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税收类型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税收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以供养宗庙、祭祀和王室财政开支为目的。
夏代实行的是“予民有不可虐其生也,以时敛上田畜一银”,即按照农田和养畜的数量来征收税银。
商代时期,税收制度逐渐分化,国家开始设置税吏,对贵族和庶民征收不同的种类和数量的税项,包括穀税、田租和货币税等。
周代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复杂化和完善,夏商时期的税项基本上得到了继承。
周代的税收制度主要以土地征税为主,利用土地耕作以及经营业务来征收田亩和货币税。
根据《周礼》的规定,社稷官负责收取公田租税和天子的公款,州县官负责征收田赋,乡镇官负责通过耕地和牧畜征收税银。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设立郡县制,并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
秦朝的税收制度主要以统一的赋税制度为基础,对土地和人口进行登记,按照土地面积和户口数量征收赋税。
同时,秦朝还实行货币税、商税和市舶司税等税收制度,以及赋役制度,迫使百姓服劳役。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调整了税收制度。
汉武帝实行房车式的田赋制度,按照土地肥瘠程度分等级征收田赋,并对不同生产性工具征收财产税。
此外,汉朝还设立吏部来管理和监督税收征收,对税收实行了系统的联络和管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
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简单供养宗庙和国家财政开支的目的,到秦汉时期的统一税收制度和连锁税制,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权中不断发展和调整。
这些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对后来的税收制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古代税法制度

我国古代税法制度中国古代税法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即公元前11世纪左右。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制度逐渐发展并在不同朝代大幅度改变,但其核心目标一直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下面将从西周到清朝,总结中国古代税法制度的发展历程。
西周时期,中国的税制主要以赋税为主。
赋税是按照土地的大小和产出的多少进行征收的,以维持国家和地方政权的运转。
赋税主要由贫寒人民承担,而富裕人民则可以通过赋役或军事贡献来替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开始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税收形式。
除了赋税外,还有租税、豪华品税以及商业税等。
租税是指国家对私人土地的征收,以及土地出租所得的税收。
豪华品税则是对富人奢侈品的征税,而商业税则是对商人进行征收的税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革命性的,其中包括税收制度的。
秦朝时期的税收制度以严苛著称,征税主要依靠户籍、人口和土地的登记,实行严格的个别户征税制度。
这种税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方村落的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随着秦朝的灭亡,西汉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为税收制度带来了新的变化。
西汉时期,税法制度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税收主要包括田租、工役和商税等。
田租是农民按照土地面积和产量征收的税收,工役则是对农民进行征收的苦役税。
此外,商业税是对商人征收的税收,这使得商业在中国古代有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税制有着自己的特点。
宋朝时期,税收主要伦纂生产资源的征税和社会活动的调节。
这主要包括田赋、均输、苛役、商业税和考著食税等。
宋代税制稳妥,但缺乏弹性,给地主阶级利益最大化。
元代时期,税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元代税法主要依靠各级官府的捐输、军户和商税等,特别是对农田的集约经营和管理、特别是通过量得税等,以及刘宝等农田的调整。
明代的税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明代时期,税收主要由户赋、田赋和工役组成。
户赋是按照户口人数的多少征收的,田赋是对土地征收的,工役则是对劳苦的人民进行苦役征税。
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税收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财政基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也是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要特色的经济文明体系的核心和标志。
中国古代的税收,最初由封建君主以封地贡役、租役等形式征收;到顺治帝时由新编制的官署统一征收,地方役租也由官署代收;到清代,税收分为度支税、内陆税、满族税、藩税等多类型,并由官吏统一征收。
古代中国税收的具体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以耕税为主。
由此派生出的负担有:耕费、开拓费、调节土地使用费等等。
古代中国的耕税,也是一种低程度的收益税,它征收的税金仅有少量的买卖税,如木材买卖税、陶瓷买卖税、织锦买卖税等。
耕税的特点是,自上古以来就已经征收,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了固定的标准,它不仅是一种收益税,也是一种共同责任制。
此外,耕税实施时也会加征田倒税、租役税、财产税等,由此使得整体的税收复杂多样。
二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收取某些专项费用。
例如,清朝时期从文明城楼、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建筑物中收取的工程费和施工费;从商品贸易、手工业生产中收取的商税、货税等;从文体的传播、偶像的崇拜、礼教活动等等文化范畴中收取的文教费等。
三是以财物赋税为主。
这种税收称为财物赋税,是中央政府采用以统一征收、个体负责的方法,从各种贪官污吏、拖欠官罪、官功罚款等非耕税收入中征收的财物赋税,这种税收的特点是根据当时的实情,无论是收入还是数量都实行变动税制,财物赋税是一种特殊的税收,拆分成几种,包括地方赋税、军功赋税、官罪赋税、官功赋税、官宦赋税、特许赋税等等。
四是征收财产税。
财产税是封建制度下收取的税种之一,形式上多以地方役费代收而得名。
它主要征收贵族领主、官员、大地主等高层人士的财产税,另外也会征收一些特殊职务费用、宗族费用等。
财产税以每户登记家庭财产状况,根据登记的财产值税率收税,财产税是一种可以改变等级,以不同的税率征收的税种。
五是收取房税和劳役税等其他各类税收。
房税是清朝时期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其特点是以每户家庭财务状况为准,依据不同的财务状况征收的税收。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税收主要是以徭役和物品形式存在。
夏代开始实行“田租”,即农民按照土地面积上缴税粮。
商代则实行“贡租”,即以贡品的形式纳税。
周代则逐渐形成了“九州制”,将国土划分为九个州,实行地方分权,税收也逐渐分散到各州。
同时,周代实行了“井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个人承包耕作,这也为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实行“均田制”和“三公九卿制”,同时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和统一度量衡标准,税收也进一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制度。
汉代时期,税收主要有田租和商税两种形式。
其中商税包括关税、市税、银税等。
同时,汉代还实行了“钱谷法”,即农民可以用钱替代部分纳税粮食。
第三阶段:唐宋时期唐代时期,税收主要有田租、地税和兵役三种形式。
地税是对土地的直接征收,兵役则是军役和徭役的形式。
宋代时期,税收形式逐渐多样化。
除了田租、地税和兵役外,还有“坊税”、“户税”、“关税”、“市舶税”等形式。
特别是“坊税”和“户税”,使税收更加精准,便于监管和征收。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税收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田赋”、“户税”、“商税”、“工税”、“烟酒税”等。
其中,“户税”和“田赋”是主要税种,同时还有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征税对象的“商税”。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
这些税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体现。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广义上是指国家对居民、农民和地主等征收的财政收入的制度。
在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经历了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和具体内容。
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当时的赋税主要以农产品为主,如粮食和丝绢等。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均田制,对土地征收赋税并规定统一的征收标准,这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赋税制度。
此后,在汉代和西晋时期,各地实行了多种赋税制度,如亩产税、亩茶税、亩米税等。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和唐太宗均推行了严格的赋税制度。
隋代的赋税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赋丁制,即土地和人口征收赋税,而唐代则以官田和民田的方式,对不同的土地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征收赋税。
另外,唐朝还实行了租庸调制度,即自耕农向地主出租土地,部分租金由地主上贡国家。
宋朝时期,赋税制度进一步发展。
皇统年间,宋徽宗推行了均田、钱粮、丁户、誓赋四种赋税制度,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
这些制度在宋代一直沿用到明代。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一种资本税,即对商人的财富和利润征税,这对于发展商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朝时期,赋税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朝建立了蒙古人的豪族制度,对人口、地产和商业等进行了严格的统治和征税。
元朝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户赋和各种丰年户口和钱粮赋税。
此外,元朝还加大对商人的税收征收力度,继续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经历了进一步的变革。
明代推行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户籍制,即通过户籍登记的方式征收赋税和徭役。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赋税制度,但推行了一种新的均田制,即土地征收赋税的方式,大幅改变了以前的赋税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最早的以农产品为主的集体赋税,到后来的土地和人口征收赋税,再到以资本征税和户籍登记的赋税方式,不仅丰富了赋税制度的内容,也推动了农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和执政手段,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基本概况,并探讨其演变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基本概况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
早期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地租和赋税两个方面。
地租是指农民依附于土地的产出所交纳的一种税收形式。
根据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农民对土地实行永久的占有和使用权,但需要向地主支付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收益作为地租。
赋税则是针对农民和其他生产者征收的税款。
不同的朝代和政权会根据经济状况和统治需要来规定赋税的种类和数额。
赋税的种类包括田赋、商税、工税等,其中以田赋最为重要,占据了税收总额的大部分。
二、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1. 周朝至秦汉时期在周朝至秦汉时期,税收制度相对简单,以地租和赋税为主。
这段时期的税收制度主要受到封建制度和农业经济的影响,地租和农业税的形式相对固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的分化,税收制度发生了一定变化。
除了地租和赋税,官府还开始征收各种附加税,如关税、官吏贡赋等。
这些税收的种类繁多,同时也增加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税收。
3. 隋唐至明清时期隋唐至明清时期,税收制度的规模和复杂度进一步增加。
政府开始征收更多的税种,如户口税、人头税、盐铁税等。
税收的数额也逐渐上升,其中以明清时期的税负最为沉重。
三、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 经济作用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运转。
通过税收的征收和运用,政府能够获取稳定的财政收入,保障国家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军事力量的维持。
同时,税收的征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领域产生一定调控作用。
2. 社会作用古代税收制度的运行也对社会阶层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的存在,使得封建地主阶级得以巩固其财富和地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分类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分类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那可真是千奇百怪,就像一个装满各种怪味糖果的大罐子。
先来说说初税亩吧,这就像是在农田里突然立起了一个小收费站。
以前大家都习惯了那种比较模糊的交税方式,突然就开始按亩交税了,就好比一直自由自在在草原奔跑的小马驹,突然被拴上了一根小绳子,知道自己得为这片草地付出点什么了。
租庸调制呢,感觉像是一个套餐。
租就是交粮食,这就像是给国家这个大食堂送食材。
庸呢,就是用劳动力抵税,这就像是给国家这个大老板免费打工。
调是交土特产,这简直就是每个地方都得给国家这个大家庭送点家乡特产,什么四川的花椒啦,江南的丝绸啦,就像大家凑份子送礼物一样。
两税法就像是一次税收大改革的魔法。
以前的各种杂七杂八的税就像一团乱麻,两税法就像一把梳子,把它们梳理得井井有条。
按照财产和田地来交税,就好比按照大家的家底来分摊账单,有钱的就多交点,没钱的相对少点,有点像现在去聚餐按经济实力AA制。
一条鞭法可就更有趣了。
它把各种赋税徭役都折算成银子,这就像是把所有的任务都变成了通用货币。
以前又是交粮食,又是出劳力的,现在都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就像把五颜六色的乐高积木都变成了统一的金币,方便是方便了,可也有不少小老百姓为了凑银子发愁,就像要从口袋里掏出根本没有的钱一样难。
摊丁入亩就像是最后的大整合。
以前按人头交税,人多的家庭就像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压力山大。
现在把丁税摊入田赋,就像是把那些不合理的负担都从人身上卸下来,放到了土地这个大肩膀上。
这些赋税制度就像一场场经济游戏,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上演。
有的时候对老百姓比较友好,就像春天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有的时候又让百姓苦不堪言,仿佛寒冬腊月的刺骨寒风。
不过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个个小齿轮,推动着历史的大机器缓缓前行。
古代税收制度

古代税收制度古代税收制度是指古代国家为了满足财政需要而实行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制度。
古代税收制度与现代税收制度相比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模式。
在古代社会中,税收制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国家财政和军事需求,二是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
古代税收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商人,他们需要缴纳各种形式的税款。
在中国古代,主要的税收项目有赋税、供给、刑法、差役等。
赋税是古代税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中央政府下发给地方的税收任务,地方负责从农民或地主等纳税人那里收取赋税。
赋税项目有田赋、人丁赋、货赋、兵役赋等。
田赋是根据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等因素来征收的。
人丁赋则是根据人口数量来计算。
货赋是对商人的商品贸易征税。
兵役赋则是军队补给费用和士兵供给的一种方式。
除了赋税,供给也是古代税收制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供给是国家提供民生物资和资源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战争时,国家需要收取农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满足军队的需求。
这种税收方式使得国家能够稳定地获得必需品,并确保军队的供给。
刑法是一种特殊的税收形式。
当时的社会中存在许多犯罪行为,国家通过刑法来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并收取罚金作为一种税收形式。
在一些贵族和地主的领地中,刑法税也是国家对地方的一种控制和约束手段。
差役是古代税收制度中令人畏惧的一种形式。
它是由当地政府强制劳动,要求农民和工匠们免费参与政府和贵族的工程项目,如修筑道路、修建宫殿和修建城墙等。
农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工作,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总的来说,古代税收制度是一种以地租、赋税、供给、刑法和差役等形式组合而成的特殊制度。
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它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税收类型
一、基本名称——“税”、“赋”
“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税,租也,从禾兑声。
“禾”与“兑”在一起是“税”字,其字面意思就是拿农作物进行交换。
“税”字的涵义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以占有的土地为基础,把部分农产品上缴给国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字最早见于《左传》:初税亩,非礼也。
“赋”字最早指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
这从“赋”字的构成也可以看出:“贝”代表珍宝、货币、财富,“武”代表军事,从贝从武的“赋”字表明用于军事的财富。
事实上,最早的“赋”单指军赋。
后来慢慢具有“税”的涵义了。
特别是从春秋后期开始,“赋”与“税”渐趋混同,形成“赋税”一词。
二、其他名称——“贡”、“助”等
我国古代历史上,对税收还先后多种名称和用语,如“贡”、“助”、“彻”、“算缗”、“租”、“庸”、“调”、“捐”、“厘金”等等。
“贡”是夏朝的赋税制度。
“贡”的本义是指人们为祈祷丰收,用劳动所得奉祭神明,随后演变成劳动者自愿对部落首领的上供。
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这种对神明的奉献和对部落首领的上供逐渐演变成臣民向统治阶级固定贡
纳。
夏朝的“贡”主要是土贡,《尚书〃禹贡》中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土贡就是将土特产作为贡品。
“助”是殷商时期的赋税制度。
与夏朝相比,殷商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土地制度,突出地表现在井田制的推广与运用。
公田的产出即为上缴给国家的赋税,私田的产出不纳税。
“助”字由“且”字和“力”字组合而成,“且”在古代表示地租的意思,从力从且的“助”字表示力役地租。
殷商时期的“助”法就是借民力以助耕公田,实为一种劳役地租,是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和政治主权者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一种形式。
“彻”是周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
周代初期是“贡”、“助”两法并行,其后发展为“彻”法。
“彻”字本义为“通”,意思是井田不再分公田和私田,即公私相通。
周代之所以需要公私相通是因为借民力以助公田的“助”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农民只提供一定的劳役,对于公田的肥瘦贫瘠、收成的丰歉多寡造成的产量不均不负任何责任。
此外,由于公田的产出都上缴给国家,因此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情况十分普遍。
“助”法局限性的根本原因是其只能在劳动时间和耕种面积上对农民加以限制和规定,而无法有效地控制劳动质量,而劳动质量却是公田产量的关键,于是“百亩而彻”的
“彻”法产生了。
严格意义上讲,“算缗”并不是税收的一个名称,而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一个税种,因为汉代除了“算缗”,还有其他税种,如田租、算赋、关市等。
“算”和“缗”都是货币量词,“缗”原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缗钱是指用绳串起的钱,1缗为1000(文)钱,1算为120(文)钱。
汉武征匈奴,对工商业者开征新税,“算缗”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算缗”的征收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
具体规定是民车一乘征一算,商车一乘征二算,船五丈以上者征一算;商贾财产缗钱二千一算(税率6%),手工业者缗钱四千一算(税率3%)。
“租”的本义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说文解字》中对“租”的解释是:租,田赋也。
我国古代存在土地的王室所有制,皇帝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土地的所有者,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租”字从禾,表示以农产品作为缴纳的对象,古代常将征来自土地的税收称为“租”,“租”往往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租”和土地的关系:古代最普遍的两个税种是土地税和人头税,土地税既可称作“田赋”也可称作“田租”,但人头税往往只称作“算赋”而不称作“算租”。
“庸”是我国唐代初期赋税制度的一个方面。
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向政府纳物以代替服劳役,所谓“输庸代役”就是这个
意思。
“庸”在先秦时期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
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庸”与“佣”相通。
“庸”的原意是指承担劳动的人,但在唐代初期的赋税制度里,“庸”已引申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赋税。
“庸”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唐朝吸取隋朝徭役繁重导致亡国的教训,制定了全面的以庸代役的政策。
具体规定是:丁男如不愿服劳役,年龄不限,均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一天折合绢三尺,叫做“庸”。
“调”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种赋税,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所以又称为“户调”。
意思是上缴的绢、绵、麻、布等非谷物类农产品。
“户调”最早出现于东汉,统治者在应付迫切需要时向被统治者征调实物,在魏晋时期“户调”取代了算赋(人头税)而制度化,并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租调制由此而来。
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租调制一直是中国古代主要税收制度。
“捐”的本义是捐助,自由献纳,其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在财政范畴里,“捐”的意思是捐纳,即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爵位等,实质是将官阶爵位商品化。
捐纳制度起源于秦汉、历代沿袭,到了清代后期,因财政拮据而发展到高峰。
到了北洋政府时间,各地军阀为扩充其军事实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其对老百姓的剥削压榨较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使“捐”成为普遍的、经常的、强制的收入形式,以致“捐”
与“税”难以分清,形成“捐税”一词。
成语“苛捐杂税”甚至直接将“捐”与“税”等同起来。
“厘金”的称呼起源于清朝,十八世纪初,地方会馆公所为“联乡谊、祀神祗、办善举”常常需要参与会馆公所的商人捐助,厘金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之所以称为“厘金”是因为商人捐助的比率为千分之一,即值千留一(“厘”在作量词时,表示千分之一两或千分之一尺)。
最初的“厘金”完全是民办性质,后来发展成为官府干预的半官半民性质,直至咸丰年间,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对米行商贾强行实施抽厘之法,这时,“厘金”已成为完全的官办性质了,这时的“厘金”在属性上已经是一种工商税了。
三、关联名称——“徭役”
说到古代赋税,不能不提与之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个词“徭役”。
有一个成语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轻徭薄赋。
《辞海》中对“徭役”的解释是: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徭役”之所以与“赋税”联系紧密是因为二者都是封建主对平民的剥削,只是二者的对象不同。
“赋税”是封建主对平民劳动成果(主要是农作物)的剥削,而“徭役”的基本特点是封建主强迫农民脱离自己的生产领域,为其进行无偿劳动,剥削的对象是农民的劳动力。
前面提到的“助”和“庸”
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徭役”而非“赋税”。
徭役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战争频繁,封建主对士兵和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因而兵役和徭役常常混杂在一起。
从秦始皇称帝到明朝中期,徭役一直是我国税赋制度中一个重要方面,在汉代还出现官府徭役和私人徭役之分。
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将田赋和力役合并在一起,都按田亩计征,国家增派的徭役分摊在土地所有者身上,这样,中国历史上近两千年的徭役制度从形式上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