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棒柱头草,灯笼头草)

合集下载

夏枯草药用部位

夏枯草药用部位

夏枯草药用部位夏枯草,是指一种植物,也叫做狗尾巴、土大力、大力草、夏沙、夏茅、夏麻草等。

这种草曾经是我国古代的名贵药材之一,它的药用部位主要是全草。

一、夏枯草的植物学及分布夏枯草的学名是Scoparia dulcis L.,是爵床科草本植物,多年生。

它的株高不过1米,枝条则有明显的节缩。

夏枯草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生长于河岸、山坡、草地、道路边等地,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二、夏枯草的药用部位夏枯草的药用部位是全草,也就是夏枯草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入药。

全草的质地比较脆弱,所以采摘时需要小心,以免破坏其药用价值。

三、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夏枯草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桔黄素、芦丁、氢化桔黄素、葡萄糖等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尤其是桔黄素和芦丁等成分可以预防铅中毒、减轻肝脏损伤等。

四、夏枯草的药理作用1、夏枯草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能,可以用来治疗肝炎、胃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2、夏枯草具有镇痛、祛风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和神经性疼痛等病症。

3、夏枯草对心血管系统也有很好的作用,它可以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保护心脏健康。

4、夏枯草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活性,防止细胞氧化和老化。

五、夏枯草的药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夏枯草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泡茶、煮汤、制成药丸或药酒等。

但无论是什么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过量使用夏枯草,以免导致中毒。

2、患有明显症状的疾病患者不要自行使用夏枯草,需要先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过敏体质者不宜食用夏枯草或者使用夏枯草制成的药物。

4、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也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夏枯草。

总之,夏枯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贵药材,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维护人体健康,但在使用时也要谨慎,不能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夏枯草的功能主治

中药夏枯草的功能主治

中药夏枯草的功能主治简介夏枯草,又名紫夏枯、夏潴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它属于颌针草科夏枯草属植物,主要产于华北、长江以南地区。

夏枯草在中草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夏枯草的根茎、叶子、花序等部位都具备药用价值。

其功能独特,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夏枯草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夏枯草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可以治疗和改善以下疾病和症状:1.清热解毒:夏枯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疮、疮疖肿毒等疾病。

2.利尿通淋:夏枯草有利尿通淋的作用,有助于消除体内湿气,可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夏枯草可用于治疗胃痛、胃寒、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4.抗菌消炎:夏枯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5.抗肿瘤:夏枯草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各种肿瘤疾病。

6.舒肝利胆:夏枯草对肝胆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黄疸等疾病。

7.抗过敏:夏枯草中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等症状。

8.抗病毒:夏枯草中的有效成分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用法用量夏枯草可用于煎服、炒制等多种用法。

根据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用量和用法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常用的剂量如下:•煎服:将夏枯草研磨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每次剂量一般为10~15克。

•炒制:将夏枯草用适量的油炒制,炒至颜色变黄,呈焦香味即可。

炒制后的夏枯草可用于外敷或冲泡成茶。

注:用药时应遵医嘱,避免超量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夏枯草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过敏:部分人群可能对夏枯草过敏,如出现皮疹、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2.孕妇禁用:孕妇应禁止使用夏枯草药物,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服药时间选择:一般情况下,夏枯草应在饭后或空腹时服用,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夏枯草的功能主治范围是什么

夏枯草的功能主治范围是什么

夏枯草的功能主治范围是什么什么是夏枯草夏枯草(学名:Potentilla chinensis),又称为首乌草、鸡冠刀、黑曲柳、巴黎草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它属于岩莠菜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南、东北和高寒地区。

夏枯草在中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传统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

夏枯草的功能主治夏枯草有着多种药用价值,并且在中医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夏枯草的功能主治范围:1.活血祛瘀:夏枯草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缓解淤血、疼痛等症状。

2.清热解毒:夏枯草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热毒性疾病,如痈疮、疮疖、口腔溃疡等。

3.止血收敛:夏枯草具有止血收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4.消肿止痛:夏枯草具有消肿止痛的效果,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等疾病。

5.抗菌消炎:夏枯草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6.调理胃肠:夏枯草还可以用于调理胃肠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

7.增强免疫力:夏枯草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8.抗氧化:夏枯草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延缓衰老过程。

如何使用夏枯草夏枯草可以制成药丸、药粉、药饮等剂型,根据疾病的不同需求进行使用。

以下是使用夏枯草的几种常见方法:1.外用:将夏枯草研磨成粉末,与蜂蜜或清水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用于治疗外伤、溃疡等疾病。

2.内服:夏枯草可以制成药丸或药饮,口服使用。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酌情调整用量。

3.煎汤:将夏枯草配伍其他草药,煮成汤剂,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消化不良等。

4.熏洗:将夏枯草与其他熏药草材一同研磨,并熏蒸于患处,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扭伤等。

使用夏枯草时,应根据实际病情、体质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理。

同时,也要注意夏枯草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注意事项使用夏枯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过量使用:夏枯草虽然有着多种功效,但使用时仍需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夏枯草的资源保护及栽培技术

夏枯草的资源保护及栽培技术

V药用植物X aoyongzhiwu 夏祜草的资源保护及栽培技术•杨肖荣杜一新(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浙江丽水323500)夏枯草L)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麦枯草、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草、锣 锤草、六月干等,当地人俗称“九重楼”,为唇形科夏 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夏枯草几乎遍布全国,主 产于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主要生长于 疏林、经济林、荒山、田埂、坎头、路傍、沟边、滩湖边 等处,常以在土壤、湿润、肥力好、土壤质地疏松的 地带生长茂盛。

夏枯草是重要的中药材资源,主要为药用,具 有较高的医学药用价值,也可兼供食用,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夏枯草化学成分和药用 功效的深度研究,市场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仅凭传统的野生资源采集,已难以满足旺盛的市场 需求。

为了持续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实行资源的 有效保护,人工栽培已成为必然。

笔者在通过对夏 枯草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借鉴他人经验,结合生产 实践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就当地浙西南山区夏枯草 的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技术进行论述,以期为资源保护、实现人工高产高效栽培、助推产业化发 展提供参考。

1野生资源保护夏枯草在自然界中靠种子散落和地下茎根萌 生繁殖。

在常见生长的各类地区均能较好地生长,对这些自然生长地域,人们可以通过有意向性地疏 除过密及髙大乔木或枝条,砍挖底层灌木及髙大恶 性杂草,除草施肥,中耕松土,抗旱排溃,移密补稀,病虫防治;不在夏枯草集中生长区内放牧,以免夏 枯草遭到采食、踩踏;严禁无序、过度地采集。

在种 子成熟散落前釆收的,应根据生长区内的植株长势 和分布情况均勻留置部分植株供作种用,通过种子 的自然散落,以保下一生长季节的繁衍;在果穗变 黄采收后,对留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培土等养护 管理措施,加强对野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有效发挥 资源的利用效益。

2 人工栽培技术2.1地块选择夏枯草的适生性、抗生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 十分严格,只要在不严重干旱、浸渍积水的地块都 可较好地生长。

夏枯草

夏枯草

夏枯草夏枯草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

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

在一般凉茶铺都有卖夏枯草饮料。

主要生长于疏林、荒山、田埂及路旁,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

目录1简介2形态特征3生长习性4物种分布5中药属性5.1 药材简介5.2 药物性状5.3 采制加工5.4 性味功用5.5 功用主治6选方7药效作用8临床运用9理化鉴别10生药材鉴定11现代研究11.1 主要成分11.2 药理作用11.3 安全性11.4 用药宜忌11.5 临床应用12中医传承12.1 名家论述12.2 药方选录12.3 食疗选方12.4 故事传说12.5 医疗产品12.6 凉茶饮品12.7 副面作用12.8 配伍效用12.9 营养知识13相似区别1简介夏枯草,又称铁色草、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菜、锣锤草、六月干、棒头柱等。

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

夏枯草营养较为丰富,嫩茎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2、尼克酸和维生素C等成分。

此外,还含有皂甙、芦丁、夏枯草甙、金丝桃甙及挥发油等。

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具有清泄肝火、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乳痈、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血崩、带下、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及细菌性痢疾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能扩张血管,其所含芦丁有抗炎作用,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脆性,降低肝脂。

夏枯草还有抵制癌细胞的作用。

夏枯草图片夏枯草及其花穗均可制作菜肴食用,每年5-7月采集嫩茎叶,焯水后可拌、炝、腌、炒、炖、做汤等。

用夏枯草花与猪瘦肉炖汤或与粳米煮粥,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可以防病治病。

体质虚寒者少食。

脾胃气虚者慎服。

植物形态本段内容由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夏枯草全株夏枯草枝叶夏枯草花果2形态特征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毛夏枯草简介与图片

白毛夏枯草简介与图片
• 抑菌作用
• 煎剂或醇一乙醚提取液在试管内有一定抑菌作用,提取物中以铅盐去杂质后的酸醚提 出液抑菌作用最强,主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大 肠杆菌及绿脓杆茵。
• 生物学特性 •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湿。以疏松肥活的夹沙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 • 栽培技术
•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繁殖:用育苗移栽法。春、夏、秋季均可播种育苗, 每1hm2用种量7.5kg。在生长3-4片真叶时移栽,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 穴栽3-4株。分析繁殖:除在冬季中耕,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栽3-4株。 分株繁殖:除在冬季中耕除草时,拣用已生根的匍匐枝栽种外,还可在第2年 的2-3月分苗栽种。为创造其喜荫环境,可间种蚕豆、豌豆、玉米等地。
• 止咳作用
• 各种提取物,如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总酸酚、结晶Ⅰ(甾体化合物)及皂甙, 给小鼠灌胃都有一定止咳作用,除去黄酮的总酸酚则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黄酮甙止咳作用较好,2.5mg/只腹腔注射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0.4mg/只者相似。
• 祛痰作用
• 酸性酒精提取物、黄酮甙、总酸酚、总著。
• 【性味】:苦甘,寒。 • 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 ②《纲目拾遗》:“性寒,味苦。” • ③ 《本草再新》:“有小毒。” • 【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 • 【功能】:清肺止咳,利胆退黄,凉肝息风,软坚散结。 • 【主治】:治气管炎,吐血,衄血,赤痢,淋病,咽喉肿痛,疔疮,痈肿,跌打损伤。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25(鲜者50~150克);打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 • 【药材基源】:筋骨草的全株。 • 【生态环境】:生长于路旁、河岸、山脚下、荒地上。 • 【资源分布】:产浙江、江苏等地。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目录·基本概述·炮制方法·功效作用·食用方法·用药禁忌基本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药名:夏枯草夏枯草别名:夕句、乃东、燕面、麦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灯笼头、棒槌草、夏枯头、大头花、灯笼草、古牛草、牛佤头、锣锤草、牛牯草、广谷草、棒头柱、六月干、丝线吊铜钟。

功效分类:清热药。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清肝明目;散结解毒。

主治:目亦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

久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药材基源: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

炮制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采收储藏:夏枯草在每年5-6月,当花穗变成棕褐色时,选晴天,割起全草,捆成小把,或剪下花穗,晒干或鲜用。

功效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1、夏枯草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夏枯草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

夏枯草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

2、《纲目》记载:夏枯草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

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

3、《青囊秘传》记载:夏枯草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

4、《生草药性备要》记载:夏枯草去痰消脓。

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5、《本草衍义补遗》记载:夏枯草补养血脉。

6、《卫生易简方》记载:夏枯草治扑伤金疮:夏枯草捣烂,罯上。

7、《滇南本草》记载:夏枯草祛肝风,行经络。

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结核。

8、《本草求真》记载:夏枯草辛苦微寒。

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瘿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

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乎?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

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

中药别名大全

中药别名大全

中药别名大全
紫草(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
麦冬(沿阶草、麦门冬)
地榆(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银柴胡(牛胆根、沙参儿)
甘草(甜草根、密草)
紫草—新疆紫草(软紫草)
远志(细叶远志、小草)
白芷(香白芷、川白芷)
绞股蓝(七叶胆、小苦药公罗锅底)
野颠茄(红颠茄、假茄子、刺天茄)
金钱草(对座草、大叶金钱草、过路黄)
小蓟(野红花、小刺盖、刺菜)
委陵菜(翻白草、白头翁、蛤蟆草、天青地白)
汉中防己(防己、青木香)
粉防己(汉防己、白木香)
黄芩(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
菊三七(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石刁柏(小百部、山文竹)
鼠曲草(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
夏枯草(棒柱头草、灯笼头草) 金银花—忍冬(银花、双花、二宝花) 槐米(白槐、柚花) 闹羊花(黄杜鹃、三钱三、毛老虎、八厘麻) 鸡冠花(鸡髻花、老来红) 红花(草红、刺红花、杜红花、金红花) 洋金花(南洋金花、风茄花、醉仙桃花) 密蒙花(老蒙花、水锦花、虫见死、黄饭花) 凌霄花—美洲凌霄 泡桐花(日本泡桐、桐) 合欢花(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 菊花(滁菊、毫菊、杭菊、杯菊、贡菊) 辛夷(木笔花、望春花、玉兰花) 常用中草药 - 茎藤类(括号中为别名) 常春藤(土鼓藤、钻天风、三角风、爬墙虎、散骨风、枫荷梨藤) 钩藤(大钩丁、双钩藤) 鸡血藤—常春油麻藤(牛马藤、大血藤) 爬山虎(爬墙虎、飞天蜈蚣、假葡萄糖、捆石龙、枫藤) 石斛—金钗石斛(金钗石、扁金钗、扁黄草、扁草) 锁阳(地毛球、锈铁棒、锁严子) 皂角刺(天丁、皂针、皂荚刺) 大血藤(红皮藤、大活 血、蕨心藤、红血藤、黄梗藤、五花七、千年健、红藤) 关木通(马木通、万年藤、淮木通) 鸡血藤—密花(过江龙、血枫藤、猪血藤、大血藤) 肉苁蓉(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 ) 石斛—马鞭石斛(大黄草、马鞭杆、旱马棒) 天仙藤(马兜铃藤、青木香藤) 竹茹(青竹茹、水竹茹、荆竹茹、慈竹茹) 灯心草(野席草、龙须草、灯草、水灯心) 鬼箭羽(神箭、四棱锋、鬼篦子、四方柴) 络石藤(红对叶肾、白花藤、爬山虎) 桑寄生(广寄生、老式寄生、寄生) 石斛—束花石斛(水打棒、金兰、大黄草) 通草(大通草、通花、方草) 丁公藤(麻辣子) 槲寄生(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 木通(八月扎) 石斛—环草石斛(美花石斛、小环草、小黄草) 石斛—铁皮石斛(铁皮兰、黑节草) 西河柳(山川柳、三春柳、西湖柳、赤柽柳) 常用中草药 - 木类(括号中为别名) 樟木(香樟木) 苦木(土樗子、苦皮树、苦胆木、熊胆树) 檀香(白檀、旃檀) 沉香(土沉香) 苏木(苏方木、红柴) 降香(降真香、紫降香、花梨母) 常用中草药 - 皮类(括号中为别名) 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 五加皮—白勒(鹅掌楸、三叶五加、刺三甲) 祖司麻(祖师麻、大救驾、金腰带) 黄柏(关黄柏) 白鲜皮(北鲜皮、山牡丹) 乌桕根皮(木樟树、卷子树、白蜡树、蜡烛树) 苦楝皮(苦楝、楝树果、楝枣子、苦楝树、森树、翠树、紫花树、川楝皮) 川桐皮(茨楸、棘揪) 秦皮(鸡糠树、青榔木、白荆树) 肉桂(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肉桂—锡兰肉桂 浙桐皮(椿椒、鼓钉树、海桐皮) 地骨皮(杞根、地节、红月附根、狗奶子棍) 牡丹皮(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洛阳花) 厚朴(重皮、赤朴、油朴) 土荆皮(土槿皮、荆树皮、金钱松皮) 五加皮—细柱五加(南五加皮、五花、小五爪风、五皮风、鸡脚风) 椿皮(椿根皮、椿白皮) 杜仲(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 常用中草药 -- 其他类(括号中为别名) 紫芝(黑芝、玄芝) 昆布(江白菜) 青黛(靛、靛花、靛沫、蓝靛) 马勃(灰包、马粪包) 海金沙(铁线藤、左转藤) 茯苓(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芦荟(油葱、象鼻草、罗帏花、乌七) 油茶油(楂油、 岑、树子油) 冬虫夏草(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 猪苓(豕零、野猪粪、地乌桃) 灵芝(赤芝、红芝、木灵芝、菌灵芝、万年蕈、灵芝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枯草(棒柱头草,灯笼头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带花的果穗。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40cm。

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

叶对生,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cm,宽1-2.5cm,全缘或
疏生锯齿。

轮伞花序集成穗状,长2-6cm;苞片肾形,顶端骤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二唇形;花冠紫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
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

小坚果棕色。

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
荒地、路边草丛中。

分布几乎遍于全国。

【采制】: 夏季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果穗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
棕红色。

全穗由数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集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
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3朵花,
花冠多已脱落,宿萼2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
白色突起。

体轻,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夏枯草甙(prunellin)、熊果酸、齐墩果酸、芸香甙、金丝桃甙、α-茴香酮、飞燕草甙元(delphinidin)和矢车菊甙元(cyan idin)的花色甙。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
痛眩晕、瘰疬、乳痈、甲状腺肿大、高血压。

用量9-15g。

英文名: Common Selfheal Fruit-spike 学名: Spica Prunella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