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合集下载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梧州学院/刘艳艳【摘要】英汉翻译除了反应语句的直观意思之外,还要做到语义内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传达,因而文化转换关乎着英汉翻译的质量水平,论文通过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分析,探讨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必要性和转换研究,以实现无缝衔接,使英汉翻译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准。

【关键词】英汉语翻译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必要 转换一、引言翻译工作中的基础是要以原文为支撑,并进行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掌握,达到“信、雅、达”的翻译水平,这对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都有一致的要求。

因而,英汉语翻译工作不仅是将文字符号进行简单的转化,而不考虑其文化中所蕴涵的色彩。

一般对于理工类的专业文章翻译基本上可以做到与原义的对等,能表达文章所要转述的意思,但针对文学色彩浓厚的小说、诗歌、谚语等文化交流方面的翻译,逐字逐句的机械化翻译将会造成遗失原文丰富内涵色彩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出入非常大。

英汉语翻译中涉及到的典故、语境信息、历史背景等内容非常广泛,因而要在翻译中表达价值理念、文化内涵等重要信息,就不得不依靠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来实现。

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验,以下将简要介绍英汉语翻译的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化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

二、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定义语内翻译着重于对原文词语本义的转化,对应性比较强,而语际翻译则注重于构建跨语言环境,提供相互交流的可能,其灵活性比较大,原文的翻译可以出现较大的跳动。

如果说语内翻译着重的历史性解释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 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试图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语内翻译往往被认为不具备跨文化的语言特征,其注重对历史性的关注;而语际翻译被认为对语内翻译有一定的依赖性,但翻译中有地域性的倾向,以意义为标尺,达到语义交流的目的。

三、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换的必要翻译受到语言文化的特征影响非常深,一般语言文化特征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学几大方面。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定语比较和翻译一.引言有人认为,翻译可以“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外文词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只要有点外语基础,就能搞翻译”。

一言以蔽之,翻译容易,但是对于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来说,翻译无不很难。

因为中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各种现象,如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完全与英语对等的单词,英语重型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很大等差异。

为了翻译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中英定语的差异,本文讨论中英语种在英语中,定语是附加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而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由此可以知道,在英汉语中,充当定语的成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决定的,汉语是重意合,而英语是重型合,在汉语中,语言组织以意御型,无词性变化,所有的动词都是动词原形,没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过去式之分,汉语的动词,至少相当于英语的谓语动词、现在在分词、不定式、动名词五种可能。

如“去”,既可能是watch(watches), watching(现在分词), watched , to watch, watching(动名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汉语中缺乏词形变化标记,也不像英语一样,要求成分(主谓宾)和词性(名动形)之间的严格一致。

例(1)正在看的,将要去看的,已经看过的电影the movie ( which is) being watching, the movie to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will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watched.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动词发生了各种变化(现在分词,过去式,不定式等)而汉语的动词并没有变化,都是“看”。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语言是人类传播信息的工具,作为各种语言互译的翻译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是相对的理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篇1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摘要: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文化差异翻译原则1、引言公示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 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1]。

罗选民、黎土旺对公示语进行界定,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2]。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 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也日显重要。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误用、滥用现象到处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盲目追求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以至于译文文本生硬, 达不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公示语英译的预期对象是在华外国友人和外国游客, 为的是达到向其警示、告知、宣传的预期功能。

其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预期功能[3]。

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应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其预期功能。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公示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之一, 公开面对公众, 给予公众行为需求的文字信息传递。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英语议论文经典范文3篇(带翻译)

英语议论文经典范文3篇(带翻译)

英语议论文经典范文3篇(带翻译)英语议论文经典范文3篇(带翻译)有很多的同学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也会写一些经典的议论文,小编整理了相关范文,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英语作文范文带中文翻译Manyyearsago,themovieabouttheyouthbecameverypopular, everyyear,wecanseeman yhotmoviesabouttheprotagonist’spassedyouth.Peopleliketorec alltheirpassedyouth, whichmakessuchmoviessellgood.ButIfindthecommonthingsabo utthesemovies,alltheprotagonists’youthareaboutfighting,loveandothernegativethin gs.Iunderstandthedirectors’intention,they wanttotellpeopleyouthisnotperfectandhav ingpities.Ofcoursemovieisexaggerating,therealyouthisaboutstudying,atleast,mostp eoplehaveworkedsohardtogetintotheiridealcolleges.Whatthemoviesdescribemakeup somepeople’syouth,forwhichtheydon’thavethechancetoexperienc e.Weshouldnot bemisledbythesemovies,fortheteenagers,theirjobistostudy,sothattheycanhaveabright future.【翻译】很多年以前,关于青春的电影很受欢迎,此后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热门电影是关于主人公逝去的青春。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把汉语译成英语或把英语译成汉语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既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知识,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篇1英文翻译本质浅析【摘要】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

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

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关键词】英文翻译定义性质一、翻译的定义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

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

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

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

”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

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

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

(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

关于翻译的论文

关于翻译的论文

关于翻译的论文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有趣的跨文化交流工具。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翻译已经成为沟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

在学术研究中,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翻译涉及到多种语言的对比和转换,以及对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和适应。

本文将探讨翻译的定义、类型和挑战,并进一步讨论翻译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转换单词和句子,还包括了对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应用。

翻译的类型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在实时对话中进行的翻译,而笔译是指将书面材料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的挑战在于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不同语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言习惯。

因此,翻译必须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以使翻译的文字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此外,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调、语气和表达方式,这也是翻译的挑战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的细微差别,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学术研究领域,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术研究要求与各种语言的文献进行交流和对比。

翻译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研究者能够获取到各种语言的重要信息和研究结果。

通过翻译,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

翻译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术研究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然而,在学术研究中进行翻译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对于专业术语和特定领域的翻译,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库,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另一方面,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每种语言的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使翻译语句更具有自然和流畅的特点。

此外,学术研究文献的翻译还要考虑到行文风格、结构和逻辑的转换,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读者。

总结来说,翻译在学术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学者之间交流的桥梁,也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融合的工具。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事实上,翻译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

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

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

为了更加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二、原文本与译文本的交互解读原文本一经生成,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各种读者解读下成为“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消费品。

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则文本只是完成了生产过程,惟有读者的阅读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使文本价值得以实现。

译文本的产生就是原文本蕴涵得到复活的一个过程,译文本的产生同时是对原文本的“消费”,促成原文本价值的重新生成和意义再现。

译文本对原文本的意义即在于此:扩大或者新生成原文本意义。

译者与原文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异,译者对原文本的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有译者的前结构参与,这种前结构大大影响了原文本意义的重现:原文作者将生活的客观信息内化于文本,译者在翻译之前先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前结构对原文本进行内化,但这次内化的主体是译者而非原文作者,由此不同主体所作的“内化”经由不同文本载体产生出不同的文本接受。

原文本意义和译者根据前结构而解读出来的意义不同,所以可以说,译者通过内化能扩大原文本的意义,使原文本意义更加多样。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两种理论都强调读者阅读对文本的意义,认为读者也是促成文本意义产生的主体之一。

译者作为原文本的一种特殊的读者,他的阅读并不是被动地阅读,他是原文本意义产生的主体之一。

生态学视域下的译者已经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对原文本亦步亦趋的“传声筒”,而是担任协调者、统筹者的角色。

多样化的意义被译者融注于笔端,形成了译文本,多样化的意义由此再传递给译文读者。

由上文所述可见,译文本不是对原文本文字表达简单地“复述”,而是积极地参与了原文本的意义生成。

但原文本对译文本的决定意义又不言而喻,因为译者对原文本无论如何创新解读,都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能颠覆原文本的根本主旨。

“生态观认为,生物圈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要素之间进行着有序的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

”在翻译这项工作中,原文本和译文本成为两个和谐共生、交互解读的文本圈。

尤其经典的作品是如此,原文本、译文本共同服务于这部作品的题旨、指向,使经典作品传世;原文本、译文本形成作品的两个共生共存的表现载体,相互间发挥最佳协调效果,共同服务于作品价值的生成和阅读消费。

三、译者与译文本环境的互动生态学认为,自然界具有适者生存的原理。

只有符合该法则而存活下来的事物才称得上有较强的生命力,在遇到各种生存困境时才能够延续生命,这个原理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已成无可辩驳的规律。

英汉翻译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等,适应这些因素的翻译活动才能较好适应译文本文化环境,成为广为接受的文本,进而吸引更多的大众读者,亦即拥有广大的受众。

受众对译文本的消费是译文本价值的体现。

如果一个译文本无法赢得受众青睐,则译文本的价值就是有限的。

如今,进行英汉翻译前,译者选择要译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符合本国政治环境的要求,否则译文本无法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也就无法顺利出版。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译者选择的作品可以更加多样化。

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前,译者翻译的多数是苏联的作品,而且多数是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作品,这符合当时“将一切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也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需;到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社会来临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翻译所选择的作品样式、作品主题呈多样化,翻译不再仅限于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作品,而是面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优秀作品。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行业也由政府部门主管、财政支持发展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文化市场上读者的需求是译文本得以产生和畅销的一个因素———如果不是因为读者喜爱,作品很难找到出版商。

除此之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各学科门类及生活实用的大量文本的翻译,翻译人才的数量大大超过过去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主的翻译人才数量。

“现代生态学已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而是已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生物存在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可见,政治、经济、文化、主流价值观等因素共同组成译文本“生态环境”,这环境中的各种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翻译的顺利进行和历史发展。

只有适应这些因子,译文本才能最终实现价值。

四、名家译作对原文本和译文本环境适应举隅译者在翻译之前,对原文本进行解读,进而通过译文本再现原文本风采,体现了对原文本的适应及对译文本所在的由政治、经济、主流价值观等组成的生态环境的适应。

然而,这两种适应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

生态学视域下的翻译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在生态学视角运用于翻译之前,人们普遍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无法达成公论。

生态学视域下翻译观可以很大程度地扩展翻译的视野,使得翻译不再拘泥于归化异化之争,而是以适应性为基础,赋予译者以协调者、操纵者的角色,译者在原文本和译文本两个文本圈间取得平衡,认为只要能达成平衡,则归化异化皆可行。

这种主张是合理的,因为根据心理学上的格式塔理论,读者阅读的时候虽然会欣赏作品的字词句,但又不是拘泥于字词句,而是以整体感觉来欣赏作品,即不是从文字形式的叠加得出印象,而是在各个部分间协调、纵横、兼顾、整体认知。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要优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翻译过程中必须持有整体观念,而不能局限在字词句方面对原文本死译、硬译。

死译、硬译后的作品,虽然字词句之间适应原文本,然整体效果要么无法适应译文本语言环境,要么无法适应译文本文化环境。

如,对英语长句硬译,其结果是汉语译文不堪卒读。

这是翻译没有适应译文本语言环境的不协调翻译行为。

如,英语文学对《圣经》典故的使用相当普遍,而且经常不需要加以注释,因为原文本的读者对西方宗教文化相当熟悉,毋需作者赘述,而在对《圣经》文化普遍陌生的中国读者看来,这些典故犹如天外来客,中国读者不明就里。

这就是翻译没有适应译文本文化环境的不协调的翻译行为。

从格式塔心理效应来看,译文本的读者需要的是对译文本整体价值观、信息等宏观了解,译者只要在这些宏观方面能够保持与原文本一致,则不必拘泥于该如何忠实于原文本的遣词造句。

即是说,译者更大的责任在于将不熟悉原文本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译文本读者所需要的所指信息显化,使之前景化,而不是仍将其作为隐含信息而让译文本读者解读困难。

所以,刘士聪先生说:“将译文作为一个独立文本加以审视,审视其整体的审美效果,看其内容是否与原文相符,看其叙事语气与行文风格是否与原文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译者必须权衡利弊,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两个民族文化心理特点,了解原文本哪些语言、文化信息是译文本读者可以无障碍地接受并且不会误读的,保留这些信息的风貌,而原文本当中对译文本读者产生障碍的信息,则需要进行明晰化处理,恰当采用释义、套用、注释等手法,这样从整体去达到忠实原文本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整体协调,才是对两种语言的“生态系统”的最佳适应,与原文本取得真正的平衡。

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采用了变译的策略,许多人并不认同。

然而,如果借生态学的视角来加以解释,则可发现,严复的翻译策略选择是相当理性的,其译文本体现出生态学意义的平衡观和协调观。

严复的翻译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开启民智,号召人民群众反抗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于是遵循原文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思路,在原文本基础上添加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关于中国国情及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信息,使得译文本语篇更加恢弘、气势磅礴。

严复的翻译,将原文本的信息型文本转化为译文本的呼吁型文本,将原文本内涵的对自然的生态选择转化为译文本内涵的对社会的生态选择。

可见,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没有违背原文本的基本思想与内涵,甚至提升了原文本的内涵与意义,而且又适应译文本所在的政治环境,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

因为,当时在译文本所在的环境———中国土地上,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国家独立、政局稳定,在时局动荡、民族存亡之际,普及原文本的科学知识实在意义不大,而经过严复的翻译及译文本传播,原文本的价值得到超越性实现。

严复的译文本不仅适应了原文本,而且适应了译语的环境的各种因子,译文本即是在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之间取得最佳协调关系的成果。

有学者因此评论,“虽然严译《天演论》在有的方面没有很好地忠实于原作,对内容和语气都作了修改,但我们不应该脱离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孤立地对其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严译《天演论》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不应过于苛求,应有更公正的评价。

”傅东华在翻译玛格丽特的小说GoneWiththeWind傅译的书名《飘》时,将语言大量作了中国本土化,包括在对原文本人名的翻译上,也去掉英语人名汉译经常采用的音译法,而是用典型的汉语人名二字格式或者三字格式给人物重新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