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
古典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富有文学意义,也蕴含着音乐艺术的精髓。


中国历史上,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并在现代得到了复兴。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经历了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唐代的诗词音乐艺术,多以乐舞为主,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质。

宋代则更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强化,取得
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如曲艺、戏曲、宫廷音乐等。

在元朝,诗词音乐艺术进入了较为繁荣的时期。

元代的名曲有《高山青》、《酒狂》、《柳营曲》等,这些曲子有着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明朝时期,民间曲艺盛行,流传着许多小调、二人转等,其中不乏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

清朝时期,古典诗词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康熙皇帝对诗词音乐艺术十分热爱,并通过举办乐部、作词等方式来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康熙乐府、乐府清曲、官话语
词等都是清代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诗词音乐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创新。

现代古
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复兴,主要得益于音乐艺术的新生代和一些文化精英的积极推动。

现代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复兴,不仅创新了传统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还深入挖掘了古典诗词
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为现代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复兴,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不断地寻求实现现代化和复兴,不仅
有助于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古典诗词音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沉淀,深受人们喜爱。

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是一段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与文化发展。

本文将就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的复兴进行探讨。

古典诗词音乐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诗词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是士人文化的标志。

古代的诗词音乐艺术大多以诗词作为歌词,配以古乐器演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古代的诗词音乐多以儒家经典和文人雅士的诗作为素材,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经历了多次的兴盛和衰落。

随着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迁,古典诗词音乐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随着文学、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融合,古典诗词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

元曲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是中国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对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古典诗词音乐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典诗词音乐艺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和旧社会的产物而被批判和遗弃。

在当代社会,古典诗词音乐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复兴的呼声,古典诗词音乐艺术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呼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些音乐家、文学家和学者们也开始尝试将古典诗词音乐艺术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并将其呈现给观众。

在当代社会,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复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古典诗词音乐艺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中药炮制学-第13-16章

中药炮制学-第13-16章

三、操作方法1.降温结晶(冷结晶)共煮,滤过,冷却,重结晶,如芒硝。

2.蒸发结晶(热结晶)加热溶化,滤过,加定时米醋,加热,液面析出结晶;或药物与米醋共煮,滤过,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自然干燥结晶。

如硇砂。

芒硝[处方用名] 芒硝[来源] 本品为天然产的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Mirabilit e ,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主含含水硫酸钠(Na 2SO 4.10H 2O )[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与萝卜共煮重结晶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新鲜萝卜,冼净,切片,加适量水共煮,取汁,加入芒硝(朴硝)共煮至全部溶化,过滤或静置取上清液,放冷,取结晶于避风处干燥,母液继续浓缩结晶,至不再结晶析出。

药:萝卜=100:20[炮制作用]生品——有较多杂质,不宜内服,以消积散痈见长,多外用治乳痈。

提净——药物纯洁,缓和咸寒之性,增强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作用。

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等。

萝卜作用:1.性味甘温,缓和芒硝的咸寒之性。

2.增强药物消导下气通便之功。

3.药物与萝卜共煮,使杂质易于沉淀,色泽更佳。

[炮制研究]结晶条件:有认为2 ~4℃最好,可达68%;也有人认为0 ℃较好。

朱砂[处方用名] 朱砂、辰砂、丹砂[来源] 本品为三方晶系矿物辰砂C innabar,主含硫化汞(HgS)[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水飞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先用磁铁吸尽铁屑,置乳钵内,水飞至手捻细腻,无亮星为止,弃去杂质,合并,取沉淀,晾干,再研细。

或磁铁吸尽铁屑,用球磨水飞成细粉,60℃干燥,过200目。

[炮制作用]有毒,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

水飞——纯净药物,使药物细腻,降低毒性。

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

[炮制研究]主要除去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且以后者毒性最。

水飞次数越多,可溶性汞盐含量越低。

干燥温度:一般应低于60℃,防止游离汞的产生,增加药物的毒性。

雄黄[处方用名] 雄黄、明雄黄[来源] 本品为单斜晶系矿物雄黄R ealgar,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历史沿革] 现主要有水飞等炮制方法。

中药发酵技术

中药发酵技术

一古今文献研究 二原料与样品采集
三菌种筛选 四发酵工艺优化
六药效学及安全性 评价
五药效物质基础研 究
七质量标准研究
一古今文献研究 二原料与样品采集
三发酵菌种(群)筛 选研究
四工艺优化研究
六药效学及安全性 评价
五药效物质基础研 究
七质量标准提升研 究
一古今文献研究
(一)文献查阅 (二)调查研究
六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
(一)基于优甲乐致甲亢模型动物研究五倍子发酵百药煎的药性变化 (二)五倍子发酵百药煎对冰水浴刺激所致寒凝血瘀证模型动物的影响 (三)基于电子舌技术的五倍子与百药煎性味的比较 (四)五倍子和百药煎药效学比较研究
01
一古今文献 研究
02
二原料与样 品采集
03
三发酵菌种 (群)筛选 研究
八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一)炮天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标准草案) (二)炮天雄稳定性研究 (三)结论
一古今文献研究 二原料与样品采集
三发酵菌种(群)筛 选研究
四工艺优化研究
六药效学及安全性 评价
五药效物质基础研 究
七质量标准提升研 究(质量标准草案)
一古今文献研究
(一)本草考证 (二)现代炮制方法
三发酵菌种(群)筛选研究
(一)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二)菌种的传统形态学鉴定 (三)菌株单宁酶活性 (四)最佳发酵菌种筛选
四工艺优化研究
(一)百药煎发酵处方筛选 (二)百药煎发酵时间的优选与确定 (三)五倍子粉碎度对百药煎发酵的影响 (四)茶叶煎煮条件和软材含水量对百药煎发酵的影响 (五)百药煎发酵过程中pH值与没食子酸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六)响应面法优化酒曲发酵百药煎工艺 (七)百药煎发酵酒糟初步筛选 (八)基于HPLC指纹图谱法和多成分同时测定优选百药煎最佳发酵酒糟 (九)百药煎发酵茶叶种类筛选

中国古代歌曲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歌曲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歌曲及其演变中国古代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也反映着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古代歌曲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演变,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使得中国古典音乐在世界上拥有了独特的地位。

古代中国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竹、木、骨等材料制作乐器,演奏和创作出各种形式的音乐。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歌曲的发展不断地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夏、商、周时期,歌曲主要是宗教祭祀和宫廷用途。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歌曲逐渐流传到民间,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歌唱流派。

战国时期的《九歌》、《楚辞》等文化遗产,具有高度文学和艺术价值,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和文化传承基础。

进入汉代,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优美化。

汉代的音乐家有名的“七十二家房”,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李广利、吕祖谦等人。

他们创作出了《离骚》、《庐山谣》等经典歌曲,体现了古代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

同时,汉代的戏曲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琵琶乐、杂剧等歌曲和舞蹈形式,也对中国古代歌曲的形式和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期,唐朝歌曲在曲调、节奏、音律等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的音乐家汤普、建中与莫惟正等,被誉为“三十六曲赋”,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长恨歌》、《秦楼楚名》等。

这些歌曲在中国音乐的演变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乐曲创作,也赢得了历史和现代人们的喜爱。

唐朝宫廷音乐也是中国古典音乐中最精髓的部分之一,它继承了周、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的传统,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创造了许多经典和名曲。

宋代是中国歌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趋势。

宋代的音乐家写出了许多动听的歌曲,达到了艺术成就的巅峰。

他们特别注重调式的和谐、节奏的变化和变化,创造了註各种不同的曲风和花样。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是中国民歌发展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它在20世纪初期开始兴起,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这篇文章将从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的时期,一股追求现代化、追求民族自尊的风潮兴起。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有诗有思想的文人开始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歌曲。

他们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融合了西方音乐的节奏和和声,创作出了一批富有时代感和战斗气息的歌曲作品。

1920年代是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各种艺术形式兴起的时期。

在艺术界和文化界,诞生了许多重要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歌手,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民族歌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作曲家刘天华的《卖报歌》、艺术家韩中福的《兮兮歌》等作品也都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现代民族歌曲。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中国现代民族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歌曲成为了鼓舞人心、壮大民族意志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在歌词和曲调上更加坚定、慷慨激昂,表达出人民对于自由、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和作曲家王莘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都以雄壮的声音和庄严的旋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音乐交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的音乐界进行交流与合作。

中国音乐家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和表演方式,将中国民族歌曲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一批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风格的现代民族歌曲。

这些作品在海外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为世界音乐界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音乐的窗口。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战斗激昂的、抒情优美的、轻快欢快的等。

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探究

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探究

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探究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其中由西方音乐引入的阶段是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逐渐进入中国,许多青年音乐家受到启发,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结合。

在这个阶段,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如谷震、胡思敬、聂耳、黄霑等人开始在音乐领域做出贡献。

20年代到30年代,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中国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共内战时期,许多作曲家纷纷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达上海、香港等地,开展作曲事业。

在这个时期,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家参与音乐创作,如李叶青、丁善德、刘家昌等人。

他们在创作中摆脱了传统束缚,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形式结合,使中国现代音乐产生了繁荣时期。

40年代到50年代,中国音乐在数年战乱中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经过艰苦的努力,音乐生命得以恢复。

在这个时期,多位闻名的音乐家如马叙伦、聂耳、黄子韬、陈其钢等人涌现出来。

他们不但在音乐上下了大力气,还在音乐教育、音乐研究等领域作出了贡献。

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音乐创作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这个时期,音乐艺术的社会责任被强调,音乐也被要求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因此,很多音乐家将音乐作为传达思想、揭示现实的工具,作曲家们如傅聪、谢东、康定等人,成为了这个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人物。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音乐作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如李若涵、陈其钢、唐世海、刘三姐等人开始受到重视。

他们在音乐上深入探索了中国音乐的新颖性,将传统元素与西方音乐形式融合在一起,这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历史进程表明:我国现代音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始终保持了中国特色,呈现出具有神韵和传统文化内涵的风格。

现如今,我国现代音乐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新面貌、新风格层出不穷,展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于曲研究报告

关于曲研究报告

关于曲研究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曲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曲的起源、类型、特点以及曲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曲的起源和发展曲,又称为韵曲,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词曲的戏曲文艺形式。

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曲最初是一种口头传统的音乐形式,通过演唱和讲述故事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曲逐渐演变为一种正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并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巅峰。

二、曲的类型和特点1. 曲的类型曲根据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大曲、小曲、京剧曲、评剧曲等。

每种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点。

2. 曲的特点曲在表演和音乐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表演方面,曲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表达,演员通过歌唱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音乐方面,曲重视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韵律感,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递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三、曲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中国曲的地位和影响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曲在中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曲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戏曲艺术的灵魂和核心。

2. 曲在其他文化中的影响曲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影响力,也在其他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1. 曲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倡,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受到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影响,观众对传统戏曲的需求和喜好发生了变化。

但是,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2. 曲的未来发展要推动曲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曲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传统曲剂,由面粉、苦杏仁、青蒿、苍耳子、辣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匀后经发酵制成的曲剂,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

神曲的传统制备工艺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发酵,工艺比较落后,且存在较多弊端。

现将其传统的炮制工艺及其现代研究概述如下。

1 神曲历史上的发酵工艺明代著作中主要记载了以下几种神曲的炮制方法: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腾蛇六神,用面和汁,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如造黄酱法、待生黄衣、晒干收之”[1]。

倪朱漠的《本草汇言》记载:“凡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曲百斤、青蒿汁、苍耳汁、野寥汁各三解、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用汁和面,豆杏末作饼。

麻叶楮叶包。

署如造酱黄法。

布帛密覆。

侯冷,黄衣生。

取出,日晒燥,以陈久者良”[2]。

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云:“其法于六月六日用面五斤,象白虎;苍耳草、自然汁一碗,象勾陈;野寥自然汁一碗,象蛇腾;青蒿自然汁一碗,象青龙;杏仁去皮尖五两,及北方河水,象玄武;赤小豆煮熟去皮四两,象朱雀;一如造曲法,悬风处经年用”[3]。

清代著作中记载了如下几种神曲的炮制工艺: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云:“以仁泥、赤小豆末。

各三升。

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腾蛇、六神。

通和作饼。

麻叶或楮叶包裹。

如造酱黄法。

待生黄衣。

晒干收之。

陈久者良。

研细炒黄”[4]。

汪昂的《本草备要》记载:“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白面百斤,赤豆末、杏仁泥、青蒿、苍耳、红寥汁歌三升,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六神,通和作饼署生黄衣,晒收。

陈者良。

炒用”[5]。

黄宫绣的《本草求真》记载:“以五月五日。

六月六日。

用白面百斤。

赤豆末。

杏仁泥。

青蒿苍耳红寥汁各三升。

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六神。

通和作饼。

待生黄衣。

晒收陈久,炒用”[6]。

张璐的《本经逢原》中云:“夏日用白面五斤,入青蒿、苍耳、野寥自然汁各一碗,杏仁泥四两,赤小豆二两,煮研拌面做曲,风干,陈久者为佳,炒香用。

举世以相思子作小豆,大谬”[7]。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云:“择六月六日,用白面三斤,苍耳草捣烂取汁一合,以井水调匀,又桑叶十斤。

捣烂,取布沥出汁,再角赤小豆一升磨研,拌面一匀,以前二汁拌之成饼,以野萝盖之十酋日,取出纸包之,悬于风处阴干。

临时用最佳,由二、三分用至二钱,其效如响”[8]。

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曾健[摘要] 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 是由面粉、苦杏仁、青蒿、苍耳子、辣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匀后经自然发酵制成的曲剂。

将其传统的炮制工艺及其现代研究作一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神曲;炮制;现代研究2 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关于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有如下记载: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云神曲:“味甘,大暖”[9]。

金代的李杲在《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中云:“神曲味甘,消食下气”[10]。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记载神曲:“气暖,味甘。

入足阳明经”[11]。

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中记载神曲:“味甘气平。

炒黄入药。

善助中焦土脏。

健脾暖胃。

消食下气。

化滞调中。

逐痰积”[12]。

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云神曲:“使,无毒。

能化水谷宿食,微气。

健脾暖胃”[1]。

明代倪朱漠在《本草汇言》中云神曲:“味甘辛,气温无毒”[2]。

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味甘性温气之厚者阳也”[13]。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云神曲:“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3]。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宣,行气化痰,消食。

辛散气。

甘调中。

温开胃。

化水谷。

消积滞”[4]。

清代的叶天士在《本草再新》云神曲:“味辛,性温平,无毒入心脾二经。

温中开胃。

消食破积。

化痰理气”[14]。

叶天士《本草经解》云神曲:“气温味辛甘,无毒。

主化水谷宿食,症结积聚。

健脾暖胃。

(炒黄)神曲气温。

察天春升之木气。

入足厥阴肝经。

味辛甘无毒,得地中西土金之味。

入足阳明燥金胃土”[15]。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云神曲:“宣,行气,化痰,消食。

辛散气。

甘调中。

温开胃。

化水谷。

消积滞”[5]。

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云神曲:“甘微苦性平,无毒。

入阳明胃经”[7]。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云神曲:“味甘,气平,无毒。

入脾、胃二经。

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谷,消宿食,破症结,逐积痰”[8]。

3 神曲的主治症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云神曲:“疗脏俯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

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

又,神曲,使,无毒。

能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

金代李杲《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云神曲:“治疗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淤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等”[10]。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云神曲:“《象》云: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于脾胃药中少加之。

微炒黄用。

《珍》云:益胃气。

《本草》:疗脏俯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

主霍乱,心膈气痰逆。

除烦,破底结及补虚。

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

令人好颜色。

落胎,下鬼胎。

又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

火炒以助天五之气,入足阳明”[11]。

作者单位:610031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曾健)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云神曲:“神曲,开胃健脾,消食止泻,同山查、麦檗、谷檗、缩砂、陈皮、草果、藿香、白术、干葛、连肉等用奇效”[1]。

明倪朱漠《本草汇言》云:“神曲健脾消食之药也。

鼓中土之生阳,发未萌之宿滞,今被五谷之所伤者。

用曲入煎能化糟粕,行大肠郁闭伸舒。

善消善运者也。

顾元素方治病脾胃之不能化水谷以致胸隔痞闷,腹肋膨胀,经年累月。

嗜卧食减。

口中无味,及老弱久泻人久泻。

产后食少作泻。

小儿疳积泄泻寻病。

并互用之。

此消运之物而又能开胃进食。

有补益之妙也”[2]。

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云:“神曲健脾暖胃。

消食下气。

化滞调中。

逐痰积。

破瘕运化水谷。

除霍乱胀满呕吐。

其气腐。

故能除湿热。

其性温。

故又止泻痢。

疗妇人胎动。

因滞。

治小儿腹坚。

因积若妇人产后欲回乳者”[12]。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云:“神曲主调中止泻,开胃消食,破结,逐积痰,除胀满,又主胎上抢心,血流不止,亦能下鬼胎阴”[3]。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曲疗脏俯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畜食米胀欲死者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结,健脾暖胃”[13]。

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云神曲:“其性六味为一。

顾能散气调中。

温胃化痰。

逐水消滞。

小儿补脾轻平等药,医多用此以为调治”[6]。

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云神曲:“神曲入阳明胃经,具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

酒曲亦能消食去滞气,行药力,但力峻伤胃。

红曲乃粳米所造。

然必福建制者为良。

活血消食,有治脾胃营血之功。

女人经血阻滞,赤痢下重,宜加用之”[7]。

清代叶天士《本草经解》云神曲:“气味具升。

阳也。

饮食入胃。

散精于肝。

肝不散精则水谷宿食矣。

积之既久则有形可者结瘀内神曲气温散肝。

肝气疏散。

则宿者销而积者化也。

肝气既舒畅。

则脾土自健。

阳者胃脘之阳。

辛温益阳。

所以又暖胃也”[15]。

清代叶天士《本草再新》云神曲:“温中开胃,消食破积,化痰理气,止泻痢疟疾,消疠疽瘤,兼能堕胎”[14]。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云神曲:“治痰逆症结,泻痢胀满。

回乳。

下胎。

亦治目病”[5]。

4 神曲的用法、用量、禁忌金代李杲《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中云神曲:“内服常用量为30~60克。

入汤剂分2~3次溶化服,也可熬膏或为丸服。

内服常用量为6~12克。

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服”[10]。

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云神曲:“炒研。

酒服二钱。

日二即止。

甚验。

若闪挫腰痛者。

淬酒温服最良”[12]。

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神曲:“妊娠不可服”[13]。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云神曲:“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5]。

清代张璐《本草逢原》中云神曲:“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

故脾阴虚胃火盛当禁也”[7]。

5 神曲的现代炮制及质量标准研究5.1 神曲的炮制方法 神曲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炒黄、炒焦、麸炒[15]。

炒神曲:取生神曲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焦神曲:取生神曲置炒锅药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黄色,内部微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麸炒神曲:先将麸皮撒入预热的炒药锅内,待冒浓烟时投入生神曲,迅速翻炒,直至药面棕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

放凉,神曲每100kg,用麸皮10kg。

5.2 神曲的炮制作用[15] 生品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可治疗感冒食滞。

发散走表生用。

健脾消食则需妙用。

炒焦神曲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腹泻为主。

麸炒后具有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等症。

5.3 神曲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前神曲尚无完整的质量鉴定标准。

一般凭感官和经验以及神曲中消化酶的活力情况。

一般经验认为神曲:(1)气味:闻之具有芳香气无霉烂发臭的气味为良;(2)外观:表面布满黄衣(菌丝),曲块边缘呈鲜黄色,以放大镜观察,可以见到黄色分生孢子柄的膨胀部,内部生有斑点,并有菌丝及未成熟的孢子;(3)内部:良曲的块坚实,成品可整块取出而不碎,如果神曲不成块或成块不结实都是菌丝发酵不好的缘故,曲的内部用放大镜观察,亦应有菌丝及未成熟的孢子;(4)药材性状: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状,外表土黄色,粗糙易断,断面不平,可见发酵后的空洞,及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无虫者为佳[16,17]。

此外,衡量神曲的内在质量及判断制备工艺的合理性方面,还可用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指标[18]。

黄国能检测了神曲等药曲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19],认为可以用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两种消化酶的指标来衡量神曲的内在质量。

6 结语神曲在明代和清代的发酵工艺基本相同,在食积症的治疗方面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神曲发酵之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关神曲的化学成分的报道是少之又少的。

今后我们应研究神曲发酵之后新产生哪些化学成分,并建立神曲完整参考文献[1]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医古籍名著文库,2002.[2] 明·倪朱漠.本草汇言.清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刻本影印.[3] 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4]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5] 清·汪昂.本草备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 清·张璐.本经逢原[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8]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华夏出版社,1993.[10] 金·李杲.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传世藏书子库医部2本草类.[12] 明·张景岳.本草正.第5版[M ].上海: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35.[13]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 清·叶天士.本草再新.上海群学书社,共和书局出版,1919.[15]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卫生堂藏版[M].上海: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26.[16] 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 高万山.神曲的炮制工艺及质量要求[J ].中药通报.1983,8(6):25-26.[18] 南云山,朱崇晖.六神曲的炮制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8):471-474.[19] 黄国能.神曲等药曲中消化酶的检测与质量标准的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1,(5):1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