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袍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什么意思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什么意思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的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出自先秦诗歌《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翻译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
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
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全诗意思及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全诗意思及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无衣》。
它是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第一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开篇即以高亢的语调发问:“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这充满自信的发问,表现出了秦国军民不畏强敌、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而“与子同袍”这一回答,则进一步强调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大敌当前的时刻,秦国军民们抛开了个人的利益和差异,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第二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和第三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中,诗人分别表达了秦国军民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和对敌人的愤怒。
他们不仅主动要求参战,还誓言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同仇”“偕作”等词语的使用,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一心、并肩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这两章的结尾部分“与子偕行”,则表达了秦国军民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秦国军民积极备战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看到他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诗中还使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等,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反复强调,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秦风·无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秦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据今人考证,秦国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 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中的《谷风》一诗。
它的意思是“即使没有衣服,也要与你同穿一件衣袍”,形象地表达了共患难、同甘共苦的情感。
这句话所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友情和团结精神,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弘扬了团结、友爱和互助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注重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信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了一种共患难的情感。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面临种种困难和艰辛,艰难困苦中人们同舟共济,形成一种共患难的情感。
同样,现代社会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精神支持,互相帮助,携手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表达了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尊重集体、服从集体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人们认为,个人的命运和集体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树立起团结合作的思想,关注整个团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共同实现更大的目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体现了一种友爱和互助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人们视友情为宝贵,重视彼此之间的情谊。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之间的友情和互助变得更加珍贵。
只有携手合作,互相帮助,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所传达的精神也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而是普世的。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渴望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希望在这个家园里享受到和平、幸福和安宁。
只有当人人都能体会到“与子同袍”的温暖,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当今世界,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精神更加需要被传承和发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释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释义《诗经·秦风·无衣》作者:佚名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上面这段译文是网络上和着作中最为常见的,然而所谓译文,也只是用现在语句做的解释,是否是前人真正的含义,还有待考究。
那么我们先从《诗经》看起。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
经过修改后,才有了现存的《诗经》。
综上可见,《诗经·秦风·无衣》是在先秦的历史背景下在民间产出,那么作者必然难以查证。
文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难道真的就是说“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那样的话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这种解释明显是不合理的,要想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首先就得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秦人尚武,众人皆知。
当时的秦人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也就是全民(男)皆兵,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了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古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翻译赏析

古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翻译赏析《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前言】《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同仇:共同对敌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仇:《吴越春秋》引作“仇”。
“仇”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仇敌就是我的仇敌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赏析】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

岂⽈⽆⾐与⼦同袍的意思岂⽈⽆⾐与⼦同袍的意思 《秦风·⽆⾐》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肃东南部)⼈民抗击西戎⼊侵者的军中战歌。
“岂⽈⽆⾐,与⼦同袍”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编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 岂⽈⽆⾐?与⼦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
与⼦同仇! 岂⽈⽆⾐?与⼦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戟。
与⼦偕作! 岂⽈⽆⾐?与⼦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偕⾏! 译⽂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与⽭,杀敌与你同⽬标。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内⾐。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与戟,出发与你在⼀起。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之命为号召。
⼀说指秦君。
③同仇:是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往。
鉴赏 这⾸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诗序》却说:“《⽆⾐》,刺⽤兵也,秦⼈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地⼤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背景下产⽣。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肃东部及陕西⼀带。
那⾥⽊深⼟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上勇⼒,鞍马骑射。
故秦诗⽈:‘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偕⾏。
’其风声⽓俗⾃古⽽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之俗,⼤抵尚⽓概,先勇⼒,忘⽣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全文翻译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全文翻译赏析[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的斗篷就可以与你共用啊![出典] 春秋《诗经·秦风·无衣》和《诗经·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诗经·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注释:秦风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唐风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译文1:秦风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唐风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译文2:秦风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岂曰无依衣与子同袍的全文翻译

岂曰无依衣与子同袍的全文翻译
文言文的意思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
”的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出自《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秦风·无衣》。
《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汉服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16日,华夏传统节日重阳节,下午四川一女孩 燕小雪(化名)将汉服借给朋友孙婷(化名),当孙婷穿着 汉服(曲裾)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时,突遇一群人围 攻,在这伙人的胁迫下,她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 后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得以离开。而那群人围攻的原因则是他 们把汉服当成了日本的和服。 孙婷回忆说,昨日她着一身汉服(曲裾)和另一女性朋友到春 熙路附近看电影,由于现场人太多,他们于四时许到太平洋电 影院对面德克士餐厅二楼就餐。待坐定后,发现一群大学生模 样的人在楼下指指点点。一开始孙婷并没太在意,过了一 会儿却发现餐厅里人声鼎沸,这群人冲上来,歇斯底里地要求 她把汉服脱下来!
这是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56个民 族简介”的一张照片。这张图 片上,56个美丽的中国姑娘身 着传统民族服装,向全世界展 示着中国各个民族形象,汉族 是排在最后一个。其他55个少 数民族都身着极其隆重的传统 民族盛装,但令人愕然的是, 汉族姑娘居然荒诞到只穿着一
件小小的肚兜。
鲜活再现。
2004年,曲阜的祭孔仪式在群众的意见下采用了明代的衣冠礼仪,那是三 百多年来首次以华夏衣冠祭祀华夏人文圣贤。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 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 沙头渡水人。”“百花生 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 春。”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闲 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这些的诗词也不再只是一 种作古的文化风景——因 为那些穿着汉服的青年们 曲水流觞、投壶雅集、以 舞相属、拜月乞巧的时候, 表达着一个朴素的心念: 流传千年的礼仪和风俗为
2006年6月9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 人,从美国来到上海
2006年11月12日 共工滔天与 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 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 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 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在 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 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 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 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 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重复着一句话:这不叫古装,这叫做——汉服!
汉服,这个来自历史典册的新名词是汉服复兴者们为清代以前的祖先穿了三千年的 那种衣冠起的新名字,他们说,这其实就是汉族的民族服装,有了它,中国五十六 个民族乃至全世界最庞大的民族——汉族——不再是赤裸的、没有民族服装的民族; 同时还认为,汉服复兴不是古典小资情调,也不是食古不化的“复辟”,而只是对 一种遗失的文化符号的追寻。很巧,从2003年开始,国学等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
几乎与汉服复兴并辔而行。
从2004年年底开始,汉服实践者们逐渐不再限于像王乐天那样穿着汉服上街,而 逐渐注意到了与衣冠所连缀的事物。按照先人的观念,衣冠和礼仪如华夏二字连称 一样不可离分。于是,一个个被人遗忘的传统礼仪、民俗节日被重新拾起:家祭、 冠礼、笄礼、昏礼、射礼……和上巳、花朝、七夕、重阳……随着衣冠的重生得以
雅虎世界新闻节选
• In Chengdu, a woman who was eating in a fast food restaurant along the demonstration route was forced to strip because marchers mistook her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for a kimono(和 服). She undressed in a bathroom and borrowed clothes from others, said the manager of the Dicos restaurant where the incident occurred. The man, who would only give his surname, Zhong, said he shut down the restaurant for a few h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s until the marchers passed.
中华,也称华夏。“华夏”二字从何而来。《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只要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 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 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 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
焕将军的活动。 2005年2月8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
人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
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汉装的祭礼
2006年2月19日 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 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还记得汉服的容貌。汉服消失的太久了,炎黄子孙都认不得它了。
虽曰旧衣 其命维新
距衣冠断绝那年的六个甲子后,2003年10月的一天,一名叫王乐天的郑州工人穿 着“古装”出现在了现代人面前。他从自己住的小区出门,在繁华的闹市区漫步, 衣袂飘飘地出入商店、快餐厅、公车等,从容不迫地做着日常的每一件事。后来, 他被称为“汉服上街第一人”。从那一天起,穿 “古装”上街的年轻人如雨后春 笋般冒出。而那些吸引人们眼球的年轻人们却对那些好奇地打量他们的群众不停地
我们知道,甲申1644年,清军入关,华夏衣冠随着满清 “剃发易服令”的推行而 断绝消散。之后,有关衣冠的记忆凝固在发黄的容像卷轴、墓室壁画和各种木俑石 刻以及偶尔发掘到的一两件残破的实物中。如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它老去 的容颜,在日本和韩国的民族服装上看到它整形后的模样,在历史剧和古装剧中寻 摸到它变异后的轮廓……大明江山成为华夏衣冠的末代,每读衣冠史,心里会涂上 悲凄的一笔。借用一句调侃:清军入关,为中国未来的古装剧事业做出了卓著贡 献——这是目前清装剧占据历史剧半壁河山的现状,华夏衣冠的记忆随着这些银屏 历史教育的宣传越来越淡。我们对汉服的了解越来越少。整整360年啊,有多少人
方认可汉服协会。 2008年4月27日,韩国汉城陈 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 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
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 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 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 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
的序幕。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 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 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 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
冠带?
因为华夏,就是从这礼仪和衣冠中诞生的!
很多人已经不太清楚这些生僻的优美字眼指代的是哪种物什。曾几何时,与“礼仪之 邦”并称的“衣冠上国”变的如此陌生。就连政府网站上,堂堂一个自古就被誉为
“衣冠上国”的华夏,如今竟然沦落到如斯田地—衣不蔽体,亵衣无理。
汉服,自三皇五帝到明朝这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汉服是汉族传承千年的传统 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 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 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 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 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西周到春秋末,六百多年的风雨日月弥漫着 浓重的君子之风。周人怀着对衣裳和礼仪的信仰续写着故事,《周礼》记录下完整 系统的衣冠礼制,这久远却文明气息浓郁的典章制度成为日后历代礼制衣冠的蓝本。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一女子在英国做艺人,表演节目相和歌,这是她第一次表演 节目,照片是一个热爱中国文化会唱幽兰操的印度人拍的。
该女子说:之所以想到去做街头艺人,是因为英国这边少有中 国籍的街头艺人,宣传汉文化的更是找不到,除了一些汉服协 会的人,一般也只是出去踏个青办个活动什么的。而对于外国 人而言,更想看的是中国的艺术,服装不管何时何地都只是附 属品,用来打扮人的,若无一技之长做主导,再好的衣服穿出 去也就跟走秀一样,不如拿技艺吸引人,再顺便宣传衣服。否 则,只会穿好看衣服打扮自己,有什么用?此举就是为了让英 国人知道什么是汉服,什么是竹笛,什么是我大汉文化。当然,
外国人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让大部分中国人知道。
“第二次表演胆子 大了很多,其实第 一次一吹起来笛子 之后也就不紧张了, 音乐最容易让人陶 醉。外国人素质非 常高,表演的时候 就在边上静静地听, 报以善良的微笑, 有时还点头,或者 给我拍照,每首曲 子结束后就会上前 给钱,顺便夸一句 漂亮或是吹的好。”
何不能重
现于世?
汉服概念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对它的态度多是遮遮掩掩的顾忌,经常含混其辞 为“古代服装”,甚至还故意以“汉代服装”混淆概念。随着汉服在民众间的普
及,人们见怪不怪后对其态度也逐渐宽容。 从甲申2003年到己丑2009,汉服复兴已经进入它的第六个年头,汉服从一开始 的新鲜名词,到倍受争议的文化现象,再到如今逐渐趋于平和的文化概念,经历 了一个新兴文化现象特有的轨迹。所幸的是,汉服热潮看似已经褪去,但衣冠复 兴的思考却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生根。如今的汉服复兴支持者们也越来越多,且 心态上更加平和。纵观历史展望未来,这一带有历史痕迹的文化现象、这一古老 却崭新的命题究竟何去何从,仍然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衣冠,这个贯穿 整个中国历史、华夏文明的人文符号,它的生生灭灭、枯荣兴衰都不会是一个简
单的故事。 2003年12月22日 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 2004年8月22日 “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