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
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
(如烟、雾等)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Fe(OH)3胶体)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表面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
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
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
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
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
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比色计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
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行测定及分析。
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
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部分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
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

•
很显然这几种结合方式只有面面排列能使泥浆粘度降低。 而边-面或边-边结合方式在泥 浆内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使流动阻力 增加,屈服值提高。 所以泥浆胶溶过程实际上是拆 开泥浆的内部结构,使边-边、边面结合转变成面-面排列的过程 。
•
•
泥浆胶溶必须具备的条件
• (1)介质呈碱性
• 欲使粘土泥浆内边-面、边-边结构拆 开必须首先消除边-面、边-边结合的力。 • 粘土在酸性介质中边面带正电,因而 引起粘土边面与带负电的板面之间强烈的 静电吸引而结合成边-面或边-边结构。粘 土在自然条件下或多或少带少量边面正电 荷,尤其是高岭土在酸性介质中成矿,断 键又是高岭土带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 岭土中边-面或边-边吸引更为显著。
• (1).粘土层面上的负电荷 负电荷主要是由于粘土晶格内离子 的同晶置换所产生的。如果硅氧四面体 中四价的硅被三价的铝所置换,或者铝 氧八面体中三价的铝被二价的镁、铁等 取代,就产生了过剩的负电荷,这种电 荷的数量取决于晶格内同晶置换的多少。
•
蒙脱石其负电荷主要是由铝氧八面 体中Al3+被Mg2+等二价阳离子取代而引起 的。
pH≈7, H+仅 吸附于O2-处, 不为OH-吸附。
pH>8, H+不被吸附,粘土带负电
三、粘土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 粘土颗粒由于破键、晶格内类质 同晶置换和吸附在粘土表面的腐殖质离 解等原因而带负电,因此,它必然要吸 附介质中的阳离子来中和其所带的负电 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又能被溶液中其它 浓度大、价数高的阳离子所交换,这就 是粘土的阳离子交换性质 。
•
一个稳定的泥浆悬浮液,粘土胶粒的 ζ-电位值大约必须在-50 mV以上 。 • 如果粘土内有机质含量增加,则导致 粘土ζ-电位升高。 • 例如河北唐山紫木节土含有机质 1.53%,测定原土的ζ-电位为-53.75mV。 如果用适当方法去除其有机质后测得ζ- 电位为-47.30mV 。
高二化学胶体的特性聚沉的条件原理-胶体与胶粒的关系图解-丁达尔效应

胶体•胶体: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10-7m之间的分散系胶粒直径的大小是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可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①常见的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②常见的气溶胶:雾、云、烟等;③常见的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①当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即为丁达尔效应。
②布朗运动:粒子在不停地、无秩序的运动③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定向移动。
一般来讲: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胶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④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该过程不可逆。
••胶体的特性:(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浊液。
(2)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聚沉。
(3)聚沉:给胶体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颗粒等均能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聚沉常用来解释生活常识,如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等。
(4)电泳现象: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
电泳常用来分离提纯胶体,如工业上静电除尘。
•胶体发生聚沉的条件:因胶粒带电,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聚沉:1.向胶体中滴加电解质2.向胶体中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
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是一种将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溶液的过程。
胶体由颗粒粒径介于溶液分子和宏观悬浮物之间的颗粒组成,这些颗粒被称为胶体粒子。
在制备胶体的过程中,常使用的方法包括乳化、凝胶和溶胶法。
乳化法是将液体剂与液体剂或固体颗粒剂混合,通过机械剪切、高压乳化或化学反应形成乳化液体。
乳化剂在混合过程中使液体界面张力降低,增加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亲和性,从而使胶体粒子均匀分散在连续相中。
凝胶法是通过溶胶的聚集和交联作用形成固体网状结构,从而形成凝胶体系。
在制备过程中,溶胶中的胶体粒子通过增加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其聚集,形成凝胶结构。
常见的凝胶剂包括聚合物、胶体硅酸盐和天然凝胶物质。
溶胶法是通过控制溶液中的物质浓度,在一定条件下使物质在溶液中呈胶体状态。
溶胶制备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水解、沉淀共沉淀和溶剂扩散等。
这些方法可以产生强吸附、溶胶凝聚或物相析出现象,从而形成胶体粒子的分散体系。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并通过调节不同条件如浓度、温度和pH值等来控制胶体粒子的形成和分散。
胶体制备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制备可溶性颜料、微胶囊、纳米材料和医药传递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0胶体化学

NaAuO2是上述方法制得金溶胶的稳定剂,写出该金溶胶
胶团结构的表示式。
解:该金溶胶胶团结构为: {[Au]m nAuO2- (n-x)Na+}x- xNa+
12.11.在Ba(NO3)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可制备BaSO4溶 胶。分别写出(1) Ba(NO3)2溶液过量,(2) Na2SO4溶液过量 时的胶团结构表示式。 解:(1) Ba(NO3)2溶液过量时,胶团结构为: {[BaSO4]m nBa2+(2n-x)NO3-}x+ xNO3(2) Na2SO4溶液过量时,胶团结构为: {[BaSO4]m nSO42-(2n-x)Na+}x- xNa+
胶核:胶体粒子内由分子、原子或离子
形成的固态微粒
胶团:整个扩散层及其所包围的胶体粒子
构成的电中性的整体
例: AgNO3 + KI AgI + KNO3 KI过量 :
AgI溶胶吸附I-带负电,K+为反离子 AgNO3过量: AgI溶胶吸附Ag+带正电,NO3-为反离子
特点:
(1) 胶 核 : 首 先 吸附过量的成 核离子,然后 吸附反离子; (2) 胶 团 整 体 为 电中性。
分散系统分类(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 (1) 均相系统(真溶液) 分散相以分子形式溶于分散介质 (2) 多相系统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
分散 分散相 介质 气
名称 气溶胶 泡沫 乳状液 液溶胶或悬浮液
实例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云、雾 烟、尘
肥皂泡沫 牛奶 泥浆、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有色玻璃
胶体原理的应用

胶体原理的应用前言胶体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小团粒的形式悬浮在另一种物质中。
胶体原理是研究这种悬浮体系的力学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学科。
在许多领域中,胶体原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胶体原理在医学、生物科学、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1. 胶体在医学中的应用1.1 胶体溶液的补液治疗胶体溶液可以用于补液治疗,通过注射胶体溶液,可以增加血液的胶体渗透压,维持体内的血浆渗透压平衡。
在严重创伤、烧伤和手术等情况下,胶体溶液可以起到有效的补液作用,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状态。
1.2 胶体纳米技术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胶体纳米技术可以用于药物传输,通过将药物封装在胶体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胶体纳米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输入体内,具有药效明显增强和副作用减少的优势。
1.3 胶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胶体药物可以被用于肿瘤治疗。
通过将抗癌药物封装在胶体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度,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胶体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胶体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2.1 胶体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胶体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基础材料。
通过将生物识别分子固定在胶体颗粒上,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胶体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病原体和环境中的污染物等。
2.2 胶体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胶体可以用于基因工程中的载体系统。
通过将基因材料封装在胶体纳米粒子中,可以实现对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胶体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和基因疫苗等领域。
2.3 胶体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胶体可以作为细胞培养的基质材料。
胶体支撑材料可以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促进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胶体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干细胞培养和细胞疗法等方面。
3. 胶体在化工中的应用3.1 胶体在乳液制备中的应用胶体在乳液制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胶体稳定剂可以防止乳液的分离和沉淀,提高乳液的品质和稳定性。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重要学科,其中胶体学研究的是微米级别上液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形态、动力学,界面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界面上的化学过程。
本文将探讨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界面化学原理等方面。
一、胶体的定义与性质胶体是指两相(即固体、液体或气体)间的一种形态,其中一种相通过分散成微小粒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相中。
胶体的一般特性如下:1、粒子尺寸:胶体的尺寸范围一般为1-1000纳米。
2、稳定性:胶体的物理性质(如电荷、表面性质等)使其形成稳定的系统,避免粒子凝聚沉降。
3、光学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折射、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如煤油是胶体,因为它可以产生烟雾。
4、电性质:胶体中的粒子带有电荷,可以表现出与电场相关的性质。
5、化学性质:由于其表面性质的存在,胶体可以表现出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化学反应,如催化反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中分散相的物质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溶胶: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分子(亦称为分子溶液),分散介质为液体,如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2、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指分散相为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天然胶或橡胶溶液。
3、乳液:乳液是指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牛奶、酸奶等。
4、凝胶:凝胶是指不易流动的胶体,其中分散相一般是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煤油。
5、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分散介质为气体,如雾、烟雾、霉菌等。
三、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化学过程,主要是两相(如油水分界面)之间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
界面活性剂是使界面分子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膜较集的化合物,使界面能量降低而使得体系稳定的物质。
界面化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界面能:界面能是指分界面两侧之间的能量差,即表面张力。
界面分子本身存在形成一层膜的趋势,因此其能量会比波动的分子间间隔大。
这一差异形成了表面张力,是使体系向能量最小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

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物质状态,其由固体颗粒(或液滴)分散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
胶体的形成原理在于固体颗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一、胶体形成的相互作用力1. 电散射:当固体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时,它们会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电致渗透压,引起周围带电粒子的运动,从而形成胶体。
这种形成胶体的机制被称为电散射作用。
例如,黄金胶体和银胶体就是通过金与银颗粒表面的电散射作用形成的。
2. 离子互相吸引:当固体颗粒表面带正电荷,而液体介质中存在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时,正负电荷之间互相吸引,使得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例如,氧化铁胶体就是通过离子互相吸引形成的。
3. 静电引力:当纯化学物质存在电解质时,电解质分解产生正负电荷,引起固体颗粒和液体介质之间的静电力,使得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例如,石墨胶体和硅酸盐胶体就是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
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为了保持胶体的稳定性,防止固体颗粒(或液滴)之间的聚集和沉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1. 选择适当的分散剂:分散剂能够吸附在固体颗粒(或液滴)表面,形成一个电二层,阻止固体颗粒间的吸引力作用。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固体颗粒(或液滴)的聚集。
常用的分散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醇等。
2. 控制pH值:改变液体介质的pH值可以影响固体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进而调节胶体的稳定性。
例如,氧化铁胶体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而在碱性条件下则容易被分解。
3. 增加溶剂粘度:溶剂的高粘度可以使固体颗粒(或液滴)难以沉降,从而增加胶体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初三化学胶体的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固体颗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电散射、离子互相吸引和静电引力等力作用,固体颗粒得以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胶体。
而为了保持胶体的稳定性,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散剂、控制pH值和增加溶剂粘度等手段。
这些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深入研究化学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水
对于同价离子,半径越小则水化膜越厚。
水化半径大的离子与粘土的吸力小。
对于不同价离子,情况复杂。
高价离子的水化分子数小于低价离子,但高价离子具有更高的表面电荷密度,高价离子与粘土的表面静电力的影响可超过水化膜厚度的影响。
H+>Al3+> Ba2+>Sr2+>Ca2+>Mg2+>NH+>K+>Na+>Li+
粘土在水介质中充分分散,称为泥浆的胶溶。
继续增加电解质,泥浆内粘土粒子相互聚集粘度增加,称为泥浆的絮凝或泥浆增稠。
聚合阴离子可中和边上的正电荷,或提高面上的负电荷,提高泥浆的胶溶性。
可塑性只发生在某一适宜的含水量范围。
pH值的变化可引起ζ电位的增减或变号,致使氧化物泥浆胶溶或絮凝。
时,ζ电位=+ 183mV pH=12时,ζ电位=-70.4mV
AlCl 3+H 2O AlCl 2OH+HCl
AlCl 2OH+H 2O AlCl(OH)2+HCl
胶粒优先吸附AlO2-使胶粒带负电,然后吸附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