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慢性腹泻的病因特点汇总,建议收藏!

不同年龄段慢性腹泻的病因特点汇总,建议收藏!

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oe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也是消化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

腹泻指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或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或水样便,常伴有排便急迫感或失禁等症状,通常以每日大便超过200g作为腹泻的客观指标。腹泻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但关于急性与慢性的具体界限尚未统一。

腹泻的发病机制及分型

慢性腹泻的基本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加,进而导致腹泻。根据病理生理学特点,腹泻可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但通常腹泻发生时可有几种机制共同参与,临床上分为吸收不良性腹泻(脂肪泻)、水样泻和炎性腹泻。

不同年龄慢性腹泻病因特点

迁延性、慢性腹泻多发生在营养不良的患儿,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迁延及慢性腹泻占小儿腹泻的19%,难治性腹泻约占1%。小儿腹泻死亡主要与迁延性腹泻与难治性腹泻有关。

表1. 不同病变部位慢性腹泻病因

表2. 不同年龄阶段慢性腹泻病因

人群中有5%有慢性腹泻,其中40%患者在60岁以上。功能性腹泻、肺结核和炎症性肠病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老年男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老年慢性腹泻以器质性疾病为主要病因(约90.5%),尤其以结肠癌多见。一项研究对门诊老年腹泻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45.2%确诊为结肠癌,31.0%为结肠息肉,仅有9.5%为肠易激综合征。老年人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当出现慢性腹泻时,临床医生应注意对其做必要的检查,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表3. 成人慢性腹泻的病因

参考文献

1. 儿科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9. 34(11): 885-906

4.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临床误诊误治. 2005. 18(5): 317-318

6.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19): 1441-1443

7. Gut. 2018 Aug;67(8):1380-1399.

小儿腹泻

腹泻 英文名:diarrhea科室:儿科,小儿消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常用药物:症状:中毒严重,乏力,代谢性低钾,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休克,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体温变化,免疫损害,免疫缺陷,全身代谢低下,全身各脏器血流缓慢,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出血,发热,发热伴出血,发热伴有腹痛、腹泻. . . 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易感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 代谢旺盛,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调节、内分泌、循环、肝功能、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 1.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人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2.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SIgA)均较低。肠黏膜的免疫防御反应及口服 耐受(oral tolerance)机制均不完善。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normal intestind microflora)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 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同时,维生素K的合成有赖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参与,故小婴儿肠道菌群失调时除易患腹泻外,还可有呕吐或大便中带血。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等,有很 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目录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 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根据病情可分为: 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 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 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 (一)腹泻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 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引起者大便呈脓血样;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者大便可由水样转为血性。

不同年龄段慢性腹泻的病因特点汇总,建议收藏!

不同年龄段慢性腹泻的病因特点汇总,建议收藏! 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oe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也是消化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 腹泻指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或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或水样便,常伴有排便急迫感或失禁等症状,通常以每日大便超过200g作为腹泻的客观指标。腹泻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但关于急性与慢性的具体界限尚未统一。 腹泻的发病机制及分型 慢性腹泻的基本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加,进而导致腹泻。根据病理生理学特点,腹泻可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但通常腹泻发生时可有几种机制共同参与,临床上分为吸收不良性腹泻(脂肪泻)、水样泻和炎性腹泻。 不同年龄慢性腹泻病因特点 迁延性、慢性腹泻多发生在营养不良的患儿,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迁延及慢性腹泻占小儿腹泻的19%,难治性腹泻约占1%。小儿腹泻死亡主要与迁延性腹泻与难治性腹泻有关。 表1. 不同病变部位慢性腹泻病因 表2. 不同年龄阶段慢性腹泻病因 人群中有5%有慢性腹泻,其中40%患者在60岁以上。功能性腹泻、肺结核和炎症性肠病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老年男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老年慢性腹泻以器质性疾病为主要病因(约90.5%),尤其以结肠癌多见。一项研究对门诊老年腹泻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45.2%确诊为结肠癌,31.0%为结肠息肉,仅有9.5%为肠易激综合征。老年人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当出现慢性腹泻时,临床医生应注意对其做必要的检查,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表3. 成人慢性腹泻的病因 参考文献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每年有两次发病顶峰,夏季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 ◆(一)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 1.小儿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胃酸酸度低,杀菌才能较弱。 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小儿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才能低。 4.婴儿时期各系统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水和电介质紊乱及酸中毒。 5.对食物的不耐受,非常常见的。也有先天性的酶缺乏,如一些孩子肠道缺乏一种乳糖酶,这个酶缺乏的时候也会导致腹泻。 6.要提醒的是,如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1)病毒感染:病毒性腹泻中,有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感染。 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顶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特别容易进犯近端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与脱落。绒毛上皮细胞的病变,使刷状缘外表的双糖酶活性减少,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反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浸透压,渗入大量水分,导致浸透性腹泻的发生。轮状病毒感染仅有肠绒毛破坏,故本病的粪便镜检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病症。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病症,病程5-7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诺如病毒〔Norovirus或NV〕是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别离发现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先是称为小圆构造病毒,后称为诺瓦克样病毒,直到2002年8月才由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由于该组病毒极易变异,此后在其他地区又相继发现并命名了多种类似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分为基因Ⅰ、Ⅱ、Ⅲ、Ⅳ、Ⅴ组,Ⅰ、Ⅱ、Ⅲ组还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3组分别有8个、17个和2

腹痛腹泻的原因与特点

腹痛: (一)发病原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内脏器疾病: ①腹腔脏器急性炎症:急性胃肠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管炎等。 ②腹部脏器穿孔或破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穿孔、肝脏破裂、脾脏破裂、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卵巢破裂等。 ③腹腔脏器阻塞或扩张:胃黏膜脱垂、急性肠梗阻、腹股沟疝嵌顿、肠套叠、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肾与输尿管结石等。 ④腹腔脏器扭转:胃扭转、卵巢囊肿扭转、大网膜扭转、肠扭转等。 ⑤腹腔内血管阻塞:肠系膜动脉急性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腹主动脉瘤等。 (2)腹壁疾病:腹壁挫伤、腹腔脓肿及腹壁带状疮疹等。 (3)胸腔疾病: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心绞痛、肺炎及肺栓塞和肺梗死等。 (4)全身性疾病及其他:风湿热、尿毒症、铅中毒、血卟啉病、过敏性紫癜、癫痫等。 2.慢性腹痛 (1)腹腔内脏器疾病: ①慢性炎症: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②胃溃疡、胃泌素瘤等。 ③腹腔内脏器的扭转或梗阻:胃扭转、肠扭转、肠粘连、大网膜粘连综合征等。 ④脏器包膜张力增加:肝淤血、肝炎、肝脓肿、肝癌、脾肿大等。 ⑤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结肠肝曲粘连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 ⑥肿瘤压迫及浸润:胃癌、胰腺癌、大肠癌等。 (2)中毒及代谢障碍:慢性铅中毒、尿毒症等。 (3)胸、腰椎病变:脊椎结核、脊髓肿瘤等。 (二)腹痛的特点 1.疼痛的部位腹痛的部位常为病变的所在。胃痛位于中上腹部。肝胆疾患疼痛位于右上腹。急性阑尾炎疼痛常位于McBurney 腹痛 点。小肠绞痛位于脐周。结肠绞痛常位于下腹部。膀胱痛位于耻骨上部。急性下腹部痛也见于急性盆腔炎症。 2.疼痛的性质与程度消化性溃疡穿孔常突然发生,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中上腹痛。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相当剧烈,病人常呻吟一已,辗转不安。剑突下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梗阻的特征。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脊髓痨胃肠危象表现为电击样剧烈绞痛。

腹泻病

腹泻病 概述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根据病程腹泻病分为: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按病情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如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 病因 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分内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类。 1.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 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 和胃肠道个秒均较低,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肾功能调节差,易发生 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 (1)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 ①细菌:除法定传染病外,有: a.大肠埃希杆菌 b.空肠弯曲菌。 c.耶尔森菌。 d.其他:鼠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 ②病毒: a.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b.诺沃克病毒。 c.肠道腺病毒。 ③真菌和原虫:真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一些原虫的感染如阿米巴原虫等。 (2)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中耳炎、皮肤感染及其 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主要为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和过敏因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 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牛乳后48h发生水样泻。 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大便3次/d以上,甚至 10~20天,可呈稀便、糊状便、水样便,或是黏液脓血便。判断腹泻时粪便的性状

关于腹泻

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脓血,并且排便次数频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周围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造成全身不适。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剧烈呕吐或高热,应到立即医院就诊。 一、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 伴随的症状 可能的诊断 急性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脐周疼痛胃肠炎,多为食用不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伴发热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和结肠癌等 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结肠过敏、直肠或结肠息肉,还须排除结肠癌 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含有脓血小块,量较多且有恶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粪便量多,恶臭异常,呈灰白色油脂状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严重腹泻,伴有剧烈呕吐、发热、严重脱水,粪便呈米泔水样,病情凶险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 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此时,沙门氏菌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混淆诊断。此外,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对三者加以鉴别,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少见,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同时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沙门氏菌肠炎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牛奶、蛋类、家禽、内脏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多见。首发症状为先吐后泻,常有呕吐,以脐周腹痛为主,每日便次在 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状为水样带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镜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大便培养可找到沙门氏菌,治疗药物选用复方新话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轮状病容是6岁以下幼童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性腹泻首发症状为呕吐、咳嗽,腹泻每日3-10次,大便为稀便、水样或蛋花样。有酸臭味,无粘液及脓血,大便镜检、大便培养均阴性,血象不高,病毒检测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药物。抓“肚筋”医治拉肚子 因受凉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来治疗。让患者俯卧于床上,可在患者两肩胛骨内侧分别抓住一根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来,再猛地松开,这样左右如是几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

小儿腹泻病因

小儿腹泻病因 小儿腹泻是由于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或由饮食不当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突发的严重腹泻。 小儿腹泻病因详细解析 病因机理: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引起突发的严重腹泻,感染常常是小婴儿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持续数周或数月的轻度腹泻,常怀疑以下几种情况:粥样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囊性纤维病、糖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过敏性疾病。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腹泻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表现为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消化酶活力低下,对食物的耐受力较差,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加之婴儿时期神经调节功能差,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 3.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①婴儿胃酸偏低(乳汁尤其是生乳可中和胃酸,使酸度更为降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 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Sl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较差。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由于滥用抗生素等,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易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

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此类活性物质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小儿腹泻病因: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①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70%5岁以下的婴幼儿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800000名患儿死于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RV属,常温下存活7个月,耐酸故不能被胃酸破坏。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6个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4(NSP4)近来被证实是一种肠毒素,与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有关。营养状况对轮状病毒发病危险影响不大,改善卫生条件对轮状病毒的预防并不十分有效。 ②诺沃克病毒(Norwalkvirus):多侵犯年长儿童与成年人。 ③其他病毒:如杯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引起腹泻,但不是主要病原。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将已知菌株分为5大组。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性大肠杆菌。EPEC侵入肠道后,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微绒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四)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④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谜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2、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特点;②典型的临床表现调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小儿腹泻及其护理

小儿腹泻及其护理 小儿腹泻(infantle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5!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其中1岁以下者约占5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一、病因: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因此,在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肠道5以人及胃内酸度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3.人工喂养者由于不能从母乳中得到SIgA等某些成分,加上食物、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者。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尤其以病毒、细菌为多见。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儿腹泻最为常见,其次是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等。真菌和寄生虫也可引起急慢性肠炎。 2.肠道外感染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故当患中耳炎、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等,可伴有腹泻。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有时可同时感染肠道。

(三)非感染因素当喂养的时间、食物的性质、量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二、发病机制: (一)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如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粘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二)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三、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各有其特点。 (一)腹泻相似的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偶有恶心或呕吐。一般无全身症状。一天大便可达十次左右,每次大便量少、呈黄色或黄绿色,粪质不多,水分略多时大便呈“蛋花汤”样。大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 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量不超过200~300g。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即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 腹泻应与肠运动过快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失禁区别。 【胃肠道水电解质生理学】 在禁食期间,肠腔内含极少量液体。但每日摄取三餐后,约有9L液体进入肠道,其中2L来自所摄取的食物和饮料,而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通过小肠的食糜容量取决于摄取食物的性质,高渗性饮食所造成的容量比等渗或低渗者大得多。在通过小肠的过程中,食糜转变为与血浆相同的渗透压,当到达末端回肠时,它已是等渗状态。每日约有1~2L液体进入结肠,而结肠每日有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粪中水分仅约100~200ml。总之,肠道能处理大量来自于上消化道的分泌液和食物中的水和电解质,由于其巨大的吸收能力,正常粪中丢失很少。 【腹泻的病理生理】 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某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渗透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多由糖类吸收不良引起。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上部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质吸收不良亦可致腹泻。常见的渗透性腹泻原因列于表4-11-1。 渗透性腹泻有两大特点:①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②粪便渗透压差(stool osmotic gap)扩大。所谓粪便渗透压差是指粪便渗透压与粪便电解质摩尔浓度之差。由于粪便在排出体外时,渗透压一般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因此,可用血浆渗透压代替粪便渗透压。计算公式为:粪便渗透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血浆渗透压取恒数即290mOsm/L。正常人的粪便渗透压差在50~125mOsm/L之间,渗透性腹泻患者粪便渗透压主要由不被吸收的溶质构成,Na+浓度往往少于60mmol/L,因此粪便渗透压差>125mOsm/L。 (二)分泌性腹泻 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黏膜的隐窝细胞顶膜有Cl-传导通道,调节Cl-的外流和分泌,其关键作用是分泌水和电解质至肠腔。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二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能引起分泌性腹泻的疾病很多,大致分为五类: 1.异常的介质各种异常的介质可激活小肠、大肠细胞膜上的cAMP,胞内cAMP含量剧增,使细胞质钙离子含量增高,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大量水分、碳酸氢钠、氯化物和钾离子丧失。这些介质包括细菌的肠毒素、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肿瘤病理性分泌的胃肠多肽(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P物质、降钙素等)、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肠毒素可先在体外产生,然后被摄人(如食物中毒),也可由细菌在体内产生。肠毒素的作用通常不依赖细菌的存在,故症状可具自限性。见于急性

腹泻及其治疗

腹泻 一、症状概述 腹泻部位:腹部 腹泻科室:消化内科,中医科,内科,中西医结合科,急诊科 腹泻相关疾病:急性胃肠炎,直肠癌,黄疸,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消化道憩室病,伪膜性肠炎,绦虫病,蛲虫病,硬皮病 腹泻相关检查: 胃总酸度测定,高峰胃酸分泌量测定(PAO),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MAO),胃游离盐酸测定,胃基础胃酸分泌量测定(BAO),胃蛋白酶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FC),总蛋白(TP),蛋白电泳 腹泻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腹泻病因: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分类 (一)急性肠道疾病 1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3)变形杆菌性食物中毒 (4)嗜盐菌性食物中毒 (5)肉毒中毒 (6)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7)绿脓肝菌性食物中毒 (8)韦氏杆菌(耐热型)性食物中毒 (9)真菌性食物中毒 2急性肠道感染 (1)病毒性肠炎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霍乱副霍乱 (4)空肠弯曲菌性肠炎

(5)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6)耶尔森肠炎菌性肠炎 (7)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 (8)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3急性肠寄生虫病 (1)急性阿米巴痢疾 (2)人芽囊原虫病 (3)急性血吸虫病 (二)急性中毒 1植物类急性中毒 2动物类急性中毒 3化学毒剂急性中毒 4药物刺激及毒性反应 (三)全身性疾病 1急性全身性感染 2过敏性紫癫 3变态反应性胃肠病 4尿毒症 5甲状腺危象 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二慢性腹泻病因分类 (一)消化系疾病 1肠源性慢性腹泻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盲拌综合征 (2)肠寄生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肠道小袋纤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病肠道蠕虫病(3)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4)其他原因的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 (5)肠肿瘤:结肠癌*肠恶性淋巴瘤 (6)肠消化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测叩中病 2胃源性慢性腹泻

腹泻疾病研究报告

腹泻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腹泻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恶心,烦躁不安,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神志不清,易 激动 疾病介绍: 什么是腹泻?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 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那么,腹泻是怎么回事呢?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 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症状体征: 腹泻有什么症状?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那么腹泻有哪些症状呢? 腹泻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需警惕肠癌;伴腹胀、食欲差等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此外,腹泻还可 引起脱水、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长期慢性腹痛腹泻有哪些症状?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大肠炎:腹泻每日数次至10次以上,可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腹痛轻者为隐痛,典型者为绞痛,有腹痛便意缓解的特点。全身 表现为发热、乏力、消瘦,常伴有皮肤、粘膜、关节、肝、肾、眼、口腔等系 统的表现。并发症有: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癌变等等。 克隆病:名称较多,如末端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肠 炎等。发病多在中青年,男稍多于女。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营养障碍、不全性肠梗阻、腹部内瘘或外瘘等。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全身治疗为基础,辅以手术治疗,并防止复发。 肠结核:常与肠外结核并存,临床表现有:腹部隐痛钝痛,多发生在右下腹,也可脐周或遍及全腹。由于病变直接影响到肠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常有消瘦、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病因学 小儿腹泻分类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1.轻型腹泻: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重型腹泻: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1]。 (二)根据病程分为 1.急性腹泻:病程< 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 2月 3.慢性腹泻:病程>2月。 (三)根据病因分类 1.感染性腹泻:霍乱、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弧菌和志贺氏菌外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2.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炎症性肠病、肠白塞、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 病因 (一)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 (2)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种,95%-99%

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 (3)其他: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粘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护理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2]。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第一版) 婴幼儿是指年龄在3岁以下的宝宝,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由于腹泻的原因不同,腹泻的表现形式和持续的时间不同,腹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腹泻时间在2周以内我们称之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是包括腹泻时间长于2周的迁延性腹泻和腹泻时间多于2个月的慢性腹泻 下面我们将从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临床诊断、并发症、临床治疗等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婴幼儿腹泻 一、病因 1.体质因素 婴幼儿腹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在原因特点为: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2.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消化功能紊乱 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有饮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其他因素: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 一、概述 (一)定义 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也是消化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发病时影响患者的体力、精神状态、营养吸收、日常工作,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既往认为慢性腹泻的粪便排便量>200 g/d,但因粪便的重量变化很大,正常人的粪便重量可能会超过这个值,因此不推荐将粪便重量作为腹泻的衡量标准。推荐使用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图1)评分第5型及以上,作为腹泻标准[1]。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为2~3周,而慢性腹泻病程>4周[2]。我国学者把慢性腹泻定义为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3,4]。

图1 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BSFS大便分型法) (二)分类 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1.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2.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3.根据临床特点,慢性腹泻可分为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的临床分类可能比传统的病理生理分类更加实用。 (三)流行病学 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人群患过慢性腹泻[3]。西方人群慢性腹泻患病率为4%~5%,美国成人慢性腹泻的患病率为6.6%[4]。但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

慢性腹泻解答

慢性腹泻(功能性腹泻) 病因症状 腹泻是指肠管蠕动增快而引起排便次数增多(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解1-2 次成形的褐黄色大便),粪便稀薄,或有脓血、粘液相杂者。如果仅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仍然成形者,称为假性腹泻。起病急,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腹泻,多由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肠道变态反应、饮食不当等所致;起病缓慢,常有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常由慢性腹泻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这里指的是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包括结肠过敏、情绪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症状表现有腹痛胀气,排气排便后疼痛或消失,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中医将伴有腹部觉冷,四肢不热,不耐寒冷刺激以及天亮时即腹痛而泻的称作脾肾虚寒腹泻;将伴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胀并有下垂感,四肢沉重无力的称作脾胃气虚腹泻;将精神郁怒即痛泻,泻后疼痛减轻的称作肝旺克脾腹泻。慢性腹泻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达数月、数年不愈。自疗注意事项 (1)寻找引起腹泻的原因,尽力避免之。 (2)情绪安定,有利于肠胃功能的调整。 (3)饮食宜易消化、少渣宰,并忌食生冷食物。 (4)忌吃生大蒜。大蒜的辛辣会刺激肠壁,加剧腹泻。 (5)红枣、淮山药、栗子、扁豆、糯米、莲子肉有健脾厚肠止泻作用,不妨多吃点。苹果能止泻,煮熟后也可多吃。 (6)减少房事,使脾肾精气得以滋养。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脾肾双补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脾肾虚寒者。 (2)补脾益肠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脾气虚者。 (3)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湿水吞服。用于肝旺克脾者。 2.验方自疗法 (1)厚朴、五味子、石榴皮、乌梅、黄芪各10克,鸡内金5克。每日一帖,分2次煎服。 (2)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法半夏15克、陈皮1 2克、茯苓3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大便秘结与泄泻交替出现、夹带粘液多者。 (3)赤石脂、禹余粮、浮小麦、大枣各30克,甘草1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即泻者。 3.饮食自疗法 (1)等量饭锅巴、炒莲子肉研成粉,拌入适量白糖。每次食50克左右,每日3 次。 (2)猪腰子2只、骨碎补30克,煮食,喝汤食腰。用于肾亏虚寒者。 (3)大蒜、糖适量。生大蒜煨熟去皮,和糖服食。本方对长年泄泻放臭气者效果显著。 (4)大蒜2头。将大蒜放火上烤,烤至表皮变黑时取下,放入适量的水煮,食其汁液即可。大蒜有杀菌功能,具有强化胃肠消化机能的作用,本方对便臭强烈的泄泻疗效较好。 4.外治自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