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行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述题精华版-很全1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述题精华版-很全1

第一章绪论二、名词解释5、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具体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名词解释p12)6、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用。

(名词解释p13)7、健康心理学:它着重研究在促进和保持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鉴定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病因学和诊断学问题以改进医疗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有关的问题。

(名词解释p14)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p8-10)10、人格:是一个人在过去的全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思想模式、行为类型、情绪反应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态度和信念体系等。

(名词解释p17)11、行为:是指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习惯:是指无需经过特殊训练,只是由于经常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名词解释p18)12、动机冲突:是指人们在有目的行为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动机。

(名词解释p18)14、医源性疾病: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出言不慎而给病人不良暗示造成的。

(名词解释p19)36.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既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7.医学模式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

38.生物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

3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无论是致病、治病,还是预防及康复等方面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性质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的性质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的性质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研究人的身心健康、疾病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健康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

它通过探索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与疾病发展、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关系,为医学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1. 医学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医学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的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医学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心理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生理学等学科进行紧密的合作。

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疾病的心理机制: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包括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机制等。

- 健康行为与健康促进:研究人的心理、人格、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促进人们积极的健康行为。

-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诊断工具,探索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人们减少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 疾病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研究疾病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发展心理支持和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

3.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问卷调查、临床观察等,以获得准确的研究结果。

常用的方法包括:- 实验研究: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索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形式,收集大量的数据,了解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

- 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了解其心理状况和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并根据观察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医疗保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

其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领域包括:- 疾病预防: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教育,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他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3.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阀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6.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即为~。

7.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1.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4.气质:是一个人来与生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6.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17.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18.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

19.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20.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解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2、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4、思维:人脑间接地概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5、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6、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气质: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8、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9、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目前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采用的标准分常模。

10、性心理障碍: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

11.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2.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13.应对:又称应付。

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14.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15.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的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6.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的神经症。

潇湘行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潇湘行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

3、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4、潜意识(unconscious):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5、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的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自我(ego):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小部分位于潜意识。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7、本我(Id):指原始的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冲动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8、超我(superego):指道德化的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它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9、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al reflex):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0、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al reflex):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即借助工具操作的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31、认知评价: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32、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33、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有的信念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是某一时代的所有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它影响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三种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6、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7、挫折frustration:动机收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18、能力ability: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在活动共中形成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affection: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3、意志,指人们自觉确定目标并据以自觉分配与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4、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人类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主体需要和客观诱因,更多的情况是这两种条件交互作用形成动机。
28、智商: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生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医学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常见名词的解释:1. 疾病行为学(behavioral medicine):疾病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健康以及疾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通过行为干预的方法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提高治疗效果。

2. 应激(stress):应激是一个个体对心理或生理上的压力刺激做出的反应。

适度的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度的应激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3. 压力应对(stress management):压力应对是指个体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策略来应对应激。

这些策略通常包括放松技巧、认知重构、问题解决等,旨在减轻压力对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影响。

4. 心理疾病(mental disorder):心理疾病是一类精神异常的疾病,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

它们可能导致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出现明显的异常。

5. 回应型抑郁(reactive depression):回应型抑郁是由于个体面对生活事件的困扰、压力或失去导致的抑郁反应。

一旦触发因素消失或改善,抑郁状态则会逐渐消退。

6.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适应障碍是个体对生活中重大变化或压力所做出的异常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会导致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7. 社交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社交认知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从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中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的一套理论。

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模仿他人来学习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8. 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感是个体在自我评价中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缺乏自信。

自卑感可能导致心理和社交问题。

9.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心身医学是研究心理和生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

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心理行为、健康和疾病三者间的关系。

2.感觉(sensation):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对象一旦形成知觉,尽管产生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但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恒常性与过去经验有关。

5.性格(character ):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

6.人格特征(Personality):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7.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也称心理变态,是指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

8.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9.医患关系(Doctor-Client Relationship):是指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医学关系。

10.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心理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的过程a)心理应激是一种刺激(stimulus)b)心理应激是一种反应(reaction)c)心理应激是一个过程(course)1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指一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多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等器质性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

3、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4、潜意识(unconscious):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5、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的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自我(ego):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小部分位于潜意识。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7、本我(Id):指原始的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冲动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8、超我(superego):指道德化的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它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9、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al reflex):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0、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al reflex):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即借助工具操作的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1、压抑(repress):当一个人的某种观点、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所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主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12、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3、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这称为正强化。

14、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这属于负强化。

15、泛化(generalization):指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条件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的扩散。

16、消退(extinction):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17、感觉(sensation):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18、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即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19、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0、思维(thinking):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21、学习(learning):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2、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心身变化,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功能。

23、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24、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5、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人们难于抉择,因而体验着不安,痛苦的心理紧张状态。

26、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7、双避冲突(avoidance- avoidance conflict):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避冲突,即前有悬崖,后有深渊。

28、趋避冲突(approach- avoidance conflict):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理,因为它既可以满足某些需要,有可能构成某些威胁,即进退两难。

29、挫折(frustration):是在有目的行为情境中,个体趋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使行为过程受阻或被延搁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即碰钉子。

30、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个体认识到需求与实际的或满足需求能力不平衡所作出的适应过程。

31、应激(stress):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状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2、应对(coping):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又称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33、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34、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35、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

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系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36、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 ):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难以对付的危险,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为主的头晕、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口干、肌肉紧张等症状和运动性不安,患者的焦虑并非由实际存在的威胁所引起,而是一种没有明确危险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恐惧。

37、恐惧症(Phobia):是指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紧张,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

患者所表现出的恐惧强度往往与他所面临的实际威胁极不相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38、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指精神易兴奋和精神易疲劳症状,并伴有烦恼、易激怒、心情紧张的情绪症状,肌肉紧张性疼痛和记忆减退、头痛和睡眠障碍为主症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39、心理障碍(psychogenic disorder):指感知、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异常。

40、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病态人格,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

41、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

42、信度(reliability):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43、效度(validity):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

44、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45、常模(norm):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6、样本(sample):指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或单位。

47、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心理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必须遵循严格、统一的科学程序,实施的内容、条件、记分过程、解释系统都相同,从而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8、行为评估(behavioral assessment):49、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的估计。

50、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1、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行为治疗的一种,病人通过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包含了三个步骤: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以及这二者的配合训练(脱敏)。

52、满灌疗法(flooding,implosive therapy):又译为冲击疗法、暴露疗法。

是让患者一开始就进入他最恐怖的情境,直接消退不良反应。

优点:方法简单,疗程短,收效快。

缺点:完全无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患者痛苦大,实施难。

53、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根据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惩罚原理,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如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的和自我厌恶想象等不愉快的刺激),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

54、代币制(T oken economy):运用行为强化的原理,以“代换券”作为二级强化物,对良好行为进行强化,以建立病人的适应性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