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药歌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里擒水贼。
解表通阳痰饮散,上气咳逆神农擂。
紫苏发表散风寒,脾气滞闷呕吐满。
进食鱼蟹生腹痛,弘景集注不久煎。
生姜别录辛散表,温脾降逆止呕好。
寒咳肺金咳嗽止,头痛鼻塞药毒抛。
防风辛甘驱诸风,膀胱肝脾把湿胜。
痛痹关节四肢急,抽搐解之肿毒呈。
白芷解表燥湿带,消肿排脓止痛快。
辛温芳香达上窍,归肺入胃女赤白。
薄荷疏散利头目,轻扬升浮咽肿物。
贼风伤寒又透疹,肝郁胁胀疮疥除。
蝉蜕甘寒疏风热,归肺透疹目翳舍。
息风定惊儿夜啼,大人失音开宣则。
菊花诸风头眩清,辛散上焦昏痛静。
皮肤死肌血气毒,目暗赤肿得之明。
葛根性凉解肌表,甘辛升阳脾胃闹。
烦渴多饮会生津,外感头痛伤寒疗。
柴胡和解仲景赞,寒热往来胸胁满。
肝郁条达下陷举,推陈致新积聚完。
石膏大寒实热亢,辛甘除烦止渴上。
湿疹疮疡溃不敛,咳嗽痰稠泄肺强。
知母泻火因苦寒,壮热烦渴肺胃炎。
滋阴润燥骨蒸潮,消渴盗汗肾亏干。
栀子泻火除心烦,肝胆湿热致黄疸。
吐衄凉止又解毒,外敷疖肿功效兼。
夏枯草寒清肝火,目赤羞明开之妥。
痰郁瘿瘤会消散,口眼歪邪筋痛磨。
黄芩清热燥湿兼,泻火解毒止血炭。
湿温泻痢并疮痈,咳嗽肺热胎安全。
黄连燥湿最苦寒,腹泻痢疾呕吐见。
疔毒内攻耳目病,壮热烦燥神昏谵。
黄柏治痢带黄稠,疮疡肿毒湿疹购。
骨蒸发热相火炎,足痛热淋口疮收。
胆草黄疸属湿热,阴肿痒带湿疹彻。
肝经热盛惊厥抽,胁痛口苦耳聋搁。
犀角苦咸心肝胃,凉血止血吐衄对。
温病热盛火毒炎,或发斑疹其毒没。
生地清热凉血寒,热入营血舌降盼。
吐衄崩漏能凉止,伤阴渴饮苦又甘。
玄参清热营分到,口干舌降伤阴造。
温病壅盛发斑毒,咽喉肿痛痰核消。
丹皮温病发斑疹,清退虚热行瘀稳。
痈肿疮毒及内痈,惊痫邪气伏火门。
银花甘寒解毒烈,外感风热清宣特。
下痢脓血风湿气,外科颇用疮痈疖。
连翘解毒透邪散,疮家圣药痈肿现。
结核多消瘿瘤证,通经止痛日华言。
青叶解毒性大寒,神昏壮热喉痹盼。
时气头痛口疮疗,鼻衄吐血或发斑。
牛黄苦药归心肝,温热抽搐息风散。
黄煌教授总结的百种病对应的主要经方

黄煌教授总结的百种病对应的主要经方像查字典一样方便,黄煌教授总结的百种病对应的主要经方,学中医的有福了传染病流感:大青龙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退热汤;病毒性肝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五苓散;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虎汤;大承气汤;流行性腮腺炎:小柴胡汤;流行性出血热: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痢疾: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黄芩汤;四逆散;败血症: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疟疾: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麦门冬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支气管哮喘: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麻黄附子细辛汤;排脓散;小青龙汤;支气管扩张症:小柴胡汤;泻心汤;肺气肿:大柴胡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生脉散;肺炎;半夏厚朴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肺结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荆芥连翘汤;麦门冬汤;薯蓣丸;胸膜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陷胸汤;八味活血汤;肺癌:麦门冬汤;薯蓣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炙甘草汤;循环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温胆汤;炙甘草汤;八味除烦汤;心动过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温胆汤;高血压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温胆汤;泻心汤;真武汤;低血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真武汤;冠心病:桂枝茯苓丸;葛根芩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理中汤;酸枣仁汤;温胆汤;小陷胸汤;心绞痛:大黄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理中汤;四逆汤;酸枣仁汤;温胆汤;小陷胸汤;心脏瓣膜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汤;心脏功能不全: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汤;生脉散;真武汤;动脉硬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泻心汤;心脏神经症: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小陷胸汤;栀子厚朴汤;慢性胃炎: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四逆散;栀子厚朴汤;消化性溃疡: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理中汤;小建中汤;肠易激综合征: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理中汤;四逆散;溃疡性结肠炎:甘草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四逆汤;小柴胡汤;习惯性便秘: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排脓散;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枳实芍药散;八味除烦汤;慢性胆囊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黄连解毒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栀子厚朴汤;胰腺炎:大柴胡汤;慢性肝炎、肝硬化: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小建中汤;真武汤;脂肪肝: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苓散;八味通阳散;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贫血:薯蓣丸;五苓散;小建中汤;玉屏风散;炙甘草汤;猪苓汤;真武汤;生血汤;白细胞减少症:薯蓣丸;小柴胡汤;生血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虎汤;附子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理中汤;泻心汤;猪苓汤;过敏性紫癜: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桂枝汤;荆芥连翘汤;理中汤;小柴胡汤;恶性淋巴瘤:桂枝汤;荆芥连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白血病:白虎汤;薯蓣丸;小柴胡汤;猪苓汤;生血汤;内分泌、代谢、营养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白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葛根汤;五积散;小柴胡汤;真武汤;糖尿病: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葛根芩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肾气丸;四味健步汤;痛风: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知母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八味通阳散;肥胖症: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防己黄芪汤;桂枝茯苓丸;温胆汤;五苓散;五积散;高脂血症: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五苓散;泻心汤;肾脏病急性肾炎:半夏厚朴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慢性肾炎:防己黄芪汤;桂枝汤;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肾气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玉屏风散;猪苓汤;真武汤;肾盂肾炎:四逆散;猪苓汤;栀子柏皮汤;肾结石: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甘姜苓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肾气丸;猪苓汤;五苓散;肾功能衰竭:真武汤;桂苓加大黄牛膝方;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汤;泻心汤;坐骨神经痛: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汤;急性脊髓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中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癫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止痉散;偏头痛: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帕金森病: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精神心理疾病神经症: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温胆汤;栀子厚朴汤;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抑郁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精神分裂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温胆汤;泻心汤;失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温胆汤;温经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八味活血汤;五官科疾病结膜炎:大黄附子汤;防风通圣散;葛根汤;黄连解毒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泻心汤;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角膜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柴胡汤;玉屏风散;虹膜炎: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青光眼:大柴胡汤;五苓散;白内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肾气丸;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味健步汤;假性近视:温胆汤;五苓散;视网膜静脉阻塞:桂枝茯苓丸;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味活血汤;鼻塞: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青龙汤;鼻出血:泻心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鼻疖: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泻心汤;鼻炎、鼻窦炎:防风通圣散;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荆芥连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慢性咽喉炎:半夏厚朴汤;桔梗汤;麦门冬汤;急性扁桃体炎: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桔梗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八味除烦汤;中耳炎;葛根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突发性耳聋:葛根汤;小柴胡汤;梅尼埃病:温胆汤;五苓散;真武汤;牙龈出血:黄连阿胶汤;泻心汤;口臭: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温胆汤;泻心汤;八味除烦汤;舌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温经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更年方;复发性口腔溃疡: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皮肤病单纯疱疹: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带状疱疹:大黄附子汤;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散;五苓散;小柴胡汤;手足口病:葛根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毛囊炎: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湿疹:防风通圣散;黄连解毒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八味通阳散;荨麻疹:防风通圣散;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神经性皮炎:半夏厚朴汤;四逆散;银屑病: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茵陈蒿汤;玫瑰糠疹:防风通圣散;荆芥连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冻疮:当归四逆汤;寻常痤疮:防风通圣散;桂枝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荆芥连翘汤;多汗症:白虎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生脉散;五苓散;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竹叶石膏汤;八味除烦汤;脱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温经汤;五苓散;八味除烦汤;红斑狼疮:甘草泻心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硬皮病: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白癜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桂枝茯苓丸;八味解郁汤;黄褐斑: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八味活血汤;妇产科疾病不孕症: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荆芥连翘汤;温经汤;习惯性流产:当归芍药散;黄连阿胶汤;温经汤;胎位异常:当归芍药散;盆腔炎: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猪苓汤;栀子柏皮汤;子宫颈炎:甘草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子宫肌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子宫内膜异位症:桂枝茯苓丸;八味活血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当归芍药散;黄连阿胶汤;温经汤;多囊卵巢综合征: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五积散;闭经: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汤;五积散;桂苓加大黄牛膝方;痛经: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温经汤;小建中汤;八味除烦汤;经前紧张综合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更年期综合征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酸枣仁汤;温胆汤;温经汤;更年方;小儿科疾病婴幼儿营养不良:半夏厚朴汤;桂枝汤;理中汤;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温胆汤;小儿发热:白虎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麻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陷胸汤;栀子厚朴汤;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栀子厚朴汤;小儿哮喘: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栀子厚朴汤;小儿肺炎:半夏厚朴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栀子厚朴汤;小儿腹泻:半夏厚朴汤;葛根芩连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小儿腹痛:半夏厚朴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小儿癫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止痉散;遗尿: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甘姜苓术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暑热症:白虎汤;五苓散;外科疾病丹毒: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栀子柏皮汤;四味健步汤;疖和痈:葛根汤;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泻心汤;栀子柏皮汤;肠梗阻: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阑尾炎: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肛裂:黄芩汤;芍药甘草汤;桂苓加大黄牛膝方;静脉血栓形成: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四味健步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骨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解毒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肩关节周围炎:大柴胡汤;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黄附子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甘姜苓术汤;泌尿系统疾病尿失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姜苓术汤;麻黄汤;四逆散;肾气丸;多囊肾:当归芍药散;猪苓汤;男性疾病前列腺增生:桂枝茯苓丸;甘姜苓术汤;四逆散;肾气丸;五苓散;前列腺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四逆汤;肾气丸;栀子柏皮汤;性功能障碍: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温胆汤。
中医名家黄煌:一个治糖尿病的珍贵秘方,3味药,让你惊喜满满!

中医名家黄煌:一个治糖尿病的珍贵秘方,3味药,让你惊喜满满!某区委书记,有糖尿病,频发口腔溃疡,开会间隙索方,嘱用黄连、肉桂,等量为丸,日吞服3-5克。
月余后电话我,药后口腔溃疡即控制,且血糖值稳定。
问可否常服?答曰:可。
其人面黄唇红。
老同学之兄,食道癌术后突发胃坏死,复手术,虽挽回一命,但吻合口难愈,卧病榻三月,邀往诊。
其人有糖尿病,精神尚可,面黄,舌质暗,胃内引流管漏液甚多。
嘱咐用生黄芪20克、肉桂10克,水煎胃管注入,5日后电告药后漏液明显变少,嘱原方续服。
某老翁,脑梗半身不遂多年,苦便秘。
其儿问方于我。
嘱咐用制大黄、肉桂,按3:1比例研粉,冲服5克。
三日后微信喜告,药后得畅便,老人甚舒。
嘱隔日服用。
黄连肉桂,取自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的黄连汤和蛔厥专方乌梅丸,能除烦热、通阳气,能治失眠、腹痛、心悸、宿醉,且能止渴疗饥。
面黄人瘦,有内热者宜之。
黄芪肉桂,取自血痹专方黄芪桂枝五物汤、虚劳专方黄芪建中汤以及治疗自汗的芪芍桂酒汤,能固表生肌,能通阳活血,创口久不愈合,非此配伍不可。
大黄肉桂,取自治疗“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和解郁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两药能通便泄浊,也能通阳活血,老人便秘、积食常用之,当今多见的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糖等见头昏头晕、面暗红腹胀满者亦宜之。
方不在大,有证则名;药不在贵,适体则灵。
此说诚然!☆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
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
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
大承气汤——精选推荐

⼤承⽓汤⼤承⽓汤(《伤寒论》)[组成] ⼤黄四两酒洗(12g)' 厚朴⼋两去⽪,炙(24g) 枳实五枚炙(12g) 芒硝三合(9g)[⽤法] 上四味,以⽔⼀⽃,先煮⼆物,取五升,去滓,内⼤黄,更煮取⼆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法:⽔煎,⼤黄后下,芒硝溶服)。
、 [功⽤⼘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便秘结,频转⽮⽓,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溅然汗出,⾆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象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燥,脉象滑数。
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病机分析] 阳明主⾥,统属胃肠,胃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纳与消化⽔⾕,吸收精华,排泄糟粕。
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脾、胃、⼤肠、⼩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名⽈器,能化糟粕,转味⽽⼈出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亦云:“夫胃、⼤肠、⼩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之所⽣也,其⽓象天。
故泻⽽不藏,此受五脏浊⽓,名⽈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云:“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故有“六腑以通为⽤”之论。
⼀旦外邪内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肠中宿⾷相结,则糟粕秘结,壅⽽为实,⽽成阳明腑实之证。
邪热与宿⾷互结,浊⽓填塞,糟粕结聚,腑⽓不通,故⼤便秘结,频转⽮⽓,脘腹拒按,按之则硬;阳明邪热,充斥内外b且阳明旺于申、⾣之时,故发热如潮汛之有信,⽽为潮热;腑热熏蒸,上扰神明,故神昏谵语;《素问。
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于胃”,今阳明胃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溅然汗出;阳明燥实内结,⾥热消烁津液,故见⾆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沉实。
⾄于热结旁流⼀证,系因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津液从旁⽽下所致,故虽⾃利清⽔,但⾊青⽽秽臭,并见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之症,结者⾃结,下者⾃下;热结旁流,最易伤津,津伤燥热更甚,故见⼝燥咽⼲;因“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故脉象滑⽽数。
基层中医师常用经方——大黄类方小结

编 辑 : 张 丽 敏E — m a i l : z l m s q y s @ 1 2 6 . c o m
基层中医师常用经方
— —
大黄类方小结
薛蓓云
李小荣
A2 1 4 4 0 0江苏省江 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 1 0 0 3 6 南京黄煌经方 医学研究 中心 学术部 指导 : 黄煌 南京 中医药大学
脉滑而疾 ,脉数 而滑等 。实 ,指脉 象有 力 ,如脉 实、脉滑等 。脉之 真有力 ,真
有神 ,方是 真 实证 。就 此脉 象而言 ,患
者 的 体 格 比 较 壮 实 ,一 般 心 功 能 较 好 ,
以腹痛而拒按为特征的疾病 ,如急
腹症的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 、胆石 症 、肠梗 阻 、急性 阑尾炎等 ,大黄常配 芒硝 、枳实 、厚朴 、丹皮 、白芍 、柴胡 等 ,方如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大柴胡
红 升 火 ,躁 动 燥 热 ,头 部 多 汗 ,以 及 出 血 等 ,均 可 认 为 是 “ 热” 。 滑 而 实 :为 脉 证 。 滑 ,一 指 脉 来 流 利 , 圆滑 鼓 盛 ,二 指 脉 搏 相 对较 快 ,如
用大黄 的典型舌象 是 E l燥舌黄,即E l腔
干 燥 ,舌 质红 而坚 老 ,甚 或舌 面起 红刺 ,
可 见 到这种 体质 。代 表方 为三 黄泻 心 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柴胡汤 、 桃核 承气汤 、大黄牡丹皮汤 、防风通圣
张仲景方大黄主治
腹 证 如 心 下 硬 、按 之 心 下 满 痛 、按
剧 烈 ,按 之 腹 部 硬 满 的 , 仍 可使 用
大黄。
散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 中多表现为 传统中医的积滞伤食 、腑气 不通 、瘀热 结滞 、积热上冲等证候 。 大黄舌 应用大黄要重视望舌 。使
黄煌医案57例完整2013

带目录完整版《经方医学论坛》黄煌医案2013年(57个案例)201301案:黄煌教授调治体格发育不良案H某,男,21岁,浙江人,在江阴随父母打工。
初诊时间:2012年12月23日。
体貌:形体瘦小,肤白唇红,鸡胸驼背。
身高:160CM,体重:39KG。
病史:体格瘦小,其父母欲为患者强壮身体而求诊。
足月分娩,出生体重3斤半,儿时患有佝偻病,11岁时因动脉导管未闭而行修补术。
现仍有鸡胸、驼背,怕冷,手足尤甚,一双冻疮手,食纳可,幼时喜甜食,现因蛀牙而不食。
大便干结难解,1至5天一行,双腿时抽筋。
失眠多梦。
在问诊中患者答题得体,其母称智力一直不错。
查体:腹平,可见腹直肌拘急如竹片站立,脉细弱。
口唇红,舌嫩红且软,苔薄滑。
处方:?,7剂,二分之一服法,水煎服。
2013年1月15日复诊:服药半月,体重同前,睡眠改善,胃纳增加,大便通畅,怕冷亦有减轻。
处方:守方。
较典型的桂枝体质;黄师处方:桂枝10克、肉桂5克、白芍30克、生甘草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山药20克、干姜5克、红枣30克,15剂,二分之一服法。
供参考~201302案:黄煌教授体质调治案1-乳胀、眠差、口溃Z某,女,42岁。
初诊时间:2012年12月23日。
体貌:大眼,中等身材,胸部发达。
主诉:经前乳房胀痛、眠差伴口疮频发数月。
病史:数月来一直感乳房胀痛,口疮易发,眠差多梦,易胸闷、心慌,时有头痛,胃纳可,易嗳气,大便干结难解,体重一直在上升。
11月29日因黄体破裂伴呕吐而入住妇科病房诊治,好转出院,月经常有淋漓不净,有乳腺小叶增生。
查体:腹部脂肪偏厚,无压痛。
双下肢无水肿。
舌淡红、苔薄腻,处方:?,每日一剂,水煎服。
2013年1月8日复诊:服药7剂,现睡眠好转,口腔溃疡未作,大便每日1至2次,较顺畅。
末次月经1月3日来潮至今尚在行经,经前无乳胀及头痛。
处方:守方,7剂,水煎服。
1、人:大柴胡汤体质;2、黄师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枳壳15克、制大黄5克、白芍15、干姜10克、红枣20,7剂。
黄煌谈大黄的临床使用

黄煌谈大黄的临床使用一、大黄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
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
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着。
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大黄,如金代的穆大黄。
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著《大黄研究》一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
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
根据本人1995年对90位江苏省名中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中,大黄名列第一。
1999年对全国330位名中医问卷调查显示,大黄名列第二。
其实,大黄早就成为中国人常用的药物。
大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早在公元前,大黄已经由商队传入西域。
8世纪,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黄,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内,据鉴定这些大黄是大黄属上等的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
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也介绍了甘肃凉州的大黄,后来意大利的米兰就有人开设了大黄酒厂。
以后,大黄和茶叶一样,成为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
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更视大黄为日常不可或缺的保健品。
至今,意大利有大黄酒、瑞士有大黄糕点和大黄糖。
1.药证①痛而闭:即腹痛而大便不通。
如用大黄的最大量方(6两)的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
但是,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
以下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大黄:第一,腹痛剧烈而且按之满痛者,《伤寒论》所谓的“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实,指腹部按之疼痛胀满,如《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
痛,指腹痛。
大,表示疼痛的程度剧烈。
余听鸿《诊余集》记载:孟河有某巨富,年逾6旬,喜渔男色。
后数日忽然寒热腹痛,少腹起青筋1条,直冲胸膈,约阔半寸,手不能按,体不能俯,日夜疼痛不休。
黄煌教授用药经验-药证

石膏黄煌石膏是一种矿物药,是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CaS04"2H20)。
石膏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细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
石膏的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风阳产的最有名。
与大黄、附子等药物一样,石膏也常救人于危急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称赞。
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常有关于石膏的记载。
如清代诗人袁枚当年患“暑疟”,几乎送命,后来幸亏服用了含有石膏的汤药,才转危为安。
这个事情记载在他的髓园诗话》中。
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他目击的这样一件事情:1793年,当时的京城大疫,有一位来自桐城的医生,用大剂量的石膏汤药,活人无数。
确实,古住今来,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石膏。
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据说疗效非常好,此方名为“阿司匹林石膏汤”。
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因为擅长使用石膏,被人们雅称为孔石膏”。
1 药证大剂量石膏主治大汗、大渴、脉洪大。
细说石膏的效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治疗大汗。
石膏与知母相配为多,方如白虎汤。
石膏所能治疗的这种出汗,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条),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
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
有报道治疗癌症多汗,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生石膏60-90g,收效较好(上海中医药杂志,5:23,1994)。
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曾用白虎汤加麦冬、首乌等治疗1例横贯性脊髓炎持续66天的高热,这个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伴有大量的出汗。
服药5剂后,体温遂下降。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
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
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
黄芪的汗出不烦,石膏的汗出必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传统的峻下热结方,具有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肠血流量、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的作用,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脘痞、腹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
【原始配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
【方证提要】腹满痛,不大便,谵语神昏,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发热多汗,脉滑数,口干燥者。
【适用人群】1.腹满痛:全腹部高度胀满,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
2.不大便:大便秘结、数日不解者,放屁极为臭秽;或泻下物臭秽稀水或黏液便。
3.昏睡:昏睡或昏迷,说胡话,或烦躁不安,其病势多危重。
4.“大黄舌”:舌红起芒刺或裂纹,舌苔黄厚而干燥,或腻浊,或者焦黑如锅巴状者。
5.脉滑实: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或脉数而软。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腹部高度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表现的疾病,如粘连型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型肠梗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征。
2.以烦躁、大便不通为表现的疾病,如肝昏迷、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柯兴氏综合征、肥胖症、牙痛、头痛等。
【加减变化】1.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加
炒莱菔子30g、桃仁15g、赤芍15g。
2.大承气汤去芒硝,厚朴、枳实减量,为小承气汤,泻下作用也减弱,多用于治疗“痞、满、燥、实”的轻症。
【使用注意】1.大承气汤服用注意点:①只能服用头煎。
如再次煎煮,汤液会变得苦涩,不利排便。
②必须空腹服用。
服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否则,影响泻下效果。
③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大承气汤煎法要点: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
3.舌苔薄白,提示肠道内无积滞,大黄要慎用。
4.大承气汤虽属攻下剂,但不拘泥于大便干结,有的患者可以泻下稀水甚至黏液,但并不影响用本方。
关键是腹痛拒按,或腹中有燥屎。
【黄煌解说】1.大承气汤的功效主要有三:①通大便:大便秘结,常常有数日不解者,或五六日,或六七日,放屁极为臭秽;或有腹泻,泻下物为稀水或黏液便,臭秽异常(热结旁流)。
②除腹满:全腹部胀满疼痛,尤其以脐部为中心的硬满充实隆起;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或腹部按压有块状物。
③除谵语:患者多有精神症状,或昏睡或昏迷,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
2.大承气汤证是一种以全腹部高度胀满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状态。
大多出现在急腹症、发热性感染性疾病的极期、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过程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DCQT综合征”。
3.急性肠梗阻是大承气汤最常用的疾病。
本病的痛、胀、呕、闭四大特点与大承气汤证颇为相似。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单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的主持下,历经40多年的时间,率先将大承气汤及其加减方(大承气汤加桃仁、赤芍、莱菔子)用于急腹症的治疗,从1985年到2000年间共治疗急性肠梗阻1484例,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80.8%,病死率2.7%,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外尚无类似治疗方法(《中国医药报》2004-03-02,A7版)。
一般认为,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腹腔结核性肠梗阻的疗效为佳。
4.老年人肠动力不足导致的轻度肠梗阻,或粪石性肠梗阻居多。
江苏省名中医
夏武英先生,擅长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老年人的便秘、腹痛、食欲不振等。
凡胸闷心悸、血压高、头昏头痛,只要舌苔厚,大便秘结,有饮食不节或情绪刺激诱因,夏老即用大承气汤加莱菔子、山楂、神曲、谷麦芽等消导化积药,往往一泻而愈。
5.急性胰腺炎也常用本方。
大黄对包括胰酶在内的消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强烈的泻下作用有利于已激活的胰酶排出,而且肠内宿便的清除也能减轻胰腺的负担。
临床表明,腹痛随着大便的通畅而减轻,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6.大承气汤可用于精神病,如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等,适用于亢奋失眠、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者。
服本方以后,大多腹泻,然后症状缓解。
7.使用大承气汤需要察舌。
《伤寒论》提及本方治疗“口干燥”(321),描述比较简略,后世对大承气汤舌证的补充更为细致,表现为:①舌苔焦黄:舌苔黄厚而干燥,或腻浊,或者焦黑如锅巴状;②舌红芒刺:舌面可见充血的舌乳头,舌体中间可以见裂纹。
这种舌苔也提示一种里实热的状态,也是一种用药的时机。
8.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比较猛烈,使用本方应注意辨证,有是证用是药,不可误用、过用、滥用。
尤其是老人、孕妇、小儿及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
所以,大黄证与“大黄体质”的鉴别十分重要。
只要有“大黄体质”与大黄证存在,大黄方剂的应用是可以放心的,有报道服用大承气汤百剂,不但无副作用,且收到良效。
9.大承气汤服用注意点:①只能服用头煎。
如再次煎煮,汤液会变得苦涩,不利排便。
②必须空腹服用。
服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否则,影响泻下效果。
③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④舌苔薄白,提示肠道内无积滞,大黄要慎用。
⑤孕妇忌用或禁用。
⑥急重症量大,慢性病量小。
大承气汤用于重病急症,量要大,可按原方一两15g折算;用于慢性病,则量要相应减少,用量按一两5g折算,甚至可以隔日服。
一般以大便每天2次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