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与记忆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使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的知识,而遗忘则是我们遗失或难以回忆起的信息。
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和解释来研究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几个主要的心理学理论,以解释记忆与遗忘的现象。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记忆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
遗忘则可能是在编码、存储或检索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可以由以下几个原因解释。
首先,在编码阶段,注意力和意义的缺乏可能导致信息无法被有效地编码到记忆中。
其次,在存储阶段,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和巩固,或者因为与其他记忆冲突而导致干扰。
最后,在检索阶段,序列干扰、上下文不匹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遗忘。
二、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9世纪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记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的现象。
根据遗忘曲线,记忆的消退最为迅速的是在刚学习之后,之后逐渐减缓。
遗忘曲线的存在可以通过遗忘衰减和干扰效应来解释。
遗忘衰减是指由于时间的流逝,变得难以回忆起学习过的信息。
而干扰效应是指新的学习和记忆对旧的学习和记忆产生干扰,导致记忆无法回忆起来。
遗忘曲线的存在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类型和存储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工作记忆是用于处理当前信息和进行临时操作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小且持续时间有限。
长期记忆则是用于存储和保持大量信息和经验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大且持久性较强。
长期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能够有意识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如学习的事实和概念。
隐性记忆则是指无意识的记忆,如习得的技能和条件反射。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大脑中有不同的存储方式和神经回路。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类记忆和遗忘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类记忆和遗忘记忆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收集、保存和回忆信息,是我们学习、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石。
然而,记忆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着遗忘的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记忆和遗忘。
一、记忆的三个重要过程1. 编码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和保存的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并被转化为电化学信号。
数据经过大脑的处理和整合,然后被存储到记忆系统中。
2. 存储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备日后使用。
存储过程中,信息经过筛选和分类,被储存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如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3. 检索检索是指从存储中获取并回忆出过去的信息。
通过检索,我们能够回忆起在过去学到的知识、经历过的事件和人们的面孔等。
检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忆的编码方式、存储强度和个体的情绪状态等。
二、人类记忆的不同类型1. 意识记忆意识记忆是指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回忆和描述的信息。
它被分为两种类型:回忆和认知。
回忆是指通过努力回想的方式提取已存储的信息,而认知是通过直接提供信息的方式获取已存储的信息。
2. 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记忆是指在无需明确努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回忆过程。
这种记忆包括感知图像、声音和运动等,通常难以用语言描述,但可以通过行为来体现。
三、遗忘的原因和因素1.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导致遗忘的最常见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保存强度会逐渐减弱,导致信息的遗忘。
这种遗忘现象被称为衰退理论,即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衰退。
2. 干扰干扰是指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相互干扰,导致旧的信息无法正确地回忆出来。
干扰分为主动干扰和被动干扰,主动干扰是指新的信息干扰旧的信息,被动干扰是指旧的信息干扰新的信息。
3. 压力和情绪压力和情绪状态对记忆的影响很大。
高度的压力和情绪紧张状态会干扰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过程,导致记忆出现错误或遗忘。
四、改善记忆和遗忘的方法1. 练习记忆通过不断练习和重复,可以增强记忆的编码和存储强度。
心理学中的记忆和遗忘

心理学中的记忆和遗忘在生活中,记忆和遗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事情,它们会长期留存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有时候,我们却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
这些表面看起来简单的记忆和遗忘背后,其实是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一、记忆的类型记忆是由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和电信号形成的。
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记忆的类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我们临时存储信息的能力。
这种类型的记忆只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比如我们听完一首歌曲后,即便我们喜欢它,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即刻回忆起这首歌曲的每一个细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小,一般只能够存储几个单元(如字母或数字)的信息。
2.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我们在进行一项任务时,需要临时存储、处理和运用相关信息。
比如,我们在听一段流利的英语对话时,需要通过工作记忆来暂存每句话的意思,以便于理解对话的全貌。
3.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我们记住的信息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年甚至是终身。
长时记忆可以通过不同的刺激进行激活,比如记唱一首我们小时候喜欢的歌曲、想起某个人的名字,或是回忆起一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二、遗忘的类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能会逐渐忘记一些曾经记住的信息。
遗忘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心理学家们把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衰退性遗忘衰退性遗忘是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某个信息而渐渐丢失的现象。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数学公式,因为长期没有运用,可能会逐渐被遗忘。
2. 抑制性遗忘抑制性遗忘是由于大脑中的抑制机制导致的。
当过去的一些回忆会引起我们负面情绪时,我们的大脑可能会对这些回忆进行抑制,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3. 干扰性遗忘干扰性遗忘是由于新旧记忆相互影响而产生的。
比如,我们刚刚学习完一道古文,如果接下来马上开始做英语阅读理解,则古文中学习到的信息会被新的任务所干扰,这就会增加我们忘记记忆中的古文内容的可能性。
三、如何提高记忆力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记忆力,并且时刻保持高效学习状态。
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记忆与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过程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再经过进一步强化后成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有长有短,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长时记忆就会继续保持下去。
1、20分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2、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3、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4、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5、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记忆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律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
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
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2、数量律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
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3、联系律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来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
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4、转化律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
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由感知保持到理解、到衍生新知也有一个转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之后外来信息就能长期、牢固地保存在脑海中。
5、干涉律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
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涉”。
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记在忆先,认知容易回忆难
一个孤立的记忆活动是按照识记--保持--认知或回忆的程序进行的。
记是认知或回忆的先决条件。
没有对知识与经验的识记,认知或回忆就不会发生。
虽然认知和回忆都是在首次识记知识(或经验或物品等)于脑中保持一段时间后结构痕迹的重新活跃,却存在着认知容易回忆难的规律--凡能回忆起来的都能准确无误地认知,而能认知的却不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全部回忆起来。
经验也表明,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远不如认知的多。
识记后保持的时间有短有长
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被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并转录为信(讯)息输入大脑后,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记忆的信息按规律遗忘
(1)遗忘先快后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采用机械,熟记13个由两个辅音与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音节,用节省法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的遗忘率),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他将其转录为,于1885年公布于世。
(2)中间比两头容易遗忘
学者们将在记忆过程中,有些后识记的信息对先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后摄抑制或向前干扰;有些先识记的信息对后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前摄抑制或顺向抑制或向后干扰。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近年来,心理学对于人类的记忆与遗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能够学习、理解和思考的基础。
而遗忘则是人类记忆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的。
记忆是人类获取、保留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当外界刺激到达感觉器官时,对信息的初步感知和加工。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保持后,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被记住的能力。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一定时间后可以被保留并随时检索的记忆。
事实上,记忆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
人们常常会遇到遗忘问题,即无法追溯或回忆起过去曾经学习或经历过的事物。
遗忘可以按照时间维度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
主动遗忘是指人们通过自我调控和努力意识地刻意遗忘。
被动遗忘则是指由于时间、干扰或记忆的衰退等因素造成的记忆消失。
在心理学中,人们还提出了遗忘曲线理论,认为记忆的遗忘呈现出一种正态曲线的形式,最初的遗忘速度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解释了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原因。
一方面,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过程中的干扰效应。
当人们在记忆过程中遇到其他干扰性的刺激和信息时,容易导致信息之间的混淆和重叠,从而影响到记忆的检索。
另一方面,遗忘也与记忆的衰退和衰老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记忆系统逐渐减弱,导致信息的保存和检索能力减弱,从而出现遗忘的现象。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一些特定类型的遗忘,如阻断遗忘和压抑遗忘。
阻断遗忘是指当人们试图回忆某个记忆时,在努力回忆的过程中,记忆却被阻断,暂时无法回忆起来。
压抑遗忘则是指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人们将某些不愿意或不舒服的记忆深埋在潜意识中,以避免对精神和情绪的伤害。
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模型和理论用于解释记忆和遗忘现象。
比如,著名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记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编码和检索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处理方式影响着记忆的质量和遗忘的程度。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认知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记忆指将信息从短时记忆(STM)转变成长时记忆(LTM)的过程,遗忘则是指LTM 中的信息逐渐失去或减弱的过程。
记忆和遗忘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将从记忆和遗忘的定义,记忆和遗忘的类型以及如何改善记忆和遗忘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这两个概念。
一、记忆和遗忘的定义记忆是指人脑将外界的信息加工形成以供人类长期保存的一种心理能力。
记忆是通过大脑中的神经元互相连接的强度和模式,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大脑中的电信号的过程。
可以简单地将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不同的阶段在大脑中保存的时间和速度不同。
遗忘是指个体长期记忆中某些内容易于失去或者从记忆之中剔除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体与事物的关联程度减弱或者因信息干扰导致的。
遗忘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逐渐遗忘,遗忘的稳定期和再次遗忘。
再次遗忘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后,某些失忆的事实或记忆重新呈现在大脑中时的情况。
二、记忆和遗忘的类型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个体感知信息时,对感知信息的第一种印象和记忆。
这种记忆非常短暂,只能维持几十毫秒左右的时间,随后就会消失。
感觉记忆是人们认知系统中的第一步,人们必须在感觉到外部信息后进行处理来加以利用。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保持的可持续时间更长的一种印象,其保存时间可达到几分钟左右。
这种记忆中,外部的信息短暂停留在个体大脑中,但很容易被忘记。
受后续信息的影响,原有的短时记忆会被更新或淘汰。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人类认知系统中最稳定的记忆类型。
这种记忆保存的信息能够长久存在,不受时间的影响。
通常长时记忆保存的是个体对于某些重要事物或事件的知识和技能等,是个体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基础。
长时记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个体能够主动回忆出与记忆事件有关的信息的一种记忆类型,包括语义记忆和回忆记忆。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记忆和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记忆和遗忘人类的记忆功能一直以来都备受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我们的记忆不仅帮助我们记住重要的信息,还是我们个体和社会之间交流的重要基础。
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遗忘一些信息。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记忆和遗忘的过程。
一、记忆的基本过程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存储和提取。
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可以被大脑处理的形式,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脑中,而提取是指从存储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编码阶段,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
注意力的分配决定了哪些信息被转化成记忆,哪些信息被忽略。
例如,当你在读一本书时,你只会记住你认为重要的内容,而忽略其他次要的细节。
此外,情绪也会影响记忆的编码。
研究表明,情绪化的事情更容易被编码和记住。
在存储阶段,信息被保存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
人类的记忆可以被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通常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如果信息重复或者与已有的长时记忆相关,它们就有可能被转化为长时记忆。
在提取阶段,记忆被激活并从存储中检索出来。
提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忆的编码质量、时间间隔以及个体的注意力水平等。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信息在一开始是无法提取的,但在后来突然回忆起来。
这被称为“追忆效应”。
二、遗忘的原因遗忘是指无法回忆起先前存储的信息。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遗忘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1. 流失遗忘流失遗忘是指由于时间的推移,信息在存储中逐渐减弱或消失。
当信息在存储过程中没有得到强化,它们容易被遗忘。
例如,你可能很难回忆起几年前曾学过的一门课程的具体细节,因为这些信息没有被经常激活。
2. 干扰遗忘干扰遗忘是指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产生冲突,导致旧的信息被遗忘。
干扰可以分为主动干扰和被动干扰。
主动干扰指的是新的信息干扰了旧的信息,而被动干扰指的是旧的信息干扰了新的信息。
3. 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现象。
他观察到学习的材料在一段时间内被遗忘的速度呈指数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记忆和遗忘的定义
(一)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二)遗忘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二、记忆和遗忘的理论
(一)关于记忆的理论
1.刺激-反应理论
2.格式塔理论
3.信息加工理论
详细了解请查看本课程
(二)关于遗忘的理论
1.消退理论(decay theory)
2.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
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
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
不少心理学家都相信,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消退。
有人甚至认为,85%~98%的遗忘变量应归结于干扰,余下的变量才归结于消退。
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有人用电击病人大脑的各个不同的部位,使得病人回想起自己认为已经完全遗忘了的事情。
所以,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所失去的,是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通道,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后来学习的内容在起干扰作用。
干扰主要有两类:倒摄干扰与前摄干扰。
倒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受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前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
詹金斯与达伦巴克(Jenkins and Dallenbach,1924)对倒摄干扰的经典性研究,被心理学界人土认为是极有说服力的。
他俩发现,在入睡前学习的内容,比上午学习的内容遗忘得要慢些。
这是由于白天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倒摄干扰比临睡前要多些。
有人据此推断,一个人在一生中第二个25年记忆开始减退的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是干扰所致。
安德伍德(Underwood,1957)的经典研究则说明了前摄干扰在遗忘中的重要性。
他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被试提供一系列要他们记住的单词。
在给第-组被试看这些单词之前,先让他们学习另一组单词,第二组被试则只学习一组单词,一天以后检查被试的遗忘情况。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只记住要求他们记忆的那一组单词的25%,而第二组被试能记住70%。
安德伍德认为,第一组被试成绩之所以差,是由于前摄干扰所致。
3.压抑说
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cue-dependent theory of forgetting)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
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
图尔文(Tulving,1974)认为,记忆是来自两方面的信息的产物:
第一,作为对某一事件的初步知觉的结果,在个体记忆贮存中留下的记忆痕迹;
第二,个体在回忆时认知环境中出现的提取信息的线索。
因此,该信息可能是在记忆贮存中,因为缺少有关提取线索的信息而提取不到。
人们通常把它看作是遗忘了。
可见,提取线索在回忆中所起的作用,犹如阅读书籍时的灯光照明所起的作用一样。
当灯关掉时,阅读就不可能进行。
同样,当缺少适当的提取线索时,回忆某信息也就不可能了。
有些心理学家对图尔文的阐述作了进一步补充,他们认为,不能提取信息,也可能是由于提取线索过多的缘故。
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面临太多的刺激时,反而感到手无策,因而无法有效地提取信息。
三、影响遗忘的因素
(一)时间因素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二)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三)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
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四)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人们对于26个英文字母的记忆,一般以开头的字母如ABC较好,最后的几个字母XYZ效果也很好,但对字母表的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
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行后顺序。
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
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
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五)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实际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
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
四、记忆的策略
(一)组织有效的复习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识记后的复习。
复习在保持中有很大的作用。
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复习的具体策略
1.复习要及时。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开始时较快,所以对新学习的材料要及时复习。
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
很多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好。
分散复习时间间隔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确定。
一般认为开始复习,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看到成绩,能增强信心,发现问题和错误,有利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复和难点,使复习更具有目的性。
实验也证实,这种复习方法比连续诵读的效果好。
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各用9分钟进行识记,其中部分时间用于重现。
由于阅读与重现时间的分配比例不同,记忆的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
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避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影响,类似材料的复习不要排在一起,如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的复习不要安排在一起,而应和理科交叉安排。
在复习时还要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
这些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所识记的内容。
(三)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据有关资料表明,内核糖核
酸指导合成的脑蛋白分子是储备知识的仓库。
核糖核酸含量与人的学习
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因此,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
忆力下降。
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
影响。
同时,人脑细胞没有再生能力,据统计,人在18岁以后。
每小时约有1000个细胞发生障碍,一年之内就有近900万神经细胞丧失机能。
因此,注意脑的营养与适当的休息,对增强记忆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