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课堂观察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堂观察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引言课堂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评估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课堂观察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这一评估工具。
步骤一:确定评估目标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教师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
评估目标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根据评估目标的不同,观察的重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步骤二: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评估目标,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全程观察、时间抽样观察和事件抽样观察。
全程观察适用于评估学生的整体行为;时间抽样观察适用于评估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行为;事件抽样观察适用于评估特定事件发生时学生的行为。
根据评估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可以选择多种观察方法的组合。
步骤三:制定观察计划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教师需要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内容和观察工具等。
观察时间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来确定;观察地点可以是课堂、实验室或其他学习场所;观察内容应与评估目标和所选择的观察方法相一致;观察工具可以是观察记录表、观察表格等。
步骤四:进行观察按照观察计划进行观察。
观察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干扰。
观察过程中可以使用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表格,记录下观察到的学生行为和表现。
步骤五:整理观察数据观察结束后,教师需要整理观察数据。
可以根据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表格将观察到的学生行为和表现进行分类和整理。
可以使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观察结果,以便于分析和评估。
步骤六:分析观察结果在整理观察数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分析观察结果。
可以比较不同学生、不同时间段或不同事件的观察结果,找出规律和问题。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观察结果的分析。
步骤七:撰写评估报告根据观察结果的分析,教师需要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可以包括评估的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评估结论等内容。
评估报告可以用于教学评估、改进教学和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等方面。
关于课堂观察工具(严加平)

课堂观察工具:提升技术含量的背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严加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观察”这个词渐渐进入我们视野,逐步代替了传统的“听评课”。
它以一种“训练有素”的姿态出现在研究中,出现在一线的课堂里。
对于开始进入“课堂观察”这一颇感新鲜的领域中的老师来说,课堂观察技术是最令人着迷的。
一、观察工具:提升课堂观察的“技术含量”课堂观察工具就像是士兵手中的武器,帮助我们达成目的。
利用特定工具、技术这些做法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更“科学”,更为“专业”。
对老师来说,需要有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工具。
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不遗余力在地做这方面的事。
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率领的高校团队与浙江余杭的学校合作,在长期实践中合作开发了“课堂观察框架”和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他们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出发,最后总结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框架,并凝聚一线教师实践经验和智慧,开发了众多操作性的观察工具。
另外颇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阿瑟•里德(Arthea J.S.Reed)和韦尔娜•伯格曼(Verna E.Bergemann)教授,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她们在合著的《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A Guide to Obser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Reflection in the Classroom)中比较综合地梳理了课堂观察的工具。
她们对于观察教师、课程、学生都提供了轶事性、结构性及反思性观察的例子与方法,包括50个案例和50多种工具模板。
而此书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也不断扩展教师课堂观察、参与的方法,并成为国际热销的助教宝典。
观察的工具给予了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以支持。
这的确是超越经验的一种证据的采集。
在与老师们一起做课例研究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前会议上,大家分组选观察点,人手一份各自的观察量表或记录单。
什么是课堂观察法

什么是课堂观察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要点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不同于日常的观察。
1.定性方法: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
分析手段主要是归纳法。
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并且可以把现场感受和领悟记录下来。
2.定量方法: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既可以采用“钢笔录音机”,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和电脑软件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系统性: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课堂观察的具体特点:现场实施:观察人员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就开始记录并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简便易行:观察设计简便、过程可长可短、可整可零,适合教师使用;样本量小:观察研究的问题、场景和对象比较微观,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主观性强:观察者就是首要的研究工具,所观察的又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所以主观性不可避免。
课堂观察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课堂观察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般常见的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化观察、系统化观察;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等。
现在大多采用的是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的分类。
前者是指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而后者是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比如文字等)呈现化方式收集的定性资料有些也可以转化为量化的形式。
课堂教学观察地四个维度

观课议课——课堂教学观察的四个维度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
议课即课堂评价,对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执教教师展开对话、平等交流,反思自己教学,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其中包含了课堂诊断过程,所以,观课议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诊断与评价,中心环节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评议三个阶段。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
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因此,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构建一个课堂观察的框架。
观课教师可以在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中,分析每一个维度,找出其中核心的且可观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视角。
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共有20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68个点。
它的呈现形式,不再用评语的形式,而是用问题的形式,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而不是评价课堂。
下面我们从课堂观察框架来分析一下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
一、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学习维度有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五个视角。
每个视角有3或5个观察点。
选取互动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哪些互动的行为?来举例说明通过师师互动生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互动行为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手段。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在教育教学领域,课堂观察和记录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记录,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实现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呢?一、明确观察目的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这可能是为了评估某个教学方法的效果,了解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或者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等。
明确的目的将为后续的观察和记录提供清晰的方向,避免盲目和随意。
例如,如果教师想要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那么观察重点就应放在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以及最终问题的解决过程上。
二、确定观察内容根据观察目的,教师需要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
这可能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互动情况、教学资源的使用等方面。
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造性、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情况等。
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问的质量和频率、讲解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等。
课堂互动情况也是重要的观察内容,如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效果、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否存在活跃的讨论氛围等。
此外,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恰当,如多媒体的运用、教具的展示等,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值得观察。
三、选择观察方法常见的课堂观察方法有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种。
定性观察侧重于对观察对象的性质、特征和过程进行描述和解释,通常采用观察笔记、轶事记录、课堂日志等方式。
定量观察则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来呈现观察结果,如使用行为检查表、时间抽样等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某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定性观察可能更合适;如果要对全班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定量观察则更能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4三类课堂观察的操作要点

三类课堂观察的操作要点--关于课堂观察的思考之四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有三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组织观察,是团队合作的有组织的观察;二是个体观察,是教师作为个体对他人课堂的观察;三是自我观察,教师对自己课堂进行的实时观察。
这三类课堂有不同的操作要点,把握这些要点,可以把课堂观察做得更好。
一、组织观察的规范化。
笔者认为,组织层面的课堂观察应规范化,规范化的观察在分工合作中进行,教师在规范化的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技巧,养成观察的意识,掌握观察的方法。
规范化的课堂观察有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的“五个确定”。
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应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工具、确定方法、确定分工。
主题的确定是课堂观察的第一步,但确定主题之后,还应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笔者曾经遇到一位老师,告诉我他们要在学校里做一次比较规范的课堂观察,观察的主题是“提问的有效性”,我说,那么,观察内容是什么?他说,他要求老师观察哪些问题是有效的,哪些问题是无效的。
我说,那么,你说,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呢?他无言以对。
我说,有组织的规范化的课堂观察要求我们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前期的研究,我们在金家坝中心小学就是以“提问的有效性”为主题组织课堂观察的,在观察之前,我们明确了关于“问题类型”的假定,我们把教师的所有问题预设为三类,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的、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及其他,三是“无效的”,是指问与不问一个样或者问比不问还不好的提问,并明确要求教师要对观察的内容进行“相关分析”,分析方法也预先告知老师:含问题本身(含提问内容、形式、时机等)的分析及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状况的分析,这样教师观察的时候就意识很强烈。
“工具”除了“人本身作为观察工具”之外,在规范化的课堂观察中,我们还提倡设计相关的观察表,包括定性与定量的观察要求。
“方法”与“分工”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有这样三种:第一种“分时法”,是根据时段进行的观察,教师的分工常常是以观察时段为任务的,比如,以课堂提问有效性为观察主题,我们每组教师(根据参与人数而定)观察不同时段的提问情况(每组5分钟);第二种“盯人法”,比如“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观察”,我们的分工方法是每一位教师观察一组同学(一组同学一般为四至五人,也可以由两位教师承担同一任务,根据参与人数及学生数而定);第三种是综合的,这种方法往往是因为观察主题的非单一性引起的,这种观察既有按时段的观察任务,也有“盯人”的观察要求,比如以市实验小学以“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习惯”为观察主题,他们将“学习习惯”分为“一般性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习惯”,一般性学习习惯(观察内容为准备的习惯、草稿本使用的习惯、作业习惯)采用“盯人法”,而数学思维习惯的观察(观察之事他们对“数学思维习惯进行了假定)则采用“分时法”。
从听课到课堂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从听课到课堂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关于听评课,现在比较专业的说法叫课堂观察。
我们要把听课活动变得更专业, 就要实现从“听课”到“课堂观察”的转变。
需要明确,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什么呢?崔允部教授指出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程实施、课堂文化。
怎么观察呢?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上观察和课后交流三个方面。
听课者在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不准备,往往收获很有限。
有人说,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而决定。
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往往就视而不见。
爱因斯坦也说过,“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在认知心理学上叫观察负载理论。
每一种科学的观察,它背后都是有理论指导的,负载着理论去观察。
我们在听课前,应该对听课做一些理论的准备。
李杰提出准备阶段的五个确定:确定观察的主题(不一定是这节课的课题,比如观察课堂提问、对话行为或其他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方法、确定工具和确定分工。
工具包括一些量表,事先要设计好量表;分工好了要确定观察者坐在什么位置观察。
如果都坐在后面,便于观察老师的行为,但不便于观察学生的行为。
听课者如果负责观察老师的行为,那你就坐在后面,如果你负责观察学生的行为,你要坐在前面的角落里。
课上观察,有人提出“2+1” ,即两个记录一个访谈:记录时间、记录细节,最后要有课后的访谈。
关于课上的记录,有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种,大家平时可能多用定性的记录。
如果要做课堂观察,提高科学性,定量观察就更可取。
定量观察是要预先对课堂上的要素进行解构和分类,然后对特定时间内出现的行为进行记录,比如观察的主题是提问,要把提问解构成若干个观察点:提问的数量、类型、层次,提问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类型,教师候答的时间,教师理答的方式……厦门市教科院在很多年前就专门对课堂观察进行r课题研究,并出了专著。
例如,问题的类型,可以解构为判断性问题、描述性问题、论证性问题、情感性问题等。
课堂观察的工具开发

二、部分观察量表
❖ (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观察 表(理科)
❖ (二)课堂中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的策略观 察表
❖ (三)教师理答方式观察表
.
.
.
.
.
.
.
.
.
.
.
三、LICC 模式
❖ LICC是 学 生 学 习 (Learning)、 教 师 教 学(Instruction)、课程性 质 (Curriculum)、课 堂文化 (Cu lture)4个要素英文开头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该模式整合课堂观察的理念,是一种专业化、规范 化的听评课技术。它认为课堂观察需要具备定的工 作程序,正式观察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重 视观察后的总结与分析。
.
(五) 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
❖ 描述以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 ,通过观察者的语 言记录并揭示其所探究的现象, 描述可以延缓观察 者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分类, 使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 境在教学研讨时重新浮现出来, 从而为课例研究小 组提供与情境对话的机会 。
❖ 虽然描述不能直接产生答案或解决办法, 但是 能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 。在本质上, 描述致力于 对人性的洞察, 理解和期待。
.
(四) 姓名牌
❖ 姓名牌是一种在讨论课上使用的工具, 在日本的课 堂中被广泛应用 ,通常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呈现一个 事物或现象 ,从而引发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 讨 论时 ,教师会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 域, 学生将自己的磁性姓名牌贴在某个区域内表明 自己最初的立场 并出示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事实依 据。
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2010 ❖ [4]闫蒙钢 刘敏 .LICC课堂观察模式在化学课
.
四、自主开发合适的观察记录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沈毅林荣凑吴江林崔允漷等一、背景与说明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
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
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我们决定以重新构建听评课的框架作为突破口。
于是,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参考了大量课堂评价量表,历时半年,研制出第一个听评课框架,并命名为《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
首先,我们按照课堂活动发生的要素,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学习媒介、课堂文化四部分。
这样,我们建立了“教师技艺、有效学习、学习内容、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课堂观摩框架。
每个维度下设置了一些观摩指标,每个视角下再设置一些观摩点,如“教师技艺·引起并能保持注意力”设置了四个观摩点,即告诉学生学习目标;适当地保持上课的进度;监控注意力的保持情况,定时激发注意力;保持学生的责任感(提问的技巧)。
框架研制出来后,生物组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
我们发现,这个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为教师观摩课堂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观摩点,出现了课后评课中大家都能说的好现象。
但是,如下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观摩之后,老师们的发言还是重在评价;二是我们到底需要关注哪些课堂现象,各个维度下的观摩指标罗列得不完整,为教师理解课堂带来困难;三是各个观摩点的设置不够聚焦。
到了2006年4月,我们带着试验的喜悦与存在的问题,与崔教授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讨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1)什么是课堂观摩/观察?(2)课堂的四个要素如何分解和定位?(3)各维度下的指标如何确立,并构成相对完整的框架?(4)观摩/观察点怎样确定?崔教授从听评课的哲学、社会学、技术/工具三个层面对课堂观察进行了定位(详见《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B期),认为课堂观察应该是一种教师的日常生活,一种专业的在职学习,一种合作的校本教研。
为此,我们对《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修订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1)观察维度。
我们认为课堂是由课程、教师、学生、课堂文化四部分组成的,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这四个观察维度。
(2)观察指标。
分析每个维度,我们找出了其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这样每个维度下有5个一级指标,合计20个。
(3)观察点。
课堂是极其复杂的,要将每个指标下的具体行为都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没必要。
于是,我们以举例的形式列出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3至5个二级指标,这样就有了合计83个观察点。
(4)观察点的呈现形式。
观察点的呈现不再用评语的形式,而是用问题的形式,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而不是评价课堂。
此外,我们对听评课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确立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观察程序,并探讨了它们的时间、程序与内容。
在此基础,我们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
2006年5月,我校的课堂观察试点工作在生物和化学组全面铺开。
一年多来,生物和化学组开展大型课堂观察(对外展示)5次,小型课堂观察(组内开展)20余次。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5个方面:(1)关于课堂观察的培训(理论与框架),即如何理解与利用课堂观察框架?(2)关于观察点的选择与观察目标的适切性,即如何选择与开发观察工具?(3)关于课堂观察程序三个步骤的时间与内容,特别是课前会议的时间与内容如何确定?(4)关于观察结果的解释、类推问题。
(5)关于课堂观察的适用范围问题。
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澄清,2007年9月,学校决定,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并鼓励各教研组或合作体继续深化课堂观察的探索,积累各个学科的经验。
恰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宁夏银川一中的同仁有意结伴同行,共同来研讨中国式的课堂观察,且带着宝贵的经验来我校交流,这是给我们极大的鼓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实感到,需要总结自己一年多采在实践中的探索经验,并据此考虑修订《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试用版)。
2007年11月,我校课堂观察手册的主创人员与崔教授的团队再次相聚,在回顾一年多来课堂观察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问题。
这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观察框架。
对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重新定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
这样的维度表述使课堂观察更有方向感,使观察者更明白观察什么,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重新确定了四个维度的顺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
(2)观察视角。
一是以观察视角代替了一级观察指标;二是对教师教学和课程性质两个维度的观察视角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避免原来这两个维度中各观察点之间存在的一些交叉、重叠现象;三是对课堂文化的四个视角作了全新的设计;四是将学生学习维度中的“自学”视角改为“自主”视角。
(3)观察点。
一是观察点的数量由原来的83个缩减为68个,使观察的内容更加聚焦;二是逐个审视观察点,为教师理解课堂、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具体明确的支持。
(4)观察程序。
明确界定课前会议的内容,放弃磨课和教学内容的研讨部分。
因此,新的课堂观察框架可以归结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二、课堂观察框架(修订版)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倾听·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互动·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环节·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三、部分观察工具(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观察表(理科)量表设计:吴江林(生物教师)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学生对核心知识、概念、技能、方法的掌握研究问题:一个学习阶段后,学生的达成情况如何?说明:观察指标是按照认识层次递进的,记录的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
(二)课堂中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的策略观察表量表设计:吴亚东(数学教师)观察维度:课程性质·内容和实施·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研究问题:教学难点与重点突破的策略(三)教师理答方式观察表量表设计:陈彤/赵圣玉(地理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环节/对话/机智研究问题:理答方式的研究(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监控观察表量表设计:郑超(生物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机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监控研究问题:教师是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注:记录教师用于监控课堂教学的方法或行为,判断该方法或行为的类型。
同时,观察者站在上课人的角度,和上课人同步去获取学习情况的信息并作记录。
(五)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观察表量表设计:崔忠民(地理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研究问题: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六)教师任务布置有效性观察表量表设计:沈园园、罗婵娟、翁丽丽(英语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环节;学生学习·互动研究问题:任务布置的有效性(七)学生听清课堂上的声音调查表量表设计:彭小妹(生物教师)观察维度:学生学习·倾听·声音;课堂文化·关爱研究问题:课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八)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观察量表(A)量表设计:喻融、姜平(生物教师)观察教师:喻融、姜平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座次观看牛蛙腓肌肉收缩的探究实验探究思考阅读课本,书写ATP结构简式,ATP水解反应式,及能量的利用阅读书写讨论生成ATP能量来源的途径和形式,ATP与ADP相互转化特点讨论比喻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猜想生命活动直接能源的种类思考讲台注:1.学生参与度可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参与态度来评定。
2.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分为【A: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兴趣一般,认真倾听,被动参加活动,C: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九)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观察量表(B)量表设计:喻融、姜平(生物教师)观察教师:喻融、姜平观察维度:学生·达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深度注:1.观察者需要预先了解开课者对活动的预设。
2.衡量活动是否达成,需要对照活动的难度预设评定,记为:A:达成。
B:基本达成。
C:未达成。
3.活动的难度层次可依据【(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对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决有关的问题(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4):综合几方面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十)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观察表量表设计:郑超(生物教师)观察维度:教师教学·机智·目光研究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注: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每隔约5—6秒钟观察者就观察感受教师目光停留的位置,并记在一个统计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