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可能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畏惧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物质密度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密度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资源浪费等。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态度。
4.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展示密度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密度概念。
(2)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3)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6章 第2节 密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
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教学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塑料瓶(分别装满水和花生油)、不同体积的铝块(长方体)、铜块(或木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密度
密度⎩⎪⎪⎨⎪⎪⎧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符号:ρ公式:ρ=m V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 3
) 克每立方厘米(g/cm 3
)换算关系1g/cm 3
=103
kg/m
3
应用
⎩
⎪⎨⎪⎧求密度、体积、质量
鉴别物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密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密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3)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4)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情分析1、学生的前期知识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
教师应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2、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二学生物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但绝大多数不够强,仍然是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本校学生特点分析由于本校属于农村校,学生各方面基础相对较薄弱,虽然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甚至每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确定依据是: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2、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确定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6.2《密度》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三)密度公式的应用:
1、计算物质的密度: ρ=m/V
2、计算物体的体积: V=m/ ρ
3、计算物体的质量: m=ρV
三、交流与反馈
例1: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 .1克,体积为1 .8厘米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何种金属?
例2:用天平称得一捆细铜丝的质量是445克,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捆细铜丝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铅球用了多年,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三者都没改变
3、判断一下: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
(3)、通常说“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木头重”其准确的含义是( )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体积比木头大 C、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学校
责任教师
课型
新授课
时课
1
教
材
分
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
-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教学过程中注重反馈与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讨论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心得。
2.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让学生思考并分享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山、潜水艇等。
-分享实验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及心得,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实验方法的理解。
1.强化密度概念的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密度及其特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困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素养。
-判断题:判断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如“密度大的物体一定重”、“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大小有关”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
3.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如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如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共同测量物体的密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如总结密度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体系。学生可以总结密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浮冰、轮船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精品课件

密度知识 的应用
计算物体的体积
鉴别物质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为 V=_____ρ___,m=____ρ_V____.
3.单位:m 的单位是___k_g___,V 的单位是____m_3____, ρ 的单位由 m 与 V 的单位组合导出是__k_g_/m__3__,读作 __千__克__每__立__方__米______,这是它的国际主单位;另一套常 用单位:m 用____g______、V 用___c_m__3__作单位,ρ 的单 位就是___g_/_c_m_3___,读成__克__每__立__方__厘__米____.它们的换 算关系是 1 g/cm3=__1_._0_×__1_0_3_ kg/m3.
A.ρ 甲>ρ 乙>ρ 丙,且 ρ 丙>ρ 水 B.ρ 甲>ρ 乙>ρ 丙,且 ρ 丙<ρ 水 C.ρ 丙>ρ 乙>ρ 甲,且 ρ 丙=ρ 水 D.ρ 乙>ρ 甲>ρ 丙,且 ρ 丙>ρ 水
知识点 密度 ☞ 例 3 电影《流浪地球》火爆 2019 年春节贺岁档, 木星是电影主角之一.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气体行星, 质量为地球的 320 倍,体积为地球的 1280 倍.若把地球 和木星都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地球的密度为 5.5 g/cm3,则木星的密度为_1_._3_7_5_×_1_0_3_ kg/m3.
知识点拨: 1.计算密度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1 g/cm3=1×103 kg/m3. 2.同一种物质(固体和液体),密度不变,根据这个 条件计算质量和体积. 3.气体是没有固定体积的,因此,密度容易发生改 变,要根据质量和体积来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1.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
2.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ρ = 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3.讲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注重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通过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本质,为后续实验和练习打下基础。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鸡蛋沉浮”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密度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教案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
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