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及其关键因素。

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中,政府引导和支持、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市场化改革和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论探讨,本文提出了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具体策略,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文章总结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启示和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政府引导、产业升级、市场化改革、关键因素、启示建议、未来研究、中国、国内外、支持、开放。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定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亟需进行转型升级。

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城市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转型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国内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深入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对于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策略。

通过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和建议,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000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000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11卷第3期2009年6月资源与产业RES OURCES &INDUSTR I ESVol 111No 13Jun 12009收稿日期:2009-03-15;修订日期:2009-14-29;责任编辑:刘英姿。

作者简介:张冬冬(1960— ),男,博士、讲师、大校警衔、副主任,主要从事资源产业经济研究。

E 2mail:vi p_dongd@hot m ail 1com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张冬冬(武警黑龙江省总队政治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进行比较,即按产业转型所处的时期不同将各国的产业转型模式划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按照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政府主导式”、“市场主导式”和“政策引导式”。

就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分别从产业调整政策和发展替代产业政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根据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启示,即依法规范产业转型政策,适时选择产业转型时机,实行区域竞争优势再造,注重人员安置与职业培训。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9)03-0008-04REFERENCE FROM IN D USTR I AL TRANSF O R M AT I O N O FF O RE I GN RES O URCES 2BASE D C I T I ESZHANG Dong 2dong(Sector of A dm inistration,Heilongjiang Police Governance,Haerbin 15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dustrial transf or mati on modes a mong vari ous res ources 2based cities,divides the m int o passive mode and active mode based on their transfor mati on peri ods,and int o govern ment guide mode,market guide mode and policy p il ot mode based on the govern mental effects .There are t w o policies,industrial adjust m ent and industrial rep lace ment,which can give references f or industrial transf or mati on in res ources 2based cities in China in f our as pects,policies,opportunities,regi onal competiti on and staff training .Key words:res ources 2based cities;industrial transf or mati on;modes1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111 “主动式”与“被动式”“被动式”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迫于无奈、被动应付”,是处于衰退期和枯竭期的无奈选择,具有困难大、成本高、时间长、效果差等基本特点。

美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代以后 ,石 油开 采业 整体 下滑 。为避 免城 市衰 退 ,休 斯 敦 允许 利 用老 区空地 发展 ,开 展发展 权转 移 、鼓励土 地混 合
采取 了一 系列措 施 ,具 体 可概 括为 “ 延 伸产业 链 条、拓 展 使 用以及在 交通节 点附近加 大建筑密 度等 。 海 外市场 、 发展高新 技术 、 建 立 多元 产业 、 完善 投资环 境”5 匹兹 堡 曾是 美 国的 “ 钢都” 。从 1 9 世纪 5 0年代 一 直
资提 供 4 种 减税 方 案 ,包 括经 济发 展减税 计 划 、再 发展 减 1 9 4 1 年 发布 的烟雾控 制法令 规定 消费者 必须使 用无 烟煤 或
税计 划 、住房 减税 计划和 棕地 减税 计划 。棕地 减税 计 划主 无烟设 备 ,并规 定 了排 放标 准 。 由于 二战 的影 响 ,该法令
用及 相 关政 策进 行 分 析探 讨 。
口郑娟 尔
作 为矿 产资 源丰 富、 经济发达 的 国家 ,美 国的一 些资 水污 染 ,海 水水 质也保 持 良好 ,还将 军 工厂和 加油 站污 染 源 型城 市 已通 过 多年 的发展 实现 成功 转型 ,如休 斯 敦 、洛 的地 下水抽 出处 理后 再 压入地 下 。洛杉矶 注 重以 土地资 源 杉 矶 、匹兹堡 是 美 国转 型较 为成 功 的 3 个资 源 型城 市。 另 的合理 利 用和空 间结 构优 化来 引导城 市科 学 发展 。如利 用 外 一些 则未能 避 免人走 城衰 的命 运 ,如西 弗吉尼 亚煤 矿带 地价 和级 差地租 驱 动工业 从高 成本 的 内城 向外城转 移 ,并 的诺戴 尔镇 、堪萨 斯 州的特 莱 塞镇 、加 利福 尼 亚的 伯帝镇 带动 周边 新 区的发 展 ,如南边 的橙 县 、西 北 的查特 沃斯 一

国外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借鉴

国外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借鉴

国外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借鉴摘要:城市转型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对城市转型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世界城市自1970年代以来在产业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环境三个领域的转型特征,从中提炼城市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趋势。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当下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在分析世界城市转型时期典型的社会经济特征后,文章进一步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探索提出规划工作在城市转型时期的应对思考。

1城市转型的内涵与认识一般范畴上的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是一种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魏后凯,2011)。

以上海为例,从历史视角看经历了多次一般范畴的城市转型。

1949年建国后,政治体制的转型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上海从远东国际都会转型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转型下,上海重新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转变为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上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导向的上海又一次面临着城市的转型,期冀以创新驱动来摆脱投资依赖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从而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实现自身的能级提升。

当前中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所热议的城市转型,其实质是指城市发展方式和动力的重大变革与调整,即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式、资源高消耗式转向内涵式、资源集约式的转型,城市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着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的转型,即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建立适应新需求的体制机制。

具体反映在产业经济、社会结构、空间环境三个领域(图1)。

图1城市转型的三个维度城市转型的出发点是经济层面的“产业经济转型”,着重强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其实质就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的动态发展过程。

城镇化进程中海外经验的借鉴及应用

城镇化进程中海外经验的借鉴及应用

城镇化进程中海外经验的借鉴及应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如何更好地借鉴和应用海外经验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城镇化问题不同于其他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海外经验的应用和借鉴,以此来推动中国城镇化的长足发展。

首先,海外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如何从中获得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比如,新加坡可以作为一个典范。

在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划定了不同颜色的地区,并设定了特定的用途。

通过这样的政策,新加坡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新加坡,有着完美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健全的医疗、教育体系,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不同的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难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像一些欧洲国家的案例中,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习惯等因素不同,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和经验可以参考,但放到中国情境下,实施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另外,值得学习的是,一些像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不仅在城镇化进程中成功的实现了城市规划、环保、交通安全等等因素的协调,也同时注意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接轨、科技与实际生产的有机融合。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借鉴和应用海外经验时,适当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

有时候,海外城镇化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整。

比如,浙江定海因地制宜将“藏地”变成风景区,成为了城市旅游的标志之一。

此外,在城市建设中,我们也可以考虑像韩国那样,将道路和建筑物打造成更美观和可持续的形式。

综上所述,借鉴和应用海外经验是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各种海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然后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可以充分地发挥这些经验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借鉴和应用海外经验,并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城镇化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并结合本土实际,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国外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国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经验。

有些国家通过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如促进节约用地和高密度开发,使得土地利用更加健康和持续。

其次,强调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些国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许多国家提倡农村发展并结合城市(如城市农业、农村产业等),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过程,更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一些国家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居住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每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

对中国而言,城镇化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探索。

下面提出了中国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过度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其次,注重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促进。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扎实推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建设,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中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转型压力巨大。

本文选取国外、国内6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功范例,总结归纳经验、启示。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践(一)国外城市转型实践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所有研究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退典型。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其煤炭、钢铁产业逐步衰落,至八十年代,失业严重、社会问题日趋凸显。

此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对鲁尔区进行土地规划,以优惠价格向投资企业提供,并斥资设立技术园区,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与生产性企业。

同时,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启动“煤炭补贴税”,共同对环境进行整治。

2.美国匹兹堡。

美国匹兹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是美国重要的钢铁基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资源枯竭、产业倒退、企业倒闭、居民失业。

此后,市政和工商界开展“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城市改建和内城建房,为贫民提供廉价住房,鼓励中产阶级定居,吸引富裕的年轻人才入住。

3.法国洛林区。

法国洛林区煤炭、铁矿资源丰富,类似于我国辽宁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林区面对外部市场条件变化与竞争压力,虽资源未衰竭,仍选择工业转型战略。

首先,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新选择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再次,矿区整治,建设新的工厂、绿化、住宅区等。

最后,扶植中小企业,对失业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

(二)国内城市转型实践1.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因煤而兴,煤枯则衰。

过度开采矿产临近枯竭,大量矿井关闭,工人下岗,亟待政府救济,同时环境破坏殆尽,工业污染严重。

此时,焦作市修武县痛下决心搞旅游,全县上下党政干部、企业职工、自愿以个人工资入股,集资开发云台山旅游项目。

此后,焦作市深度挖掘当地自然、人文景观。

开发了延太行山“云台山、青龙峡、群英湖、青天河、神农坛”旅游带和甚是太极拳发源地、“北方小故宫”嘉应观、韩愈陵、“竹林七贤”隐居地等众多历史古迹。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摘要】这篇文章将对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探讨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及经验借鉴。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将分析成功转型案例、比较分析不同城市的转型情况、探讨成功因素以及比较不同的转型策略。

在总结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提出启示和建议,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国内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成功因素、转型策略、经验借鉴、关键因素、启示与建议、未来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资源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资源型城市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转型的契机。

国外许多资源型城市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资源依赖型城市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转变。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不仅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全球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规律,总结成功经验,提出转型策略,并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意义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是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一个议题,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源市场的波动,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研究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其他类似城市的转型提供经验借鉴和指导,帮助这些城市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更新,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研究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单个城市实现转型发展,更在于对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为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倡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7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陈学章(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始的比我国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启示〔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7)0320047203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资源的自然禀赋是导致资源型城市产生的初始动因,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资源型城市迟早总要面临转型的问题。

工业化最先在英、法和德等国家开始,资源型城市在那里最先发展起来,也最先开始转型。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

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

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很大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因此分析研究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经验,对寻找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基本模式及评价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模式、资源的丰度、赋存条件、开采成本、区位等方面的差异,所采取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由很大差异,比较由代表性的经济转型模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欧盟模式三种[1]。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转型模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

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1995年末美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2400亿吨,可开采年限为258年;澳大利亚储量为909.4亿吨,可开采年限375年。

三国的矿业城市主要是煤铁矿区和石油产区,一般规模较小,只有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规模,转型难度较小。

美、加、澳三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对经济进行控制,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

因此在处理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

政府主要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

由于美、加、澳都是移民国家,人们对于迁移习以为常,绝大部分的居民都能顺利迁移到适合发展的城市。

因此美、加、澳的矿业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如美国西部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人去城空而形成的“鬼城”,另一种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的综合型城市。

这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国矿业城市的转型,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些国家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政策。

只是不起主导作用而已。

短期政策如利用财政支持和社会福利保障而采取的紧急救援,使经济危机比较平稳的过渡;长期政策则是针对矿产开采不稳定社会结构循环本质而定的。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上述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条[2]。

(1)建立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指提前公布公司的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有序地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

加拿大法律规定的预警时间是2~4个月。

这可以避免工人惊慌失措。

[基金项目] 该成果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200622008[收稿日期] 2006—06—19[作者简介] 陈学章(1974— ),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

・74・ (2)紧急经济援助、再培训、搬迁及工作分享策略。

紧急救援可持续半年到一年,帮助工人渡过最初难关,直到找到工作为止;再培训可以提高工人在新兴产业中的就业机会;搬迁到其它地区以渡过暂时困难;工作分享可以降低不稳定性,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3)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

由政府、公司、工会组织注入社区基金,作为危机时期的补救来源。

同时建立一个社区委员会负责审查并发放资助。

(4)经济基础多样化和地方购买。

要保障一个地区长期发展和繁荣,扩张经济基础、实现经济基础多样化是唯一的选择。

地方购买可产生附带扩散效应,扩大地方就业和服务功能,将经济乘数留在当地。

(5)实施区域规划,建立结构联系。

在北美有中心城市资源区的概念。

大型人口中心的外围依次是:无人居住带、移动性城镇地带、长期通勤地带。

这三个地带构成中心城市资源区。

在工地上有最必须的建筑,平房即可。

中心城市是周末娱乐和购物的场所,集中力量建设好。

这样中心城市资源区资源的枯竭只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移,而不是经济上的不稳定或城镇的消失。

2、日本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日本是矿产资源缺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这就决定了日本对资源型产业的重视。

日本的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产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冲击,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煤矿数目急剧减少,煤炭产业出现危机。

为此1961年日本政府规划了产煤地域,并制定了煤炭政策和相关法律。

到1991年,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9次煤炭政策。

从第一次煤炭政策到第七次煤炭政策,日本政府一直认为,煤炭产业应该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

日本政府为之付出了总计达2500亿日元的国债,但结果却不尽人如意。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煤炭产量由5000万吨水平下降到1000多万吨。

因此在第八次和第九次煤炭政策中,日本政府开始注意煤炭产业的转型,决定在分阶段逐步减少国内煤炭产量的同时,寻求多元化及开拓新领域,逐步实现使用国内煤炭向进口煤炭转变,通过支持产煤地域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大型项目建立,发展替代产业等措施,寻求煤炭产区经济结构多元化,实现产煤地域的振兴[3]。

在日本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专门制定了九次针对煤炭产业的对策,还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特定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等相关法律,以及财政补贴、税负减免、电力行业必须购买高价的国产煤炭等[4]。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规支持产业转型。

3、欧盟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欧盟国家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是: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历史长、程度深,生产成本高;城市历史较长,曾经为重工业中心,转型要求迫切,难度大。

法国洛林地区和德国的鲁尔地区是典型的煤铁基地和重工业区,曾经是当地的骄傲,但原有的以煤炭、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等为主的单一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联邦及当地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产业转型,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投入重资支持产业转型。

诸如用高技术改造矿业产业,发展新兴的替代产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职业培训和个人创业等方式帮助下岗人员再就业等。

欧盟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解相结合,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这种模式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来说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下面以法国洛林地区和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例,介绍其经验与做法。

法国洛林地区是个传统的资源开采区,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

20世纪60年代末,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仅依靠传统资源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开始下决心实施“工业转型”战略。

一是彻底关闭煤矿、铁矿、炼钢厂等成本高、耗费大、污染重的企业。

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升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五是专门成立国土整治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衰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污染、闲置场地的重新有效利用问题。

六是创立专项基金,额度为30亿法郎。

用于对老矿区的重新包装,如建居民住宅、娱乐中心等。

七是创建企业创业园,扶持失业职工创办小企业,由国家资助非营利的“孵化器”,为新创办的小企业无偿制定起步规划,,在初期或成长期为之提供各种服务。

八是把培训职工、提高技能作为重新就业的重要途径。

德国的鲁尔地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

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运用,鲁尔地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

70年代中期,全球发生经济危机,钢铁生产也陷入困境。

从此鲁尔区传统的煤炭、钢铁工业走向衰落,煤矿、钢铁厂逐个关闭。

煤炭工业就业人数到1996年减少至7万人,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

鲁尔地区的传统产业结构被迫转型。

鲁尔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是成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

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

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

三是建立技术园区。

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

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

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

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七是实施一项三年期的特殊政策,如通过德国联邦协调银行提供9亿马克的低息贷款;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就给企业5万马克;工人转岗培训费完全由政府支付。

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84・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

二、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建立经济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人才、科技实力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之上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其做法,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

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合理化的前提,首先要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

我国资源型城市条块分割的二元管理结构十分突出,资源型城市的多数大型企业是中央政府、上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直属的企业,企业和政府关系不协调,使得转型工作很难顺利进行,因此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十分必要。

2、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给于大力支持,以改善投资环境。

但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仅靠自身积累和国家投入是不现实的,吸引外来投资是一条捷径,吸引外来投资,包括国外投资和国内其他地方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