对仗,完全平民化的诗。

古体诗的韵则⽐较宽。

词,本来是乐府词,起源于南朝梁,起初是谱曲唱的,但是⼀开始格律要求就⽐诗的更加严格,虽然韵更加的宽阔,但是平仄⼀个都不能错。

在宋朝出现了⼀⼤批的词⼈,苏轼、⾟弃疾、李清照、李煜等。

但是也是因为职业⽂⼈的介⼊,最终词不搭调。

也步了诗的后尘。

词在唐朝开始成型,全盛于宋朝,故称宋词。

宋朝的⼈要么唱⼀唱春花秋⽉何时了?可惜⼤江东去浪淘尽,或者说说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忧愁。

取⽽代之的是曲,曲这种⽂学形式出现是因为五代时期,⾦元以来关外等地少数民族涌⼊,他们的⾳乐与内地的完全不⼀样,最后词演变成了散曲。

散曲在元朝⼤放光彩。

张养浩、⽩朴、马致远等都留下了不少佳作。

散曲也⼀样,没有逃过⽂⼈的⼿,曲⼜称元曲,⾔外之意就是元朝的曲⼦,由于元朝⽂⼈地位格外底下,所以⽆所事事的⽂⼈只好寄情于⼭⽔之间。

闲暇之余写⼀写古道西风瘦马,读书⼈⼀声长叹!扩展阅读:唐诗宋词成就 扩展阅读:唐诗宋词成就 宋词不同于⼀般宋诗的散⽂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
这里根据课堂讲解、推荐书籍和个人见解,简单回答了词与诗的一些区别。

我国的诗词文化的发展都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历经千年而流行不衰,下面就具体由定义、内容、题材、流行时间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区别分别展开探讨。

∙定义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百度百科)
∙内容
1. 语言特色
词作为诗歌的发展,来源于宴饮之时,起初只起到助兴、娱乐的作用。

因此词在语言要求上是和音乐、朗朗上口的。

词作为这样的文学,一方面固然没有诗那样教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更流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呈现社会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引起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共鸣的效果。

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这一点与词比较类似,另外,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体现普通人民感情生活和《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返璞归真的诗句。

近体诗在格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了,《人间词话》中有言:“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在对规则的要求更加严格后,诗人创作的方向比较固化了,不能再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就在深度上多做文章,比拼在思想感情上谁更高尚、更深远。

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句。

2.思想感情
词在思想感情上以境界为上,王国维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语言精美,意境旷远。

在语言的华丽精致方面,柳永当属大家,《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用华丽的语言,流畅的笔调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而李煜的赤子之心和才华横溢则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l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故言: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古体诗语言精练,善于从极简的文字中展现无穷的意境,风格含蓄隽永,《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笔法多变精炼,表现出强烈的忧伤。

近体诗,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题材
发展到宋代,词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将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报国热血融入词中,语言大气,格局广阔,“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组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姜夔、陆游的词相对好学,而学南宋辛弃疾宏大壮阔的格调却十分不易。

故又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参见《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婉约派,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其代表人物是: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这类词语言优美、诗情画意、擅长以景抒情。

描写人间烟火,儿女情长,体现人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和纯真情感的向往,柴米油盐、市井街坊、喜怒哀乐、江南的繁华似锦,情人的心心念念,亲人的牵肠挂肚皆可由经由词流露真情。

故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的题材较为繁多,具体地说,可以分成爱情诗、山水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讽喻诗、哲理诗、送别诗等等。

既然诗的题材繁多,种类广泛,此处就不详细展开讨论。

不过诗的一个共性则是:“思无邪”,诗的目的主要是:“以诗言志”,这里就主要仅论杜甫一例,毕竟“诗史”的称号不是夸夸其谈的。

说到杜甫,有人说:“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知乎),其实杜甫在年轻的时候,同样青春激昂:“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同样志存高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是面对冰冷的现实,在终于明白了世间的错综复杂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三吏》《三别》,又有哪个朝代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权贵们总是“朱门酒肉臭”,似乎全然不知:“路有冻死骨”,简简单单就是生命的蔑视,更无所谓尊严,无所谓自由。

战乱流离中的他更是直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丰富的经历使他了解了生活的真相,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他的诗俞发沉郁顿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堪称现实主义的顶峰。

前期的山水诗,之后的讽喻诗,晚年的咏史怀古而又暗含哲理,一步一步走过来,他的生活过成了历史。

∙流行时间
词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代,由于苏轼的创新而大大拓展了深度、广度,以北宋最为兴盛。

以华美的语言,通俗的风格,强大的旋律性长盛不衰,至今仍有传唱。

诗源于《诗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于唐代到达顶峰,诞生了诸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众高水平的诗人,盛极一时,此后趋于衰落。

∙结语
以上就是本次课题所讨论的全部内容,碍于能力有限,见解浅薄,多有疏落谬误之处,还请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