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青皮

青皮【英文名】Green TangerinePeel【别名】青橘皮,青柑皮【成分】各种青皮均含挥发油,且多含黄酮甙等。
【来源】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熟的果皮或幼果。
【制法】青皮: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醋青皮:取青皮片,用醋拌匀,待醋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微带焦黄色,取出,晾干。
(每青皮片100斤,用醋15斤)【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
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
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
断面边缘有油点。
气清香,味苦辛。
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②个青皮又名:均青皮。
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
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
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
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
气清香,味苦辛。
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
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
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 C. Wilsonii Tanaka(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C. Chachiensis Hort.(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熟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
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气虚者慎服。
①《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②《本草蒙筌》:“老弱虚赢,尤宜全戒。
”③《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地枫皮名称:地枫皮类别:祛风湿药拼音:DI FENG PI拉丁:Cortex Illicii别名:地风皮、追地风、钻地风药用部位:树皮药材性状: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
青皮

生理特性
1、四花青皮:果皮剖成4裂片,裂片长椭圆形,长4~150px,厚0.1~5px。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密生多 数油室;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小筋络。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外缘有油室1~2列。 气香,味苦、辛。
2、个青皮:呈类球形,直径0.5~50px。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微粗糙,有细密凹下的油室,顶端有稍突起 的柱基,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硬,断面果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厚0.1~5px,外缘有油室1~2列。瓤囊8~10 瓣,淡棕色。气清香,味酸、苦、辛。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归肝、胆、胃经。功能有疏肝破Fra bibliotek,消积化滞的功效。
主治
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相关配伍
《症因脉治》青皮散:气滞脘腹疼痛者,可与大腹皮同用。
用法用量
3~10g。
炮制方法
1、青皮: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或丝,晒干。 2、醋青皮:取青皮片或丝,照醋炙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每l00kg青皮,用醋15kg。)
产地
产于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2、《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谢谢观看
青皮
中药名
01 入药部位
03 归经 05 主治
目录
02 性味 04 功能 06 相关配伍
07 用法用量
09 生理特性 011 相关论述
目录
08 炮制方法 010 产地
青皮,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 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
中药词典:青皮Qingpi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
产地同陈皮。
5~6月间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称为“个青皮”,7~8月间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去瓤肉,晒干,习称“四花青皮”。
生用或醋炙用。
【性能】苦、辛,温。
归肝、胆、胃经。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1.肝郁气滞证。
本品辛散温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
尤宜于治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肿痛。
治肝郁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郁金、香附等;治乳房胀痛或结块,常配柴胡、浙贝母、橘叶等;治乳痈肿痛,常配瓜蒌皮、金银花、蒲公英等;若治寒疝疼痛,多与乌药、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宏章发明》)。
2.气滞脘腹疼痛。
本品辛行温通,入胃而行气止痛。
治疗脘腹胀痛,可配大腹皮同用,如青皮散(《症因脉治》);若脘腹冷痛,可配桂枝、陈皮同用,如三皮汤(《医方类聚》)。
3.食积腹痛。
本品辛行苦降温通,有消积化滞、和降胃气,行气止痛之功。
治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常与山楂、神曲、麦芽等同用,如青皮丸(《沈氏尊生书》);若气滞甚者,可配木香、槟榔或枳实、大黄等同用。
4.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本品气味峻烈,苦泄力大,辛散温通力强,能破气散结。
用治气滞血瘀之癥瘕积聚,久疟痞块等,多与三棱、莪术、丹参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鉴别用药】陈皮、青皮二者皆可理中焦之气而健胃,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症。
但陈皮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偏入脾肺,长于燥湿化痰,用于痰饮停滞肺胃之咳嗽气喘、呕哕、腹痛、泄泻;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苦泄下行,偏入肝胆,能疏肝破气,散结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肝郁乳房胀痛或结块,胁肋胀痛,疝气疼痛,食积腹痛,癥瘕积聚等症。
【古籍摘要】1.《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2.《本草纲目》:“治胸膈气逆,胸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中药刨制——青皮炮制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皮或幼小果实。
【炮制方法】
一、净制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二、切制洗净,焖润,切厚片或丝,晒干(《药典85》)。
三、炮炙
1.醋制取青皮片或丝,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每青皮100kg,用醋15kg(《药典85》)。
2.麸制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投入青皮丝或片,迅速拌炒至颜色加深,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每青皮丝或片100kg,用麸皮10kg(《规范》)。
3,制炭取青皮片,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用醋喷洒均匀,灭净火星,取出,晾凉,入库即得(《北京》)。
青皮的炮制方法

青皮的炮制方法
嘿,你问青皮的炮制方法?这可有点讲究呢。
青皮啊,一般是从橘子或者橙子之类的水果还没成熟的时候摘下来的皮。
首先呢,得把青皮洗干净。
就像你洗水果一样,得把上面的脏东西都洗掉,不能有灰尘啥的。
可以用清水轻轻地冲洗,可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把皮弄破了。
洗好后呢,要晾干。
找个通风的地方,把青皮摊开,让它自然风干。
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哦,不然会把青皮晒坏的。
就像你晾衣服,得找个合适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放。
等青皮干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有的人会把青皮切成丝,这样方便使用。
切的时候要小心,不能切得太粗也不能太细。
就像你切菜一样,得有个分寸。
还有一种炮制方法是醋炙青皮。
就是把青皮放在锅里,加上醋,用小火慢慢炒。
醋能让青皮的药性发生一些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的功效哦。
炒的时候要不停地翻动,不能让青皮糊了。
就像你炒菜,得掌握好火候。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中医。
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里
面就有青皮。
我问医生青皮是怎么炮制的,医生就给我讲了上面这些方法。
从那以后,我就对青皮的炮制方法有了一些了解。
总之呢,青皮的炮制方法有洗干净、晾干、切丝或者醋炙等。
就像做一道菜,得有步骤有方法。
咋样,明白了不?。
青皮

青皮(《本草图经》)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皮及幼小果实。
均系栽培。
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等地。
原植物多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湖泊河岸或平原。
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稍耐荫,以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
味苦、辛,性温。
归肝、胆、胃经。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临床用名有青皮、炒青皮、醋青皮。
【本草汇言】《本草图经》: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
主胸膈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
沉也,阴也。
其用有四:破滞气愈高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
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
苦而辛,性寒,气厚,阴也。
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象》云:主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
去瓤。
《心》云:厥阴经引经药也。
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或云与陈皮一种。
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
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
如枳实、枳壳一种,实小而青未瓤,壳大而黄紫色已瓤。
故壳高而治胸膈,实低而治心下,与陈皮治高、青皮治低同意。
又云:陈皮、青皮二种,枳实、枳壳亦有二种。
《本草衍义补遗》:苦辛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滞结气,消食,少阳经下药也。
陈皮治高,青皮治低,气虚弱少用,治胁痛须醋炒为佳。
《本草发挥》:洁古云:青橘皮气温味辛。
主气滞,下食破积,结膈气,及小腹痛。
《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湿,四也;治左肾有积气,五也。
《本草纲目》:青皮乃橘之末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
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始用。
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
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中药原始社会2 .炮制3 .净制切制炮炙4 .制造适中功效难求气味反失5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与应用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8 .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D4 . C5 . D6 . E7 . A8 . B9 . D 10 . A( 二 )B 型题11 . B 12 . C 13 . A 14 . D 15 。
E 16 . D 17 . B 18 . C 19 . E 20 . A ( 三 )C 型题21 . B 22 . D 23 . A( 四 )X 型题24 . A 、 D 、 E 25 . A 、 B 、 C 、 E 26 . A 、 B 、 C 、 D 、 E 27 . B 、 E三、改错题1 .√2 . X 应改为:清代是在 1645 年至 1911 年。
3 .√4 . X 应改为:.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最早记载在《本草蒙筌》。
5 .√6 ,√7 . X 应改为:“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蒙筌》。
8 . X 应改为:《炮炙大法》是我国古代第二部炮制专著。
9 .√ 10 .√四、简答题1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 ( 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 12 世纪 ) ,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 ( 公元 13 世纪至 16 世纪 ) ,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 ( 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 ) ,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 ( 公元 19 世纪以后 ) ,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拄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本草考证的论文

青皮的本草考证
青皮是临床常用理气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抗氧化等药理活性。
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发现,历代本草学家均认为陈皮、青皮两种药材属同一品种来源,由于成熟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药效。
于是从青皮品种、青皮炮制及经方配伍等方面加以考证。
根据学习得知第一从青皮品种考证青皮主要由黄橘皮(陈皮)和青橘皮(青皮)之分,这2种药材存在的药效不同与其来源、产地、采收时的成熟度相关。
第二,从青皮的炮制上进行考证,通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对生药青皮的药效均有一定的影响,而青皮的炮制方法多以醋制或醋炒为主。
第三,则是青皮经方规律的考证,通过从古至今的研究发现,青皮在经方配伍中多体现于其“助行肝气”的作用,多以疏利肝邪为主,通过“疏通肝胆二经” 达到“行其气”的目的,对于因多方面引起的气滞,或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疼等证具有一定的疗效。
总而言之,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正确合理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目的:总结青皮的炮制历史沿革,为青皮的炮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与中药炮制有关的古今书籍,对其中与青皮有关的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归纳。
结果与结论:青皮古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不加辅料炮制和加辅料炮制等方法。
其中不加辅料炮制包括炒、烧、焙、蒸、炙、炮等6种;加辅料炮制又分为单一辅料炮制和多种辅料炮制,而辅料又可分为面、蜜、酒、麸、醋、盐、斑蝥、水蛭、马尿、巴豆等。
现代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青皮(净制)、醋青皮、麸炒青皮、制炭、烤制5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建议增加对其他炮制品的研究,丰富临方炮制品种。
关键词青皮;炮制;历史沿革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1]。
青皮味苦、辛,性温,无毒,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效,临床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等症[2]。
现有资料表明,古代文献对青皮炮制记载始于唐代。
在查阅书籍时,由于《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3]一书对青皮的炮制描述较为详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便以此书作为线索进行论述。
笔者在系统查阅青皮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青皮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综述,为今后青皮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青皮古代炮制方法(1840年之前)古代有很多方法对青皮进行炮制,其中以醋制青皮为主。
经查阅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净制指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以及分离药用部位的操作过程[4]。
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去白”[5]。
宋《博济方》提出“汤去瓤”[6]。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磨去瓤”[7]。
即将药材没有药用价值的部分除去。
1.2 切制指经净制过的中药材软化,并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过程[4]。
宋《博济方》提出“细切”[6]。
宋《圣济总录》也提出过此法。
宋《全生指迷方》云:“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8]。
明《普济方》有同样记载。
宋《传信适用方》云:“一斤汤浸三日,换水候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作指面大方片子”[9]。
明《奇效良方》沿用此法。
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提出“剉大块”[10]。
元《卫生宝鉴》提出“捣细用”[11]。
明《本草品汇精要》提出“去瓤,剉碎用”[12]。
明《本草原始》提出“以汤浸去瓤切片”[13]。
切制有利于炮制,将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
1.3 不加辅料炮制即清炒法。
1.3.1 炒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先提出“去白炒”[5]。
之后,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女科百问》《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扁鹊心书》,元《瑞竹堂经验方》《丹溪心法》《卫生宝鉴》,明《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效良方》《仁术便览》《普济方》《婴童百问》《证治准绳》《寿世保元》,清《医宗说约》《医宗金鉴》《本草从新》《成方切用》《本草述钩元》仍沿用此法。
此外,还有的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宋《苏沈良方》首先提出“炒黄”[14]。
以后,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圣济总录》也提出此法,明《普济方》云:“炒令黄”[15];清《串雅内编》记述颇为详细:“炒至黄色烟尽为度,置土上碗复之,少时取出,研末”[16];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提出“炒香”[17];明《奇效良方》《普济方》有相同记载。
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则提出了“略炒”和“慢火炒令变紫黑色”之法[10]。
明《普济方》也提出“略炒”[15]。
1.3.2 烧宋《传信适用方》首先提出“烧灰”[9]。
以后,明《普济方》也有类似记载。
1.3.3 焙宋《太平圣惠方》首先提出此法。
以后,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圣济总录》,明《普济方》《仁术便览》《证治准绳》也记录过此法。
1.3.4 蒸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不加辅料或加辅料拌润,置适宜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
文献[18]中云:“蒸透晒干再蒸”。
1.3.5 炙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
文献[18]中云:“瓦上炙存性为末”。
1.3.6 炮指裹物燒,将青皮放置热火灰中烧,炮生为熟。
明《普济方》首先提出“炮”[15]。
此后,明《奇效良方》记录过此法。
1.4 加辅料炮制加辅料炮制能够使有的药物与辅料相互促进而增效,或者缓和药性,或者使药物性能发生改变而提高临床疗效。
1.4.1 单一辅料炮制(1)以面为辅料。
宋《博济方》曰:“面炒”[6]。
此后,明《医宗必读》有相同记载。
(2)以蜜为辅料。
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炼蜜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
文献[18]中提出“蜜水炒”。
(3)以酒为辅料。
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黄酒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
文献[18]中提出“酒炒”。
(4)以麸为辅料。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麸炒入药用”[7]首先提出此法。
以后,宋《圣济总录》,明《奇效良方》《普济方》《鲁府禁方》《医宗必读》《寿世保元》,清《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均记载了以麸为辅料的炮制方法。
(5)以盐为辅料。
宋《圣济总录》首先提出“盐炒”[19]。
明《医学纲目》则进一步指出:“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汤浸一宿去瓤,余三分用盐二两拌匀,良久,铫内微炒焦为末”[20]。
(6)以醋为辅料。
炮制用醋,以米醋为佳,且陈久者良。
①醋熬: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首先提出“米醋熬”[17]。
此后,元《卫生宝鉴》也提出此法。
②醋洗:明《景岳全书》云:“米醋洗”[21]。
③醋炒(或醋拌炒):明《本草蒙筌》首先提出“润醋炒干”[22]。
以后,主张“醋炒”者颇多,明《证治准绳》《普济方》《万病回春》《济阴纲目》《医宗必读》《医学纲目》《仁术便览》《本草集要》《寿世保元》,清《握灵本草》《医家四要》《医宗说约》《类证治裁》《医醇賸义》《成方切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金鉴》《幼幼集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经逢原》《本草辑要》《温病条辨》《笔花医镜》。
清《本草便读》曰:“炒煎用醋水为良”[23]。
有的主张“醋拌瓦炒”,此法由明《本草纲目》首先提出,明《本草原始》《炮炙大法》、清《本草汇》《食物本草会纂》《本草述》也沿用此法。
此外,有些书中阐述了此法的功效。
例如文献[18]中云:“疏肝气积滞用醋炒燥”。
清《本草述钩元》云:“消积定痛醋炒”“炒黑则入血分”[24]。
清《得配本草》云:“醋炒黑用,能入血分”[25]。
文献[18]中云:“醋拌炒黑入血”。
清《本草便读》云:“用醋炒者缓之、敛之,制其彪悍之性,引以入肝也”[23]。
(7)以斑蝥为辅料。
明《奇效良方》首先提出“去白,二两,一两生用,一两切碎,以斑蝥五十个,去头翅足,同炒黄色,去斑蝥不用”[26]。
此后,明《证治准绳》也有相同记载。
(8)以水蛭为辅料。
明《奇效良方》首先提出“同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26]。
以后,明《证治准绳》《医门法律》记载过此法。
(9)以马尿为辅料。
宋《全生指迷方》首先提出“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8]。
以后,明《普济方》沿用此法。
(10)以巴豆为辅料。
宋《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剉用巴豆半两,打破炒黄,去巴豆不用”[19]。
以后,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云:“二两,去瓤,剉碎,以巴豆三、四粒,去皮膜,线穿定于青皮内,炒巴豆黑,去巴豆”[10]。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去瓤,称一分,切碎,去皮,入巴豆十粒,炒令焦,去巴豆,只用青皮”,“以巴豆七个去皮炒,去巴豆”[27]。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青皮同巴豆浆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17]。
宋《全生指迷方》云:“巴豆去皮,十五个,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8]。
元《活幼心书》云:“巴豆九粒去壳膜心,微炒”[28]。
明《普濟方》论同《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全生指迷方》。
明《婴童百问》云:“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29]。
明《医学纲目》云:“半两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20]。
1.4.2 多种辅料炮制(1)以麸、醋为辅料炮制。
宋《圣济总录》云:“二两麸炒黄捣罗为末,醋一盏半于银石器内,文武火熬成膏”[19]。
(2)以盐、甘草、茴香、蜜为辅料。
清《本草述》云:“法制青皮: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瓤,炼净白盐花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煮之,常搅勿令著底,候水尽慢火焙干,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蜜收用”[30]。
清《本草述钩元》有相同记载。
经笔者整理文献[9-11,13-15,17,19,22,24,26-27,32-45],青皮炮制方法历史沿革见表1。
2 青皮近现代炮制方法(1840年起)古代青皮的炮制方法有很多,而现代很少沿用古代方法炮制青皮。
根据查阅的文献,青皮的现代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青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丝或厚片,晒干,筛去灰屑[31]。
此处由于除杂等步骤属于炮制法中的净制,所以此处“青皮”代表是一种炮制品。
2.2 醋青皮取净青皮丝或片,用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
青皮丝或片每100 kg,用米醋15 kg[31]。
青皮加10%醋,焖润3 h,200 ℃,炒制8分钟,即为醋炙最佳炮制工艺。
2.3 麸炒青皮取麸皮撒入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净青皮丝或片,迅速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晾凉,青皮丝或片每100 kg,用麸皮10 kg[31]。
2.4 制炭取青皮片,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用醋喷洒均匀,灭净火星,取出,晾凉,入库即得。
每青皮100 kg,用醋15 kg[2]。
2.5 烤制将醋与青皮拌匀,做好烤制准备。
同时预热烤箱,当预热到140 ℃时,将铺薄层青皮的烤盘放入烤箱,烤制20 min,每青皮100 kg,用醋2 kg[2]。
此法为现代新提出的青皮炮制方法。
3 结语青皮去白和炒这两种炮制方法出现最早,此后陆续出现了多种炮制方法;中医古籍中关于青皮炮制方法的记载大约有22种,本文虽查阅大量古籍,但仍未查阅完整。
青皮的蒸、炙和以面、蜜、酒为辅料等炮制方法查阅的内容较不完整,今后应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现代对青皮炮制方法的研究多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其他炮制方法较少见。
炒青皮治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腹胁胀痛等症,用于食积滞的小儿和体弱患者;醋青皮泄肝,用于胸胁、疝气疼痛,乳痈初起;麸炒青皮消积而不伤正,所以适用于食饮停滞而又脾胃偏虚的患者。
今后还可通过对青皮清炒品、醋制品和麸炒品的研究,扩展到青皮其他品种的研究,增强青皮临床使用的灵活性,丰富临方炮制品种,使青皮的应用更加符合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