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合集下载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小儿腹泻病诊断及治疗

小儿腹泻病诊断及治疗

2.为什么0.9%Nacl为等渗液?
Nacl解离出Na和cl. Mg%x10 ×化合价/分子量=MEg=900x10/23+35.5x1= 154×2=308mosm/L
3为什么5%NaHCO3为高渗?
Mg%x10 ×化合价/分子量=5000x 10x1/180=595meq×2=1190mosm/L 5%葡萄糖=5000x10/180=270mosm/L 人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80—320mosm/L >320高渗、<280低渗 1gNacl=17mEgNa、1gkcl=13.9mEgk、1gNaHCO3=12mEgNa
• (二)补液实施:
• 按“十字”原则,安排补液程序。
1.第一天补液: (1)定量(液体的量):总量=累积+继续+生理需要。 轻度100—120ml/kg、中度120—150ml/kg、重度150—180ml/kg。 累积损失:轻度占体重5%,中度占体重5—10%,重度占体重10— 15%。累积损失欠债还:(5000ml/100kg),轻:50ml/kg。中度50— 100ml/kg,重100——150ml/kg,实际还30—60—90ml。 继续损失30ml/kg.生理需要量:50—80ml/kg。 判定脱水程度,I°II°看皮弹,II°III°看循环。有因无症为I°,有 因加症状II°,有显著症状,加循环改变为III°。 (2)定性:(液体种类) 等渗:失水=失钠3:2:1,1/2张 高渗:失钠<失水6:2:1,1/3张 低渗:失钠>失水3:4:2,2/3张 正常血浆渗压280—320mos/L。
• 酸碱平衡调节,主要靠四个方面:
1.体液缓冲调节作用
• 血浆中NaHCO3/H2CO3、Na蛋白值/H蛋白值、Na2HPO4/NH2PO4 • 红细胞: KHCO3/H2CO3、KHb/HHb • 当酸中毒时,由NaHCO3与之中和,放出CO2由肺呼出,将酸缓冲, 当碱中毒时,由H2CO3与其结合,生成NaHCO3,由肾排出,便碱得到 缓冲。 • 强酸HCL+NaHCO3→NaCL+H2CO3(由强酸变成挥发性 酸)→H2O+CO2(由肺呼出) • 强碱进NaOH+H2CO3→H2O+Na2CO3(由肾脏排出)

解读《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专家共识》

解读《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专家共识》
27
二、低渗ORS
“改良ORS”目的: 1、新配方在防治腹泻脱水方面至少与标准ORS同样有效, 2、能减少大便排出量:20-36%, 3、或有其他重要的临床效果:缩短腹泻病程、减少呕吐次数、
减少ORT失败。
Choice Study Group. randomized.double blind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icacy and safety of a reduced osmolarity oral rehydration salts solution in children with acute watery diarrhoea. Pediatrcs.200l,107:613.
3
一、发表《共识》目的

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
改善,但仍属发展中国家,
1988年由卫生部防疫司组织21省市入户调查,采用8月调查一 天,所得结果推算全年的方法。估计我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患腹 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约有2.98亿人次,平均为每年2.5次/人。
解读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专家共识》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 叶礼燕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和《中华儿科
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组织有关专家经过一年多的反复酝酿讨
论,制订的《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专家共识》将在《中华儿
科杂志》 第6期发表。
2
一、发表《共识》目的
1、腹泻病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 :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仍为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
15
一、发表《共识》目的
共识强调:
1、尽早口服补液,推荐应用新ORS配方(即WHO 低渗ORS),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 4 个月 < 5 200~ 400
最初 4 小时内 OR S 液用量
4~ 11 个月 5~ 400~ 600 12~ 23 个月 8~ 600~ 800 2~ 4 岁 11~ 800~ 1200 5~ 14 岁 16~ 1200~ 2200 15 岁 > 30 2200~ 4400 ( 老人酌减)
向母亲说明和示 范如 何使用 家用 量器 ( 如茶 杯 ) 量取 所需 O RS 液的量
向母亲说明和示范如何配制 ORS 液 向母亲示范如何给患儿服用 ORS 液 : 2 岁以下的患儿每 1~ 2 分钟喂 1 小勺约 5ml; 大一点的患儿可以用杯子直接喝 ; 如果患儿 呕 吐 , 停 10 分钟 后再 慢 慢给 患 儿喂 服 ( 每 2~ 3 分 钟喂一勺 ) ; 若 ORS 液用完之后腹泻还不停止 , 则告诉 母亲喂 患儿一些上述原则中所提到的液体或找医生。 2 1 1 2 给患者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 继续母乳喂养。 如患儿不是母乳喂养 , 年龄在 6 个月以内 , 可用患 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 如患儿年龄在 6 个月 以上 , 给已 经习惯 的平 常饮 食 , 如粥、 面 条或烂饭 , 蔬菜、 鱼或 肉末 等 ; 可 给一 些新 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 充钾。这些 食物 要很好 烹调、 研 磨或捣碎使之容易消化。 成人则可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多进食 , 每日加餐 1 次 , 直至腹泻停止后 2 周。 2 1 1 3
注: 只有在不知道患 儿体重 时, 才 用年龄 进行估 计 ORS 液的 用量, 也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体重( kg) 75m l= 用量( ml)
如果患儿想喝比表 3 中所示 的量还多的 ORS 液 , 则可多给 ; 鼓励母亲继续用母乳喂养 患儿 ; 对于 6 个月以下 非母乳 喂养的 患儿 , 在这 段时 间 内应额外给 100~ 200ml 白开水。 2 1 2 2 密切 观察患儿病情 , 并帮助母亲给患儿 服用 ORS 液 : 告诉母亲给患儿服用 ORS 液的量 ; 示范如何 给 患儿 服用 OR S 液 子一点一点不断地喝 ; 随时进行检查 , 以及时发现问题 ; 如果患儿呕吐 , 等 10 分钟后 再慢慢 喂服 , 每 2~ 3 分钟一小勺 ; 如果患儿眼睑 出现 水肿 , 停 止服 用 OR S 液 , 改 用 白 开水 或 母 乳 , 水 肿消 除 后按 治 疗 方案 一 继续 服 用 ORS 液。 2 1 2 3 4 小时 后用 上述 方法 重新 估计 患儿 的脱 水 状况 , 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 一、 二或三 ) 继续治疗 。 2 1 2 4 当治 疗尚未完成 , 母亲自动带患儿离开 医院 时, 则: 告诉母亲在家完成 4 小时治疗所需 要 ORS 液量 ; 除给母亲足够完全纠正脱 水用的 ORS 液外 , 按方 案一再给 2 天 O RS 液 ; 向母亲示范如何配制 ORS 液。 向母亲解 释方 案一 所 述的 腹泻 病 家庭 治 疗三 原 则。 2 1 3 如果 3 天患者表 现不 见好 转或 3 天内 出现 治疗方案三 适用于重度脱水患者。 重度脱水患者须立即静脉输液 , 2 1 3 1 静脉 输液 2 岁 以内 的 患 儿每 1~ 2 分钟喂一小勺 , 年龄大一点的患儿可以 用杯

医学专题儿童腹泻病诊疗规范7386

医学专题儿童腹泻病诊疗规范7386

(一)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nónɡ xuè)便等。
。 2.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一页。
(二)根据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fùxiè):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fùxiè):病程为2周~2月。 3.慢性腹泻(fùxiè):病程在2月以上。
第三页,共五十一页。
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以下易感因素有关: 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②生长发育快,胃肠 负担重;③机体防御(fángyù)功能差;④肠道菌群
失调;⑤人工喂养。
第四页,共五十一页。
病因(bìngyīn)包括肠道内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因 素。
第五页,共五十一页。
引起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包括:①病毒:以轮状病 毒最常见,其他还有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腺 病毒、星状病毒、肠道病毒等;②细菌包括致泻 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
第四十页,共五十一页。
2.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wěnluàn)和代谢性酸中毒(见液 体治疗)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一页。
3.合理用药 1)控制感染:①水样便腹泻多为病毒感染所致(suǒ zhì)(70%),一般不用抗生素; 伴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时,应选用抗生素。②粘液便、粘液血 丝便或脓血便多由侵袭性细菌所致(suǒ zhì),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 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所致(suǒ zhì)感染选用抗G-菌抗菌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用抗生素,根据 病原选用万古霉素、新青霉素、利福平、甲硝唑或抗真菌药。③症状性腹泻应积 极治疗原发感染。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目录
• 腹泻病的定义和分类 • 腹泻病的诊断 • 腹泻病的治疗 • 腹泻病的预防 • 腹泻病的护理
01
腹泻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腹泻病
指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的消 化道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 一。
病因
症状
腹泻病的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 便稀薄、水样便、黏液便等,可伴有 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热、呕吐等症状。
过敏性肠炎
由食物过敏引起,表现为腹痛 、腹泻、血便等,过敏原检测
阳性。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 失调,表现为腹泻、腹胀等症
状。
病情评估
轻度腹泻
症状较轻,仅表现为大便 次数增多,无脱水症状。
中度腹泻
大便次数频繁,伴有轻度 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 等。
重度腹泻
大便次数频繁,伴有明显 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 凹陷、无尿等,甚至出现 休克症状。
03
腹泻病的治疗
饮食调整
继续母乳喂养
对于仍在母乳喂养的患儿,应继 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 富于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应适 当减少辅食的种类和数量,避免 摄入过多高脂、高糖、高盐、高 刺激性的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
补充足够的水分
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因此患儿应 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身
餐具清洁
定期清洗和消毒宝宝的餐具和喂食用具,避免细 菌滋生。
避免交叉污染
在准备食物和喂食时,要确保食物和手部清洁, 避免交叉污染。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
保证宝宝获得均衡、多样化的食物,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充足睡眠
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重型腹泻: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脱水及 电解质紊乱 • 全身中毒症状 发热,烦躁或萎靡、嗜睡, 甚至昏迷,休克 • 消化道症状 腹泻加重,大便量多,有粘 液,甚至粘液脓血便 •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20
脱水
• 脱水程度
五、临床表现
吐泻致体液丢失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
其细胞外液减少,引起不同程度脱水:轻、中、重度 • 脱水性质 水、电解质丢失比例不同,造成体液渗透压变
• WHO资料显示:全球(不包括中国)每年 10亿人患腹泻病,其中5亿发生在第三世 界,导致每年5百万儿童死亡。腹泻成为成 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 死因。 • 我国资料显示:农村5岁以下的儿童,年发 病率为201.46%,死亡率为0.051 %
4
• 腹泻是仅次于普通感冒的常见感染性疾病 • 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腹泻是儿童死亡的主 要原因 • 灾难过后急性腹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 高
5
二、概 述
• (一)定义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 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 床综合征,重者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是婴 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多见,1岁以内约占1/2,是导致小 儿营养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6
(二)分类
• 按病因分 • 按病程分
感染性、非感染性
产毒性大肠杆菌
附着到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
肠 毒 素 性 肠 炎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LT 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ATP cAMP↑ 耐热肠毒素ST 激活 鸟苷酸环化酶 GTP cGMP↑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Cl-分泌 肠液中Na+、Cl-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 腹泻)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频繁的大便次数、稀烂的大便 质地和腹部不适感。本演示将带您了解腹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小儿腹泻的定义和症状
小儿腹泻是指儿童大便次数增多、稀烂或水样,并伴有腹痛、腹胀或其他消 化道症状。积极的症状管理和寻找主要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频繁的腹泻可以导致尿布疹, 需要采取适当的尿布护理和保 护措施。
注意卫生
定期洗手、清洁环境和注意食 品卫生是预防腹泻并减少传染 的重要措施。
常见的小儿腹泻病因及分类
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 毒和寄生虫。细菌感染常 由食物中毒引起,而病毒 感染通常是通过接触传播。
营养不良性腹泻
由营养不良、乳糖不耐症 或其他饮食缺陷引起。通 过纠正饮食问题可以缓解 该类型的腹泻。
过敏性腹泻
与食物过敏或过敏症状有 关,可引起肠胃道炎症和 腹泻,适当的饮食管理可 以缓解症状。
预防小儿腹泻的措施
1
卫生习惯
定期洗手、净化饮食水源、烹饪食物和保持环境清洁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
2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预防腹泻的重要措施,母乳提供了宝宝所需的营养和免疫保护。
3
疫苗接种
接种相关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和霍乱疫苗,有助于预防特定类型的腹泻。
小儿腹泻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脱水Βιβλιοθήκη 尿布疹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 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水分摄入 和电解质平衡。
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数据
小儿腹泻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每年有数百万儿童因腹泻而死亡,而腹泻是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
小儿腹泻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症状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
4.脱水性质的判断
(见下表)
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
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二、药物治疗除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粪便为黏液、脓血便或镜下多量红、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阳性,一般不用抗生素。

细菌感染者应根据病情和病原选择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先锋霉素类(头孢呋辛、头孢克肟)、氨曲南等,年长儿可用喹诺酮类,阿米巴痢疾选择甲硝唑。

以上抗生素剂量按常规剂量,疗程一般
为3~7d。

应适时加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如思密达、乐托尔、妈咪爱、金双歧、双歧三联活菌等,以保护肠道黏膜,扶植肠道正常菌群。

对感染性腹泻病,特别是早期(48~72h内)避免使用止泻药物,后期(48~72h后)大便次数较多者可使用止泻药物。

三、脱水的治疗
(1)轻中度脱水可给新一代低渗性口服补液盐(5.125克/包,含氯化钠0.65g、枸橼酸钠0.725g、氯化钾0.375g和无水葡萄糖3.375g)化水口服。

(2)中重度脱水及呕吐严重者应静脉输液,补液原则为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静脉补液方案实行三定原则(定量:确定液体量;定性:确定液体性质;定速:确定补液速度),按液体累计损失量、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三部分计算。

1)补充累积损失量。

补液量:轻度脱水30~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一般按上述计算量的2/3给予补液量,低渗性脱水2/3张液~等张;等渗性脱水1/2~2/3张液;高渗性脱水1/3~1/5张液。

暂时难以确定脱水性质者,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输液速度:一般在8~12h内完成,以先快后慢的速度输入,开始的30~60min给液量为20ml/kg,以后为8~10ml/kg·h,等渗性脱水补液可稍快,高渗性脱水补液可稍慢。

循环衰竭的重度脱水患者,先用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的液体,2∶1即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的混合液),酸中毒严重者可用1.4%碳酸氢钠20ml/kg于30min至1h快速输入,进行扩容,其余累积损失量
于8~12h输入。

2)补充继续丢失量继续丢失是指在补液开始后,机体仍继续丢失的体液,原则上是丢多少补多少,大多数情况下,可按20~40ml/kg·d补给。

继续丢失用1/3~1/2张含钠液,12~24h口服或静滴输入。

3)补充生理需要量为了满足机体基础代谢所需液体,每日应补充生理需要量70~90ml/kg,1/4~1/5张含钠液即可。

一般可将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混合在一起,于输完累积损失量后,在余下的14~16h内,由静脉均匀滴入或分次口服。

四、电解质紊乱治疗
1.补钾患儿有尿后或明显低钾而6h内有尿者,可以予补钾,一般每日200~300mg/kg分次口服,或0.15%~0.2%浓度静脉输入,全日钾量不能少于8小时给入。

2.补钙佝偻病患者在补液同时可口服钙剂,如出现惊厥或手足抽搐,即给10%葡萄糖酸钙5~10ml,用等量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静滴,应注意勿漏出血管及输注速度不能过快。

五、补锌治疗6个月以上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20mg,6个月以下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10mg,疗程10~14d。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的治疗
(1)查清病因、对因治疗,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决定是否选用抗生素。

(2)参照急性腹泻病补液原则,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和酸碱失衡。

(3)乳糖不耐受者选择豆奶、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

(4)肠黏膜严重受损或胰酶缺乏者可选用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成的要素饮食。

(5)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者,应用部分或全静脉营养。

(6)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6月龄以上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20mg,6月龄以下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10mg,共10~14d)、铁、各种维生素等。

(7)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黏膜保护剂,必要时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醇、消旋卡多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