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Core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Core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Core

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视角对高校的文化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社会正是不断通过教育将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园地,也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其生存之根就是传统文化精神。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源泉,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也是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力量。文化通过教育一代代地传下去,从而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软实力,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一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传承功能;二是创新功能,尤其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功能。文化传承的动力是创新,离开创新,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1]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

地位和作用

徐进功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切实提升育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12)01-0072-03文化纵论

72

2012.1

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

高校理论战线

2012.1

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选择过程,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确保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

建设先进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想使中华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性,就必须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先进文化。中外教育发展史启示我们,文化发展不能自我封闭,更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诞生新观点、新思路和新理论,从而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要建设并传播体现时代特色要求的中华先进文化,关键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人文社会科学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创新优秀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传承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不断创新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传递、建设人类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扩大再生产的创新过程。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文化的永续发

展,更谈不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2]

。高等教育作

为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和创新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贡献。第二,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工作干部队

伍要充分发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3]。第

三,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国家和社会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通过育人实现的。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深刻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这就是说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高等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它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高等教育既为受教育者

73

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

“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文化传承创新,就是在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中的核心理念。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必须深刻地认识“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高等教育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必须强化“育人”的双重自觉: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4]。只有强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才能切实地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应强化国际性的交往实践,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机会扩展学生对世界文明的了解,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当代的文明形态的变革,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传承和创新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首先是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其次是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最后是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使大学教育的内涵有所丰富和提升。“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最终要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5]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不仅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所应负担的文化使命,也同时是面对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文化一方面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在创新过程中的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创新;同样,没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传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天人合一”等这些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中心”。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可见,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没有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如果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那么思想则是一所大学的高度。大学主要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此意义上,大学即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大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1期.

[2]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3]宁先圣:《大学如何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5日.

[4]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5]田建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重要使命》,《人民日报》2011年9月9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宣传部361005

责任编辑:马建辉

文化纵论74

2012.1

一辩——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重要

谢谢主席,大家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焕发光彩,就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当中国民乐走向衰微的时候,正是十二个如您方这般漂亮的姑娘创造性的将中西乐章完美融合,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将博雅之音传遍四方。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进行一下概念分析,文化指人类活动的产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其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创新指原生文化创造以及新旧文化融合再生的过程,其实质是突破和超越;文化传承指文化在本民族中传递和继承的过程。 综合考量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我方将从创新时代论、创新辨证论、创新方法论、创新价值论四层逻辑阐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重要。 第一,创新时代论。当今世界文化霸权主义肆意横行,强国争相对外进行文化心理战和文化资本输出,在资本的逻辑的统治下,中国文化创作却日趋肉欲化、自恋化、独白化和消费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本土文化的失落,中国制造急需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二,创新辨证论。创新的时代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文化创新必须在器物、制度、科技、精神、传统思想、新兴观念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全面展开,而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理论来源之一必须内在与文化创新并由其引向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 第三,创新方法论。解决当代中国文化危机与社会危机,让软实力真正成为硬道理,就必须聚焦原始创新关键领域,实现外来文化本土化,本土文化时代化的方法论要求。 第四,创新价值论。文化创新,究其本质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全球视野,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与融合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的限制而走向世界,在融合中不断超越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而这才是中华文明面向世界的文化宣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而当代中国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求创造之实,励创新之志,面对新世纪创新大潮,吉大学子当引领时代,放眼天下,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无愧于当今时代的中华文化。谢谢大家。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 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大家可以注意这个定义除去知识创新本身的含义外,还包含了知识创 新与知识积累更深一层的关系.知识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使人类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一步迈向了文明现代的社会.知识积累固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但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却不是 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创新.想想看吧:从四大发明到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从地球中心说到霍金的宇宙大 爆炸观点, 从孔孟学说到后现代主义,从八股文到散文小说…..我还需过多的举例子吗没有了创新,没有 了创新意识,人类所有的物质文化成果都将不付存在,人类将永久的停留在混沌中尚未开化.真的这样的话,我们今天还有机会坐在这里听对方辩友大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吗没有了动力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重要光 有土,有种子,没有水,没有阳光,你栽什么花 :靠着墨守陈规,靠着一成不变的死知识,原地踏步紧紧攥着 那一点可怜巴巴的东西,我们能干些什么,对方辩友请看看吧,古往今来,种种胜于雄辩的事实无不证明了 我方的观点: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针对认为积累比创新重要的人 1)把知识定义的过于狭隘。所谓知识,它既有对事物的知觉或表象的感性认识,又有概念或规律的理性知识。”管理、制度、技术等各方面都包含知识。 2)混淆视听。夸大知识积累的内涵,刻意缩小知识创新的外延。在对方眼里,知识扩张是积累,结构完善是积累,弃旧扬新也是积累!那么请问,什么才是知识创新呢[请对方辩友举出实例,哪怕一个!(对方辩友俨然论证的就是“知识积累+知识创新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国际上树立起全新的大国形象,这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勇气和底气,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而“创新性”是在旧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在历尽百年屈辱之后痛彻意识到:只有国力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力则更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物质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强国人文化需求的意识和文化消费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服务体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是要务;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和积累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鼓励艺术大胆创新实验是核心;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对话的参与和发声意识是重要的举措。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中国的伟大变革与复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冯远)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文化创新传承更重要三辩稿

1、对方辩友认为只要普及了文化,文化才能繁荣,那么我想问,是古代文盲比例高,还是现代文盲比例高呢?(说来说去,是不是还是传而不承呢?) 2、您觉得教育的普及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是不是很重要呢? 5'其实您方倾向于精英化教育是吗? 6.您觉得,除了教育之外,还有什么手段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结论:那么既然现在的教育与古代相比依然有了很大的普及,为什么传承性却越来越差呢?真的如您方所说,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吗?国家政策年年提,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年年攀高,还有什么手段可以那么放在文化传承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我们在推广普及文化,但文化受众似乎并“承”不起。 6.您觉得文化的传承是靠精英教育呢还是平民教育呢? 7.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为什么知道迪士尼将其排成电影,才在世界风靡开了呢,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文化现状您如何看待呢? 8.女子十二乐坊,谭盾的音乐, 结论:现在的文化传承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是我们大力提倡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却是“传而不承”的现实困境。而当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传承于我国的文化靠着外国人的创新才风靡世界,中国的旗袍装点了世界时装秀的舞台,文化出口再进口重回到我国时,花木兰演绎出了爱情故事,熊猫变成了大腹便便的搞怪肥仔,一方面我们创新能力不足,无力将传统文化推广开来,当外国人加入了它们的理解与创新,我们又在心中吃醋泛酸,认为误读了文化。对我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究竟是深入的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呢?)好的传统文化我们自身消化不了,传承而来的奴性和劣根性又使我们没有创新的意识,我们的文化,究竟何去何从? 1、其实今天,我们只想问对方辩友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是人力大国,却不是人才大国,是文化大国? 是我们传承的不够吗?或是我们所谓的文化的传承,其根本确是“传而不承”? "传而不承"的原因千千万,对方辩友能举出什么解决的手段呢? 只有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以大家能“承”的面目出现。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四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们简单整理下我方是怎样论述文化传承更为重要的。首先我方考虑到当今时代的一个现状,我们开始无意识地越来越忽视文化传承,摒弃优良传统文化,相反却过于重视文化创新。从而导致文化传承迫切性的突显。因此我方从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来展开论述,为什么文化传承更为重要。 好,接下来,回归比赛。基于一开始对方辩友对于当今时代现状的错误理解下,对方辩友犯下了第一大错误,忽视了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举个例子,现在建了一个大坝,但是大坝的地下漏水了,现在我们拼命地往上面建是没有用的。我方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短板效应问题,现在文化传承这一块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却不管。所以即使文化创新做得再好,文化发展一样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接下来,对方辩友犯的第二大错误就是您方举出了很多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缺失,但是很遗憾混淆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区别。科技创新侧重于生产力层面等实际问题,而文化创新侧重思想观念创新。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并且形成著名的“双轮驱动”效应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对方辩友用科技生产力问题来论证文化创新的缺失性显然不妥。但是文化传承缺失严重的现象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因此,还是文化传承缺失更为严重。 最后对方辩友最严重的问题是忽视了文化传承的一个意义所在。在当今时代,我方从一开始就并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文化传承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文化5000千年的历史能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是传承!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对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当我们传统文化渐渐地被外来文化所替代时,当我们只记得圣诞节而忘记了春节,当别人问我们:“你是哪个国家的?”我们只会说:“sorry,i don’t Chinese.这样我们很有可能即将成为第四个灭亡的文化古国。所以我方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当今时代,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加重要。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中国人,请务必传承好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

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在本场辩论中,我方的观点是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化传承的定义,文化传承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每一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接下来,我将紧扣传承的定义展开我方论点的陈述。 首先,从物质方面来说:第一,传承是创新的一种延续方式,创新更多的是对已有事物的改进,是受到传承下来的文化的启发,进而发生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创新的过程,需要经验的积累,若不积累上一步的经验,创新也只是一种变着花样的原地踏步,这种经验的积累,就是被细化的文化传承。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 而从头开始。因此,文化传承为文化创新带来了持续的生命力,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二,我们所传承的文化是现有的,已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在被传承的过程中平稳的发展。创新固然必不可少,但只能作为锦上添花,鉴于其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风险性,故不能成为主流,否则无法保证文化的质量。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文化,但不是随心所欲 创造的,而是在过去传承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以传承为前提的创新会迷失方向。”因此,文化传承是对文化的保护,保护着文化创新的过程,使其少走弯路,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其次,从精神方面来说:第一,精神文化的传承能带来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影响力的形成。传承民族精神文化,才能保证文化创新进行的同时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先要守本才能创新,否则将是本末倒置。因此,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第二,我们所传承的民族精神文化实则就是立足社会必备的美德,若不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进行创新,那创新也将会变为高能的犯罪。因此,文化传承保障了创新在正确的道路上得以实施,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发展是不变的主题,而发展并不代表着创造新的事物,我们所要发展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文化传承保护了民族文化始终贯穿于新时代的文化当中,使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进而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使得国家跻身于发展行列的前沿。故我方坚定地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正方一辩陈述完毕,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文化传承和创新哪个重要

孔子学院古有天圆地方,女娲造人的传说,今有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科学,古有孔孟儒家之道,传授百千弟子。今有孔府学院,兴儒学之风,名扬海外。走创新发展之路,扬我华夏文化于世界,展我泱泱大国之雄风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永葆活力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在文化多样性日益消失的今天,似乎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新才是推动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究竟二者孰轻孰重,且看双方辩手如何针锋相对。4月11日晚,中国海洋大学第13届大学生辩论赛半决赛第一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再起烽烟。进入半决赛的队伍自然实力不俗,双方唇枪舌战,均为获得决赛的通行证全力以赴。 开篇立论阶段,正方一辩首先明确了文化和传承的概念,提出所谓传承并不是墨守陈规,而是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衡量二者谁比较重要时,应该评判谁比较贴近文化的精髓。然后她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己方观点:只有传承才能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传承是文化生存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承让我们更贴近文化的核心。反方一辩则指出对方将“必要性”等同于“重要性”,并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比作基因的遗传与变异,二者缺一不可。反方一辩将“例论”结合,用儒家文化的创新支撑观点。她指出就文化本身而言,创新更能保持文化生命力和内涵;就人类发展而言,创新是人们更能深入地认识文化,并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文化。 质询中正方二辩首先发问,她从自己VB课程的算法创新出发,提出“到底什么样的创新才是文化创新”的问题,接着又提出肯德基的中式早餐其实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反方二辩则以佛教的大胆创新为例,指出文化的创新需要时代来检验,而不是传承。二轮质询中,正方三辩抛出“如何用创新使濒临灭绝的文化传承下去”的问题,并且提出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反方三辩则抓住“文化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更为人所接受”来论证。 比赛进入最激烈的自由辩论阶段,正方一辩针对上海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危机的情况发问:“在这种极缺文化传承的情况下难道您还要说创新比传承更重要吗?”而反方一辩则以“要以创新的形式使之得以发展,去粗取精”回应,随后借以遗传变异、生命发展等专业知识来类比文化发展,“如果文化没有创新,我们是不是现在还要穿着兽皮钻木取火呢?”之后正方二辩针对质询环节中正方提及的“创新的基础”发问时反方二辩以“基础就是创新”回应,引起现场阵阵唏嘘。反方四辩继而抛出如果不通过创新产生新文化那将无可传承之物的观点,却一直没有正面回应正方关于“变异是否有方向”的问题。随后正方二辩对该问题作出解答,且以此类比创新也有不定向性,反方一辩则回应不定向性变异终有有定向选择来使之适应。辩论赛激烈程度随着时间前进水涨船高,正方四辩指出文化是一个长远的积淀,不能以标新立异来衡量创新,此时正方时间到,反方依次抛出“创新也是积淀”“周杰伦把创新和传承结合才能诞生风靡大地的《青花瓷》”等论据,自由辩论在掌声中落幕。 结辩中反方四辩首先从逻辑学上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否定了正方“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文化的存在”的观点,其次指明传承是途径,创新可以促进传承而非为了传承,并列举中国四大发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才得以真正服务人类的

中国文化的活力范文

中国文化的活力范文 ●理论家习惯于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隐含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创新能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只是模仿其外在形迹,我们就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过介入和回应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 中西文化关系认知的拉锯战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时常成为争论的漩涡。这些争论交织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主题之中,衍生出面目各异的理论焦点。文学研究显然是文化交锋的一个特殊区域。自先秦至晚清,中国古代文论拥有一套完整的概念范畴体系,诸如道、气、神韵、意境、风骨、兴寄,如此等等。然而,20世纪上半叶,大约二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套概念范畴体系急速后退;同时,另一套西方的概念范畴覆盖了文学研究领域,长期支配学院教育,诸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审美、典型、结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文论的独霸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不满和忧虑。许多理论家认为,中国的本土文论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失语症”是他们对这种状况的形容。“失语症”时常被视为后殖民的文化症候。殖民主义的飞机大炮撤离之后,他们的理论话语仍然顽固地盘踞于文学研究领域,左右本土的文学评判乃至民族的审美想象。因此,

理论话语权的争夺涉及精神家园保卫战,而不能仅仅想象为不同学派之间温和的切磋与商榷。 另一批理论家则呈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用西方的概念范畴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从近代的“放眼看世界”开始,中国逐渐登上世界舞台,尽管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充满了屈辱与创伤。如今,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大数量的外来词汇,这并未导致中国文化的崩塌,相反,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活跃的形象。再也没有人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仅仅“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与现代世界格格不入。显然,20世纪之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抨击,鲁迅甚至对青年人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这些表述明显带有矫枉过正的意味,然而,当时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依赖如此决绝的观点为现代文化腾出空间。这一批知识分子援引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壮大自己的民族。他们自称是“盗火者”——鲁迅说,“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这种开放的氛围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文化准备。 中国文化内部的创新能量 上述两种观念的拉锯战业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论述的潜在轴心往往是如下四个概念: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现代。理论家习惯的组合多半是: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这是相互批评的两套辞令,致使人们对“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或者“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耳熟能详。然而,这种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摘要 湘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湘区是苗族聚集地之一,研究苗族装饰艺术是对整个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苗族装饰艺术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苗族特有的传统装饰纹样以其饱满的构图,古朴的色调以及纯朴的整体风格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现代设计师。苗族装饰艺术纹样中精髓部分的吸取及创新并最终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室设计设艺术作品,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能够与其所需的心理空间相互协调的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延续传统装饰艺术是现代设艺术设计发展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装饰艺术纹样室设计室装饰艺术设计 Summary Western Hunan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Xiangxi Miao area is a gathering place, a study Hmong Art Deco Analysis of the entire H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Hmong Art Deco rich, diverse forms. Among them, the Hmo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ique to its full composition, simple colors and simple overall style attracted countless modern designers. Hmong lessons and innovations in essence part of the Art Deco patterns and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create a work of art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shings mee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nd space to live their mental space needed psychological demands to be coordinated satisfi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rts is a new way to the

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重要三辩问题及总结

1、您方觉得我们当下的文化传承到了让人满意的程度了吗? 2、您觉得教育的普及是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呢? 3、您觉得是古代社会文盲的比例高,还是现代社会文盲的比例高呢? 4、我们如此努力普及教育,为什么文化的传承却一代不如一代呢? 5、“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算不算是文化的传承呢? 是: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传承得很好了呀 不是: 6、我们都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为什么知道迪士尼将其排成电影之后,才在世界普及开了 呢? 7、除了教育手段,您认为还有什么手段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呢? 好的,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在刚才的攻辩环节中,我与对方辩友共同探讨了两个系列的六个问题。 首先对方辩友也承认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普及,那么为什么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越来越差呢?(真如您方所说,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吗?)国家政策年年提,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年年攀高,(7,还有什么手段?),那么放在文化传承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我们在努力地推广普及文化,但文化受众似乎并“承”不起,必须有翟鸿燊这样的国学大师创新演绎一番才会被接受。对方辩友也承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的存在,所以说,您方所说的传承传承实际是“传而不承”。 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传而不承”的窘境时,却是传统文化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花木兰、熊猫这样承载着我国特色的文化靠着外国人的创新才风靡世界,中国的旗袍装点了世界时装秀的舞台,遗憾的是,文化出口再进口重回到我国时,花木兰在从军途中谈恋爱,熊猫变成了大腹便便的搞怪肥仔,我们又会埋怨“外来的和尚念歪了经”。”中国元素风靡世界”却鲜有本土的文化产品能够影响世界。我们的文化最后成了“传而他承”。 一方面我们创新能力不足,无力将传统文化推广开来,当外国人加入了它们的理解与创新,我们又在心中吃醋泛酸,认为误读了文化。对我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现在的文化传承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是我们大力提倡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却是“传而不承”的现实困境。而当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传承于我国的文化靠着外国人的创新才风靡世界,中国的旗袍装点了世界时装秀的舞台,文化出口再进口重回到我国时,花木兰演绎出了爱情故事,熊猫变成了大腹便便的搞怪肥仔,一方面我们创新能力不足,无力将传统文化推广开来,当外国人加入了它们的理解与创新,我们又在心中吃醋泛酸,认为误读了文化。对我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究竟是深入的精英教育,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动员亿万人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做一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 (一)《周易》中的创新思想 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而《周易》正是讲变的哲学。“《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变则通,就是说要通过不断变化,通过创新来实现通达,这才是长久之道。在《周易》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这一永恒的主题,《易》学本身处处充满着变革、创新的思想:“《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益,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就是说,“易”有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虽然这三个含义都是对“易”的发挥,实际上,“周易”的真义就是变化,变易是宇宙的根本精神,体现了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所以,唐人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卷首》)在孔颖达看来,“易”就是变化的总称、改换的特殊称谓,其基本内涵是“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体现出来就是“变化之力,换代之功”,其变化的

4.1 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3

1.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2.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9448025.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局限于传统应用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文章从传统蜡染技艺和蜡染图案设计两方面对苗族蜡染的传承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传承方法。 标签: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创新 蜡染技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贵州苗族蜡染于2006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全球现代化消费文明的结合大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前些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捧,到现在中国梦的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使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苗族传统蜡染,更多地被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企业所青睐,慢慢地,苗族传统蜡染的创新设计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苗族蜡染技艺特点 苗族蜡染实际上的原理是利用蜡进行防染。苗族民间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炭盆、染缸等。蜡染所用的织物一般都是苗族女性自织的土布、亚麻等,防染材料则主要是蜂蜡和石蜡,至于染料则是蓝靛及其他植物染料。 整个蜡染的传统制作过程是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接下来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用蜡刀蘸蜡汁点画于布上。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后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融化的蜡经冷却回收后可以再次使用。点蜡的布料在蜡熔化后会现出没有上染颜色的白色花纹。之后,再将蜡染布反复漂洗,使残留的蜡脱干净,蜡染布的制作就算完成。对于蜡染,“蜡裂纹”是其特色工艺,“蜡裂纹”是由于点在布上的蜡块经折叠抓揉产生裂纹,靛蓝渗入蜡块的裂纹中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图案纹理。 苗族蜡染除了上述的点蜡以外,还有画蜡的技艺。苗族画蜡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熔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 传统的蜡染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图腾纹样,如

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四辩稿

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 重要四辩稿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们简单整理下我方是怎样论述文化传承更为重要的。首先我方考虑到当今时代的一个现状,我们开始无意识地越来越忽视文化传承,摒弃优良传统文化,相反却过于重视文化创新。从而导致文化传承迫切性的突显。因此我方从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来展开论述,为什么文化传承更为重要。 好,接下来,回归比赛。基于一开始对方辩友对于当今时代现状的错误理解下,对方辩友犯下了第一大错误,忽视了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举个例子,现在建了一个大坝,但是大坝的地下漏水了,现在我们拼命地往上面建是没有用的。我方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短板效应问题,现在文化传承这一块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却不管。所以即使文化创新做得再好,文化发展一样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接下来,对方辩友犯的第二大错误就是您方举出了很多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缺失,但是很遗憾混淆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区别。科技创新侧重于生产力层面等实际问题,而文化创新侧重思想观念创新。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并且形成着名的“双轮驱动”效应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对方辩友用科技生产力问题来论证文化创新的缺失性显然不妥。但是文化传承缺失严重的现象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因此,还是文化传承缺失更为严重。 最后对方辩友最严重的问题是忽视了文化传承的一个意义所在。在当今时代,我方从一开始就并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文化传承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文化5000千年的历史能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是传承!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对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 当我们传统文化渐渐地被外来文化所替代时,当我们只记得圣诞节而忘记了春节,当别人问我们:“你是哪个国家的?”我们只会说:“sorry,i don’t Chinese.这样我们很有可能即将成为第四个灭亡的文化古国。所以我方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当今时代,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加重要。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中国人,请务必传承好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