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长篇骈文,
描写了唐朝元和年间,唐使往安西地区(今天的中亚地区)出使的情景。
诗文优美,语言华丽,形式精美,是王之涣代表作之一。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旷达的胸怀。
在文章的
开头,作者对于唐代的强大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进行了赞颂。
同时,也
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注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情怀是值
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文章描写了唐代使节往安西地区出使的艰辛。
作为唐使,
他们不仅要在外面遭受艰苦卓绝的旅途,还要面对异族文化和习俗的
不同,以及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影响。
这都需要唐使有才华、有能力,有信仰和智慧才能完成任务。
这种艰辛和付出得到了作者和唐朝统治
者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因为他们给的不仅仅是使命的成果,还是文化
交流、和平友好等关键的东西。
最后,文章还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才华横溢。
作为唐代著名
的诗人和文学家,王之涣在这篇骈文中,运用了各种文学技巧,如比喻、描写、对比、抒情、举例等手法,让整篇文章显得语言优美、词
藻华丽、气势恢宏、显得神秘与哲思共存。
综上所述,《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唐代文学的一道瑰宝,从爱国
情怀、描写唐使出使的历程和困难,到表达作者文学才华,都展现了
唐代的文化真实、历史的光辉和诗人的风采,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阅
读和发掘的文学佳作。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评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之一。
其诗歌表达了对元二对安西之行的祝福,展现出员庆感及亲情的热情。
本文通过具体教学实录,评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特点以及对教学有深刻的影响。
教学实录:(1)全文讲解: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般性概述,即作者王安石是哪个朝代、时期的作者,《送元二使安西》是哪一篇文章,作者写这个诗歌的动机,及简单介绍其大致内容。
(2)文字鉴赏:教师精选诗歌中的几句重点句子,首先使学生通读,并辅以精妙的注释帮助学生认识其中的语句精辟之处,同时注意看诗歌中的语言艺术。
(3)集体研讨:学生全文阅读后,开展集体研讨,借助教师的示范性指导,在触摸情感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师大力推崇学生的言论,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引导。
(4)半小时小结:及时回顾与总结,讨论学生和教师对《送元二使安西》的使用、体会以及理解。
二、评析1、教学特点《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全部文学作品给予概述性认识,使学生对作品背景具备基本了解;其次,精选其中的重点语句,配以注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最后,集体讨论方式给予学生机会深度体会作品魅力,开展锻炼;及时总结使学生学习记忆更深刻更经久。
2、教学影响《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不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还为他们熏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体现在“子之厚义,身之重诚”的亲情观念,以及“洒落相送终须江湖”的浩大礼仪观念上。
这种影响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更加觉醒,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其他文学鉴赏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
戴老师执教本课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
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觉得他上课的特点是朴实、扎实。
一、朴实的风格说戴老师的课朴实,是因为他的课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步骤都精心雕刻。
他不会因为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知道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
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个课题时,光是解题、读题就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直到每一个学生能正确读题为止。
回想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读好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师这一点却做得非常好。
他花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就好比是龙的眼睛。
戴老师在读好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的教学风格。
二、扎实的过程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
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
他是这样启发提问的:身为好友的你,在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听音乐交流后,戴老师又悲伤地告诉大家,几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应该怎么读?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窗桑倨鹁票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答:桥ㄅǖ那橐狻?rd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滋味?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苦,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来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笼罩着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生(4):王维的诗、生平.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
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5):西安在哪?生(6):唐朝安西都户府,今新疆库车县。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这首诗还有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生:渭城曲、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评课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20.送元二使安西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师版六年级第7单元珍惜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
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本学期,学校举行了“同课异构”讲课活动,四年级的四位语文老师讲了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赵玉霞老师的课。
这节课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朋友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
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
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
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赵老师这堂课的设计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
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
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画画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延伸中升华情感。
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本堂课中突出的亮点有:一、强调景物的想象,强调景色的对比。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赵玉霞老师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渭城与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注重创设情境。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
看了马智华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的光碟,受益匪浅。
整节课马老师由读诗到唱诗,最后吟诗,给人感觉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读诗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设计是那么的自然,在把读穿插其中,学生越品越悟越入佳境,真正进入到文本中,真正读懂了诗意,真正悟出了诗“情”。
这节课给听课的我感动的地方太多了,忘了自己是一个听着,和学生一起感受着老师的幽默,一起沉浸在《阳关三叠》的乐曲中感受着王维、元二复杂的心绪,一起轻声吟诵:“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自己也曾读过,对诗意也了解,但是听完课后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丰富的感悟,更多的思考。
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这样聆听着老师,这样吟唱着诗词,还有谁会不爱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呢?
古诗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使很多老师感到困惑。
今天从马智华老师的这堂课中使我茅塞顿开,我认为古诗教学就应该这么教,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戴老师在这节课中运抓住古诗的特点,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想象。
从这节课中,我也体会到要想教好书,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地
面对每节课,上好每节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这篇评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45KB”由xx为您整理,供您在写作教学反思时参考。
具体文章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
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自信众信!缘来有你!
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
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抒发了对老朋友未来担忧之情,一种离情笼罩全诗。
在对比朗读时应该先理解诗意然后朗读。
读第二首时也应该从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来在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分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
即使时最好的演员也不能同时饰演悲剧和喜剧。
我的评课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